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系統 〗、〖呼吸系統 〗、〖 消化系統 〗、
荷西吐納(The Jose Breath Practices )是氣息調理 的一種行炁功法 。荷西吐納利用丹田 聚能的概念以橫膈膜 為界;橫膈膜下方的腹腔 底部為下丹田、橫膈膜上方的胸腔 為中丹田、跨兩肩 與喉 內的胸腔 上部區域稱為頂丹田 (肩胛內部的體腔 )。所有駐氣、停氣可聚氣之處均在丹田的部位;實際氣息調理的部位,可以是下丹田、中丹田或頂丹田;冥想調息著重上丹田。荷西吐納是配合人體「經絡 之陰陽 」 理念,透過氣息調理達到氣血暢行神經末梢 的「健身 」效果。
※ 氣息 是指人體與空氣互動,延伸為人的呼吸,是能量的展現。氣功 在於練氣有氣、精、炁、神四種層次,正如中國道家 所稱「練氣化精,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
【top 】【main 】
¶ 太極拳密境https://youtu.be/gqdEzKSqogg (2021/04/16)
氣息調理
氣息調理就是「調息 」又稱「吐納 」,常出現於冥想 和氣功 … 等的領域,是傳統養生方法中對於呼吸 的一種稱謂,也是一種調整呼吸的方法;吐納就呼出濁氣為『吐』,吸入清氣為『納』的過程。氣功認為吐納能把胸 中的濁氣從口 中呼出,再由鼻 中慢慢吸入清鮮之氣。各家流派按照疾緩、深淺、次數、有意、無意… 等方式,結合成多種類的修煉方法。北宋·宋真宗 ·天禧 年間(西元 1017 ~1021 年)張君房 編《雲笈七籤 》認為:吐納過程可以吸取生氣,吐出死氣,達到養生的境界。天台宗 · 智顗 大師宣講天台三大部 之一的《摩訶止觀 》亦提到修行禪定需要調整的五件事,分別為食、眠、身、息、心五者。
※ 得當的氣息調理練習,得以避免體內廢氣不正常地積聚在肺泡 與胸膜腔 。典型氣胸 ·症狀 會引起突發性單邊胸部刺痛 發作和呼吸困難 。 ※ 參考:調息養生保健 http://www.english-flow.idv.tw/?p=551 ( 2018/07/30)
調息必須舌抵上顎、意守丹田
【top 】【main 】
氣息運用
※ 氣息屬性: ‧納氣:陽 〈Puraka(完整的吸氣:inhalation)〉 ‧駐氣:丹田 〈內部止息:Antara Kumbhaka〉 ‧吐氣:陰 〈Rechaka〉 ‧停氣:丹田 〈外部止息:Bahya Kumbhaka〉※ 氣息行程的時間:‧納氣: 1單位時間(1t)‧駐氣:1單位時間(1t) ‧吐氣:1單位時間(2t~5t) ‧停氣:1單位時間(1t) ※ 氣息循環的方式: 。全回合:納氣 ➠ 駐氣 ➠ 吐氣 ➠ 停氣 ➠ (循環)納氣 ➠ 。一回合:納氣 ➠ 駐氣 ➠ 吐氣 ➠ (循環)納氣 ➠ 。速回合:納氣 ➠ 吐氣 ➠ (循環)納氣 ➠※ 「荷西吐納 」 氣息循環的順序: → 循沖脈 依 脈輪 順序為之。 → 荷西吐納是配合人體「經絡 之陰陽 」 理念,透過氣息調理達到氣血暢行神經末梢 的效果。
→ 參考各家說法:
【top 】【main 】
丹田
荷西吐納 的概念是以橫膈膜 下方的腹腔 底部為下丹田、橫膈膜上方的胸腔 為中丹田、跨兩肩 與喉 內的胸腔 上部區域稱為頂丹田(肩胛內部的體腔 )。
丹田 ,通常是指「臍下丹田」,肚臍下方的空間。依據明 ·張景岳 《類經 》:「人之腦為髓海,是謂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腦有九宮、九天,上丹田特指泥丸 一宮;人之下丹田有九竅,以象地之九州,下丹田特指氣海竅(非氣海穴 )。韓國 《東醫寶鑑 》中《仙經》,也指出丹田位置與功能,原文如下「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約為臍下三指距離)。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 荷西吐納利用丹田 聚能的概念以橫膈膜 為界;橫膈膜下方的腹腔 底部為下丹田、橫膈膜上方的胸腔 為中丹田、跨兩肩 與喉 內的胸腔 上部區域稱為頂丹田 (肩胛內部的體腔 )。所有駐氣、停氣可聚氣之處均在丹田的部位。※ 冥想調息著重上丹田。
