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禽(wader)或稱:水鳥(shorebirds)依鳥綱生態類群分類,僅有的一個鴴形目(Charadriiformes)。稱呼涉禽往往指的是長腳的涉水鳥類,如:鸛、鷺。鴴形目為涉禽,也包括那些海邊有蹼的海鳥。
【main】
水濱鳥類
水濱鳥類(Aequorlitornithes)涵蓋:鴴形目(Charadriiformes)、奇蹟鳥類(Mirandornithe)和鷺形類(Ardeae)。
雁形目:、
游禽依鳥綱生態類群分類,涵蓋:雁形目、潛鳥目、鸊鷉目、鸌形目、鵜形目、鷗形目、企鵝目的所有種。游禽包括鴨、雁、潛鳥、鸊鷉、鸌、鵜鶘…等,次級生態類群。游禽體形大小相差懸殊,如卷羽鵜鶘長可達 170公分,而小鸊鷉體長只有 27公分。游禽的腳適於游泳,都長有肉質腳蹼,但蹼的發達程度不同。例如:普通鸕鶿足部 4趾都有蹼相連,稱為全蹼足;雁鴨類是 3趾間有蹼,稱為滿蹼足;鷗類的趾間蹼不是很發達,稱為凹蹼足。
潛鳥目:、
鸊鷉目:、
鸌形目:、
鵜形目:
鷗形目:、
企鵝目:、
【main】
雁形目(學名:Anseriformes)為鳥綱·游禽中的一個目。雁形目的所有種在中文中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稱作雁鴨類的鳥,在世界分布廣泛。雁形目涵蓋 4科:
樹鴨科(Dendrocygnidae)、叫鴨科(Anhimidae)、鴨科(Anatidae)、鵲鵝科(Anseranatidae)。
潛鳥目(學名:Gaviiformes)為鳥綱·游禽中的一個目。潛鳥目是單科單屬:潛鳥科·潛鳥屬,涵蓋 4~5種:
普通潛鳥(Gavia immer)、白嘴潛鳥(Gavia adamsii)、紅喉潛鳥(Gavia stellata)、黑喉潛鳥(Gavia arctica)、太平洋潛鳥(Gavia pacifica |有時被歸入黑喉潛鳥)。
鸊鷉目(學名:Podicipediformes)或稱鷉形目,為鳥綱·游禽中的一個目。鷉形目是單科:鸊鷉科,涵蓋 6屬 20種:
鸊鷉屬(Podiceps)、小鸊鷉屬(Tachybaptus)、巨鸊鷉屬(Podilymbus)、北美鸊鷉屬(Aechmophorus)、灰頭鸊鷉屬(Poliocephalus)、南美鸊鷉屬(Rollandia)。
鸌形目(學名:Procellariiformes)為鳥綱·游禽中的一個目,與企鵝目同屬於南極鳥類(Austrodyptornithes)。鸌形目涵蓋 4科 93種:
信天翁科(Diomedeidae)、海燕科(Hydrobatidae)、南海燕科(Oceanitidae)、鵜燕科(Pelecanoididae)、鸌科(Procellariidae)。鸌形目的鳥大多數是有很長狹窄的翅膀、較短尾羽的海鳥。鸌形目的鳥棲息於世界上所有氣候地區的海洋,它們一般在深海上飛行和捕獵,只有在晚上或哺育時才著陸。鸌形目的鳥,腳上都有蹼,卻幾乎不能在陸地上行走。鸌形目鳥的嘴直長,在端部形成一個向下的鉤,嘴上有兩個管,用來排除喝入的鹽;有些鸌形目的鳥可以從這兩根管子中噴出一種油質,向數公尺外的進攻者反擊。
鵜形目(學名:Pelecaniformes)為鳥綱·游禽中的一個目。鸌形目涵蓋 2亞目 6科。
§ 鷺亞目(Ardei):䴉科(Threskiornithidae)、†異鷺科(Xenerodiops)、鷺科(Ardeidae)。
§ 鵜亞目(Pelecani):錘頭鸛科(Scopidae)、鯨頭鸛科(Balaenicipitidae)、鵜鶘科(Pelecanida)。
鷗形目或稱鴴形目(學名:Charadriiformes)為鳥綱·游禽中的一個目。鴴形目涵蓋鴴、鷸、鷗…等,大多屬小型涉禽。分子生物學家通過 DNA雜交實驗研究發現,本目與火烈鳥目的 DNA較接近。
企鵝目(學名:Sphenisciformes)為鳥綱·游禽中的一個目,與鸌形目同屬於南極鳥類(Austrodyptornithes) 。企鵝目·企鵝科(Spheniscidae)的鳥是一種不會飛的鳥類。企鵝目·企鵝科涵蓋 6屬:
王企鵝屬(Aptenodytes)、冠企鵝屬(Eudyptes)、小藍企鵝屬(Eudyptula)、黃眼企鵝屬(Megadyptes)、阿德利企鵝屬(Pygoscelis)、環企鵝屬(Spheniscus)。
石竹目(學名:Caryophyllales)為超菊類植物的一目,大多是草本及灌木,亦有些小喬木及肉質植物。石竹目植物的花大多為兩性,輻射對稱。大多數的食蟲植物歸屬於此目。含 12科,約 10’000種,世界性分布。大部分種類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但許多科含灌木、藤本及喬木。草本種類包括觀賞花卉、雜草及蔬菜。石竹目包含:瑪瑙果科、番杏科、莧科、回歡草科、鉤枝藤科、翼萼茶科、節柄科、落葵科、仙人掌科、石竹科、龍樹科、雙鉤葉科、茅膏菜科、露葉毛氈苔科、瓣鱗花科、吉粟草科、浜藜葉科、蓬粟草科、粟麥草科、南商陸科、燈粟草科、鬼椒草科、粟米草科、水卷耳科、豬籠草科、紫茉莉科、非洲桐科、商陸科、藍雪科、蓼科、馬齒莧科、棒木科、肉葉刺莖藜科、油蠟樹科、閉籽花科、土人參科、檉柳科…等 37科。
【main】
瑪瑙果科(Achatocarpaceae)又名透鏡籽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共有 2屬 10種,分布在美洲溫暖地區,包括美國西南,拉丁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瑪瑙果科植物為小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無托葉;花小,綠色,花瓣 4~5;果實為漿果,每個漿果只有一粒種子,種子呈凸透鏡形狀。
番杏科(學名:Aizo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約有138屬,1882種。番杏科植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在澳洲和中太平洋地區也有少量分布。番杏科植物多為草本植物,稀為木本,莖直立莖或平臥莖。葉為單葉,對生或互生,葉通常為肉質,葉緣全緣(或稀為齒狀)。花輻射對稱,多為兩性花,少數為單性花,花腋生,單生花或聚繖花序。花萼有萼片 5片(3~8片),萼片基部通常會相互結合。無真正的花瓣,不過有些種類有由退化雄蕊瓣化而成的線形花瓣。果實為蒴果,每一室有一或多個種子遇水會打開釋放出種子。
番杏常被栽培來做為觀賞植物,也被用來代替菠菜做成沙拉食用。很多種類的番杏科植物的葉片肥厚多肉,葉形奇特,常被栽培做為多肉植物觀賞。
莧科(學名:Amaranth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包括 160屬約 2’400種植物,多為草本或灌木,稀有喬木或藤本。莧科廣泛分布在全世界,一般分布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但也有許多種也分布在溫帶甚至寒溫帶地區。目前不包括藜科的莧科僅有 65屬約 900種,大部分生活在熱帶非洲和北美洲,許多品種可以在鹽鹼地生長,有的品種是雜草,也有花卉品種。如雞冠花、千日紅和老來少…等。莧科植物單葉對生或互生,葉緣有齒,大部分無托葉。
#)莧科花被膜質,藜科附著粉狀或皮屑狀物;莧科蒴果,藜科胞果。
青葙(Celosia argentea)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莧科·青葙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 30~100公分,又稱:野雞冠、雞冠莧、草決明、崑崙草、百日紅…等。青葙的單莖直立,有時分支,全株光滑無毛。青葙的葉全緣、互生,披針形或卵形,長 4.5~15公分。青葙的花朵有柄,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呈披針或直立圓柱狀,雌雄同株,花序長 5~8公分;花期:5~8月。青葙的果實球形,約 0.3~0.4公分,成熟後橫裂,種子小粒,凸透鏡狀腎圓形,黑色具光澤;果期 6~10月。
青葙繁殖力超強,是屬於外來歸化種,容易在寬闊的農用旱地與乾溪溝中出現,在臺灣生長的青葙花色,台南以北,大多是紫紅色,而台南以南與離島的花卻是白色。青葙的種子炒熟後,可加工各種糖食,亦可供作藥用,有清熱明目作用。臺灣原生種青葙,稱為「台東青葙」,屏東與台東為記錄到的地點,棲地十分狹隘,僅在網路上顯示標本,罕被一般民眾拍攝到。
§ 青葙簡介
https://youtu.be/R9MVgDzDNAo (2020/11/25)
