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物種的分類:
依據目前鳥綱·今鳥亞綱·今顎類(今鶚總目)·的分法有三類:古顎下綱、雞雁小綱與新鳥小綱,總共有 32目 94科 305屬。
- 古顎下綱(5目):
無翼鳥目、鶴鴕目、美洲鴕鳥目、鴕鳥目、䳍形目; - 雞雁小綱(2目):
雁形目、雞形目; - 新鳥小綱(25目):
鷉形目(鷿鷈目)、鸛形目、鴴形目、鸚形目、夜鷹目、咬鵑目、犀鳥目、企鵝目、鸌形目、隼形目、鷹形目、鴿形目、鵑鴗目、雨燕目、佛法僧目、鵑形目、潛鳥目、鰹鳥目、鵜形目、鶴形目(紅鶴目)、雀形目、鴞形目、鼠鳥目、鴷形目、麝雉目、叫鶴目。
鳥綱的物種是唯一有羽毛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體溫是恆定的,大部分鳥類的體溫比人的體溫高。所有的鳥都有兩隻腳,嘴裏沒有齒;鳥類的特殊結構:羽毛、喙、蠟膜、孵卵斑、距、尾脂腺、嗉囊。
鳥綱·今鳥亞綱的鳥類共有 8‘600種,加上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將超過 9’000多種;在東亞地區的中國大陸有 1‘400種、特有種 70多個;臺灣有 21目 94科 305屬 788種,特有種 29個。
台灣鳥類列表,台灣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區上屬於東洋區和舊北區的交會地帶,有 87科 674種鳥類曾被記錄,其中有 29種為台灣特有種,另有 55個特有亞種。台澎地區和金馬地區的鳥類生態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請另見金門鳥類列表和馬祖鳥類列表。
【main】
古顎下綱
古顎下綱(學名:Palaeognathae)又名平胸小綱(Ratitae),是鳥綱的兩個演化支之一。古顎下綱有無翼鳥目、鶴鴕目、美洲鴕鳥目、鴕鳥目與䳍形目。古顎下綱的鳥的翼很短,所以都不能飛翔;胸骨不具龍骨突起;雄鳥有交接器。古顎下綱的鳥幾乎都是分布在南半球。
#)古顎下綱底下的隆鳥目與恐鳥目為兩個已經滅絕的目。
雞雁小綱
雞雁小綱(學名:Galloanserae)是指雁形目及雞形目兩目的鳥類。雞雁小綱的成員在生態、對環境的適應性、形態及動物行為學上的多樣性較高,但也有一些共通的特徵。雞雁小綱的成員很多都具有今鳥亞綱的祖徵。雞雁小綱非常多產,一般每次會生多於 5隻蛋。很多雞雁小綱都是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的。鴨亞科下的雄鴨甚至會聯群集體強姦雌鴨。
雞雁小綱經常出現混種,甚至一些難於混種的鳥類也可以與它們混種。例如:珠雞能成功與非近親的家禽及藍孔雀混種。雞雁小綱非常早熟。雛生幾小時的雁形目就懂得游泳及潛水,雛生塚雉完全長有羽毛及飛一段長距離。
新鳥小綱
- 鷉形目(鷿鷈目)、
- 鸛形目、
- 鴴形目、
- 鸚形目、
- 夜鷹目、
- 咬鵑目、
- 犀鳥目、
- 企鵝目、
- 鸌形目、
- 隼形目、
- 鷹形目、
- 鴿形目、
- 鵑鴗目、
- 雨燕目、
- 佛法僧目、
- 鵑形目、
- 潛鳥目、
- 鰹鳥目、
- 鵜形目、
- 鶴形目(紅鶴目)、
- 雀形目、
- 鴞形目、
- 鼠鳥目、
- 鴷形目、
- 麝雉目、
- 叫鶴目、
新鳥小綱(學名:Neoaves,又稱:新鳥類)這個鳥類演化支包括現生鳥類絕大部分鳥種,除了古顎下綱(平胸鳥類,如鴯鶓、鴕鳥)和雞雁小綱(雁形目、雞形目之類),現存約 10’000種鳥種中,將近 95%屬新鳥小綱。
候鳥的重要性
- 2019全球觀鳥日:10月 10日
- 2020年的世界鳥日:5月 9日、10月 10日。
- 范吉利斯(Vangelis)於 2018年為『世界候鳥日』作曲,曲目『永恆』讚頌鳥類遷徙是自然界的奇蹟!(2018/01/29)
- 2017年世界候鳥日的主題是『它們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以突顯候鳥與人類共用未來。 (2017/05/11)
- 台灣的全球觀鳥日。
- 1999 年度台灣鳥數調查活動,將於 11月 1日正式開始,在 11月 30日結束。
- 臺北國際賞鳥博覽會自1999年起至今,即將邁入第21屆。2019年的活動主題為「與鳥同行:Along With The Birds」。
- 台灣觀賞候鳥的地點·參閱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科學研習月刊 41-7
- 台灣的候鳥:四季遷徙全記錄(2008/02/27)〖PDF檔案〗
拾獲鳥類該如何處理
每年春季與夏季正逢鳥類的繁殖季節,若拾獲鳥類該怎麼辦呢?
- 拾獲的鳥類在不確定其食性的情況下,不可擅自餵食。不當的飼育行為恐有危害鳥類的健康,嚴重可能致命。
- 接觸鳥類時戴上手套,以免手上的氣味和污漬沾染。完成救助流程後,保護自身安全,須以肥皂仔細洗手。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鸟#拾獲鳥類的程序
城市三寶