【top 】【main 】
臟腑
臟腑 ,是中醫 對內臟 的總稱,通稱五臟六腑。根據《素問 ‧ 五臟別論篇》所提:
【top 】【main 】
經絡
¶ 中醫基礎理論 https://youtu.be/XukGZqB-RQw (2019/05/08) ¶ 中醫養生 所論述的十二正經與八脈
經絡 在中醫 認為是人體中聯絡臟腑 與溝通肢體,運行氣血通路主幹者為經脈 (十二經脈 ),經絡分支者為絡脈 (奇經八脈 )。血行脈內,氣行脈外。人的活力 基礎源於大氣之氧 與六大營養素 ,匯集於精髓而蓄勢,有賴「氣血」輸送於「臟腑」藏於「精髓」以維護生機 。倘若氣血衰退、精虧髓亡則大勢已去。經絡與臟腑的功能相聯繫以利精髓的產生,記載詳見於《內經 》和《難經 》。
※ 正經 有十二條,又稱「十二經脈 」涵蓋:手三陰經(肺 、心包 、心 )、手三陽經(大腸 、三焦 、小腸 )、足三陽經(胃 、膽 、膀胱 )、足三陰經(脾 、肝 、腎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氣血運行的主要血氣(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猶如江河之水。正經的循環順序,如下「數字」所示,周而復始,如環無端。07: 足太陽(膀胱經 )-08: 足少陰(腎經 )11: 足少陽(膽經 ) -12: 足厥陰(肝經 )03: 足陽明(胃經 ) -04: 足太陰(脾經 )06: 手太陽(小腸經 )-05: 手少陰(心經 )10: 手少陽(三焦經 )-09: 手厥陰(心包經 )02: 手陽明(大腸經 )-01: 手太陰(肺經 )
※ 八脈 又稱「奇經八脈」是統率、聯絡、調節十二經脈的功能,猶如湖泊,將猶如江河之水的十二經脈之氣,灌溉、蓄積加以調節,使人體氣血佈輸灌流組織,使機能更加旺盛、有效率。八脈包括任脈 、督脈 、沖脈 、帶脈 、陰維脈 、陽維脈 、陰蹻脈 、陽蹻脈 。
任脈 為「手、足三陰脈 之海 」,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上行於陰部,經腹,向上經關元等穴,到咽喉,上行環繞口唇,經面部,進入目眶下。
督脈 起於長強穴 ,止於齦交穴 ,共 28個腧穴 。
【top 】【main 】
腧穴
腧穴 又稱穴位,是中國傳統醫學在人體分布體表的臟腑 ·經絡 循環路線中,對氣血 匯聚、轉輸與出入之所的特定處所給定的名稱,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 推拿等醫學臨床的刺激點。中國古文中,「腧、輸、俞」三字可相通,發音(shù /ㄕㄨˋ )。 腧穴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
歸屬於十二正經 及任脈 、督脈 的腧穴,又稱為十四經穴。由於分布於十四經脈。
不歸屬於十四經穴,但有明確位置及名稱的腧穴,又稱為經外奇穴 。
阿是穴 是以痛處為穴直接進行針灸的一類腧穴,既無固定名稱,也沒有固定位置,又稱為不定、天應。
大椎穴 ,又名百勞穴,為手三陽脈、足三陽脈與督脈 之會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頸椎高骨)下凹處,對各種神經症有鎮靜作用,大椎穴主瀉胸中之熱,全身之熱及消炎,對肺功能有明顯的改善與調整作用。
【top 】【main 】
陰與陽
「陰」人體運動時,伸張於外側的部位,稱之為陽。陽處靜脈較動脈顯露。 「陽」人體運動時,收斂於內側的部位,稱之為陰。陰處動脈較靜脈顯露。
【top 】【main 】
脈輪
以 256Hz、288Hz、320Hz、352Hz、384Hz、448Hz、480Hz 對應脈輪的音頻 印度教 傳統的 3個重要脈輪:海底輪 、太陽神經叢 、喉輪 、 ¶ 頌缽療癒:深度放鬆淨化心靈 https://youtu.be/nL7XROw71FI (2019/11/25)