刺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是有胚植物·核心被子植物·真雙子葉植物·超菊類植物·石竹目·莧科·蓮子草屬的植物,又稱:地雷草。刺花蓮子草的莖匍匐、披散,有多數分枝,密生伏貼白色硬毛。刺花蓮子草的葉對生,同一對葉不等大,葉片卵形、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先端圓鈍、具短尖。刺花蓮子草的花白色,球形或長球形不具總花梗,呈頭狀花序,1~3個腋生;花期:11月。果期:12月,種子繁殖。刺花蓮子草分布於南美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等地,多生在路旁陽地(梧棲港口荒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回歡草科(Anacampserot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鉤枝藤科(學名:Ancistroclad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鉤枝藤屬(學名:Ancistrocladus),為藤本植物的屬,包括 12~20個物種。 本科物種只見於舊世界。鉤枝藤科植物為常綠藤本,枝端有鉤,藉以攀緣,或依靠枝端纏繞攀緣;單葉互生,有托葉;花兩性,輻射對稱,花瓣 5;果實為堅果。最新發現其中某些種類可提取抗愛滋病的藥物。
翼萼茶科(Asteropei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7種,全部生長在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是當地的特有種。翼萼茶科植物為小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無托葉;花小,兩性,花瓣5,花萼長;果實為蒴果。
洋酢漿草科(Lepidobotryaceae)又名節柄科、鱗球穗科或鱗穗木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2屬 2~3種,其中「Lepidobotrys staudtii」分布在西非熱帶地區,「Ruptiliocarpon caracolito」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秘魯熱帶地區。洋酢漿草科植物為灌木,單葉互生,有托葉和刺;小花,花瓣 5;果實為蒴果。
落葵科(Basell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共有 4屬,約 25種,分布於美洲、亞洲和非洲,中國原有 2屬 3種,主要分布在南方。落葵科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單葉互生,葉可做蔬菜或藥用,落葵的葉也叫「木耳菜」;花小,5裂,輻射對稱;果實為漿果;有的品種根含澱粉,可食用。
落葵科有落葵薯屬(Anredera)、落葵屬(Basella)、藤三七屬(Boussingaultia)、塊莖藜屬(Ullucus)…等 4屬,約 25種,分布於美洲、亞洲和非洲;中國有 2屬 3種,主要分布在南方。
落葵(學名:Basella alba、Basella rubra)為石竹目·落葵科·落葵屬(Basella)為肉質、分枝,一年生藤本植物,該屬共有 6種,喜生長於 25~30℃的環境,耐熱、耐濕適應性強。
落葵全株平滑,莖肉質,蔓延性可直立伸展,亦可沿支柱蔓生。落葵的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0.5~1.5 公分;葉片長卵形或卵圓形、全緣有 10條明顯的葉脈。落葵的穗狀花序、腋生,小苞數片,早落性;花期:1~5月。落葵的漿果,徑約 0.5公分,未熟時呈綠色,成熟時呈暗紫色,內含種子 1枚。熟果多汁易於染色,是天然的食物著色劑。
落葵是一種可供食用的蔬菜,傳說為泰國皇宮指定為御用的菜餚,因此亦稱「皇宮菜」。《本草綱目》記載:「落葵三月種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葉似杏葉而肥厚軟滑,作蔬和肉皆宜。」
洋洛葵(Anredera cordifolia)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落葵科·落葵薯屬(Anredera)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川七、藤三七、藤子三七、小年藥、土三七、藤七、馬德拉藤。洋洛葵單葉互生,莖淡紫色呈肉質,分枝多、具蔓延性,花期 7~8月、漿果球形呈紫黑色,結果率低。洋洛葵原產於熱帶美洲,臺灣於 1976年自巴西引進栽培,喜歡強光多濕的環境,屬於陽性植物。洋洛葵老莖的葉腋處會長出瘤塊狀肉芽,又稱「肉芽」,是無性分生芽,可以進行無性繁殖。
短序落葵薯(Anredera scandens)一般生長於乾季,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 川七
https://youtu.be/PKuDY3KL600(2015/02/10)
仙人球亞科、擬葉仙人掌亞科、圓扇仙人掌亞科、麒麟仙人掌亞科、
仙人掌科(Cact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仙人掌科植物的總稱為仙人掌(Cactaceae)別名為仙巴掌、仙人扇、霸王龍蝦樹。仙人掌具有相當豐富的形狀和大小,並擁優良的保水適應力,多數生長於沙漠及半沙漠等乾燥少雨環境,在美洲的沙漠可以發現。仙人掌為多肉植物的一類,目前仙人掌科的植物有 174屬,超過 2’000種物種。仙人掌用途廣泛,可作觀賞植物、飼料,以及其他食物來源(特別是仙人掌的果實)。 胭脂紅是來自於生活在某些仙人掌的胭脂蟲之產物。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有 86屬大約 2’200種植物,在全球溫帶地區分布,有幾種分布在熱帶山區甚至在寒帶,都是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地中海地區,還有一種 Colobanthus quitensis 生長在南極洲,是南極洲僅有的兩種雙子葉植物之一。中國有 32屬大約 400餘種。石竹科植物大部分是一年生,地上莖或地下木質根莖每年枯死;少數多年生小喬木。石竹科都是單葉對生,花為二歧聚傘花序,花瓣常有爪,一般為5基數,也有少數為4基數,果實為蒴果,很少有漿果的。
龍樹科(Didiereaceae)也叫刺戟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包括 4屬共 11種,都是生長在馬達加斯加島的南部的特有種。龍樹科所有種都是肉質多刺植物,和仙人掌科很相近,有的物種甚至可以嫁接到某些仙人掌種類上。本科植物都是灌木或喬木,莖高 2~20公尺,莖幹可以儲存大量的水分;葉子和刺一起長出,葉在旱季脫落;花單性,雌雄異株。有的物種在初生時莖是匍匐狀的,但成熟後會直立起來。
盾籽穗葉藤、道氏盾籽藤、托倫雙鉤葉、
雙鉤葉科(拉丁語:Dioncophyll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共有 3屬 3種(3個單種屬),皆生長在非洲西部熱帶地區的雨林中。雙鉤葉科植物為藤本植物;單葉互生,無托葉,革質,葉子中脈長出兩個類似鉤子的器官,藉以攀爬;花中等,花瓣 5;果實為蒴果;本科最為人知的成員是盾籽穗葉藤,僅有該種是食肉植物,該種的嫩芽和幼枝可以形成捕捉器官,分泌酸性黏液。本科另外 2種:道氏盾籽藤、托倫雙鉤葉,它們的知名度皆遠遠不如盾籽穗葉藤。
茅膏菜科(Droser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茅膏菜科的植物為一年生濕生植物,全株植物密生黏性腺毛是其特色。在葉子方面則呈現倒卵狀,花序基生。茅膏菜科植物都生長在季節性的溼地、坡地。
露葉毛氈苔科(Drosophyllaceae)又名露松科、粘蟲草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1種,是單種科,分布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露葉毛氈苔科(露松科)植物是一種食蟲植物:「粘蟲草」生長在乾燥的鹼性土壤地帶,葉長 20~40公分,伸展,葉子可以分泌甜味的黏液,吸引昆蟲,昆蟲被粘住後由消化液消化吸收。Drosophyllum lusitanicum 的花黃色直徑可達 4公分,花期為 2~5月;果實為蒴果,種子直徑為 0.25公分。
