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是人類對食物需求,進而開發食材、製造食器、消費食物的過程,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思想、哲學形成的習俗。
【main】
金虎尾目又名黃褥花目,是真雙子葉植物的一個大目,在以前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中,金虎尾科是被分在遠志目以下。於 2003年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有 38個科,包含:鐘花科、槲樹果科、多子科、胡桐科、油桃木科、金殼果科、藤黃科、垂籽樹科、毒鼠子科、溝繁縷科、古柯科、大戟科、毛藥樹科、香膏科、金絲桃科、包芽樹科、粘木科、裂藥花科、亞麻科、五翼果科、王冠草科、金虎尾科、水母柱科、金蓮木科、小盤木科、西番蓮科、圍盤樹科、葉下珠科、苦胡桃科、川苔草科、非洲核果木科、羽葉樹科、大花草科、紅樹科、楊柳科、三角果科、時鐘花科、堇菜科。
目前的金虎尾目包括了許多種人們熟悉的植物,例如:柳樹、西番蓮、紅樹以及一品紅、三色堇…等花卉。
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為真雙子葉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金虎尾目的一科,共有 18屬約 530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尤其以南美洲最多。中國有 2屬約 18種,主要分布在南方。最普遍常見的是作為觀賞花卉的西番蓮花(Passiflora caerulea 或 Passiflora coccinea)和作為水果的可食用的西番蓮果(Passiflora edulis)。常見的屬:蒴蓮屬、西番蓮屬…等。
§ 欣賞各種西番蓮
https://youtu.be/U4KavBrL9VM(2021/03/08)
§ 世上最小的西番蓮
https://youtu.be/2tS-14KvhVE(2021/05/01)
三角葉西番蓮(Passiflora suberosa)為豆類植物·金虎尾目·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西番蓮屬(Passiflora)多年生蔓性常綠草本,又稱:三角葉西番蓮、栓皮西番蓮、黑子仔藤、爬山藤、三角西番果、姬番果、小果西番蓮、巴西西番蓮、木栓西番蓮,細柱西番蓮(雲南植物誌)…等,原產於南美巴西,公元 1907年由日本人引進台灣,現在已遍佈全島平地至低山地區。三角葉西番蓮的莖被細柔毛,嫩枝淡綠色、捲鬚腋生,老莖外包著棕白色的木栓層,又名「栓皮西番蓮」。三角葉西番蓮的單葉、互生、葉正、葉背都光滑無毛,寬卵形或闊心形、3裂,裂片呈三角形,具三主脈、葉緣具剛毛,近基部具一對腺點,葉片長 3~6公分,寬 4~7公分;葉具柄,柄長 1~2.5公分;托葉尖形或尖錐狀。三角葉西番蓮的花,腋生、具小苞片,花萼呈長橢圓狀線形、花萼 5片、不具花冠,通常成對存在呈長橢圓狀線形;外輪綠色、近先端為黃色、絲狀副冠反捲;雄蕊 5枚、基部合生成筒、上部離生,包圍花柱;花柱 3 叉、細長;花梗長 1~2公分;花期: 4~8月。三角葉西番蓮的漿果,直徑 1~1.2公分,橢圓球形,成熟時黑紫色。
常見的西番蓮屬物種:月葉西番蓮、西番蓮、杯葉西番蓮、心葉西番蓮、圓葉西番蓮、樟葉西番蓮、鐮葉西番蓮、長葉西番蓮、細柱西番蓮、大果西番蓮、藍翅西番蓮、尖峰西番蓮、山峰西番蓮、廣東西番蓮、甜百香果、香蕉百香果、蛇王藤、馬來蛇王藤、長葉蛇王藤、雞蛋果、龍珠果、蝴蝶藤…等。
§ 欣賞西番蓮屬 A至Z各種
https://youtu.be/7As20krusXg (2021/03/08)
§ 三角葉西番蓮與百香果之差異
https://youtu.be/lSxNPJP9w9c (2019)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為真雙子葉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金虎尾目·西番蓮科(Passifloraceae)·百香果屬(Passiflora)多年生蔓性常綠草本,又稱:西番蓮、熱情果(Passion Fruit)、雞蛋果,原產於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的巴西、巴拉圭,於 1610年間傳入歐洲,當時西班牙·傳教士發現其花的形狀極似基督之十字架刑具,柱頭上 3個分裂,極似 3根釘,花瓣紅斑、恰似耶穌頭部被荊棘刺出血形象,5個花葯,恰似傷痕,西班牙人以 Passioflos名之,直譯為受難花 (Passion Flower)。百香果的果汁常被用作香料,加在其他果汁中。百香果的花期: 4~8月;百香果的果期為開花後 60~80天。
§ 百香果植株
