§ 太極拳密境https://youtu.be/gqdEzKSqogg  (2021/04/16)  
氣息調理  、氣息運用  、站樁 、吐與納  、氣 (炁)、丹田  、臟腑  、經絡  、陰與陽  、腧穴 、脈輪  (明點 )、
荷西吐納(The Jose Breath Practices  )是氣息調理  的一種行炁功法  。荷西吐納利用丹田  聚能的概念以橫膈膜  為界;橫膈膜下方的腹腔  底部為下丹田、橫膈膜上方的胸腔  為中丹田、跨兩肩  與喉  內的胸腔  上部區域稱為頂丹田 (喉輪 |肩胛內部的體腔  )。所有駐氣、停氣可聚氣之處均在丹田的部位;實際氣息調理的部位,也可以是下丹田、中丹田或頂丹田;冥想調息著重上丹田。荷西吐納是配合人體「經絡 之陰陽  」  理念,透過氣息調理達到氣血暢行神經系統  (神經末梢  )的「健身活動  」效果。
※  氣功  是指人體  在大氣圈  與空氣互動,延伸為人的呼吸,是能量的展現。氣功  在於練氣有氣、精、炁、神四種層次,正如中國道家  所稱「練氣化精,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
 
〖循環系統  〗〖呼吸系統  〗〖 消化系統  〗【main 】
氣息調理 
氣息調理就是「調息  」又稱「吐納 」,常出現於冥想  和氣功 … 等的領域,是傳統養生方法中對於呼吸  的一種稱謂,也是一種調整呼吸的方法;吐納就呼出濁氣為『吐』,吸入清氣為『納』的過程。氣功認為吐納能把胸  中的濁氣從口  中呼出,再由鼻  中慢慢吸入清鮮之氣。各家流派按照疾緩、深淺、次數、有意、無意… 等方式,結合成多種類的修煉方法。北宋·宋真宗  ·天禧  年間(西元 1017 ~1021 年)張君房  編《雲笈七籤  》認為:吐納過程可以吸取生氣,吐出死氣,達到養生的境界。天台宗 · 智顗 大師宣講天台三大部 之一的《摩訶止觀 》亦提到修行禪定需要調整的五件事,分別為食、眠、身、息、心五者。
※  得當的氣息調理練習,得以避免體內廢氣不正常地積聚在肺泡  與胸膜腔  。典型氣胸  ·症狀  會引起突發性單邊胸部刺痛  發作和呼吸困難  。 ※  參考:調息養生保健   § 充氧外丹功 https://youtu.be/8LYpmrP2QEs   (2019/10/16) 
調息必須舌抵上顎、意守丹田 
 
【top 】【main 】
氣息運用 
※  氣息屬性: ‧納氣:陽 〈Puraka(完整的吸氣:inhalation)〉  ‧駐氣:丹田 〈內部止息:Antara Kumbhaka〉  ‧吐氣:陰 〈Rechaka〉   ‧停氣:丹田 〈外部止息:Bahya Kumbhaka〉※  氣息行程的時間:‧納氣: 1單位時間(1t)‧駐氣:1單位時間(1t)  ‧吐氣:1單位時間(2t~5t)   ‧停氣:1單位時間(1t) ※  氣息循環的方式: 。全回合:納氣  ➠  駐氣  ➠  吐氣  ➠  停氣  ➠  (循環)納氣  ➠ 。一回合:納氣  ➠  駐氣  ➠  吐氣  ➠  (循環)納氣  ➠ 。速回合:納氣  ➠  吐氣  ➠  (循環)納氣  ➠※ 「荷西吐納  」 氣息循環的順序:  →  循沖脈 依 脈輪 順序為之。 →   荷西吐納是配合人體「經絡 之陰陽  」  理念,透過氣息調理達到氣血暢行神經末梢 的效果。
 
→ 參考各家說法: 
 
【top 】【main 】
丹田 
荷西吐納 的概念是以橫膈膜 下方的腹腔 底部為下丹田、橫膈膜上方的胸腔 為中丹田、跨兩肩 與喉 內的胸腔 上部區域稱為頂丹田(肩胛內部的體腔 )。  
丹田  ,通常是指「臍下丹田」,肚臍下方的空間。依據明 ·張景岳  《類經  》:「人之腦為髓海,是謂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腦有九宮、九天,上丹田特指泥丸  一宮;人之下丹田有九竅,以象地之九州,下丹田特指氣海竅(非氣海穴  )。韓國  《東醫寶鑑  》中《仙經》,也指出丹田位置與功能,原文如下「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約為臍下三指距離)。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   荷西吐納利用丹田  聚能的概念以橫膈膜  為界;橫膈膜下方的腹腔  底部為下丹田、橫膈膜上方的胸腔  為中丹田、跨兩肩  與喉  內的胸腔  上部區域稱為頂丹田 (肩胛內部的體腔  )。所有駐氣、停氣可聚氣之處均在丹田的部位。※  冥想調息著重上丹田。 
 
【top 】【main 】
臟腑 
臟腑  ,是中醫  對內臟  的總稱,通稱五臟六腑。根據《素問 ‧ 五臟別論篇》所提:
 
【top 】【main 】
腧穴 
腧穴  又稱穴位,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布體表的臟腑 ·經絡  循環路線中,對氣血  匯聚、轉輸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  推拿等醫學臨床的刺激點。中國古文中,「腧、輸、俞」三字可相通,發音(shù /ㄕㄨˋ )。 腧穴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
歸屬於十二正經  及任脈  、督脈  的腧穴,又稱為十四經穴。由於分布於十四經脈。 
不歸屬於十四經穴,但有明確位置及名稱的腧穴,又稱為經外奇穴 。 
阿是穴  是以痛處為穴直接進行針灸的一類腧穴,既無固定名稱,也沒有固定位置,又稱為不定、天應。 
 