脈輪 為印度 ·瑜伽 的觀念,認為脈輪存在於身體中,同時掌管「身、心」運作。身體方面與各器官功能有關;在心理方面則對情感及精神方面都有影響。同時亦與色彩有密切的關係,由下而上分別對應彩虹的七種色彩及白色,並衍生出色彩療法。也就是在生活中活用色彩能量(光)對身體及心靈進行自然療法,給予身心安適感而回歸平衡的健康狀態。「光 」之色彩依序為:紅色 、橙色 、黃色 、綠色 、青藍色 、靛藍色 、紫色 ;「音 」之頻率依序為:396Hz 、417Hz 、528Hz 、639Hz 、741Hz 、852Hz 、963Hz 。
「印度哲學」認為脈輪分布於人體 各部位的能量 中樞,尤其是指從尾骨到頭頂環列於身體沖脈 (中脈 )的各個「環」稱作「輪」。自尾骨 (由脊椎末端 3 ~5 塊尾椎 接合而成)起,至頭頂 (天靈蓋 )分成 7 個環繞地帶(輪),又稱「七脈輪 」。如下:
¶ 小渱老師(倪英渱)帶領子宮冥想 https://youtu.be/WiPvfXj-BJo ( 2021/05/01)
◎ 情緒花園 長期專注於培育自助助人的花晶療癒師,採用的是身心覺察搭配澳洲彩光花晶療法。 更持續提供澳洲花晶與療癒課程資訊、累積花晶療癒師們撰寫的文章,以及對使用者身心問題的回覆。
◎ 情緒花園 創立於2014 年,創辦人為澳洲花晶 授權國際培訓導師:倪英渱 ;情緒花園致力於協助每一個人找回自己的本質與天賦,運用身心交互作用的原理,結合大自然的能量頻率釋放身心阻塞,透過持續不斷的培訓、輔導和教育,協助每一個療癒師發揮自己的天賦,支持他人走上關係轉化、創造幸福生命的道路。
【top 】【main 】
脈輪與明點
¶ 觀音心咒 https://youtu.be/gK3qJJcgaKg (2020/01/20)
印度教 傳統的 3 個重要脈輪:海底輪 、太陽神經叢 、喉輪 、
明點 (梵語 :बिंदु ,羅馬化:bindu ;陰性名詞為 bindi )在印度瑜伽 中,被認為是一種生命力 的精華。無上瑜伽續 認為,人類身中存在著兩個明點,紅色明點代表的血(臍輪 ),由母親而來;而白色明點代表精子 (眉心輪 ),則是由父親而來。藏傳佛教 也接受這個觀念。 ¶ 住持心法 https://youtu.be/FNmb4RImg7U (2021/05/09)
【top 】【main 】
吐與納
「吐」稱之為 releases ,是將肺臟 的廢氣 經由口腔 排出體外,不經過鼻腔 ,如此再度吸入的空氣,不含有排氣時滯留於鼻腔的『細菌』,有效降低體內廢氣再度自鼻腔吸入的風險;吐的要領,對已感染不良細菌的人,更為有利。
「納」稱之為 absorbs ,是將新鮮的空氣經由鼻腔 ,通過呼吸道進入肺臟,有別於「口吸」; 「口吸」是讓空氣由口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臟;由於口腔沒有「鼻毛 」,無法有效地阻擋灰塵 進入呼吸道。為減低害菌入侵肺臟的風險,應該以「納」的方式讓氣體經由呼吸道進入肺臟。
※ 「呼」是指肺臟 的廢氣經呼吸道 由鼻腔 排出體外;※ 「吸」是指新鮮的空氣由口腔 經呼吸道 進入肺臟 。
【top 】【main 】
氣
阿育吠陀 (Ayurveda )由兩個字組成:Āyur 指生命,Veda 指知識、科學之意。因此阿育吠陀一詞的意思為「生命的科學」。阿育吠陀不僅是一門醫學體系,而且代表著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阿育吠陀主要包括 3位古印度醫學家的著作,即《遮羅迦本集 》,《妙聞本集 》和《語帥本集 》。阿育吠陀醫療有三種主要實施方法:藥草療法、推拿療法 及瑜珈療法 。
阿育吠陀 進一步將氣(prāṇa )的作用分成 5種:
入息( prāṇa ),又譯為命根氣,負責心跳 與呼吸 。通過呼吸進入身體,再循環至全身。
出息( Apāna ),又譯為下行氣,由肺 及排洩系統 將廢物排放出去。
上息( Uḍāna ),又譯為上行氣,形成聲音。
均等息( Samāna ),又譯為平行氣,負責消化系統。
周遍息( Vyāna ),又譯為遍行氣,循行全身。
【top 】【m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