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人體區域解剖學,人體可劃分為頭、頸、軀幹、四肢……等,四個區域。 頭包括腦、眼、耳、鼻、口等器官。這些器官都支撐著各種感官功能,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頭骨可分為頭蓋骨(除顎骨以外頭部所有的骨頭)和顎骨(或頜骨)。其中一個可以分辨哺乳動物及非哺乳動物的特徵便是哺乳動物中耳裡有三塊小骨頭(稱為聽小骨),也就是錘骨、砧骨與鐙骨。此外還有頭蓋骨,可分為頭頂骨及底部。依據人體解剖學,人的頭包括:耳、臉、臉頰、頷、人眼、嘴、鼻、前額、顎、上顎、下顎、枕部、頭皮、顳。
〖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main】
頭骨
顱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顱骨又稱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頭骨包含:前額、顳、顴骨、顎(上頜骨、下頜骨)、枕骨。
#)前額是指頭部前端、臉部上面的部分,包含兩塊顱骨與一部分頭皮。
#)顳(拉丁語:Tempora)位於頭 兩側、雙眼後方、顳骨上方;俗稱太陽穴。
#)顴骨(zygomatic bone)為顱骨的一部份,位於眼下方,為面部之間最寬闊部份之骨骼。
#)顎(英語:Jaw)又稱頜,是指在嘴部入口處相對的鉸接式結構,最常見的用途是用來進食與咀嚼食物。顎為臉部下半部的概稱,大致是嘴部以下的位置,俗稱下巴。
#)枕骨(occipital bone)是組成顱骨的 29塊骨骼之一;枕骨位通人字縫連接頂骨之後,一直延伸至顱底。枕骨下方中央為枕骨大孔,腦和脊髓在此連接。
【top】【main】
腦
腦部除了大腦,小腦,間腦以外的區域,合稱為腦幹。腦幹由中腦(midbrain)、橋腦(pons)、延腦(medulla)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腦幹位於大腦下方,小腦前方。它負責調節複雜的反射活動,包括調節呼吸作用、心跳、血壓等,對維持機體生命有重要意義。
【top】【main】
大腦
大腦(拉丁語:Cerebrum),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將兩個半球隔開的是稱為大腦縱隔的溝壑,兩個半球除胼胝體相連以外完全左右分開。半球表面布滿腦溝,溝與溝之間所夾細長的部分稱為腦回。大腦的神經細胞只要在 3分鐘內得不到氧氣,人就會失去知覺;而 5~6分鐘後仍缺氧,神經細胞便會陸續死去。
大腦包括: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大腦皮層。
〖探討大腦〗【top】【main】
額葉
額葉是人類大腦最大的一部分(有些動物腦的額葉,幾乎不存在)。額葉和語言的形成、語言表達(布若卡氏區)、自主意識以及隨意肌的控制有關。
【top】【main】
頂葉
頂葉為處理各類感覺訊息(包括痛覺、觸覺等)的中樞,同時也和語言、記憶等功能有關。
【top】【main】
顳葉
顳葉的背側是外側溝。顳葉是初級和次級聽覺皮層的所在地,為處理聽覺訊息的中樞。顳葉內側的海馬體在形成長期記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顳葉底部的皮層參與視覺中的物體和人臉識別,屬於視覺系統的「腹側流」(即內容通路)。顳葉神經元的不正常放電可能導致癲癇。
【top】【main】
枕葉
枕葉是大腦皮層的一部分結構,為平躺時頭部靠枕頭的位置,屬於前腦的一部分。枕葉分離在左右大腦半球的腦縫兩側,枕部前端邊緣是一些側枕葉腦回,同樣被一些側枕葉腦溝分開。枕葉的一項顯著功能是包含了初級視覺皮質。枕葉病變亦可導致幻視。其餘有色彩失認,運動失認和失寫症。
【top】【main】
大腦皮層
大腦皮質層是包裹在大腦外側的連通皮狀結構。主要功能:額葉:高級認知功能,比如學習、語言、決策、抽象思維、情緒等,自主運動的控制。頂葉:軀體感覺(參見體感皮層),空間信息處理,視覺信息和體感信息的整合。顳葉:聽覺(參見聽覺皮層),嗅覺,高級視覺功能(例如物體識別),分辨左右,長期記憶。枕葉:視覺處理(參見視覺皮層)。邊緣系統:獎勵學習和情感處理。腦部神經管分化為 6部分:前腦(端腦、間腦);後腦(腦橋、延髓、小腦);腦幹(中腦、腦橋、延髓)。