瓣鱗花科(Frankeni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共有 4屬,約 90種,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沿海或鹽鹼地區。中國有 1屬:瓣鱗花屬(Frankenia),1種:瓣鱗花(Frankenia pulverulenta Linn. ),分布於新疆、甘肅和內蒙西部。瓣鱗花科植物皆為草本或小灌木;莖如鐵絲,通常鋪散;葉小,葉對生,無托葉,堅硬,常有腺點;小花輻射對稱,兩性,,單生或排成聚傘花序,花萼常有腺毛。
吉粟草科(Gisekiaceae)又名針晶粟草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5種,分布於熱帶非洲和亞洲,中國只有 1種:吉粟草 (Gisekia pharnaceoides L.)生長在海南。吉粟草科植物為草本;單葉對生,肉質,匙形;花小,淡綠色或淡紫色,花萼 5,花瓣缺;果實為蒴果,一般生長在海灘上。
浜藜葉科(Halophytaceae)又稱南荒蓬科、濱藜葉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1種,是單種科,只生長在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亞,是當地的特有種。南荒蓬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單葉互生,肉質,無托葉;花兩性,雌雄同株,雄花球狀,末端有刺,花瓣 4,雌花生於花莖頂端,無花瓣;果實為類似漿果的聚合果。
蓬粟草科(Kew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粟麥草科(Lime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南商陸科(Lophiocarp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燈粟草科(Macarthuri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鬼椒草科(Microte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粟米草科(Mollugin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約 14屬 100餘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 2屬 6種,分布在西南部至東部。粟米草科植物皆為草本;葉對生、互生或近輪生,也有肉質葉;小花輻射對稱,兩性,單生或排成聚傘花序;果實為蒴果,乾燥,室裂或橫裂,少有不開裂。
水卷耳科(Monti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豬籠草科(Nepenth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豬籠草科的唯一屬:豬籠草屬(Nepenthes)是具有多種能夠捕食昆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地生植物,也是攀援狀的亞灌木,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豬籠草擁有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這類能夠通過捕捉和消化昆蟲等小動物來獲取營養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
紫茉莉科(學名:Nyctagin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包括 33屬約 290種,大部分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美洲品種最多,少數也生活在溫帶地區,中國原生的有有 2屬,7種,但也有引進種。許多屬的花粉顆粒非常大(大於 100微米)。紫茉莉科植物有草本、灌木、喬木也有藤本植物。單互生或對生,全緣,無托葉;花輻射對稱,兩性或很少單性,常圍以有顏色的苞片組成的總苞;花萼花冠狀,花瓣缺;果實為瘦果,有棱或有翅。有多種本科植物品種是被各地引進的觀賞花卉,如小葉九重葛 (Bougainvillea glabra)、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等。
九重葛(學名: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紫茉莉科·九重葛屬(葉子花屬|Bougainvillea)的一種常綠木質藤本或灌木,又稱:勒杜鵑、葉子花、三角花、千日紅、毛寶巾…等,原產於熱帶美洲。
九重葛的花期很長,溫暖地區可長年開花,花位於大而且色彩鮮豔的包葉(花苞)之中,花朵較小,白色、黃色或黃綠色,三朵聚生,「包葉」是它的主要觀賞部分。
§ 田尾九重葛迷宮花海
https://youtu.be/DzSpCkP2KI4 (2017/10/24)
§ 九重葛新品種
https://youtu.be/__S-hjwisW4 (2017/08/06)
§ 九重葛嫁接
https://youtu.be/UeWcJuGN7GA (2020/09/02)
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紫茉莉科·紫茉莉屬(Mirabili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粉豆花、草茉莉、夜嬌嬌、紫茉莉、夜晚花、胭脂花、白粉花、潮來花…等,由於開花時間段是下午 4時至次日上午 10時,因此在英語中被稱為「四時花」(Four o’clock flower);此時適逢沐浴和做飯的時段,因此又有「洗澡花」和「煮飯花」的別名;花於翌日早晨凋萎。紫茉莉原產南美洲,臺灣於 1’600年代引進栽植。紫茉莉喜暖不耐寒,喜陽耐半陰,喜疏鬆質土壤,易自行繁衍。由於花大多紅紫色,故稱:紫茉莉。
紫茉莉的莖直立,側枝散生伏地,節部膨大具明顯粉紅色,莖高約 1公尺。紫茉莉的葉對生、翠綠、卵狀三角形,葉脈淺綠色。紫茉莉的花小喇叭狀、花瓣 5裂、徑約 2~3公分、長 4~5公分,多為紅紫色,亦有白、黃及複色…等,由於花筒細長,大型的夜行性鱗翅目很難吸蜜,多是藉由天蛾(Sphingidae)傳粉、授粉,花期 4~11月;紫茉莉的果堅硬有皺褶、黑色具稜,酷似地雷,又稱:地雷花。
§ 典型的紫茉莉
https://youtu.be/kgpvvAexSXo (2018/02/12)
§ 欣賞「煮飯花」
https://youtu.be/eWS6FAnVClw (2019/04/12)
§ 多采多姿紫茉莉
https://youtu.be/EWd3E14CmWk (2020)
非洲桐科(Physenaceae)又名獨子果科或簡稱非桐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2種,全部生長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是當地的特有種。非洲桐科植物為小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無托葉;花小或中等,花瓣 5~9,花瓣內部有毛;果實為蒴果,每個果實中只包含一粒種子。
數珠珊瑚、
商陸科(Phytolacc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共有 15屬約 100種,分布在全球的熱帶和暖溫帶地區。中國有 2屬 5種,分布在南方。商陸科植物為喬木、灌木或草本;單葉互生,無托葉;花兩性或單性,輻射對稱,花被 4~5,花瓣缺;果實為漿果、蒴果或翅果,種子球形或腎形。
數珠珊瑚屬(Rivina)又稱:蕾芬屬,是蒜香草科(?)下的一個屬,為直立草本植物。該屬共有 3種,分布於熱帶·美洲。
§ Blood Berry/Pigeon Berry Care
https://youtu.be/SFOo4-rbZVo (2021/06/19)
§ 數珠珊瑚盛花於路旁
https://youtu.be/ZDCcq0lsj4w (2022/12/15)
