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英語:Ice Age),又稱:大冰期、冰川期、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氣和地表長期低溫導致極地和山地冰蓋大幅擴展甚至覆蓋整個大陸的時期,冰河時期涵蓋許多冰期(glaciations)與間冰期(interglacials)。
地球形成以來,冰河時期至少出現過 5次。冰河時期中,溫度下降,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環境,許多生物因此面臨滅亡或被迫遷移,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才能倖存下來。
鑑於格陵蘭和南、北極大範圍冰蓋的存在,當今的地球仍處在始於 2’600’000年前更新世第四紀冰河時期的一次間冰期中;目前尚無跡象顯示地球正在走出這次冰河時期。「冰河時期」的區分如下:


生態〗【main

雪球時期

雪球地球(英語:Snowball Earth),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元古宙·新元古代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冰河期,以至於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凍結,僅僅在厚達兩公里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雪球地球」的區分如下:

  • 拉伸紀(約 1’000’000’000~850’000’000年前);
  • 成冰紀(約 850’000’000~780’000’000年前);
  • 凱噶斯冰期(約 780’000’000~730’000’000年前);
  • 斯圖爾特冰期(約 730’000’000~668’000’000年前);
  • 馬林諾冰期(約 668’000’000~628’000’000年前);
  • 埃迪卡拉紀(約 628’000’000~579’000’000年前);
  • 噶斯奇厄斯冰期(約 579’000’000~340’000’000年前)…

top】【main

成冰紀

成冰紀(Cryogenian,符號:NP2)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開始於同位素年齡 720±0百萬年(Ma),結束於 635 Ma,又稱:南華紀。
成冰紀期間出現雪球地球事件,為生物低潮。整個成冰紀,地球處於冰河時期,被稱為「成冰紀冰河時期」。


top】【main

斯圖爾特冰期

斯圖爾特冰期成冰紀的一次或多次冰期,當時全球都在反覆經歷大規模的冰川作用。斯圖爾特冰期的長度很不確定,大約位於 717至 643 Ma。Dr. Stern…等則認為這一時期在 715’000’000~680’000’000年前。


top】【main

冰河時期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冰河時期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top】【main

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英語:geological age)為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考古學中使用。地質年代學地層學使用的計時單位如下:

地質年代學: 宙
地層學

「地質年代」的區分如下:

  1. 冥古宙c.4’600’000’000c.3’850’000’000年前(隱生代盆地群代酒海紀雨海代);
  2. 太古宙3’800’000’0002’800’000’000年前(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
  3. 元古宙2’500’000’000630’000’000(+5’000’000/-30‘000’000)年前(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4. 顯生宙541’000’000 ± 1’000’000年前至今(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top】【main

顯生宙時代

顯生宙時代約 5’000’000’000年前至今。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時代為 2’580’000年前至今。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是 541’000’000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又稱:顯生元、顯生代。


top】【main

古近紀

古近紀Paleogene)舊稱:早第三紀、古第三紀。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的被子植物演化到古近紀時已經極度繁盛;羊齒松柏…等物種逐漸被樟樹柳樹…等取代;古近紀主要被子植物為喬木
水域的雙殼類軟體動物(如:牡蠣、海扇、珠蚌)異常繁盛,腹足類繁多且分佈廣泛。有孔蟲棘皮動物分佈廣泛,也有圓盤蟲、貨幣蟲的分佈。在蛇頸龍滄龍繁盛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滅絕後,海洋食物鏈的上層生態位逐漸被古鯨…等,鯨豚類·海洋哺乳動物佔據。
陸域的哺乳動物鳥類迅速多樣化,佔據了非鳥恐龍翼龍滅亡後空出的各種生態位。取而代之的多種胎盤類有袋類大量發展,歷過長久的演化進程後,這類古老、原生物種卻沒有和現代哺乳動物具有直接系統關係。


