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階元(taxonomic rank)是根據物種間演化關係的親疏,為生物學上進行生物分類時確定生物(Organism)共性範圍的上下等級、大小門類,簡稱:階元。 分類階元從最廣泛的域(domain|領域)到最底層的種(species|物種)依次採用 7個基本且必要的階元,系統化地分門別類的層級體系(hierarchy)。
7個基本且必要的階元:
界(kingdom)、門(phylum/division)、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
·†·)學術界還常在這些主要階元之間設置「次要階元」,加上前綴(prefix)於階元以資分辨。每個階元的命名(學名)通常以拉丁文表述。
最基層的兩個階元(屬、種)需要被明示以二名法或三名法(亞屬、亞種)之外,其它階元是不被明示的。
三域系統
三域系統(three-domain system)是由生物學家卡爾·烏斯(Carl Richard Woese|1928/07/15~2012/12/30)於 1990年發表的生物分類法(Taxonomy),又稱:總域(superkingdom);依三域特徵區分為三個域(domain、empire、拉丁語:regio):
古菌域(Archaea)、細菌域(Bacteria)和真核域(Eukarya)。
域
域(domain、empire、拉丁語:regio)為分類階元最高的分類單元層次。「域」之下分界、門、綱、目、科、屬和種 7個基本必要的階元。參考構造更完善的全部分類。
界
界(kingdom)曾經是生物科學分類法中最高的類別。近年基於 RNA結構和運作機制的不同,引入了「域」作為生物最高的單元。
門
門(動物的門為 phylum|植物和真菌的門為 division)。
目前真核生物的動物界現存 34個門,植物界現存 12個門,真菌界現存約 8個門。
綱
綱(class)被作為包容的分類單位,它組合了器官的一個獨特的程度 。「綱」分類法,源於林奈(瑞典語:Carl von Linné|1707/05/23~1778/0110)所創立的綱、目、屬、種四個階元,也曾經被認為是分類層次結構中的最高級別。
目
目(order)在描述或識別目時,生物分類學家不需要遵循嚴格的規則。
科
科(family|拉丁語:familia)目前生物界約有 800個科。
屬
屬(genus)複數:genera。「屬」可用於劃分、歸納現存生物、已滅絕生物以及病毒。在二名法中,「屬名」構成該屬內每個物種的二名法物種名稱的第一部分,而「屬」的首個字母必須大寫。
模式屬
模式屬(type genus)是生物分類學(biotaxonomy)術語,是一個科的模式種所在屬。同屬物種採用相同拉丁學名的詞根(root word)。
種
種(species)位於生物分類法中最底級,在屬之下,又稱:物種。
- 演化生物學家 恩斯特·麥爾(德語:Ernst Walter Mayr|1904/07/05~2005/02/03)的定義,物種:「能夠相互配育的自然種群的類群,且這些類群與其它的類群在生殖上相互隔離。」
- 昆蟲學家·陳世驤(1905/11/05~1988/01/25)於 1978年對物種所下定義為:「物種是繁殖單元,由又連續又間斷的居群所組成;物種是進化單元,是生物系統線上的基本環節,是分類的基本單元。」
亞種
亞種(subspecies;ssp.),生物學·術語,是種以下的一個分類階元。其定義不甚明確,一般認為是同一物種的集群,因為生活在不同地理區域的種群,受所處環境現實的壓力,在基因和形態上發生差異。亞種彼此之間,因地理隔離,但還未發展到產生生殖隔離的程度,謂之:「地理亞種」。
亞種的劃分確立並無統一標準,受學者主觀意志影響頗大。只要種群隔離到一定時間,必然產生差異,但要隔離多少年,差異多大,才能劃為一個亞種,不同學者的觀點可能有很大不同。
變種
「變種」(varietas;var.)它與原種的區別具較小的變異性,通常僅有一或兩個形態或生理性狀的差異,通常經過多代繁殖後與原種產生若干差異,如:葉色、花色或植株形態上的西許差異。
亞變種
「亞變種」(subvarietas;subvar.)是在自然狀況與變種相較之下產生更小的變異性,為了兩變種之間些微的差異而做的分類;目前仙人掌科植物很罕見細分至這麼小的分類單位。
品型
「品型」(forma、form;f., fa.)只是命名單位,不是植物分類學上的分類單位,並不存在野生植物中。品型是人為在園藝栽培過程刻意選擇培育而成的品種,經常會以「園藝品種」(cultivar;cv.)的方式命名。基於「品型」經濟價值的差異作選擇培育「性狀」,如:植株的高矮、花朵或果實的大小、色、香、味,開花期、熟果期…等。品型是園藝栽培的一種變種型態(variant type|morph),通常僅具一個特定性狀的差異。
模式種
模式種(type species 或 species typica)為生物分類學術語,指學者建立某個新屬時所依據的種(該屬的載名種),又稱:屬型種、屬模。被指定的種(模式種)代表了該屬的生物學特徵。
特有種
特有種(endemic species)是指「基於歷史、生態或生理…等因素,造成分佈侷限於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而未在其它地方出現」的物種。
種群
種群(population)為一定空間範圍內同時生活的同物種自然構成的全部個體,又稱:族群。種群的個體之間享有同一類基因庫(gene pool)能夠確實進行交配(mating)、繁衍(to propagate the species),如:黑人、白人、黃種人皆共享人類的基因庫。
類群
類群(taxon|分類單元)為一群擁有共同特徵的生物的集合體,是任何一個等級的具體類群,不同於「分類階元」。分類單元(類群)不包含等級和級序的概念,也有分類階元特定的拉丁學名,大到一個界、一個綱,小到一個屬、一個種乃至一個亞種。
族群
族群(ethnicity)擁有相同的血緣(祖先認同)、外貌、歷史、文化、習俗(生活習慣)、語言、地域、宗教或國家體驗…等所形成的群體。族群在認知和感情特質上,可能包括「客觀」及「主觀」的成分。族群可能因生物的外貌、行為特徵與時空環境而形成的一群。
生物種群分類法
- 被子植物APG III分類法
(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學會植物學報發表;於 2016年被 APG IV 取代); - 阿瑟·約翰·克朗奎斯特
(Arthur John Cronquist,1919/03/19~1992/03/22); - 亞美因·塔赫塔江
(俄語:Армен Леонович Тахтаджян,1910/06/10~2009/11/13)。
滅絕
絕滅(英語:extinct,縮寫為 EX)是生態學、環境科學的專業用語,又稱:絕種。絕滅用於描述一個物種完全消失的自然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