§ 數珠珊瑚(Rivina humilis)為商陸科·數珠珊瑚屬(Rivina|蕾芬屬)多年生半落葉草本植物,又稱:蕾芬、珊瑚珠、珍珠一串紅、念珠珊瑚…等。數珠珊瑚的枝條柔軟、深紫褐色,株高 50~100公分。數珠珊瑚的葉互生、披針狀長卵形,具紫褐色波狀緣有微鋸齒,長約 8公分,寬約 3.5公分,葉端長漸尖,葉基部圓形或急狹或急狹;葉正無毛、葉背中脈被短柔毛葉稍稀疏;葉柄長約 3~4公分,紅葉和綠葉常並存。數珠珊瑚的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花白色,花蜜為蝴蝶、蜜蜂所喜,花後結果;花期:6~10月。數珠珊瑚的漿果球形,豔紅色,有光澤,徑約 0.3~0.5公分,果實有微毒,種子落地後常能萌芽成長;漿果是鳥類(鴿)冬季的最愛,因此有被稱為鴿子莓果(Pigeonberry)。北美洲的原住民會用果實製作紅色顏料、染劑,又稱:胭脂植物(Rouge plant)。
藍雪科(Plumbaginaceae)也叫白花丹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包括 24屬約 800種,廣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尤其適合生長在鹽鹼地、沼澤和鈣基土壤上,中國有 7屬約 37種,分布全國各地。藍雪科植物多數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少數為小灌木或藤本,有的有莖或沒有莖;單葉互生或旋疊狀;花兩性,輻射對稱,花冠通常合瓣,管狀,許多品種為栽培觀賞花卉。
蓼科(Polygon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是一種多年生挺水植物種類,高從 40~160公分以上。葉子長針狀呈現兩兩互生、有柄。花朵則通常長成穗狀。通常生長在水田,人造溝渠或溼地。蓼科植物約 50屬,1’120種,主要分布於溫帶地區,有少數種類分布於熱帶地區,中國有 12屬約 200種。植株為草本、灌木或小喬木。花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
火炭母(學名:Polygonum chinens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蓼科·蓼屬下的一個種。火炭母草(學名:Polygonum chinense L.),別稱超過 60餘種。火炭母草喜生於野外水源充足的山谷、溪谷、林邊、路旁濕潤土壤或丘陵地帶向陽草坡,為紅邊黃小灰蝶及藍金花蟲的食源植物。火炭母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植物,直立或半攀緣狀,莖圓柱形,多分枝,呈蜿蜒狀,嫩時紫紅色,無毛或略披疏毛、表面平滑、具縱棱,高約 0.7~1公尺,。火炭母的嫩莖葉及熟果可供食用,生食味酸帶甜,可供郊遊人士作救急植物;也可作消毒劑,有人工栽培。火炭母草的單葉互生呈卵形或長圓狀卵形;火炭母草的果幼時表面白色,成熟時黑褐色、有 3棱具光澤,長約 0.2~0.3公分。
§ 認識火炭母草
https://youtu.be/Qb39SKD_WVk (2012/12/02)
§ 火炭母簡介 (Persicaria chinensis)
https://youtu.be/GUypqE2-9E8 (2022/01/04)
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為石竹目·蓼科·蓼屬(或萹蓄屬|Polygonum|首烏屬、蔓蓼屬:Fallopia:何首烏、虎杖)多年生草本的一種,又稱:酸筒杆、酸桶蘆、大接骨、斑莊根,假川七、土川七、紅三七、三七、黃肉川七、粉川七、血三七、川七、黃藥子、蒤、大蟲杖、苦杖、酸杖、酸痛笋、斑庄根、蛇總管。虎杖的木質根莖黃色、堅硬,到處蔓延;虎杖的莖具節、中空、外型似手杖,莖高約 1公尺,最高可達 3~4公尺。虎杖的葉互生、呈卵形或闊卵形,葉基部圓、先端尖銳,長 6~15公分、寬 4~6公分;嫩葉的葉脈紅色具斑紋。虎杖的花雄雌異株、白色或粉紅色,長約 0.15公分,花期:5~7月上旬。虎杖的瘦果,呈三角形、有光澤,於 7~9月成熟;成熟時呈黑色或黑褐色。虎杖的根莖可供藥用,具有活血、散瘀、通經、鎮咳等功效。在生活中應用較廣,是很多中成藥的原料之一。
§ 介紹虎杖
https://youtu.be/7x5HpPyhVZ4 (2021/03/21)
日本虎杖(學名:Reynoutria japonica|Polygonum japonicum)為石竹目·蓼科·首烏屬(Fallopia)一年生草本的一種,又稱:日本虎杖、日本蓼、蠶繭草(蓼科·蓼屬),在 1850年輸入英國,,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SSG)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日本虎杖雌雄異株,莖高約 1公尺,最高可達 3~4公尺。日本虎杖的木質根莖黃色、堅硬,到處蔓延。日本虎杖的莖淡紅色、無毛,有時具稀疏的短硬伏毛中空、具節,節部膨大,外型似手杖。日本虎杖的葉互生、呈卵形或闊卵形,葉基部圓、先端尖銳,長 6~15公分、寬 4~6公分;嫩葉的葉脈紅色具斑紋。日本虎杖的總狀花序呈穗狀,小花白色或粉紅色,長約 0.15公分,花期:8~10月上旬。日本虎杖的瘦果卵形、有光澤具 3棱或雙凸鏡狀,於 9~11月成熟;熟果黑色或黑褐色。日本虎杖入冬之後都會枯死,於第二年自根部長出心株。
§ 採集日本虎杖嫩莖烹調
https://youtu.be/H4o_ra3NiZ8 (2019/05/28)
§ 最具侵略性的野草:日本虎杖(中文字幕)
https://youtu.be/hCQK2bLpB0E (2019/06/05)
塔黃(學名:Rheum nobile)為石竹目·蓼科·大黃屬(Rheum)下的一種草本植物,原產於喜馬拉雅山脈從阿富汗東北到不丹、西藏的海拔 4’000~4’800米的地區。塔黃的花序巨大,高 1~2公尺,是塔黃分佈範圍內最顯眼的一種植物。塔黃與蕈蚊的幼蟲存在共生關係。塔黃是一種藏藥,遭到人類大規模採集,因而生存數量受到威脅。
馬齒莧科(學名:Portulac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約 19屬,580種,廣布於全球,美洲最多。馬齒莧科植物肉質、草本或亞灌木;葉互生或對生,全緣;花兩性,輻射對稱或左右對稱;萼片通常 2;花瓣 4~5,稀更多,常早萎;雄蕊 4至多枚,通常 10枚;花房 1室,上位或半下位至下位(Portulaca),有胚珠 1至多顆,生於基生的中央胎座上;果為蒴果。蓋裂或 2~3瓣裂。
棒木科(Rhabdodendraceae)又名棒狀木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2~4種,分布在南美洲的蓋亞那和巴西北部。棒木科植物為常綠灌木;單葉互生,革質,無托葉;花兩性,花瓣 5,花絲短,花葯長;果實為核果。
肉葉刺莖藜科(Sarcobataceae)又名夷藜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2種:Sarcobatus vermiculatus 和 Sarcobatus baileyi,都分布在北美洲的大盆地地區和西南部的沙漠地帶。肉葉刺莖藜科植物為帶刺的灌木;單葉互生,肉質,無托葉;花單性,雄花無花瓣,雌花有 2個肉質花瓣;果實為核果。
油蠟樹、
油蠟樹科也叫旱霸王科、旱黃楊科、荷荷巴科(由墨西哥的西班牙語]]名稱jojoba音譯而來的)和直接由拉丁名音譯的希蒙得木科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油蠟樹屬(Simmondsia);1種:油蠟樹(Simmondsia chinensis (Link) C. K. Schneid. ),原生於北美洲乾旱地帶,種加名 chinensis 是命名者錯誤地將縮寫「Calif」當成「China」造成的,實際在中國並沒有原生種。目前在雲南有引進種植。
油蠟樹是一種常綠灌木,高約 1~2公尺,單葉,對生,全緣,葉長 2~4公分,寬 1.5~3公分,厚革質,無托葉;花兩性,雌雄異株,雄花小,聚成頭狀,雌花單生,均無花瓣,花萼 4~6;果實為蒴果,長 1~2公分,種子可提取透明而呈淺黃色的液體蠟,含量約達 54%,可提煉出高級精密機械潤滑油。
閉籽花科(Stegnospermat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又名白籽樹科,只有 1屬 3種,分布在中美洲和墨西哥的熱帶地區。閉籽花科植物為灌木或藤本,生長在乾旱地區;單葉互生,肉質,無托葉;花的花瓣 5,花瓣比花萼短;果實為蒴果。
土人參科(Talin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目前尚未收錄。