生態〗【main

古新世

古新世Pale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一世,隨後始新世。古新世大約開始於 65’500’000年前,終結於 56’000’000年前,介於中生代白堊紀馬斯垂克階Maastrichtian)與始新世Eocene)之間。


top】【main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二世,也是地質時代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 56’000’000年前~34’000’000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


top】【main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三世,承接始新世(Eocene)。漸新世大約開始於 34’000’000年前,終結於 23’000’000年前,繼始新世之後,開啟新近紀中新世·阿基坦期(Aquitanian),也是地質時代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時期。
新近紀隨後進入第四紀


top】【main

更新世

姆大陸

更新世(英語:Pleistocene)自 2’588’000年前至11’700年前,又稱:洪積世,為地質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的早期。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間冰期的明顯交替。更新世時期絕大多數的生物群(Biota)的屬種與現代相似。動物、植物都非常接近現代的形態,許多「屬」的生物,如:植物、被子植物昆蟲軟體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其他生存至今的生物,已經在此時出現。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梅加拉亞期開始於距今 4’200年(公元前 2’250年),4.2千年事件是一場全球範圍事件,它是個持續了 200年的乾旱事件。
··更新世巨型動物群 / 第四紀滅絕事件 / 人類演化 / 舊石器時代 / 遷徙新大陸模型


全新世〗【main

姆大陸

§ 神秘姆大陸
https://youtu.be/2Ligr1UtEFQ (2021/06/22)
§ 人類最初誕生的地方
https://youtu.be/NIfZ9ARRK-Y (2022/09/16)

姆大陸Mu continent)是傳說中存在於太平洋中的一片大陸,又譯為穆大陸、母大陸、歐姆大陸,據稱有超過 10’000年的歷史。於 20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聲稱,在史前(公元前 4’000年之前)的太平洋區域,日本琉球釣魚臺列嶼等,是整片相連的大陸,面積比南美洲還大,且曾經擁有過高度文明。

姆大陸南起大溪地玻里尼西亞群島)、北接夏威夷(玻里尼西亞群島)、東至復活節島(玻里尼西亞群島)、西至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東西長約 8’000公里,南北寬約 5’000公里,面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面積的總和,佔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
現在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移民的後裔,這些人在 12’000年前更新世)就已經在這個大陸生活。


top】【main

可見光藍光高能可見光極光

(light)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稱為可見光,對於可見光的知覺稱為視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 400700奈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
‡)可見光是頻率在 400 THz(760 nm)~790 THz (380 nm)之間的電磁輻射,可以被人類眼睛偵測感知。

  • 有些資料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所不同,較窄的是介於 420680nm,較寬的是介於 380800nm
  • 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堇紫紅外光X
  • 太陽能英語Solar energy),是指來自太陽輻射出的被不斷發展、運用的一系列能量。於地球上層大氣傳入來自太陽的能量稱之為日照(太陽輻射),日照讓地球接收了 174 petawattsPW)的能量;其中約有 30%的太陽能被反射回太空,其餘的 70%太陽能則被雲層、海洋和陸地吸收。在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光譜大多分布在一小部分近紫外線,全部可見光,和近紅外線的光譜範圍。
  •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是不能隨意製造或毀滅的,因此光子會在化學反應(例如:核融合核分裂等)中伴同釋放的能量,同時產生「光」。

光既是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也是一種由稱為光子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可以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依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於物體慣性和它自身能量關係的研究,稱之為質能等價

基於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有些術語的質量是指靜止質量(靜質量m0 )。
E
 = mc²(即質能守恆,亦稱為質能轉換公式、質能方程)是一種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是物理學中代表光速常數。質量單指靜止質量,因為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若指代靜止質量,則公式應改寫為 E0 = mc² 

◎ 我的理解,關於: E0 = mc² 
假設:光的加速度必須  光速

否則,跑在前頭的光子,會被隨後者追撞而銷毀。
光速必定是恒速,所以在未被反射、折射、吸收之前,所看見的光是「均勻、不間斷的」。依此推論,光的加速度應該「恆等於」光速。


現象〗【main

可見光

可見光Visible light)是人類看見電磁波,其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 360~400 nm 與 760~830nm,這個電磁波譜又稱為可見光譜Visible spectrum),其頻率範圍在 830~750THz 與 395~360THz。這個範圍因人而異,部分人群甚至可以看到 310nm的紫外光或是 1’100nm的近紅外光


top】【main

藍光

哈佛醫學院提供以下項目作為藍光對策:

  1. 晚上使用偏紅色的燈;
  2. 就寢前 3小時內不要使用過亮的螢幕;
  3. 當暴露在夜間藍光下時,盡量使用抗藍光或濾藍光產品,以減少藍光的影響;
  4. 未實驗證實,藍光可以有效改善大腦的各種功能,如:注意力反射精神的穩定、睡眠改善,因此白天應適當採取藍光

