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歷史

地球歷史minute-earth):地球可能源自銀河系·原始太陽星雲的部份物質構成起始,進入「地球的地質年代」之後,歷經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成冰紀)、顯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全新世迄今。科學家估計大約有 4’600’000’000到 5’000’000’000之久。而當今的時期正處於顯生宙·第四紀·全新世·梅加拉亞期4’200年前的事件迄今)。


生態〗【main

太陽星雲

太陽星雲(Solar Nebula)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形成初期的氣體雲氣,是星雲假說的一種。這個假說早在 1734年由伊曼紐·斯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01/291772/03/29)提出。在 1755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Immanuel Kant1724/04/221804/02/12)將理論做了更進一步的闡釋。康德認為在星雲慢慢的旋轉下,由於重力的作用雲氣逐漸坍塌和漸漸變得扁平(如:原行星盤),最後形成恆星行星拉普拉斯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1749/03/231827/03/05)在 1796年也提出了相同的模型,被認為是早期的宇宙論
這個適用於我們所處太陽系的形成理論,隨後在銀河系也發現了超過 200外太陽系,理論學家認為這理論也能推演整個宇宙行星形成。


top】【main

地球的地質年代

       地層學
地質年代學:宙 時 〉

地球(earth)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之後約歷經 4’600’000’000年以上才進入冥古宙(始於約 3’800’000’000’000年前),開啟地球的地質年代」。地球的地質年代歷經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成冰紀)、顯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全新世迄今。

  1. 冥古宙(英語:Hadean|冥古代)約 3’800’000’000’000年前; 
  2. 太古宙(英語:Archean)約 3’800’000’0002’800’000’000年前; 
  3. 元古宙Proterozoic)約 2’500’000’000630’000’000年前; 
  4.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約 541’000’000 ± 1’000’000年前至今

top】【main

冥古宙

冥古宙(英語:Hadean)是太古代前的一個時期,可分為隱生代盆地群代酒海紀雨海代,又稱:冥古代。冥古宙始於地球形成之初,結束於 3’800’000’000年前,但依據不同的文獻可能有不同的定義。
冥古宙最初是由普雷斯頓·克羅德於 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來指比已知最早岩石還要之前的時期。冥古宙的最後一個代對應為月球地質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東方海撞擊事件為結束時間(約為 3’840’000’000年前),這也是內太陽系後期重轟炸期的結束標誌。


top】【main

太古宙

太古宙(英語:Archean)是地質年代中的一個,又稱:太古元、太古代。太古宙起始於約 4’000’000’000年前內太陽系·後期重轟炸期的結束(由對月岩的同位素定年確定),地球岩石開始穩定存在並可以保留到現在,而結束於 2’500’000’000年前的大氧化事件甲烷為主的還原性的太古宙原始大氣轉變為氧氣豐富的氧化性元古宙大氣,從而導致了持續約 300’000’000年的地球第一個冰河時期休倫冰河時期


top】【main

元古宙

元古宙(Proterozoic)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時期,開始於同位素年齡 2500Ma(百萬年前),結束於 542.0±1.0Ma,又稱:元古代、原生代。
元古宙包括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宙屬於前寒武紀,上一個宙是太古宙,下一個宙是顯生宙


top】【main

顯生宙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是 541’000’000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又稱:顯生元、顯生代。顯生宙即意為這個時期地球上顯著的有生物出現。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統稱為隱生元前寒武紀
顯生宙的上一個宙是元古宙,而細分後可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 梅加拉亞期開始於距今 4’200年(公元前 2’250年),4.2千年事件是一場全球範圍事件,它是個持續了 200年的乾旱事件。


top】【main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是 541’000’000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又稱:顯生元、顯生代。
顯生宙時期地球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顯生宙的上一個宙是元古宙。元古宙進入顯生宙·古生代開始出現那些目視不見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統稱為:前寒武紀(英語:Precambrian)或隱生元(Cryptozoic)。
^§) 前寒武紀或隱生元在地史學是指顯生宙·寒武紀之前的地球地質歷史的非正式統稱。顯生宙可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top】【main