檉柳科(Tamaricaceae)為超菊類植物·石竹目的一個科,共有 5屬約 90種,其中最大的檉柳屬就有 55種,廣泛分布在東半球的溫帶、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美洲只有引進種。中國有 4屬 27種,主要生長在西部和北方荒漠地帶。檉柳科植物都是亞灌木或小喬木,適應生長在砂荒、草原和鹽鹼地的耐旱植物,可以容忍高達 15’000ppm的含鹽量;葉互生,長 0.1~0.5公分,呈鱗片狀,無托葉;花輻射對稱,兩性,單生或排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萼和花瓣 4~5;果實為蒴果。種子有束毛或有翅。
桃金孃目(Myrtales)為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目。桃金孃目包含、雙隔果科、使君子科、隱翼科、千屈菜科、野牡丹科、桃金孃科、柳葉菜科、管萼科、囊萼花科 …等 9個科。 桃金孃目與薔薇目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如花為兩性,五基數,花萼凹陷,雄蕊多數…等。桃金孃目植物絕大多數為木本植物,雄蕊排列成兩輪,一般為花瓣的兩倍。桃金孃目植物有石榴、桉樹、沉香、菱角…等重要經濟作物,紫薇…等綠化用樹,使君子、桃金孃…等藥用植物。
【main】
雙翼果科(Alzateaceae)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又名雙隔果科,只有 1屬 1種,是單種科,只生長在中美洲的熱帶地區,是當地的特有種。雙翼果科植物是小喬木或灌木,單葉對生或輪生,有托葉;花的花瓣 5;果實為蒴果,具有兩個內向的半隔膜,種子有毛翅。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為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有 17屬 600餘種,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 5屬 `24種。使君子科植物有喬木、灌木和藤本,葉互生或對生;花兩性,稀單性,花萼 4~5裂,花瓣 4~5或缺;果實為核果、革質,有翅或有縱棱。
隱翼科(Crypteroniaceae)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共有 3屬約 10種,分布在熱帶亞洲地區,中國只有 1種隱翼木(Crypteronia paniculata Bl.),生長在雲南。 本科植物為喬木或灌木;枝四棱形;單葉對生,具柄;花極小,白色或綠色,花瓣4-5或無;果實為蒴果,種子小,長,有翅或無翅。
千屈菜科(Lythraceae)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 包括 32屬大約 500~600種植物,絕大部分是草本,也有少數灌木或喬木。廣泛分布在全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
野牡丹科(學名:Melastomataceae)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約 182屬 4’570餘種,分布在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其南美洲種類最多,中國有 25屬、約 156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地,有些種類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野牡丹科·植物既有喬木、灌木,也有草本或藤本;枝略圓,具剛毛;單葉對生,少數輪生,無托葉;花兩性,輻射對稱,花瓣 4~5;果實為漿果或蒴果,有些種類可供藥用或作為觀賞花卉。
桃金孃、番石榴、蓮霧、蒲桃、黃金蒲桃、丁子香、白千層、串錢柳、紅千層、香桃木、檸檬桉樹、
桃金孃科(Myrtaceae)為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主要產於澳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 100屬約 3’000種,包括有香桃木屬、丁子香及桉樹…等植物。當中在中國大陸原產有 8屬,引種了 5屬,共有 136種。臺灣有 9屬 30種。
桃金孃科植物為常綠灌木或喬木,有透明的油腺斑點,產生的油脂可用來製作精油;葉子對生或互生,單葉,多全緣,沒有托葉;花兩性,輻射對稱,萼片和花瓣常各 4~5枚,雖然花朵纖細,但植株卻能長的高大,而它們共同的特徵是雄蕊多如睫毛、分離或成數束,花絲細長柔,子房常下位,一至多室,有少數至多數胚珠;果實多為漿果或蒴果。
桃金孃科植物生命力頑強,臺灣、廣東、廣西以及印度的氣候適合其生長,分布於海拔 50~900公尺的丘陵坡地,是一種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桃金孃科植物提煉的精油具有抗病毒、殺菌、改善呼吸系統、消炎的功效,對關結炎、風濕痛、咳嗽和傷寒具有特殊的療效。本科植物重要的有桃金孃、番石榴、桉樹、蓮霧、蒲桃、千層樹…等。
常見的蒲桃屬(Syzygium)物種:水蓮霧、線枝蒲桃、丁子香、華南蒲桃、滇南蒲桃、香膠蒲桃、無柄蒲桃、鈍葉蒲桃、鈍葉蒲桃、短藥蒲桃 、短序蒲桃、黑嘴蒲桃、赤楠、長花蒲桃、子凌蒲桃、密脈蒲桃、棒花蒲桃、短棒蒲桃、纖花蒲桃、闊葉蒲桃、團花蒲桃、閻浮樹、簇花蒲桃、衛矛葉蒲桃、細脈蒲桃、水竹蒲桃、台灣蒲桃、尖萼蒲桃、滇邊蒲桃、輪葉蒲桃、廣西蒲桃、海南蒲桃、紅鱗蒲桃、思茅蒲桃、貴州蒲桃、萬寧蒲桃、桂南蒲桃、褐背蒲桃、蒲桃、尖峰蒲桃、恆春蒲桃、廣東蒲桃、粗葉木蒲桃、山蒲桃、馬六甲蒲桃、黑長葉蒲桃、竹葉蒲桃、倒披針葉蒲桃、高檐蒲桃、香蒲桃、圓頂蒲桃、假多瓣蒲桃、華夏蒲桃、紅枝蒲桃、滇西蒲桃、皺萼蒲桃、怒江蒲桃、蓮霧、石生蒲桃、四川蒲桃、纖枝蒲桃、硬葉蒲桃、台灣棒花蒲桃、細軸蒲桃、方枝蒲桃、四角蒲桃、黑葉蒲桃、假烏墨、大花赤楠、狹葉蒲桃、毛脈蒲桃、文山蒲桃、西藏蒲桃、錫蘭蒲桃…等。
柳葉菜科(Onagraceae|5族 18屬 約 125個物種)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一年生挺水植物,高約 0.01~2公尺以上。莖通常有稜,在葉子方面則呈現互生,花單生、果通常為橢圓;通常都生長在季節性溼地,水田溝渠。
月見草、
月見草屬(學名:Oenothera)為桃金孃目·柳葉菜科(5族 18屬 約 125個物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待宵草、晚櫻草;多數只在夜傍晚開花清晨閉合,英文:「Evening Primrose」。原產於美國南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中國東北和山東、江蘇…等地,生長在光照良好且疏水性好的砂質土壤、朝陽山坡、沙漠或海邊的沙灘。月見草屬植物的莖直立、被毛;基生葉叢生具柄;莖生葉互生,具短柄或無柄,條狀披針形、疏鋸齒緣,葉緣有白色短柔毛。月見草屬植物的花,單生於葉腋、黃色、白色或粉色,常具香味,黃昏開放清晨閉合,花期:6~8月;月見草屬植物的蒴果,圓柱形、略具四棱。
•)常見的月見草屬:海濱月見草、海邊月見草、黃花月見草、裂葉月見草、曲序月見草、待宵草、小花月見草、粉花月見草、四翅月見草、長毛月見草…等,約 39種。月見草屬物種:無莖月見草、美麗月見草、海濱月見草、紅萼月見草、黃花月見草、裂葉月見草(裂葉月見草、裂葉月見草)、海邊月見草、曲序月見草、待宵草、小花月見草、粉花月見草(粉花月見草)、四翅月見草、長毛月見草…等,約125種。取自月見草籽的月見草油適用於治療濕疹(Eczema)、乾癬(Psoriasis)、痤瘡(Acne)…等皮膚病,但也有潛在副作用,必須謹慎塗敷使用。
黃花月見草(Oenothera glazioviana)為桃金孃目·柳葉菜科·月見草屬(Oenothera)的一種二年生草本,喜在光照良好且疏水性好的土壤,如:朝陽山坡、沙地與海邊沙灘。黃花月見草的莖直立,被毛;基生葉叢生具柄;莖生葉、互生疏鋸齒緣。月見草的花冠黃色、白色或粉色,偶有香味,單生於葉腋,夜開晨閉(唯「黃花月見草」白天向陽開花,傍晚枯萎);花期:3~9月。月見草的蒴果圓柱形,略具四棱,通常 4開裂,果期:6~11月。
§ 栽培月見草
https://youtu.be/9MjvsX8ullQ (2022/12/19)
管萼科(Penaeaceae)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又名管萼木科或木乃耳科,共有 9屬 29種,全部分布在非洲最南端的亞熱帶地區。
本科植物為常綠小灌木;單葉對生,革質,有或無托葉;花生長在枝條頂端,花萼 4數,有顏色,管狀,形成類似花冠的形狀;果實為蒴果。