‡)藍光的醫療用途:
許多研究表示,在 400~450nm範圍內的藍光,作為濕疹牛皮癬的局部治療是有效的。據稱有助於抑制免疫反應
最近的研究還表明,暴露在 414nm的 LED光線下,可以改善面部痤瘡。在臨床皮膚病的治療中,越來越多使用紅光及藍光的組合。飛利浦…等製造商,目前正在開發藍色可見光譜發射裝置及技術,應用於皮膚病治療。


top】【main

高能可見光

高能可見光HEVhigh-energy visible light)為堇紫光,具高頻率、高能量,在可見光譜中為 380500奈米(nm)。雖然缺乏直接科學證據,不過 HEV常被認為是黃斑部褪化AMD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原因之一。

黃斑部褪化視網膜·黃斑結構的衰老性改變,黃斑變性會出現視力模糊或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症狀。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出現。部分病患會隨時間有階段性的惡化,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縱使此類褪化未造成完全的失明,但是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褪化,可能會使患者在臉部辨識、閱讀或其他日常活動產生困難(如:駕駛載具);患者有可能出現視錯覺幻覺的一種),但是不表示患者有精神病
眼科醫生會進行放大瞳孔檢查眼底作初部檢查,醫生亦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眼底螢光造影及光學同步眼底掃描作進一步檢查,判斷是哪一種黃斑點病變及病情。


top】【main

極光

極光Aurora)是一種電漿體現象,主要發生在具有磁場的行星上的高緯度區域,而在地球上的極光帶即是經度上距離地磁極 10°20°,緯度寬約的區域。當磁暴發生時,在較低的緯度也會出現極光。地球上的極光是由於來自磁層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並與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在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北極光,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南極光,經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南北緯度 67度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一年之中有超過 200天的極光現象,因此被稱為「北極光首都」。
§ 極光小鎮·挪威·特羅姆瑟(Tromsø)
https://youtu.be/xHvhJSyocaQ 2020/08/01


top】【main

地球

探索〖北極星〗〖恆星〗〖太陽〗〖月球〗〖地球〗〖流星


地球太陽系中由內層往外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 149’597’890.7公里/1個天文單位,是宇宙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天體,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目前有 7’660’000’000人口。
地球質量約為 5.97×1024公斤,半徑約 6’371公里,是太陽系中密度最高的星球。



地球的【生態】【環境】【文化】【main

自然現象

自然現象是自然環境所呈現的樣貌;就是地球的某地理區域之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自然的狀態呈現,這個環境涵蓋了這個區域所有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然環境可分為下列主要組成部分:
#)完整的生態單位,是指沒有受到人為大規模干擾下自我運作的自然系統,包括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岩石大氣,和在其範圍內發生的自然現象。
§ 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普遍的自然資源物理現象,如:空氣氣候,以及能源輻射電荷性。
「自然環境」是「建成環境」的對比,建成環境包括區域和組件受人類的強烈影響。一個地理區域所呈現的樣貌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
§ 觀賞地球上極少見的 5個自然現象
(冰雹雨、冰塊海嘯、鳥群覺醒、神秘地裂、餅狀冰)
https://youtu.be/Fy0dAffMXN0(2019/08/08)


top

海洋

世界大洋會因大陸或其它特點而被分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五大洋。而在早期分類上,南冰洋常常會被歸類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而有四大洋之稱。另外北冰洋在傳統分類上常寫作「北極海」,歸於大西洋之中。在古代就建立出了「世界大洋亙古以另一種形式存於這地球上」的觀念。
是由大量鹹水組成的水體,其受陸地全部或局部地圍繞。大海對地球的氣候起到緩衝作用,且在水循環、 碳循環,以及氮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大陸漂移北半球現在的陸地和海洋之間的比例較為平均(約為2:3),但南半球絕大多數的地方都受海洋所覆蓋(1:4.7)。
有些在海洋東南亞遊牧民族土著族群居住在船艇上,並從海裡獲得幾乎所需要的全部東西。莫肯人位在泰國的海岸、緬甸安達曼海的島嶼。巴瑤族源自蘇祿群島棉蘭老島婆羅洲北面。一些吉普賽人精於自由潛水,能夠下潛到30公尺水深,他們卻習慣於較安定的陸上生活。
北極的土著人民,例如楚科奇人因紐特人、Inuit 原住民族及尤皮克人會捕擸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鯨魚托雷斯海峽島民聲稱擁有大堡礁的所有權,他們在島嶼上以傳統方式生活,包括狩獵,釣魚,種植和與在附近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和澳洲人交易。
§ 發現驚人的海底
https://youtu.be/-fj_2dyU2r8 (2021/09/06)
§ 5個居然存在世界上的海洋奇觀
https://youtu.be/litd5tCtYU0 (2018/02/06)
§ 如果海洋是透明的
https://youtu.be/jZUXQN5k6MA (2018/10/01)
§ 水域生態系
https://youtu.be/GIAVMEAit_k (2019/06/19)