麻雀、白頭翁與綠繡眼常在市區小綠地群聚,可稱得上『城市三寶』。
§ 城市三寶一起洗澡
https://youtu.be/mahihRqvja0 (2013/01/29)
唾餘

§ 遊隼吐食繭
https://youtu.be/E8ouSH9C1xY(2016/10/10)
§ 領角鴞寶寶吐食繭
https://youtu.be/aemd5zUt8uA?t=63 (2016/11/25)
唾餘俗稱食繭;唾餘是鳥類或其他食肉動物捕食獵物將其無法消化之硬物如毛髮、骨頭、硬殼⋯⋯等,不經過消化系統的排遺 器官排出,而是直接從口中吐出,這吐出物體稱作『唾餘』;鳥類中以猛禽之隼科、鴟鴞科 吐「唾餘」的習性最為明顯。
瞬膜

https://youtu.be/e-5xPpBxihI?t=303 (2019/05/19)
部分魚類和兩棲類及其它的脊椎動物長有眼瞼。眼瞼俗稱眼皮位於眼眶與眼球之間,能上下閉合遮蔽眼球,是保護眼球的主要器官。無尾兩棲類、爬蟲類、鳥類除有上眼瞼和下眼瞼外,還有一層透明的眼瞼,稱為「瞬膜」,也稱為「第三眼瞼」。
哺乳動物的瞬膜已經退化,但是具有發達的上下眼瞼。瞬膜,是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和鳥類,左右移動,用來遮住角膜,藉以濕潤眼球的半透明的眼瞼。哺乳動物的瞬膜多已退化,或僅存痕跡。人類退化的瞬膜僅殘存在眼內角,為不能活動的半月皺襞。
§ 貓的瞬膜
https://youtu.be/soK4Nsrk2Ic (2011/03/04)
§ 鳳頭蒼鷹的瞬膜
https://youtu.be/kNnkLnBSBdA (2017/05/08)
§ 鱷魚的瞬膜
https://youtu.be/33ozaR7jq-4 (2019/05/08)
鳥體分區稱呼

羽毛

https://youtu.be/51r2-ZToc64(2020/09/20)
羽毛在鳥類的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保護皮膚的功能;羽毛的顏色和斑紋具有保護色作用。羽毛是鳥類完成飛行的重要結構;有些部位的羽毛有觸覺功能。羽毛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沒有定論。
換羽是鳥類羽毛的定期更換,為鳥類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學現象。換羽可以使羽毛長年保持完好,並能應對羽毛的損傷更替。在親緣關係接近的鳥之間有類似的換羽規律。
鳥的趾