囊萼花科又稱蠟燭樹科(學名:Vochysiaceae)、獨蕊科,為錦葵類植物·桃金孃目的一個科,共有 8屬約 200種,分布在非洲西部和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地區。蠟燭樹科植物為既有喬木、灌木、藤本,也有少數種類為草本;常綠,單葉對生、輪生,少數為互生,革質;花的,花瓣 1~3或 5,有時無花瓣,花萼 5;果實為蒴果或翼果。
無患子目為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目。無患子目多數是木本植物,罕有草本植物。無患子目植物與薔薇目植物很接近,大多數具有複葉或分裂的出葉,雄蕊是單輪或外輪對萼,與薔薇目植物有所區別。可能是從薔薇目演化來的。
無患子目包含:漆樹科、熏倒牛科、橄欖科、四合椿科、楝科、白刺科、芸香科、無患子科、苦木科。有許多具經濟價值的植物如:荔枝、柑橘、腰果、漆樹、無患子、香椿…等,以及綠化用途的植物:槭樹、楓樹、駱駝刺、楝樹、欒樹…等。
【main】
漆樹科(Anacardiaceae)為無患子目的一個科,包括 83屬,約 600餘種。典型的屬是腰果屬(Anacardium),中國有 16屬約 54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各地。這個科還包括果實為芒果、腰果和開心果…等。
◎ 漆樹科常見的屬:漆屬、檳榔青屬、肉托果屬、肖乳香屬、鹽膚木屬、黃連木屬、藤漆屬、芒果屬、厚皮樹屬、辛果漆屬、黃櫨屬、南酸棗屬、坎諾漆屬、山檨子屬、波漆屬、腰果屬…等。
阿月渾子(學名:Pistacia vera,英語:Pistachios)又名開心果,是一種常見乾果,是漆樹科·黃連木屬的植物,是一種常見乾果的植物,原產於伊朗,最早在西亞被培育。阿月渾子的栽培技術從伊朗中部流傳至地中海地區之前,已長期作為一種重要作物,在羅馬時代的晚期就已經廣為歐洲人所知。近年來有更多的阿月渾子在世界被商業化栽培;尤其 1904年將阿月渾子引入加利福尼亞,至 1929年已經作為經濟作物推廣。開心果味道可口,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E,是很受歡迎的零食。最早的商品名是「開口笑」,形容其硬殼裂開似笑容狀。
§ 栽培的開心果樹
https://youtu.be/pDwgFB_OpDM (2015/11/27)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為無患子目·漆樹科·腰果屬的一種常綠喬木或灌木,又稱樹花生、檟如樹、雞腰果、介壽果、腰子豆…等,帶有附果。
腰果( cashew tree)的莖高可達 12公尺。腰果的單葉、革質、全緣、互生,長橢圓形。腰果的花黃色,有淡紅條紋,圓錐花序。腰果的花托膨大成假果;真果著生在花托頂端,具白色果仁。腰果的果實(真果),長約 25公分呈心臟形或腎形;黃或紅色的陀螺形肉質果柄。
腰果依賴人工採收,剝出的果仁曬乾具濃郁的獨特香味,年產量超 50’0000噸。腰果的莖可以製成木材製作板條箱、燒炭或造小船…等。腰果的樹膠與阿拉伯膠的用途相似,與同科的毒漆藤和芒果有親緣關係,易引起敏感,處理時避免直接碰觸。
腰果外殻具毒性、富含油脂。腰果上部份的果梨(假果)柔軟多汁,可作水果食用,也可釀酒,製果汁、果醬、蜜餞等。真果的果殼含油量 40%左右可榨油,是一種毒性的乾性油,可製高級油漆、彩色膠捲上色劑、合成橡膠…等。
腰果的果仁(通稱:腰果)是十分受歡迎的零嘴,因本身風味十足而時常單獨食用,烘焙後通常會灑上少數鹽或糖提味。
§ 巴西的腰果樹成林,宛如迷你雨林
https://youtu.be/HR7yUODX9uM (2020/06/14)
§ The cashew tree Anacardium occidentale
https://youtu.be/eWbZcrick_A (2015/06/29)
芒果樹(Mangifera indica)為無患子目·漆樹科·芒果屬的一種常綠大喬木,高可達 15~18公尺,樹齡長,經過嫁接修剪,樹高可保持在 2~3公尺。芒果的莖皮鱗片狀脫落;葉革質、長圓形或長披針形、聚生枝頂。芒果的花呈圓錐花序於枝頂,每一花序有數百至數千朵小花、淡黃色,花兩性或雌性。麗蠅是主要的授粉昆蟲。芒果的核果出現於花謝後、果實大,歪卵形、微扁,長可達 20公分。熟果黃色、果肉嫩、香甜。芒果屬約 69個物種,超過 27種可食用的肉質水果,最普遍的是普通芒果。
芒果屬植物性喜高溫、潮濕的天氣,營養生長期(根、莖、葉)最適合溫度為 24~30℃,氣溫 18℃以下時生長緩慢,10℃以下停止生長;生殖生長期(花、果)需較高溫度,以排水良好、pH值 5.5~7.5且含腐植質的砂質土壤為佳,經引種改良,已遍及多個地方。世界十大芒果生產地區產量排名: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泰國、中國大陸、印尼、菲律賓、海地、剛果、台灣。
§ 如何選留「芒果新梢」培養樹姿
https://youtu.be/WbEH4iURF3c (2019/06/17)
§ 芒果樹的病
https://youtu.be/p4TBPgkzVgk (2019/12/12)
金蜜芒果為無患子目·漆樹科·芒果屬的一種常綠大喬木,約在西元 1971年為彰化縣員林鎮張金泉先生的親屬自菲律賓引進,後經不斷的繁殖與馴化,終於適應臺灣地區的芒果生態環境。金蜜芒果是一種稀有特殊的芒果品種,被譽為芒果界的珍寶。
金蜜芒果有些糖度高可達 21Brix以上,張先生遂以「金蜜21」命名,為近年來果農自行推廣的優良品系。
金蜜植株強健、抗病、中熟、果皮綠色呈近圓形(9.8 x 8.5 × 7.2公分),成熟或催熟後轉變為金黃色,平均果重約 316公克;種子重 31公克,佔果重的 9.8%,糖度 21.3Brix,酸度 0.18%,糖酸比 118,纖維中等,風味佳,香氣濃。 金蜜芒果除了有金黃色漂亮的外表,果實成熟後,聞起來有「濃郁的土芒果香氣」,吃起來甜如蜂蜜。
◎ 芒果樹成長快速、果實產量高、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具高度經濟效益,使得芒果品質不斷發展與改進。繼葡萄、柑橙、香蕉、蘋果之後,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五大水果。
鹽膚木(Rhus chinensis)為無患子目·漆樹科·鹽膚木屬植物。羅氏鹽膚木(Rhus chinensis var. roxburghii)又稱:山埔鹽、山鹽青和臺灣鹽麩子、五倍子樹。
羅氏鹽膚木生長範圍從海拔 1200~2100公尺山區林下或潮濕地陽光充足的地方,為紅葉植物之一。羅氏鹽膚木的果實於每年 12月至翌年 1月成熟。
羅氏鹽膚木的嫩心、嫩葉可食;果實是重要的誘鳥餌食物,果核外有一層薄薄的鹽,嚐之略帶酸味,原住民常用為鹽的代用品;羅氏鹽膚木的莖皮上亦會分泌鹽分,野生動物會舔食以補充生理所需。羅氏鹽膚木的幼枝常有倍蚜蟲寄生,導致異常生長形成蟲癭,中藥稱之為五倍子;羅氏鹽膚木的枝椏富含單寧可供藥用、墨水及鞣皮…等。
§ 羅氏鹽膚木的可食部位
https://youtu.be/L39_IGuAwCI (2017/11/08)
§ 賽德克族如何運用鹽膚木
https://youtu.be/WkbPzvZcp9o (2013/09/16)
§ 羅氏鹽膚木可抑制超級細菌
https://youtu.be/TNXiJlJgLo0 (2014/03/16)
〖食用香料〗
熏倒牛屬(Biebersteinia)也是錦葵類植物·牻牛兒苗科下的一個屬,為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該屬共有 5種,分布於歐洲至中亞。牻牛兒苗科(學名:Geraniaceae)共有 7~11屬約 800餘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也有少數種生長在熱帶,中國有 4屬 70餘種。比較重要的屬是老鸛草屬(430餘種)、天竺葵屬(280餘種)和牻牛兒苗屬(80餘種),多為草本或亞灌木。單葉,互生或對生;花兩性,基本為 5基數,雄蕊或 5的倍數;蒴果通常有長喙,室間開裂。多種可供藥用,天竺葵原生於南非,先被世界各地廣泛引種並培養出多種變種,作為觀賞花卉。
橄欖科(Burseraceae)為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科,有 17~18個屬約 540個物種。橄欖科既有喬木,也有灌木,原產於非洲、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橄欖科的一些植物分泌芳香的樹脂(乳香樹分泌的乳香可以作為香)。橄欖科·橄欖屬的一些種的果實可以作為水果食用,如:橄欖、烏欖…等。