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英語:Ice Age),又稱:大冰期、冰川期、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氣和地表長期低溫導致極地和山地冰蓋大幅擴展甚至覆蓋整個大陸的時期,冰河時期涵蓋許多冰期(glaciations)與間冰期(interglacials)。
地球形成以來,冰河時期至少出現過 5次。冰河時期中,溫度下降,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環境,許多生物因此面臨滅亡或被迫遷移,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才能倖存下來。
鑑於格陵蘭和南、北極大範圍冰蓋的存在,當今的地球仍處在始於 2’600’000年前更新世第四紀冰河時期的一次間冰期中;目前尚無跡象顯示地球正在走出這次冰河時期。「冰河時期」的區分如下:


生態〗【main

雪球時期

雪球地球(英語:Snowball Earth),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元古宙·新元古代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冰河期,以至於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凍結,僅僅在厚達兩公里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雪球地球」的區分如下:

  • 拉伸紀(約 1’000’000’000~850’000’000年前);
  • 成冰紀(約 850’000’000~780’000’000年前);
  • 凱噶斯冰期(約 780’000’000~730’000’000年前);
  • 斯圖爾特冰期(約 730’000’000~668’000’000年前);
  • 馬林諾冰期(約 668’000’000~628’000’000年前);
  • 埃迪卡拉紀(約 628’000’000~579’000’000年前);
  • 噶斯奇厄斯冰期(約 579’000’000~340’000’000年前)…

top】【main

成冰紀

成冰紀(Cryogenian,符號:NP2)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開始於同位素年齡 720±0百萬年(Ma),結束於 635 Ma,又稱:南華紀。
成冰紀期間出現雪球地球事件,為生物低潮。整個成冰紀,地球處於冰河時期,被稱為「成冰紀冰河時期」。


top】【main

斯圖爾特冰期

斯圖爾特冰期成冰紀的一次或多次冰期,當時全球都在反覆經歷大規模的冰川作用。斯圖爾特冰期的長度很不確定,大約位於 717至 643 Ma。Dr. Stern…等則認為這一時期在 715’000’000~680’000’000年前。


top】【main

冰河時期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冰河時期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top】【main

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英語:geological age)為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考古學中使用。地質年代學地層學使用的計時單位如下:

地質年代學: 宙
地層學

「地質年代」的區分如下:

  1. 冥古宙c.4’600’000’000c.3’850’000’000年前(隱生代盆地群代酒海紀雨海代);
  2. 太古宙3’800’000’0002’800’000’000年前(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
  3. 元古宙2’500’000’000630’000’000(+5’000’000/-30‘000’000)年前(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4. 顯生宙541’000’000 ± 1’000’000年前至今(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top】【main

顯生宙時代

顯生宙時代約 5’000’000’000年前至今。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時代為 2’580’000年前至今。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是 541’000’000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又稱:顯生元、顯生代。


top】【main

古近紀

古近紀Paleogene)舊稱:早第三紀、古第三紀。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的被子植物演化到古近紀時已經極度繁盛;羊齒松柏…等物種逐漸被樟樹柳樹…等取代;古近紀主要被子植物為喬木
水域的雙殼類軟體動物(如:牡蠣、海扇、珠蚌)異常繁盛,腹足類繁多且分佈廣泛。有孔蟲棘皮動物分佈廣泛,也有圓盤蟲、貨幣蟲的分佈。在蛇頸龍滄龍繁盛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滅絕後,海洋食物鏈的上層生態位逐漸被古鯨…等,鯨豚類·海洋哺乳動物佔據。
陸域的哺乳動物鳥類迅速多樣化,佔據了非鳥恐龍翼龍滅亡後空出的各種生態位。取而代之的多種胎盤類有袋類大量發展,歷過長久的演化進程後,這類古老、原生物種卻沒有和現代哺乳動物具有直接系統關係。