top

大氣層

§ 大氣層的結構
https://youtu.be/c0JNhCxwrYw (2018/04/02)

大氣層源自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如:氣體巨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
地球大氣層
,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植物海藻藍綠藻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地球大氣層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目前地球大氣層的組成是在古大氣層中生活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top

空氣

空氣是指地球大氣層中的氣體混合。它主要由 78%氮氣21%氧氣、還有 1%稀有氣體和雜質組成的混合物。空氣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隨著高度的改變、氣壓的改變,空氣的組成比例也會改變。空氣裡還有、氖等稀有氣體,在自然狀態下空氣是無味、無臭的。空氣中的氧氣對於所有需氧生物來說是必需的。所有動物都需要呼吸氧氣,植物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的來源。


top

地層

地層地質學上指有一定層位的岩石土壤,上下層位之間被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分開,地層分布範圍可廣達幾十萬平方公里,在懸崖峭壁、河岸或修建公路時開挖的地段,地層可能會暴露出,顯示不同顏色或不同構造的層理,各層的厚度也不同,有的只有幾公釐厚,有的可厚達幾公里。各層的岩性、所含有的化石礦物,以及其物理化學成分都可能有明顯的差異。不論是沉積岩噴出岩,只要不發生地層倒轉、逆掩斷層,總是先形成的在下、年代較老,後形成的在上、年代較新。有些地層之間的表現不整合或假整合,原因或是該地區未曾有過該地層的沉積,或者更可能是該地層沉積後,在上覆地層尚未沉積時就已被剝蝕。由於地層單位劃分依據的不同,可分為岩石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等。
§ 前往地核時會發生什麼事?
https://youtu.be/gspBnyBFsPE (2019/09/07)


top

地殼

地殼Crust)在地理學geography)中是指一個星球最外層的實心薄殼,可以用化學方法將它與地函mantle|地幔: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區別。
)星球的地殼比起它們的地函有更多的不相容成分


top

海溝

海溝多分布於活動的海洋板塊邊緣,在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交界處,一般認為它是地球板塊相互擠壓所形成。世界大洋約有 30條海溝(深度超過 6000公尺狹長的海底凹地),其中主要的有 17條,屬於太平洋的就有 14條,環太平洋的地震帶也都位於海溝附近。地球上最深也最知名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它位於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東南側,深度大約 11’034公尺。
(trough)在地質學上來說,比溝(trench)更平坦,是指線狀結構性下沈,並向槓伸延至一定距離。槽可以是狹窄的盆地或是地質上的裂縫(rift)。世上有很多槽出現在海中的例子,稱為海槽,如在中洋脊(mid-oceanic ridge)附近的裂縫及日本海溝
§ 10種隱藏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的生物
https://youtu.be/mnycIypcQtE (2020/06/13)


top

陸地

陸地是指地球表面未淹沒在液態之下的區域。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 29%,面積約為 148’210’000平方公里。陸地或其他水體的不同之處為地表最基本的差異。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陸地發生,陸地可以供人類進行農業、狩獵,和其他活動,往往也是早期人們聚集的地區。有些地區的陸地和水體之間有濕地沼澤,因此陸地和水體間不一定有明確的分界。陸地和海洋分界處一般稱為海岸帶或是海灘
§ 地球上所有陸地已被各國瓜分?
https://youtu.be/z9gsdZvXgJ4 (2018/08/29)
§ 陸域生態系
https://youtu.be/qvjiJQU7J9w (2014/06/08)