【top】【main】
小腦
小腦是指大腦後下方的腦,在感覺感知、協調性,和運動控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也和注意功能、語言功能…等,相關的認知功能,亦能調控恐懼和歡樂…等,情緒反應,其中最為人們確知的是與運動相關的功能。
【top】【main】
間腦
間腦位於端腦與中腦之間,大部份被大腦兩側半球所遮蓋,間腦呈楔形,下部與中腦相連。間腦主要包括視丘和下視丘(可細分為背側視丘、上視丘、後視丘、下視丘和底視丘)、腦垂腺後部和松果體。端腦包括兩側大腦半球,是腦的最高級部位。中腦在腦幹的最前方,和視覺、聽覺、運動控制、睡眠、甦醒、警覺、及溫度調控有關。
【top】【main】
腦幹
腦部除了大腦,小腦,間腦以外的區域,合稱腦幹。
腦幹由中腦(midbrain)、橋腦(pons)、延腦(medulla)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腦幹位於大腦下方,小腦前方。它負責調節複雜的反射活動,包括調節呼吸作用、心跳、血壓等,對維持機體生命有重要意義。
#)中腦位於腦幹最上方,為第 3、第 4對腦神經之起源,負責聽覺、視覺的反射中樞。
#)橋腦位於中腦和延腦中間,為第 5~8對腦神經之神經核所在,內含呼吸調節區,長吸區。
#)延腦為中央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是腦幹最下方的結構,位於小腦正前方。長約一吋半,寬約半吋。上接橋腦(pons) ,下接脊髓(spinal cord)。
【top】【main】
眼
瞬膜、顏色、斯特魯普效應、
人眼是人體器官之一,位於頭部,左右成對,其它哺乳動物的眼睛相同。人眼為感覺器官之一,能對光起反應,傳送訊號至大腦,產生視覺。眼睛後端的視網膜擁有杆細胞和錐細胞,能夠分辨出外界事物的顏色、外形,並產生景深;據估計,人眼可分辨約 10’000’000不同的顏色。人的眼睛不是完全的球體,是一個融合的兩件式單位。在前方的單位較小,擁有較大的弧度,稱為角膜,典型半徑約 8mm(0.3英吋)。緊接在後方的單位較大,擁有較小的弧度,稱為鞏膜(俗稱眼白),典型半徑約 12mm(0. 45英吋)。角膜體積約佔 1/6,鞏膜則構成其餘 5/6。
◎ 人眼的視角大約是向外 95°、向內 60°、向上 60°、向下 75°。視神經的非感光點或是盲點位於顳部 12~15°、水平向下 1.5°處,大約是 7.5°高和 5.5°寬。
§ 眼的外部構造
https://youtu.be/luoZhndN_I0(2015)
§ 認識眼睛的結構與功能
https://youtu.be/xLWVj5uOJPM (2020/07/07)
§ 人眼可見的光譜、
【top】【main】
顏色
顏色或色彩(英語:Color)是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驗對光的顏色類別描述的視覺感知特徵;顏色的名稱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或紫色…等。顏色的感知來自可見光譜中的電磁輻射對人眼視錐細胞的刺激。人類對顏色的感覺不僅僅由光的物理性質所決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人類對顏色的感覺往往受到周圍顏色的影響。電磁波的波長和強度可以有很大的區別,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長範圍內(約 312.30奈米至 745.40奈米),被稱為可見光,有時也被簡稱為光。大多數光源的光譜不是單色的,它們的光是由不同強度和波長的光混合組成的。
§ 人類眼睛解像度
https://youtu.be/BQRucaG1MFQ?t=406 (2016/04/05)
§ 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背後的故事》
https://youtu.be/amfPtsSxmsY (2020/11/17)
【top】【main】
瞬膜