生態〗【main

古新世

古新世Pale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一世,隨後始新世。古新世大約開始於 65’500’000年前,終結於 56’000’000年前,介於中生代白堊紀馬斯垂克階Maastrichtian)與始新世Eocene)之間。


top】【main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二世,也是地質時代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 56’000’000年前~34’000’000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


top】【main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三世,承接始新世(Eocene)。漸新世大約開始於 34’000’000年前,終結於 23’000’000年前,繼始新世之後,開啟新近紀中新世·阿基坦期(Aquitanian),也是地質時代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時期。
新近紀隨後進入第四紀


top】【main

更新世

姆大陸

更新世(英語:Pleistocene)自 2’588’000年前至11’700年前,又稱:洪積世,為地質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的早期。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間冰期的明顯交替。更新世時期絕大多數的生物群(Biota)的屬種與現代相似。動物、植物都非常接近現代的形態,許多「屬」的生物,如:植物、被子植物昆蟲軟體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其他生存至今的生物,已經在此時出現。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梅加拉亞期開始於距今 4’200年(公元前 2’250年),4.2千年事件是一場全球範圍事件,它是個持續了 200年的乾旱事件。
··更新世巨型動物群 / 第四紀滅絕事件 / 人類演化 / 舊石器時代 / 遷徙新大陸模型


全新世〗【main

姆大陸

§ 神秘姆大陸
https://youtu.be/2Ligr1UtEFQ (2021/06/22)
§ 人類最初誕生的地方
https://youtu.be/NIfZ9ARRK-Y (2022/09/16)

姆大陸Mu continent)是傳說中存在於太平洋中的一片大陸,又譯為穆大陸、母大陸、歐姆大陸,據稱有超過 10’000年的歷史。於 20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聲稱,在史前(公元前 4’000年之前)的太平洋區域,日本琉球釣魚臺列嶼等,是整片相連的大陸,面積比南美洲還大,且曾經擁有過高度文明。

姆大陸南起大溪地玻里尼西亞群島)、北接夏威夷(玻里尼西亞群島)、東至復活節島(玻里尼西亞群島)、西至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東西長約 8’000公里,南北寬約 5’000公里,面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面積的總和,佔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
現在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移民的後裔,這些人在 12’000年前更新世)就已經在這個大陸生活。


top】【main

可見光藍光高能可見光極光

(light)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稱為可見光,對於可見光的知覺稱為視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 400700奈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
‡)可見光是頻率在 400 THz(760 nm)~790 THz (380 nm)之間的電磁輻射,可以被人類眼睛偵測感知。

  • 有些資料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所不同,較窄的是介於 420680nm,較寬的是介於 380800nm
  • 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堇紫紅外光X
  • 太陽能英語Solar energy),是指來自太陽輻射出的被不斷發展、運用的一系列能量。於地球上層大氣傳入來自太陽的能量稱之為日照(太陽輻射),日照讓地球接收了 174 petawattsPW)的能量;其中約有 30%的太陽能被反射回太空,其餘的 70%太陽能則被雲層、海洋和陸地吸收。在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光譜大多分布在一小部分近紫外線,全部可見光,和近紅外線的光譜範圍。
  •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是不能隨意製造或毀滅的,因此光子會在化學反應(例如:核融合核分裂等)中伴同釋放的能量,同時產生「光」。

光既是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也是一種由稱為光子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可以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依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於物體慣性和它自身能量關係的研究,稱之為質能等價

基於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有些術語的質量是指靜止質量(靜質量m0 )。
E
 = mc²(即質能守恆,亦稱為質能轉換公式、質能方程)是一種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是物理學中代表光速常數。質量單指靜止質量,因為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若指代靜止質量,則公式應改寫為 E0 = mc² 

◎ 我的理解,關於: E0 = mc² 
假設:光的加速度必須  光速

否則,跑在前頭的光子,會被隨後者追撞而銷毀。
光速必定是恒速,所以在未被反射、折射、吸收之前,所看見的光是「均勻、不間斷的」。依此推論,光的加速度應該「恆等於」光速。


現象〗【main

可見光

可見光Visible light)是人類看見電磁波,其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 360~400 nm 與 760~830nm,這個電磁波譜又稱為可見光譜Visible spectrum),其頻率範圍在 830~750THz 與 395~360THz。這個範圍因人而異,部分人群甚至可以看到 310nm的紫外光或是 1’100nm的近紅外光


top】【main

藍光

哈佛醫學院提供以下項目作為藍光對策:

