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是 541’000’000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又稱:顯生元、顯生代。
顯生宙時期地球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顯生宙的上一個宙是元古宙。元古宙進入顯生宙·古生代開始出現那些目視不見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統稱為:前寒武紀(英語:Precambrian)或隱生元(Cryptozoic)。
^§) 前寒武紀或隱生元在地史學是指顯生宙·寒武紀之前的地球地質歷史的非正式統稱。顯生宙可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是顯生宙的第一個代,涵蓋: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寒武紀的第一個階段為紐芬蘭世·幸運期〈541’000’000~529’000’000年前〉。幸運期(Fortunian)開始小殼動物群與第一批軟體動物、軟舌螺動物出現;隨後,開始小殼動物群多樣化,第一批腕足動物、古杯動物出現,正式由紐芬蘭世·幸運期進入第二世、第三世、芙蓉世。進入寒武紀·(紐芬蘭世)·第二期。古生代後期,爬行動物和類似哺乳動物的動物出現,迄今所知古生代因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吿完結。古生代各時期(紀)如下:
- 寒武紀(Cambrian)涵蓋:
- 奧陶紀(Ordovician)涵蓋:
- 志留紀(Silurian)涵蓋:
- 泥盆紀(Devonian)涵蓋:
- 石炭紀(Carboniferous)涵蓋:
- 二疊紀(Permian)涵蓋:
中生代
- 三疊紀(Triassic)始於 251’000’000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終於 201’000’000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三疊紀為四足形類·演化歷史上的分水嶺時期。於晚三疊世早期的卡尼期洪積事件後,鳥頸類主龍崛起,開啟了恐龍和翼龍統治陸地的時代;
- 侏儸紀(Jurassic)長達 53’600’000年,處於溫暖而酷似溫室的氣候,促進了裸子植物和真蕨植物的大量繁盛,於中後期形成覆蓋全球的廣闊森林,成就現在澳大利亞和南極洲豐富的煤炭資源;
- 白堊紀(Cretaceous)長達近 80’000’000年,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馬斯垂克期的末期發生了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非鳥恐龍、蛇頸龍類、滄龍類、菊石…等生物絕種。
新生代
新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三個代,涵蓋: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始於 66’000’000年前一直持續至今。隨著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的發生,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
- 古近紀(Paleogene|早第三紀)涵蓋: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的被子植物,到了古近紀時極度繁盛;
- 新近紀(Neogene)涵蓋:中新世、上新世,最終由上新世·皮亞琴期進入第四紀·更新世;
- 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涵蓋:更新世、全新世。約 2’580’000年前開始延續至今。更新世末期,北半球有不少哺乳動物,如:劍齒虎、猛獁象、乳齒象、雕齒獸…等;在北美洲有許多馬科物種、駱駝科物種、北美獵豹…等滅絕。全新世涵蓋:格陵蘭期、諾斯格瑞比期、梅加拉亞期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