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史(minute-earth)係自地球由原始太陽星雲的部份物質構成後起始,科學家估計大約有 4’600’000’000到 5’000’000’000年之久,之後進入冥古宙。而當今的時期仍為顯生宙·第四紀·全新世·梅加拉亞期(4’200年前的事件迄今)。
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Solar Nebula)為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氣體雲氣,是星雲假說的一種。這個假說早在 1734年由伊曼紐·斯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01/29~1772/03/29)提出。在 1755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Immanuel Kant|1724/04/22~1804/02/12)將理論做了更進一步的闡釋。康德認為在星雲慢慢的旋轉下,由於重力的作用雲氣逐漸坍塌和漸漸變得扁平(如:原行星盤),最後形成恆星和行星。拉普拉斯(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1749/03/23~1827/03/05)在 1796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模型,被認為是早期的宇宙論。
這個適用於我們所處太陽系的形成理論,隨後在銀河系也發現了超過 200個外太陽系,理論學家認為這理論也能推演整個宇宙行星形成。
地球的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學: 宙 → 代 →紀 →世 →期 〉
地層學: 宇 → 界→ 系→ 統 → 階 → 帶 〉
- 冥古宙(英語:Hadean|冥古代)約 3’800’000’000’000年前;
- 太古宙(英語:Archean)約 3’800’000’000~2’800’000’000年前;
- 元古宙(Proterozoic)約 2’500’000’000~630’000’000年前;
-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約 541’000’000 ± 1’000’000年前至今…
冥古宙
冥古宙(英語:Hadean)是太古代前的一個時期,可分為隱生代、盆地群代、酒海紀和雨海代,又稱:冥古代。冥古宙始於地球形成之初,結束於 3’800’000’000年前,但依據不同的文獻可能有不同的定義。
冥古宙最初是由普雷斯頓·克羅德於 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來指比已知最早岩石還要之前的時期。冥古宙的最後一個代對應為月球地質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東方海撞擊事件為結束時間(約為 3’840’000’000年前),這也是內太陽系的後期重轟炸期的結束標誌。
太古宙
太古宙(英語:Archean)是地質年代中的一個宙,又稱:太古元、太古代。太古宙起始於約 4’000’000’000年前內太陽系·後期重轟炸期的結束(由對月岩的同位素定年確定),地球岩石開始穩定存在並可以保留到現在,而結束於 2’500’000’000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把甲烷為主的還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氣轉變為氧氣豐富的氧化性的元古宙大氣,從而導致了持續約 300’000’000年的地球第一個冰河時期~休倫冰河時期。
元古宙
元古宙(Proterozoic)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時期,開始於同位素年齡 2500Ma(百萬年前),結束於 542.0±1.0Ma,又稱:元古代、原生代。
元古宙包括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宙屬於前寒武紀,上一個宙是太古宙,下一個宙是顯生宙。
顯生宙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是 541’000’000億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又稱:顯生元、顯生代。顯生宙即意為這個時期地球上顯著的有生物出現。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統稱為隱生元或前寒武紀。
顯生宙的上一個宙是元古宙,而細分後可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 古生代(貝科努利冰期)
- 中生代(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 新生代(66’000’000年前迄今)
^§) 梅加拉亞期開始於距今 4’200年(公元前 2’250年),4.2千年事件是一場全球範圍事件,它是個持續了 200年的乾旱事件。
在〈地球的歷史〉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