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為兩棲綱·無尾目、多數爬行綱和鳥綱上下眼瞼內側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皮褶,其由內向外覆蓋角膜,有濕潤及保護眼球表面的作用而同時保持相當視力,俗稱第三眼瞼(third eyes)。
某些爬行類、鳥類和鯊魚有完整的瞬膜。儘管多數哺乳類的瞬膜變成痕跡器官只殘存一小部分於內眥,少數哺乳動物,如貓、駱駝、北極熊、海豹和土豚,具有完整的瞬膜。人的退化瞬膜也殘存在眼內角,為不能活動的半月皺襞。
【top】【main】
複視
複視(Diplopia)又稱:重影。由於簡單的眼睛屈光不正常,導致腦神經系統受干擾造成重影。
當以一隻眼睛(單眼)視物時,重影依然存在,這就是「單眼複視(Monocular Diplopia)」;相反地,重影會隨著遮蓋其中一隻眼睛而消失,則稱為「雙眼複視(Binocular Diplopia)」。
【top】【main】
斯特魯普效應
斯特魯普效應(英語:Stroop Effect)是由美國的實驗心理學家約翰·萊德利·斯特魯普(1897 /03/21~1973/09/01),於 1935年在《實驗心理學期刊》率先以英語提出的效應,又稱:史楚普效應、司楚卜效應、Stroop效應。
史楚普效應展示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所呈現的一種自主化歷程。當有一個新的刺激出現時,如果它的特徵和原先的刺激相似或符合一致,人們的認知(反應時間)便會加速;反之,若新的刺激與原先的刺激特徵不盡相同,人們的認知則會受到干擾,促使人們認知所需的反應時間變長。
【top】【main】
耳
耳石脫落症、
【top】【main】
耳石脫落症
什麼是「耳石脫落症」?
突然間「天旋地轉」若是在起床時或準備睡覺時容易感到暈眩、噁心想吐,尤其是當頭部位置突然改變時,會產生短暫天旋地轉的感覺;此時將頭部位置稍微移動一下,天旋地轉的感覺會隨之改變或減輕,極有可能是「耳石脫落症」。正確的名稱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是所有眩暈症當中最常見的一種,比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
§ 耳石(otolith)為耳內的碳酸鈣結晶(霰石)組織,是內耳·前庭系統的組成部分,位於耳前庭的橢圓囊及球狀囊中。
【top】【main】
鼻
【top】【main】
呼吸道
呼吸道最前部由骨和軟骨圍成的空腔,為呼吸系統的起始部。以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半,前端經鼻孔與外界相通,後端經鼻後孔與咽腔相連。
【top】【main】
口腔
扁桃體、
口腔是指唇、齶、面頰和口腔底之間的空間,向上它與鼻腔相通,開口是嘴;口腔下方的開口是咽峽,整個口腔的內壁由黏膜層組成。口腔中重要的器官有唇、舌、牙、牙床和唾液腺的出口。
【top】【main】
扁桃體
扁桃體(tonsils),又稱:(扁桃腺),是人和兩棲類以上動物,鼻後孔的頂壁或咽與口腔、鼻腔交界處黏膜下淋巴上皮組織所集成的團塊的通稱,因人類張口最容易察覺的「腭扁桃腺」外形像扁桃一樣而得名。扁桃腺是腺體組織的一種,也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主要的作用是幫助身體對抗感染(主要是病毒感染,少數是因細菌感染)。扁桃腺只活躍於 3~10歲左右;對成人而言,扁桃腺免疫功能的地位降低,成人切除扁桃腺通常不會增加感染機會。
§ 扁桃腺結石是什麼?
https://youtu.be/8-bdlYBfP48 (2022/06/17)
【top】【main】
臉
人臉位於頭部的正面,而且只有一個。臉的範圍約為前額至下頷接近頸部,包括:頭皮、前額、眉、睫毛、眼、耳、鼻、人中、口、唇、齒、臉頰、顴骨、顳、下頷、皮膚與部分頭髮…等。
人臉的眼、耳、鼻、口、喉稱為五官;五官具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聲門音…等感知功能。
#)臉頰(拉丁語:buccae)是指眼睛下部,鼻子周圍到左右耳的表面部分;臉頰搭配五官也具有外觀展現、表情表達、提供辨識…等用途。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