※ 步足:外、中、內三趾在前的不等趾足,後趾較小,如:麻雀。
※ 鷹足:四趾均強而有力,具銳利長而彎曲的爪,尤其中、後趾,如:鷲鷹。

https://youtu.be/0ZI7peTDGwg (2018/01/10)
§ 具有不等趾的五種合法飼養的猛禽
https://youtu.be/AzzNeEJRdyo (2019/08/03)
§ 具有併趾的藍胸佛法僧
https://youtu.be/8hZVelyHZJQ (2016/06/18)
§ 具有對趾的圭拉鵑
https://youtu.be/Y03jFaY2qpY (2019/10/02)

https://youtu.be/AL95FRPAxBQ (2021/07/12)
§ 具有前趾的婆羅洲雨燕吐涎築巢
https://youtu.be/ngPs3kINUXE (2017/01/04)
§ 具有前趾的普通樓燕(Apus apus)覓食
https://youtu.be/avDy0PHhbC0 (2020/05/07)
§ 具有轉趾的白頭鼠鳥(Coliidae)
https://youtu.be/doPZLTggF74 (2020/11/10)
§ 具有全蹼的鰹鳥求偶舞
https://youtu.be/lcPHFQP9GN0 (2018/02/15)
鳥類後肢分為腿(脛骨)、腳(跗蹠)、趾,以支持體重及行走之用。趾通常 4趾,第 5趾大部份退化,惟雉科表類尚保留第 5趾。〖鳥類的常識〗
- 不等趾型:三趾(2、3、4)向前,一趾(1)向後,如:鳴禽和雀形目還有一些猛禽具有這種趾型。不等趾型為常態足為最常見的鳥類趾型,
- 併趾型:三趾(2、3、4)向前、基部併合,一趾(1)向後,如:翠鳥和佛法僧目具有這種趾型。併趾型與不等趾型相似。
- 對趾型:兩趾(2、3)向前,兩趾(1、4)向後,如:鸚鵡、大斑啄木鳥、啄木鳥、杜鵑、鴟鴞科(貓頭鷹)以及部分的雨燕、台灣特有種五色鳥,通常具有這種趾型。
- 異趾型:兩趾(3、4)向前,兩趾(1、2)向後,如:咬鵑科的鳥獨特具有這種趾型。
- 前趾型:四趾(2、3、4、1)皆向前方。如:雨燕科的鳥獨特具有這種趾型。
- 轉趾足:外側趾(2)可以向後轉動外側趾。如:白頭鼠鳥。
游禽與涉禽的蹼

https://youtu.be/9dmQXLMnIPI (2020/07/07)
§ 各種潛鳥叫聲
https://youtu.be/EFpU22rTqPc (2019/09/01)

https://youtu.be/e6-Rj0hVGYo (2016/07/01)
§ Water Birds in Winter with Identification
https://youtu.be/6_bs9ekCQ4A (2012/01/29)

https://youtu.be/550yQwCLmnM (2019/11/27)
§ 黑衣俠客鸕鶿的夜棲地
https://youtu.be/L75zUP4Xj64 (2021/04/07)

https://youtu.be/i5E0RVbdt_g (2021/06/28)
§ 具有瓣足的鸊鷉屬(The Grebes)
https://youtu.be/ZbRrxw-H6xA (2010/09/01)
- 滿蹼足:外、中、內趾間有蹼膜相連、後趾較小,如::潛鳥。
- 凹蹼足:外、中、內趾間有凹型蹼膜相連、後趾較小,如:燕鷗。
- 全蹼足:外、中、內、後趾間均有蹼膜相連者,如:鸕鶿、白腹鰹鳥。
- 瓣足:外、中、內趾各有葉狀瓣,後趾較小而高,如:紅頸瓣蹼鷸、小鸊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