姆大陸〗【top

島嶼

§ BBC記者直擊中國南海造島
https://youtu.be/fsm-i3eyovk (2015/12/15)
§ 再訪西沙群島
https://youtu.be/pe5t78aK03A 2021/08/24

島嶼是指於海洋中或湖泊中被水體圍繞的陸地區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更大的陸地則不被視為島嶼,而叫做「大陸」,現在地球上共有四個大陸:亞歐非大陸美洲大陸南極大陸以及澳大利亞大陸,其中澳大利亞大陸被視為大洋洲的主要部分。另外格陵蘭島由於面積龐大,常被稱為格陵蘭次大陸。 如果一個國家的整個國土都坐落在一個或數個島之上,則此國家可以被稱為島嶼國家,簡稱「島國」。
廣泛的定義來命名「島」,涵義包括自然地理所謂之列島群島、島嶼、島礁、岩礁、淺灘暗礁暗灘,並在有主權爭議的環礁構築人工島,在島上建設界碑、燈塔、港口、機場、氣象觀測站等設施,達到「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條件,以維護其有效控制的正當性。按地質成因,島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火山島大陸島珊瑚島沖積島

東沙島俗名月牙島是南海東沙群島的主島,面積 1.8平方公里,孕育了 729種魚類、399種珊瑚,是臺灣非常珍貴的國家自然遺產。
§ 東沙擁有世界級珊瑚生態
https://youtu.be/G8n3oKY0Mhk (2017/12/12)
§ 探索東沙環礁:
https://youtu.be/53JAv7HwtAc (2020/08/16)


top

島礁

島礁(英語:Islet),是指一些非常小的島嶼。島礁一詞並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但一般是指一個小島上幾乎沒有植被,也無法支持人類在其上面定居。它們可以由岩石、沙子或珊瑚礁組成,可以是永久性的或退潮時才露出的,可以存在於海洋、河流或其他任何水域中。


top

板塊

板塊構造論認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現今的全球分為七大板塊(1968年法國勒皮雄劃分),海洋陸地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根據這種理論,地球內部構造的最外層分為兩部分:外層的岩石圈和內層的軟流圈。這種理論基於兩種獨立的地質觀測結果:海底擴張大陸漂移。主要板塊包括大部分的大陸太平洋面積大於20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板塊北美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南美板塊。較小的次要板塊可能不會標示在一般板塊地圖上,面積介於 100萬至 2000萬平方公里:索馬利亞板塊納斯卡板塊菲律賓海板塊阿拉伯板塊加勒比板塊科科斯板塊加洛林板塊斯科舍板塊緬甸板塊新海布里地板塊
§ 大陸板塊 2.5億年的飄移變化
https://youtu.be/hos7w8xrcEs (2017/09/26)
§ 大陸板塊 2億年的飄移變化
https://youtu.be/ADsjdu27WaM (2016/04/15)
§ 大陸飄移變化圖
https://youtu.be/4YG5Y3UlUBM (2017/07/10)


top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長 40’075.02公里。赤道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為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 0°。赤道的 78.7%被海洋覆蓋,餘下的21.3%為陸地。赤道與兩條極圈(北極圈和南極圈)及兩條回歸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組成地球表面五條重要的緯線,而赤道也是唯一最大的一個大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稱為天球赤道
§ 認識經緯度
https://youtu.be/FfPbbo3LFjs (2019/09/11)


top

極地

極地位於地球的兩極附近的地區(緯度66.5°以上)。北極南極為其中心地;北極的北冰洋和南極的南極大陸皆被大量的冰層包圍。
#)在北極地區擁有領土的國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丹麥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生活的人口和它們所屬的國家都不太相同,而生活在北極地區不同部分的人口更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文化。
#)南極沒有人類的獨特文化,但卻有著複雜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南極地區的沿海地區。南極沿海的上升流為當地的磷蝦提供大量的養份,而磷蝦則為當地的動物提供食物,如:企鵝藍鯨
§ 食物鏈最底層的南極磷蝦
https://youtu.be/M3PnssjbTyQ (2020/09/17)
§ 南極和北極
https://youtu.be/jSSIeOlIqu0 (2019/08/28)
§ 北極凍原
https://youtu.be/eH6YjL2CAMg
2019/04/08