四合椿科(Kirkiaceae)為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科,又稱:番苦木科、稜鏡果科,擁有 2屬 6種,都生長在非洲東部和馬達加斯加島。四合椿科的植物為喬木或灌木,單葉互生,在枝條頂端成螺旋排列;花小,花瓣 4數;果實為堅硬的蒴果,橫切面呈稜鏡狀。
楝科(Meliaceae)為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科,大部分是常綠植物,也有部分是落葉植物。楝科約有 53個屬、600個物種。中國有 18個屬,62種,包含藥用 10屬 23種。楝科大部分都是喬木,少數為灌木;小枝常有皮孔,常見的有樹蘭、苦楝、香椿…等。
白刺科(Nitrariaceae)為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科,為落葉灌木,葉不分裂,線形,肉質;小枝有刺;花小,黃綠色,花瓣 5;果實為核果。屬於旱生植物。白刺科有 3屬 19種,中國有 5種,分布在西北和北方部分地區。
芸香科(Rutaceae)為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科,約有 160屬 1’700餘種,廣泛分布於全球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原生有 29屬,約 150種,以南方為多。臺灣有 17屬 51種。芸香科多數為灌木或喬木有顯著的花盤,萼片和花瓣各 4~5枚,雄蕊與花瓣同數或為其兩倍,著生於花盤的基部,具有強烈的香氣,全體含有揮發油;葉多為複葉或單身複葉,發達的油腺在葉上常表現為透明的小點。芸香科常見的有柑橘屬、枳屬…等,很有經濟價值的柑橘屬,有橘子、橙子、柚子以及檸檬;黃檗可為染料;花椒、芸香、吳茱萸可入藥或為香料;佛手柑、代代花為觀賞用。
九里香屬(學名:Murraya|月橘屬)又名,是無患子目·芸香科的一屬,通常是常綠性小灌木或小喬木,株高約 2~7公尺,通稱:月橘、九里香。生長於海拔 1’200公尺以下地區之山區闊葉林。
已確認的柑橘族·美櫨木亞族物種:
月橘(Murraya paniculata)為為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錦葵類植物·無患子目·芸香科(Rutaceae)·九里香屬(Murraya|月橘屬)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月橘的花因濃郁而獨特的香味,能飄散往遠處,又稱:七里香、九里香、十里香、千里香、萬里香、滿山香…等。
月橘原產於亞洲南部的山地疏林、密林或丘陵地之中,喜溫暖(20ºC~28ºC)較濕潤的氣候,常見於石灰岩地區,花崗岩地區亦有分佈。月橘莖高約 1~10公尺,可達12公尺,莖皮及小枝無毛灰白色或淡黃,略有光澤,小枝圓柱形,橫切面呈鈍三角形,底邊近圓弧形,木質堅硬。月橘的葉互生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全緣、互生、卵形、 卵狀披針形 3~9片,紙質或厚紙質,葉正深綠色、有光澤,葉背青綠色、密生腺點(油點,揉搓後有類似柑橘的味道),腺點乾後呈褐黑色。月橘的花白色、星狀,極芳香呈聚傘花序,頂生或上部葉腋內,通常 10朵以內,有時 50餘朵,有時為單花;花期:4~9月。月橘的漿果,卵形或橢圓形,先端尖銳,成熟時由綠色轉變為橙黃至朱紅色,種皮具棉質毛,種子 1~2顆;果期:9~12月。
月橘的花能提煉芳香油,花及熟果可供食用,曬乾後的花可泡茶飲用,古時貴族使用月橘的樹皮或樹脂,與雅香同置薰籠中薰香衣服,木材堅硬可作手杖、印章、農具及小刀柄…等,亦常人工栽培作綠籬之用。
§ 野生七里香
https://youtu.be/ASxoiI2WxDc (2017/10/30)
§ 月橘的功效与作用
https://youtu.be/dvNyS1FK4Vw (2019/10/05)
§ 七里香的特性與修剪
https://youtu.be/ow2BckH29TQ (2019)
調料九里香(Murraya koenigii)為芸香科·九里香屬(Murraya|月橘屬)的一種小喬木,又稱:咖哩葉、咖哩樹、麻絞葉、可因氏月橘,原產於印度,分佈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調料九里香莖高可達 4~6公尺,徑約 40公分,皮灰褐色、嫩枝有短柔毛。調料九里香的一回奇數羽狀複葉有小葉 11~21片;小葉全緣或有細鈍裂齒,長 2~5公分、寬 0.5~2公分,葉基偏斜、鈍或圓、很不對稱;葉軸與小葉兩側中脈均被短柔毛。調料九里香的頂生繖房狀聚繖花序、近於平頂,花白色、小又多,具香味;花瓣白色 5片、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 0.5~0.7公分;花期 3~4月。調料九里香的小漿果暗紅、熟果藍黑色、芳香可以食用;長卵形,長約 1~1.5公分,寬常小於 1公分,有時呈圓球形;果實的種子 1~2粒,具毒性、種皮薄膜質黑色。果期 7~8月。
調料九里香的新鮮葉片具強烈的咖哩的味道,在印度、斯里蘭卡的料理,常會加入「咖哩葉」作為調味料使用。新鮮的葉子保存期限很短,乾燥的葉子香味較為遜色。
§ 何種植調料九里香
https://youtu.be/wvLLyal8VAk (2020/06/27)
§ 調料九里香的小漿果
https://youtu.be/a0iOftSAeVY (2018/11/05)
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為無患子目·芸香科·花椒屬(Zanthoxylum)的落葉喬木,又稱:刺蔥。食茱萸的徑可達 30公分,莖高可能達 15公尺。
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銳利的尖刺,老幹也長滿了鼓釘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食茱萸的羽狀複葉互生,長 30~80公分,小葉鋸齒緣、披針形、長6~12公分,密佈透明油腺、具有特殊香味,幼葉、葉柄及心部常呈紅色,可供煮食,又稱:紅刺楤。食茱萸全株能發出香辛氣味的重要調味品,自古以來常與花椒、薑並稱為「三香」;嫩葉汁治感冒和瘧疾,有云:「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食茱萸的聚繖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花密生、淡黃白色,花期:8~9月。食茱萸的蓇葖果、球形、硬殼,徑 0.4~0.6公分,熟時開裂;種子卵形、先端尖銳,黑色有光澤;果期 10~12月。
§ 全台東的鳥都討厭來的地方
https://youtu.be/u4iR3yO4rDQ (2021/10/21)
§ 大地先驅植物:食茱萸簡介
https://youtu.be/rqlAD8kMMXk (2020/11/07)
§ 刺蔥的果實
https://youtu.be/lLqBv6U-KDc (2022/02//19)
無患子科(Sapindaceae)為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科,近期的分類系統(APG分類法)主張將槭樹科和七葉樹科這兩個科併入到無患子科內。無患子科約有 140~150屬,1400~2000種。中國有 27屬約 250種,分布在全國各地。相傳以無患樹的木材製成的木棒可以驅魔殺鬼,因此名為無患;厚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無患」拉丁學名 Sapindus 是 soap indicus 的縮寫,意思是「印度的肥皂」。
無患子科植物有很多種類是有經濟價值的熱帶果樹,例如:荔枝、瓜拿納、龍眼、紅毛丹、蜜果、阿開木,無患子…等。欒樹、楓樹是觀賞樹木也常為行道樹。
三角槭(學名:Acer buergerianum)為真雙子葉植物·薔薇類植物·錦葵類植物·無患子目·無患子科·槭屬的植物。又稱三角楓。三角槭為落葉喬木,高可達 10公尺。三角槭的樹皮黃褐色或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脫落。三角槭的單葉、對生、三淺裂呈橢圓形、長卵形或倒卵形,全緣或上部疏生淺齒,三出脈,葉背白綠有粉、老葉無毛。
◎ 三角槭幼樹的葉三深裂,老樹及短枝的葉三淺裂,黃綠色花,4月與葉同時開放,傘房花序頂生。雙翅果,黃褐色,兩翅近於平行或成銳角,果核隆起,8~9月成熟。
◎ 三角楓的變種:台灣三角槭(台灣三角楓)、平翅三角槭、九江三角楓、界山三角槭、寧波三角槭、雁盪三角槭…等。
◎ 臺灣三角楓(學名:Acer buergerianum var. formosanum)為無患子科·楓屬下三角楓的一個變種;從前歸類於槭樹科·槭屬 ,分布於臺灣。