  1. 晚上使用偏紅色的燈;
  2. 就寢前 3小時內不要使用過亮的螢幕;
  3. 當暴露在夜間藍光下時,盡量使用抗藍光或濾藍光產品,以減少藍光的影響;
  4. 未實驗證實,藍光可以有效改善大腦的各種功能,如:注意力反射精神的穩定、睡眠改善,因此白天應適當採取藍光

‡)藍光的醫療用途:
許多研究表示,在 400~450nm範圍內的藍光,作為濕疹牛皮癬的局部治療是有效的。據稱有助於抑制免疫反應
最近的研究還表明,暴露在 414nm的 LED光線下,可以改善面部痤瘡。在臨床皮膚病的治療中,越來越多使用紅光及藍光的組合。飛利浦…等製造商,目前正在開發藍色可見光譜發射裝置及技術,應用於皮膚病治療。


top】【main

高能可見光

高能可見光HEVhigh-energy visible light)為堇紫光,具高頻率、高能量,在可見光譜中為 380500奈米(nm)。雖然缺乏直接科學證據,不過 HEV常被認為是黃斑部褪化AMD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原因之一。

黃斑部褪化視網膜·黃斑結構的衰老性改變,黃斑變性會出現視力模糊或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症狀。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出現。部分病患會隨時間有階段性的惡化,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縱使此類褪化未造成完全的失明,但是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褪化,可能會使患者在臉部辨識、閱讀或其他日常活動產生困難(如:駕駛載具);患者有可能出現視錯覺幻覺的一種),但是不表示患者有精神病
眼科醫生會進行放大瞳孔檢查眼底作初部檢查,醫生亦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眼底螢光造影及光學同步眼底掃描作進一步檢查,判斷是哪一種黃斑點病變及病情。


top】【main

極光

極光Aurora)是一種電漿體現象,主要發生在具有磁場的行星上的高緯度區域,而在地球上的極光帶即是經度上距離地磁極 10°20°,緯度寬約的區域。當磁暴發生時,在較低的緯度也會出現極光。地球上的極光是由於來自磁層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並與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在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北極光,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南極光,經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南北緯度 67度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一年之中有超過 200天的極光現象,因此被稱為「北極光首都」。
§ 極光小鎮·挪威·特羅姆瑟(Tromsø)
https://youtu.be/xHvhJSyocaQ 2020/08/01


top】【main

黑洞

§ 解讀銀河系黑洞
https://youtu.be/CQB_-kT6obo (2022/05/13)

重力波

黑洞(英語:black hole)是時空展現出極端強大的重力,以致於所有粒子、甚至這樣的電磁輻射都不能逃逸的區域。最早在 18世紀,約翰·米歇爾(1724/12/25~1793/0421)和皮耶-西蒙·拉普拉斯(1749/03/23~1827/03/05)就考慮過重力場強大到光線都無法逃逸的物體。在 1967年約瑟琳·貝爾·伯奈爾(1943/07/15~)發現中子星,激發了人們重力坍縮形成的緻密天體可能是天體物理中的實體的興趣。在 2019年 4月 10日,LIGO科學合作組(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和 Virgo合作組,宣佈第一次直接觀測到重力波,首次發佈了黑洞及其附近的第一張影像:使用事件視界望遠鏡在 2017年拍攝到 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 2019科學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
https://youtu.be/I91OI-sU46w (2020/01/20)
§ NASA公佈了一段來自英仙座·星系團中,黑洞產生的「聲音」https://youtu.be/PMjejLbOqgQ (2022/05/11)


【top】【main

重力波

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團隊
在華盛頓宣布於 2015年 9月 14日 9時 51分許完成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次直接探測
§ LIGO觀測站發現重力波
https://youtu.be/ngQWRe1LNiw (2020/01/20)

重力波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也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種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
重力波天文學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收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的重力波波源資訊,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超新星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的重力波波源。天文學家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是不足以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重力波天文學自20世紀中葉以來逐漸興起,與傳統的電磁波天文學不同的是,它通過測量重力波來研究各類相對論性天體及宇宙現象。重力交互作用對於電磁交互作用來說極為微弱,所以它的直接觀測對現有技術而言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什麼是「重力波」
https://youtu.be/42L2ArowWKk (2017/06/02)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