top

森林

森林是一個高密度樹木的區域(或歷史上,森林是一個為狩獵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表面(或30%的佔總土地面積[1])。森林覆蓋著全球面積的9.4%,全球陸地面積的30%(在工業化前約佔全球面積的15.6%,全球陸地面積的50%),森林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調節水文湍流和鞏固土壤起著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 森林的療癒功能
https://youtu.be/0mM7TkMjdE8 (2020/03/29)
§ 台灣杉人工林的故事
https://youtu.be/Z38XwYSXUsQ (2018/06/11)


top

生物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適應。生物分為三個域:細菌古菌、以及真核生物,還有似乎無新陳代謝遺傳的病毒與內共生細菌⋯⋯等。其中最具挑戰自然生態循環的是人類,人類是動物的一種。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其他動物(肉、卵和奶)一直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動物的則被用來取暖。某些動物被馴化為家禽家畜寵物。除此之外,牠們也是人類文化(如神話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般討論用語,所稱的動物是不包含人類。
§ 10種可愛但會殺人的動物
https://youtu.be/LtvTcJ3FP14 (2019/04/24)
§ 7種聰明到令人震驚的動物
https://youtu.be/ext_LjHTGr0 (2020/04/12)
§ 人類消失一萬年之後
https://youtu.be/EW77R_D-XCw (2019/12/11)


top

曆法

陽曆儒略曆格里曆公元節氣陰曆

曆法是用……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
主要分為陽曆陰曆陰陽曆三種。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曆年為一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公曆西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曆;陰曆亦稱月亮曆,或稱太陰曆,其曆月是一個朔望月,曆年為 12個朔望月,其大月 30天,小月 29天,伊斯蘭曆即為陰曆的一種;陰陽曆的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曆月為朔望月,因為 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置閏月,所以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中國的農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


top

陽曆

陽曆(又稱太陽曆,英語:Solar Calendar),起源於 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依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如同地球上所呈現出太陽直射點週期性變化,所制定的曆法
#)回歸陽曆就是依太陽對地球直射點週期性的變化;以 2’000年2千紀,或稱第 2個千年)時計為 365.2421897天(或 365天 5小時 48分 45.19秒),定為一個回歸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回歸陽曆」。
#)恆星陽曆是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觀察天體上各恆星變化,會發現太陽與黃道帶星群存在一個週期變化,依此太陽在黃道帶位置的週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為 365.256363004天(或計 365天 6小時 9分 9.76秒),定為一個恆星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恆星陽曆」。


top】【main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採納埃及托勒密王朝亞歷山大港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年 1月 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的曆法。參考羅馬曆的沿革
#)儒略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 365.25日,採用一年設 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改良,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公曆。 


top】【main

格里曆

格里曆拉丁語:Calendarium Gregorianum,又譯國瑞曆、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葛瑞格里曆、格列高曆,也稱基督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亦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曆法。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1582年頒行。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 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 365.242199074日,即每 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 365.24237日,即每 8000年誤差一日。
#)公元 525年,基督教神學家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建議將耶穌生年定為紀元元年,以取代當時羅馬教廷所採用的「戴克里先曆」,後來的歷史學家發現他的計算有誤,耶穌並非出生於公元1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公元前 7年至前 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靠(大希律王卒於公元前4年)。

格里曆月名由來:

  • Januarius一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門神雅努斯拉丁語ianvsˈjaːnʊs〕)。
  • Februarius二月)名字來自古羅馬齋月februus)。
  • Martius三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拉丁語mars)。
  • Aprilis 四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 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 Maius 五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Junius六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 Julius七月)古羅馬曆只有 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Quintilis是「第五」的意思,由於凱撒(拉丁語:Gaius Iulius Caesar,譯:儒略·凱撒|前 100/07/12~ 前44/03/15)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 Augustus八月)原名:Sextilis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 September 九月)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 October十月)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 Novembris十一月)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 December十二月)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top】【main

公元

公元(公曆紀元,英語:Common Era,縮寫為C.E.),又稱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紀年聯合國採用公元(B.C.E. 和 C.E.)而非西元(B.C. 和 A.D.)。「B.C.E.」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前」,「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而「C.E.」也被一些人認為是「Christian Era」(基督紀年)的縮寫;「B.C.」是「Before Christ」(基督前)的首字母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前」;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在主之年)的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後」。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