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英語:Buddhism)從古印度·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印度邊界間靠近尼泊爾)的王室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據稱於 35歲達成了解脫生死的修行目標、且擁有了相關能清晰教導眾生佛法的佛陀專屬能力後,在約前 6世紀對弟子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教導內容。
在佛陀去世後,在印度佛教史上因緣際會(例如某些弟子因為對佛陀的思念而予以神化、及婆羅門內容滲透)趨於更明顯的宗教化,成為現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是東亞中南半島文化具有深刻的影響,也在中亞南亞南洋群島地區的文化具有廣泛的影響;現正在向歐洲非洲北美洲發展。佛教徒修習佛法的目的,即在於追隨並實踐悉達多所覺悟的四聖諦,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斷盡一切煩惱,最終超越生老病死和所有,結束六道輪迴,得到究極解脫,進入涅槃的境界。

  • 慈悲,佛教術語,為二者的合稱,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藉以四無量心悟道修行基礎。大乘佛教中,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慈與悲經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無瞋梵語adveṣaadvesha巴利語adosa),但是其作用不同,大乘佛教論師龍樹認為:慈為「與」,悲為「拔」。
    慈悲是所有佛教教派的共同理念,是同理心,當別人受苦時能夠以等同情境的心認知。修行者本著慈悲為懷,首先要發大願Vow,發誓共通的願望|梵語:saṁnāha;巴利語:sannāha)普渡眾生,開始破除我執self-center),見性明心;而慈悲產生的同理心正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條件的法門
  • 無瞋梵語adveṣaadvesha巴利語adosa,華語:ㄨˊ ㄔㄣˉ)又譯:不(ㄅㄨˋ ㄏㄨㄟˋ),佛教術語,是一種的行為與心態,能使人投生於善趣,成為天人。
  • (巴利文與梵語Sukha),是一種身心上的舒適感;當身心調適,就會出現的感受。
  • 梵語दुःख羅馬化:duḥkha巴利語dukkha),佛教的術語,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等。

易經〗〖先人智慧〗〖道家〗〖哲學〗【main

關於「卍」

漢文字的「卍」印度教的「卍」歐洲人的忌諱


漢文字的「卍」

、卐 兩個字符已作為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收錄於Unicode之中。中國·唐代武則天624/02/17705/12/16)將卍定音為「萬」,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康熙字典(西元 1716年)收錄了左旋的「卍」為漢字,其部首是「十」,筆劃數為四。
中國最早的「卍」字符出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卍」字符也出現在漢代五銖錢幣上。「卍」字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被認為是一個神聖和吉祥好運的標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鳩摩羅什唐代高僧玄奘將「卍」翻譯為「德」。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經論》中譯為「萬」字;臺灣·賽夏族文化中,類似「卍」字的符號被稱為雷女紋,根據賽夏傳說,雷女是雷神的女兒,下凡教導賽夏族編織和耕種,並與賽夏青年結婚;為了紀念雷女的貢獻,賽夏族人把閃電符號織在布上,稱為雷女紋。


top】【main

印度教的「卍」


§ 印度教的 卐

佛教中亦寫作左旋的「卍」,但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認為應以右旋的「卐」為準。在英文世界,卐 唸為:「swastika」,這源於梵語·拉丁字母轉寫的「svástika」(梵語स्वस्तिक羅馬化:svástika)。印度教的 卐 字形狀和常見的 卐 字符不同,它還包括四個圖點。西藏地區的苯教有類似「卍」字的符號被稱呼為「雍仲」,有永恆的象徵意義。


top】【main

歐洲人的忌諱

◎ 歐洲人的忌諱
納粹黨在 1920年啟用了卐字標誌。這個傾斜45°的右旋的「卐」字圖案,被稱為「Hakenkreuz」(德語直譯:鉤十字),用於納粹黨的旗幟、徽章及臂章。納粹 卐 字標誌有數個變種,由於納粹德國的使用,卐 字自 20世紀 30年代起就被多數西方國家視為納粹主義白人優越主義的象徵。二次大戰後,德國刑法第 86條第一款規定任何人不得展示或散播屬於違憲組織的標誌,其中包括 卐 字、黨衛隊符號(SS-Runen)、凱爾特十字…等納粹符號;歐洲許多國家也禁止這個 的標誌在公共場所張貼或發放,卐 字和納粹(Nazi)一詞一起成為了歐洲人的忌諱


top】【main

楞嚴經

楞嚴經是唐代依據印度佛僧「般剌密諦」傳道中土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一般稱之為「楞嚴經」。般剌密諦回印度,沒留下「梵文」原本;印度也無法查證有此經書。相傳是經由房融(生平不詳,武則天時期被流放的宰相)筆受的佛經;堪稱漢傳佛教人士自創的佛經。經書的見解與道教、儒教相容度極高!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有云:「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說法。在北宋之後,楞嚴經逐漸被重視,至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地位更見上升。上一世紀的一些現代佛教學者,如:梁啟超1873/02/231929/01/19)、呂澂1896/01/101989/07/08等人,亦主張此經是在中國創作。

楞嚴經的註解自古以來舊傳百餘,現行 40餘家,大部分屬於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法界宗)、天台宗(又稱:法華宗)和禪宗大乘佛教又稱:達摩宗、佛心宗)三大家。不過真正通達其深奧義理,有修有證的人,寥寥無幾。楞嚴經主要內容涵蓋:見道位、修道位和證道位。

  • 見道:就是認識人人本有之佛性。猶如人未受環境污染的「本性」,儒家所稱的「仁政」或道家所稱的「無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參考傅佩榮1950/12/16~)解讀「吾道一以貫之」 https://youtu.be/eBJeIY0pgQA 2021/11/29
  • 修道:修是修復、恢復的意思,就是把我們錯誤的思想和行為修正過來,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
  • 證道:是通過自身實踐,成就佛果,證明佛所說是正確的。

top】【main

四無量心

 


top】【main

七情六慾

七情六慾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各有說法,一致認為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心理情境。

七情中國古代區分感情的一種分類,主要說法有:

··)怒火中燒傷「肝」、悲喜形相外傷「心」、思不進食傷「脾」、悲泣不成聲傷「肺」、驚恐過度傷「腎」。

六慾

  • 佛教典籍《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六慾則指:性慾、形貌慾、威儀姿態慾、言語音聲慾、細滑欲和人相慾。「六慾」被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情欲」。
  • 東漢·哲人·高誘(著有「淮南子注」、「呂氏春秋注」及「戰國策注」)作了注釋:「六欲:(不死)、也」。顯然六慾是泛指人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top】【main

玄奘

玄奘(西元 602 4 6日~664 3 7日,俗姓陳,名禕)於唐高宗顯慶五年(西元 660年)開始翻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有共 600卷;與「楞嚴經」無直接關聯。玄奘師承印度·那爛陀寺·戒賢大師,為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奠基人


top】【main

六道輪迴

釋迦牟尼佛說,輪迴是一個過程,人過世以後,心「」會離開人的身體,經過一些過程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能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到達涅槃的境界就可擺脫輪迴。


top】【ma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