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英語:Religion)有多種定義,可以是聯繫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還可以定義為,以熱情和堅定地信念而堅持信仰的原則或理論體系。宗教體系,包括個人行為、傳統儀式、價值觀念、世界觀念、經典作品、朝拜聖地、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們對其中某個體系的共識和崇敬。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聲稱與神話和哲學相輔相成,宗教相當於人文社科中的一門包羅萬象的「生存之道」。
王爺千歲信仰
王爺千歲信仰,在臺灣,主要分布於臺灣西南沿海,與臺灣漢人的移民潮遷徙而有關。五府千歲意為「五位王爺神」。臺灣的五府千歲,有許多種姓氏類別的組合,最普遍的一組是「李、池、吳、朱、范」五位千歲(隋唐英雄: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等五位大唐功臣;唯獨李王於舊唐書有記載其史事,李王仙遊後,太宗皇帝追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俗身陪葬唐昭陵。
媽祖信仰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流行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以及台灣、琉球、日本本土及新加坡…等東海和南海周邊地區的海神信仰。
媽祖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島傳播,歷經千年,對東亞·海洋·文化及南海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稱為媽祖文化。媽祖原名林默,暱稱「默娘」,福建省·莆田市生人,排行家中老么,聰慧過人、沉默不多言,終身未婚。傳言她常於海湧風浪顯靈、颱風轉彎、保祐平安航行,沿海漁民對她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信徒認為她是「護國庇民」的海洋守護神。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亞伯拉罕諸教
亞伯蘭是亞伯拉罕諸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先知,也是閃米特人(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之中的希伯來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
以撒為亞伯拉罕的妻子撒萊於 98歲時所生的長子,上主呼叫亞伯拉罕要帶著孩子(以撒)和祭具到摩利亞山上去行祭。以撒是希伯來人的先祖。
以撒(25歲或 37歲)是亞伯拉罕與妻子撒萊所生的長子。當亞伯拉罕 100歲,撒萊 90歲時,
亞伯拉罕與妻子撒萊的使女夏甲(埃及人)所生的長子以實瑪利。「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先祖。伊斯蘭教的宣道者穆罕默德(570/05/04~632/06/07)亦曾稱阿拉伯人以實瑪利後裔。
其後慕罕慕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但他們只相信耶穌是先知中的一位,得不到耶穌十字架赦罪的救恩。
猶太人流亡了二千餘年,神允許他們回歸,祂實現了諾言但未承諾平安,因他們仍在犯罪,他們信舊約聖經,號稱猶太教,不相信新約,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也得不到救恩。
以色列到應許之地後,把該地的住民,以鯨吞蟬食的方式把巴勒斯坦人圈禁在加薩,忘了在希特勒時代的惨況。
現在的時代還能像三千年前約書亞時,滅了佳南七族嗎?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的前領袖阿拉法特,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他們實踐了,耶穌所說「愛你們的仇敵」。拉賓隨即就被以色列的積進份子暗殺了,阿拉法特也被剌殺了。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問題,唯有「愛與包容」可解決,現已來不及了。我們祷告:讓死傷、破壞不要太嚴重吧!
猶太教
猶太教(希伯來語:יהדות Yahadut),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猶太教中的上帝被稱為雅威(Yahweh),這是上帝的特定稱謂。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阿拉伯語:الإسلام, al-’islām;發音:[alʔɪsˈlaːm] (ⓘ)),又稱:回教或天方教,是以《古蘭經》為基礎,聖訓為輔助的一神教宗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穆斯林(伊斯蘭信徒)相信《古蘭經》為造物主命天使給其最後使者穆罕默德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則是穆罕默德的言行錄。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起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耶穌所傳揚福音及其事蹟節錄為《新約聖經》,並合併猶太教聖經(塔納赫)為《舊約聖經》,整合成《聖經》做為其宗教經典,而以《新約聖經》為信徒的生活及行為指引,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
現今亦與伊斯蘭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的共同信仰認為神創造了世界,並照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世人後來由於選擇犯罪而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聖子耶穌基督以道成肉身,傳揚真理,並因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死裏復活且升天,賜下聖靈與信徒同在;基督為了替世人贖罪而死,信徒可能因此得到拯救並永生。
天主教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耶穌會將基督信仰傳入中國,經當朝禮部尚書之徐光啟與利瑪竇…等耶穌會士討論,取儒家古話「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稱其信仰之獨一神靈為「天主」。因此大公教會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時候,將「大公教會」翻譯為「天主教會」,這是大公教會在中文的正式名稱,是中文特有的情況。
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 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16世紀出現宗教改革運動,新教蓬勃發展,新教人士常使用「舊教」、「羅馬教會」的名稱來稱呼此「天主教會」。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等別名由此而來。天主教人士較少使用這樣的稱呼。
聖家堂,全稱為「聖家宗座聖殿暨贖罪殿」是位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首府巴塞隆納的一座未完工的天主教·教堂,由安東尼·高第設計。其高聳與獨特的建築設計,使得該教堂成為巴塞隆納最為人所知的觀光景點。
§ 聖家堂從 1882年開始修建,終於在 2021年完工了!
https://youtu.be/py5xiKES3Rk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