§ 欣賞三角楓盆栽
https://youtu.be/r3c6yQaAEHs (2013/07/15)
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elegans/ flamegold rain tree|Taiwanese rain tree)為無患子科·欒樹屬(Koelreuteria)的一種耐旱性強的落葉喬木,又稱:苦楝舅、金苦楝、拔子雞油、四色樹、燈籠樹…等,為臺灣特有種植物,也是世界十大名樹之一,分布於河谷兩岸及低海拔向陽的闊葉林內。臺灣欒樹在澳大利亞布里斯本、夏威夷…等,許多地區被視為入侵物種。
臺灣欒樹莖高 10~25公尺,樹幹褐色,小枝密佈皮孔,樹姿優美。臺灣欒樹的二回羽狀複葉對生或近似對生,長 50~70公分、寬 20~30公分;羽片 7~9枚,長 20~25公分、寬 1~10公分;小葉 10~13枚具柄,紙質、鋸齒緣呈長橢圓形、卵形常變異,長 5~7公分、寬 2.5~3 公分;葉正綠色有光澤中肋凹下、葉背淡綠色中肋顯著隆起,兩面無毛,小葉柄長 0.2~0.4公分;嫩葉紅色漸轉綠。臺灣欒樹的花呈頂生的圓錐花序;花序長 30~45公分;花光滑無毛茸小形、雌雄同株或雜性花多數,初開放時花冠黃色(可作黃色染料)、徑 0.4~0.6公分;花期:9~11月。臺灣欒樹的蒴果 3瓣玫瑰紅色呈氣囊狀,由淡紫轉紅褐色,熟果褐色。臺灣欒樹的熟果開裂,種子綠色轉紅色,之後黑色。
§ 四色樹花盛開
https://youtu.be/lnZkffOzZ4I (2021/12/31)
§ 欒樹屬的金雨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https://youtu.be/MxaiRctPHQ0 (2021)
§ 臺灣欒樹的葉與苦楝相似度高,俗稱:苦楝舅;每年初秋,臺灣欒樹的柔黃色圓錐花簇,密生樹頂,像金雨灑落,又稱:臺灣金雨樹(Taiwanese rain tree)。臺灣欒樹的樹姿優美,色彩多變化,是優良的行道樹與園景樹。
§ 大紅姬緣椿(Leptocoris adominalis)與臺灣欒樹「共生」,容易造成椿象群聚的特性值得關注。臺灣欒樹亦容易遭受臺灣低海拔常見的有害木層孔菌(褐根病)侵害。
荔枝(Litchi chinensis)為無患子目·無患子科·荔枝屬(Litchi)的唯一物種,又稱:離枝、丹荔、麗枝、貴妃香、火山荔、勒荔、荔果,是中國南部出產的一種亞熱帶·果樹,為華南的重要水果農作物。荔枝對保鮮的要求相當高,所以一般採用低溫運輸。生荔枝和荔枝核含有毒性(亞甲基環丙基乙酸),食用過量會導致低血糖和急性癲癇發作。荔枝樹與同科不同屬的龍眼(Dimocarpus longan)相似度極高。中國·茂名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產基地。荔枝樹的壽命很長,白糖罌荔枝樹齡 1’300年的荔枝樹依然有結果實的能力。
§ 豔荔是由臺灣自行培育的新品種,果期:3月底,艷荔果期早於玉荷包(果期:4月中)上市。
https://youtu.be/0khyI-VQ9Is (2019/03/22)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聽一聽荔枝的故事
§ https://youtu.be/-rhrGsSk7Ig (2022/05/24)
§ 臺灣常見的荔枝品種
https://youtu.be/U3PYyg7C3rc (2023/07/02)
龍眼(Dimocarpus longan)為無患子目·無患子科·龍眼屬(Dimocarpus)的一種常綠大喬木,樹齡可達 400年。龍眼莖高 6~10公尺。龍眼的葉互生、全緣、革質、長橢圓形,長 6~10公分,寬 2~4公分,葉基傾斜。龍眼的小花,色黃白,徑 0.4~0.5公分,頂生或生長於枝條先端葉腋,有雄花、雌花雜花。龍眼的核果球形,徑約 2.5公分,外皮黃褐色、粗糙不開裂,假種皮白色透明。龍眼的核果形如彈丸略小於荔枝,果肉味甜可食,果期:7~8月。
龍眼的果實去假種皮,果肉晶瑩剔透偏漿白,隱約可見紅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故稱:龍眼。從漢代的時候人們就經常將龍眼、荔枝兩種水果並稱。早在北宋的時代,《圖經本草》的作者蘇頌就注意到:「龍眼產於出荔枝處」。龍眼、荔枝果樹的樹形和樹葉都非常相似,荔枝熟果期比龍眼早,且果實比龍眼大,因此,龍眼有亞荔枝、荔枝奴的別稱。
龍眼果實適於風乾含殼保存,若去殼去核後可以保存更久,供長年食用或藥用。龍眼風乾的果肉,稱為龍眼乾,人們多以「桂圓」稱之。
·†·)龍眼屬有龍荔(Dimocarpus confinis)、龍眼(Dimocarpus longan)、滇龍眼(Dimocarpus yunnanensis)…等,20種。
·†·)龍荔(Dimocarpus confinis)為無患子科·龍眼屬下的一個種,俗稱:瘋人果(可蒸食,不可生啖;生食令人發癇)。龍荔和龍眼(同科同屬)與荔枝(同科不同屬)為同類,果實雖甜美但有微毒,不可直接食用。龍荔的木質堅固,被人工種植為建材。
§ 龍荔
https://youtu.be/L5zEf_Xb6rM (2021/10/13)
苦木科(Simaroubaceae)為錦葵類植物的一個科,約 10屬、10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有生長在溫帶的種類,以熱帶美洲和非洲西部種類最多;中國有 3屬約 10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最重要的樹種:臭椿可以生長在北方直到東北南部。苦木科植物一般為喬木或灌木,樹皮極苦。羽狀復葉互生,稀對生;花小,單性,雌雄異株或雜性,稀為兩性,花瓣 3~5;果實為核果、蒴果或翅果。常見的苦木科植物有臭椿屬、鴉膽子屬、東革阿里屬、塞子木屬、苦樹屬…等。
臭椿又稱:樗樹、樹王,既耐旱又抗污染空氣,庇蔭效果亦佳,是都市中理想的行道樹及景觀樹。古人自謙才識淺薄,常以「樗材」自稱。
§ 南極洲·威斯康辛山脈的入侵植物:臭椿(tree of heaven) https://youtu.be/59ntNUCUCLk (2021/09/11)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tree of heaven)為無患子目·苦木科·臭椿屬(Ailanthus)的一種中型落葉喬木,原稱:樗(ㄕㄨ),又稱:椿樹、木礱樹、臺灣樗樹。臺灣樗樹產於台灣北部及東部,多見於梨山及武陵一帶,數量不多。臭椿的樹幹挺直、樹皮平滑、黃褐色,生長迅速,在 25年內可長高至 15公尺。臭椿的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小葉紙質、全緣,6~12對、鎌刀狀披針形,先端漸銳尖,基部截狀歪形,具短葉柄;葉正綠色具光澤,葉背灰白。臭椿的圓錐花序腋生,有時頂生,花小、多數、雜性、花瓣 5(雄花有雄蕊 10枚;雌花及兩性花均具 5心皮),開放時徑 0.3~0.5公分;花期 3~4月(或 6~7月)。臭椿的翅果紅褐色、膜質、扁平披針狀長橢圓形,長 3~4公分,寬約 1公分,內藏種子歪紡錘形 1枚,長約 0.1公分。
•) 諸子百家是後世對華夏·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之總稱。春秋後期至戰國中期,百家爭鳴,眾多學說紛呈,豐富多彩,為中華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礎。
§ 中國最早的思想史專著是明末清初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比較全面論述中國人思想發展歷史的著作應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1919年)。而近代正式用「思想史」為題的學術著作可能是梁啓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年)。
〖教育〗〖閱讀趣〗〖文化創意產業〗〖旅遊〗〖荷西箴言〗【main】
想法(Idea),又稱意念、點子,是來自心靈產生思考的產物,包括對事物的看法和意見,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想法可以是形象化的影像,也可以是抽象化的概念。想法所對應的命題所涉及層面、廣度、時空背景各有差異。想法逐步構思與實踐的反覆練習(practise) 可孕育出具有法則基礎(principal)的思想、哲學、邏輯或理論…等。
•) 思維引力:思維模式的重要性
https://youtu.be/2olDQ-Mn-bY (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