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人工智慧的生存風險是假設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重大進展可能導致人類滅絕或其他一些無法逆轉的全球性災難。假如人工智能在一般智能領域超越人類,成為「超智能」,那麼人類將趨於無法控制它;導致人類的生存率風險(x-risk)。人類的生存風險可能取決於「未來機器超級智能」的行為。
智能(英語: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執行能力,又稱:智力。智慧能力涵蓋:表達意念(語文和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如:理解、決策)的能力、抽象思維(計劃、推理)的能力…等。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1943/07/11~)在 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這本書裡提出,人類的智能應涵蓋:
•)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1946/03/07~)與幾位研究者,更揭露了情緒智商(Emotion Quotient,簡稱:EQ/情商)的概念並聲稱它與傳統熟知的智商(intelligenzquotient)同等重要。智商通常是透過智力測驗獲得的指數,經常被用作確定個人的智力的指標。比率智商(ratio IQ scores)為心智年齡與生理年齡的比數,智商變化或許和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直接相關,更與生活環境有關。智商的高低和生活環境的飲食缺乏碘可能造成兒童智商下降約 12點,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在消除缺碘和缺微量元素的環境後,明顯發現民眾智商急劇增加。 •)近年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1949/12/08~)提出「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涵蓋:元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和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依據信息加工理論推演三個核心觀念:後設成分、表現成分、知識獲取成分。
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為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1949/12/08~)提出,是採用訊息處理理論的觀點來研究智力。史坦伯格將智力以 3個維度探討,涵蓋:分析智力(後設成分)、經驗智力(表現成分)以及實用智力(知識獲取成分)。
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是用於將類比形式的連續訊號轉換為數位形式的離散訊號的一類設備,又稱:ADC、A/D或 A to D)。 典型的類比數位轉換器將類比訊號轉換為表示一定比例電壓值的數位訊號。此外,也有一些類比數位轉換器並非單純的電子設備,如:旋轉編碼器(rotary encoder)又稱:軸編碼器,也被視為類比數位轉換器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