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內容 )、創生 、操作制約 、
經濟學 (economics )為研究財貨 (goods )、大宗物資 (commodity )和服務 (services )相關的社會科學 (social science ),涵蓋:物資 (物體)資源 (resource )的生產 (開採 、研發 )、分配 (購買 、消費 )… 等的經濟 行為。
【 top 】【 main 】
國富論
§ 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上)https://youtu.be/HuryyNjgG_o (2020/11/10) § 現代經濟學開山之作(下)https://youtu.be/4PoCQMIHU_U (2020/11/10)
國富論 於啟蒙時代 的 1776 年 3 月 9 日發行首版。它不僅影響了作家和經濟學家,同時也影響了各國政府和組織。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是蘇格蘭 ·經濟學家 暨哲學家 :亞當· 史密斯 的一本經濟學專著;首份中文 譯本是來自翻譯家 ·嚴復 的《原富 》,封面為『斯密亞丹原富 』。
嚴復 (1854/01/08~1921/10/27)提出的「信、達、雅 」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具有深遠影響。
俞政 (1930/02/10 ~2015/10/16 )曾在《嚴復譯著研究》一書中指嚴復有多處「誤譯」;俞政指出嚴復的譯作中,不少內容反映的是自己的思想,相當於著作,不是翻譯… 」。
汪榮祖 (1940/03/07 ~)在《重讀嚴復的翻譯 》一文中則否定俞政的說法,汪榮祖特別強調,是「意譯」與「直譯」上的區別。
【 top 】【 main 】
部一,共 11 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勞動力 生產能力的原因,分析國民財富 分配的原則;
部二,共5 章,主要內容是討論資本 的性質、積累方式,分析對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取決於工作的性質;
部三,共4 章,主要內容是介紹造成當時比較普遍的重視城市工商業,輕視農業 的政策的原因;
部四,共9 章,主要內容是列舉和分析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的各種經濟理論;
部五,共3 章,主要內容是分析國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為全民還是只為少數人服務,如果為全民服務有多少種開支項目,各有什麽優缺點;為什麽當代政府都有赤字 和國債 ,這些赤字和國債對真實財富的影響… 等。
【 top 】【 main 】
創生
熊彼特 (1883/02/08~1950/01/08)全名: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德語:Joseph Alois Schumpeter),是奧地利一位有深遠影響的政治 經濟學家。 「創造性破壞 」是熊彼特提出的重要觀點,也是其創新 理論與經濟週期 理論的基礎。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 認為,一個朱格拉週期 有四個階段:擴張 (生產和價格上漲,低利率)、危機 (股票交易所崩潰,大量公司破產)、衰退 (價格和產出下降,高利率)、復甦 (由於價格和收入下降,庫存得以恢復)。由於經濟週期 (景氣循環)所帶來的市場擴張、危機、衰退、復甦,於技術層面上產生對產品的認知、普及、擴散、創新。
「地方創生 」的構想,為避免人口、資源過度集中,而以人、地、產三大資源參數,孕育「創意」推動「創新」進而「創業」。所需的是創意,不是發明。 § 設計翻轉、地方創生(2016)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A000EF83D724A25
由於人對資源需求,可能觸及極限,除了要「創生」也需要「關懷」。 關懷創意、創新、創業才能平衡創生。針對現況需要:
使用資源儘量發揮功效,不要浪費 擁有資源儘量發展用途,不要閒置 未知資源儘量發現特色,不要錯失
創意永遠來自對「已知或未知」的資源憑藉個人擁抱的「智能」予以創新,發展「用途」構成「創業」利於「地方創生」。對發掘人的資源而言「發現、發展、發揮」更是必要順序的考量。
【 top 】【 main 】
操作制約
史金納箱 (Skinner box)是史金納 (1904/03/20~1990/08/18)設計製作的裝置,是依據愛德華·桑代克 (1874/08/31~1949/08/09)創建的迷箱(puzzle box)變體,用於研究操作制約 和經典 ·條件反射 。 「史金納箱」 內裝有一個操縱杆,下面有一個是食物盤,操縱杆與提供食丸的裝置相連。只要箱內的動物按壓操縱杆,就會有一粒食丸滾到食物盤內。史金納將飢餓的白鼠放於箱內,白鼠在箱內亂跑,活動中偶爾踏上操作杆,就有一粒食丸掉落在食物盤內,白鼠便吃到了食丸。 白鼠經過幾次嘗試,會不斷按壓槓桿,直到吃飽為止。於是史金納認為:「有機體做出的反應與其隨後出現的刺激條件之間的關係對行為起著控制作用,它能影響以後反應發生的概率。」。
經驗學習曲線 又稱:經驗曲線或改善曲線,是一種表示生產的單位時間與連續生產單位之間的的關係曲線。學習曲線效應及與其密切相關的經驗曲線效應表示了經驗與效率之間的關係。當個體或組織在一項任務中習得更多的經驗,他們會變得效率更高。這兩個概念出自英語諺語 :「實踐出真知」。 所謂經驗曲線 是指一項任務越多次經常執行,往後所付出的代價越小。
學習曲線 是指一項任務越多次經常執行,往後所需的時間越少。對某種活動或工具的學習 速率(平均情況)以圖形化表示。一般來說,剛開始時掌握信息的速率曲線最為陡峭,之後則逐漸變得平緩。這表明學習曲線剛開始學習某件事務的難易程度,以及在初步掌握之後能學到更高階知識的難易程度。
【 top 】【 m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