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探索—認知—融入〕…
接觸生態意涵、敬畏生態傳承、共識生態營造。
〖portal〗
生態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態區、生態環境、現象、
生態區涵蓋陸地或水域,有著獨特的天然群落和物種的組合
生態區涵蓋陸地或水域,有著獨特的天然群落和物種的組合。生態區擁有植物、動物組成的生物多樣性,使得某一生態區與其他生態區有顯著不同的生態系統。生態區無法用生物地理學的框架,規劃一個適合所有分類群的生態區;生態區的邊界是由生態過渡帶和動物棲地鑲嵌而成,很少有生硬的邊緣;大多數生態區所屬生物群系可以是多樣動物的棲地。任何生物群系(生物圈)擁有非生物因子、生物與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生命形式(病毒),構成生態系統。
§ 臺灣自然生態保護區是指臺灣境內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之保護區,現今均由中華民國政府立法設置,可區分為「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等 6類型。
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Ecosystem)的統合整體,是地球的一個外層圈,其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垂直各 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現有存在生命與生命發生過程攸關的空氣、陸地、岩石圈和水。一般認為地球上的生物圈是從 3’500’000’000年前生命起源後演化而來的。
生物圈也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體和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生物圈包含:岩石圈、水圈、大氣圈(低層大氣含 80%空氣量)與生態區。
§ 生物系統層級關係:生物圈 > 生態系統 > 群落 > 種群 > 個體…
【top】
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在生物學和生態學中,影響生物體的維持、生長和繁殖的物理條件和非生物條件。其中包括由生物從環境中取得來利用的物質、或從環境中攝取的必需養分,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生態系統的所有非生物成分都可被稱為非生物因子,包括自然環境的土壤、岩石、水、空氣、溫度、濕度與海洋或陸地環境中的壓力…等。
生物
生物(Organism)又稱有機體,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在生物學和生態學中, 地球上約有 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 650萬種物種在陸地上,220萬種則生活在水中。
生物的共有屬性: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適應;較不明顯的是:應激性、運動、組織性…等。
§ 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藻類,以及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一般微生物的個體需要藉助顯微鏡來觀察研究。
【top】
非細胞生物
非細胞生物 (英語:Non-cellular life)是沒有細胞結構存在的生命;其首要候選者是病毒,不過目前對於病毒是否為一種生物,學界仍有爭議。有些學者指合胞體生物為「非細胞生物」,因為它們含有多個細胞核,核之間沒有細胞膜,是沒有細胞結構存在的生命。不過能夠自我複製的分子,如:晶體,卻不被認為是具有生命的生物。
【top】
細胞生物
地球上約有 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 650萬種物種在陸地上,220萬種生活在水中。生物分為三個域:古菌、細菌、以及真核生物(新壁總域·真核域)。
§ 細胞(英語:Cell)舊稱『䏭』,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是除了病毒之外所有具有完整生命力的生物的最小單位,也經常被稱為生命的積木(病毒僅由 DNA/RNA 組成,並由蛋白質和脂肪包裹其外)。
細胞可分為兩大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細菌界和古菌界的生物係由原核細胞構成。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均由真核細胞構成。
【top】
在〈生態〉中有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