 
大椎穴  ,又名百勞穴,為手三陽脈、足三陽脈與督脈  之會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頸椎高骨)下凹處,對各種神經症有鎮靜作用,大椎穴主瀉胸中之熱,全身之熱及消炎,對肺功能有明顯的改善與調整作用。
 
【top 】【main 】
陰與陽 
 「陽」人體運動時,伸張於外側的部位,稱之為陽。陽處靜脈較動脈顯露。  「陰」人體運動時,收斂於內側的部位,稱之為陰。陰陽處動脈較靜脈顯露。  
 
【top 】【main 】
脈輪 
以 256Hz、288Hz、320Hz、352Hz、384Hz、448Hz、480Hz 對應脈輪的音頻    印度教 傳統的 3個重要脈輪:海底輪 、太陽神經叢 、喉輪 、  § 頌缽療癒:深度放鬆淨化心靈 https://youtu.be/nL7XROw71FI (2019/11/25)  
脈輪  為印度 ·瑜伽  的觀念,認為脈輪存在於身體中,同時掌管「身、心」運作。身體方面與各器官功能有關;在心理方面則對情感及精神方面都有影響。同時亦與色彩有密切的關係,由下而上分別對應彩虹的七種色彩及白色,並衍生出色彩療法。也就是在生活中活用色彩能量(光)對身體及心靈進行自然療法,給予身心安適感而回歸平衡的健康狀態。「光 」之色彩依序為:紅色  、橙色  、黃色  、綠色  、青藍色  、靛藍色  、紫色  ;「音 」之頻率依序為:396Hz 、417Hz 、528Hz 、639Hz 、741Hz 、852Hz 、963Hz 。
 
「印度哲學」認為脈輪分布於人體  各部位的能量  中樞,尤其是指從尾骨到頭頂環列於身體沖脈  (中脈  )的各個「環」稱作「輪」。自尾骨  (由脊椎末端 3 ~5 塊尾椎  接合而成)起,至頭頂  (天靈蓋  )分成 7 個環繞地帶(輪),又稱「七脈輪  」。如下:
海底輪  
臍輪  
太陽神經叢  
心輪  
喉輪  
眉心輪  
頂輪 
 
 
 
小渱老師(倪英渱)帶領子宮冥想  https://youtu.be/WiPvfXj-BJo  ( 2021/05/01)  
◎ 情緒花園 長期專注於培育自助助人的花晶療癒師,採用的是身心覺察搭配澳洲彩光花晶療法。 更持續提供澳洲花晶與療癒課程資訊、累積花晶療癒師們撰寫的文章,以及對使用者身心問題的回覆。情緒花園 創立於2014 年,創辦人為澳洲花晶 授權國際培訓導師:倪英渱 ;情緒花園致力於協助每一個人找回自己的本質與天賦,運用身心交互作用的原理,結合大自然的能量頻率釋放身心阻塞,透過持續不斷的培訓、輔導和教育,協助每一個療癒師發揮自己的天賦,支持他人走上關係轉化、創造幸福生命的道路。
 
【top 】【main 】
脈輪與明點 
§ 觀音心咒 https://youtu.be/gK3qJJcgaKg  (2020/01/20)  
印度教  傳統的 3 個重要脈輪:海底輪  、太陽神經叢  、喉輪  、
明點  (梵語  :बिंदु ,羅馬化:bindu ;陰性名詞為 bindi )在印度瑜伽  中,被認為是一種生命力  的精華。無上瑜伽續  認為,人類身中存在著兩個明點,紅色明點代表的血(臍輪 ),由母親而來;而白色明點代表精子  (眉心輪 ),則是由父親而來。藏傳佛教  也接受這個觀念。 ¶ 住持心法 https://youtu.be/FNmb4RImg7U  (2021/05/09)
 
【top 】【main 】
吐與納 
「吐」稱之為 releases ,是將肺臟  的廢氣 經由口腔  排出體外,不經過鼻腔  ,如此再度吸入的空氣,不含有排氣時滯留於鼻腔的『細菌』,有效降低體內廢氣再度自鼻腔吸入的風險;吐的要領,對已感染不良細菌的人,更為有利。
「納」稱之為 absorbs ,是將新鮮的空氣經由鼻腔  ,通過呼吸道進入肺臟,有別於「口吸」; 「口吸」是讓空氣由口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臟;由於口腔沒有「鼻毛  」,無法有效地阻擋灰塵  進入呼吸道。為減低害菌入侵肺臟的風險,應該以「納」的方式讓氣體經由呼吸道進入肺臟。
※   「呼」是指肺臟  的廢氣經呼吸道  由鼻腔  排出體外;※   「吸」是指新鮮的空氣由口腔  經呼吸道  進入肺臟  。
 
【top 】【main 】
氣 
阿育吠陀  (Ayurveda )由兩個字組成:Āyur 指生命,Veda 指知識、科學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阿育吠陀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阿育吠陀主要包括 3位古印度醫學家的著作,即《遮羅迦本集  》,《妙聞本集 》和《語帥本集 》。阿育吠陀醫療有三種主要實施方法:藥草療法、推拿療法 及瑜珈療法 。
阿育吠陀  進一步將氣(prāṇa )的作用分成 5種:
入息( prāṇa ),又譯為命根氣,負責心跳  與呼吸  。通過呼吸進入身體,再循環至全身。  
出息( Apāna ),又譯為下行氣,由肺  及排洩系統  將廢物排放出去。  
上息( Uḍāna ),又譯為上行氣,形成聲音。  
均等息( Samāna ),又譯為平行氣,負責消化系統。  
周遍息( Vyāna ),又譯為遍行氣,循行全身。  
 
 
【top 】【m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