https://youtu.be/XaCcxzCg60E (2015)
§ 百香果授粉
https://youtu.be/jJEp2vWL3h0 (2017)
§ 百香果開花至結果約 60~80天
https://youtu.be/SB81uPoe8oI (2019)
§ 令人訝異的百香果農業
https://youtu.be/xmRG3rHcJCg (2017)
古柯屬:古柯樹、
薔薇目(學名:Rosales)是開花植物(被子植物)·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中的一目,擁有 9個科,約 261屬,7’725種。薔薇目包括鉤毛樹科、大麻科、八瓣果科、胡穨子科、桑科、薔薇科、鼠李科、榆科、蕁麻科…等。
鉤毛樹、
鉤毛樹科(Barbeyaceae)又稱鉤毛葉科是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1種:鉤毛樹。鉤毛樹生長在非洲的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山區以及亞洲的阿拉伯半島,是一種小喬木,單葉對生。
大麻科(Cannabaceae)是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的一個科,包含屬翼朴屬、非洲樸屬、山黃麻屬、朴屬、大麻屬、葎草屬、山赤麻屬、白顏樹屬、糙葉樹屬⋯⋯等,九個屬。
八瓣果科(Dirachmaceae)又叫雙刺木科是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的一個科,只有 1屬 2種,僅生長在葉門的索科特拉島和非洲索馬利亞沿海一小塊區域。八瓣果科為灌木,莖無刺,果實為蒴果,成熟時開裂為八瓣。
胡頹子科(學名:Elaeagnaceae|胡穨子科)是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的一個科,共有 3屬約 50餘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 2屬 41種。胡穨子科植物有喬木也有灌木,枝端和葉被有銀色或金褐色的盾狀鱗片或星狀毛,單葉互生或對生,無托葉;花兩性或單性,無花瓣,花被 2~4裂;果實為瘦果或堅果,包藏在肉質花被中。大部分品種是耐乾旱植物,但也有部分品種耐潮濕的氣候。其中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e L.)是優良的固沙植物品種。
沙棘(學名:Hippophae rhamnoides|Sea Buckthorn),又稱「海沙棘」,是薔薇目·胡頹子科·沙棘屬的一種帶有棘刺的落葉灌木,莖高約 2~4公尺,枝幹粗糙、外皮呈黑色,葉披針形;種植 3年後開花,雌雄異株,風媒傳播種子。沙棘原產於亞洲和歐洲的溫帶、寒溫帶地區。沙棘可防風固沙;果實富含維生素C、E、B12和類胡蘿蔔素、類黃酮和脂肪酸,可以食用與製作飲料,在美容和藥用上也具有價值。沙棘的根系十分發達,植株成長 1~2年,根會開始長出含弗蘭克氏菌(Frankia,屬放線菌門)為固氮共生菌使土壤富含氮肥。由於共生菌的固氮活動速率並不固定,也受外界天氣或額外氮肥的施與而影響。沙棘屬(學名:Hippophae),是胡頹子科下的一個屬。沙棘屬植物的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鹼化土地上生存,廣泛用於水土保持,可用於沙漠綠化。沙棘屬植物:沙棘、肋果沙棘、柳葉沙棘、西藏沙棘、理塘沙棘…等。
※ 理塘縣是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轄縣,隸屬西康省舊名「理化縣」,位於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海拔 4014公尺的地區,擁有較多的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種類,涵蓋:
鼠李科(Rhamnaceae)是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的一個大科,有 58屬約 900種,中國有 14屬,約 130種。本科植物大部分為喬木,也有灌木和藤本植物,偶有草本。鼠李科植物分布在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分布最多,最早的鼠李科植物化石見於馬斯垂克階。鼠李科植物一般都有刺,單葉,葉脈顯著,常互生;花小,雄蕊 4~5枚和花瓣對生;有些種類如濱棗 (Paliurus spina-christi)和十字木( Colletia cruciata)的葉子會演化成刺,尤其是十字木會同時腋生兩個芽,一個演化成刺,另一個生成芽葉。鼠李科植物的果實為肉質核果或蒴果,棗(Ziziphus jujuba)在中國是一種主要的乾果或水果。美洲茶是一種觀賞花卉並具有固氮根瘤。鼠李的木材多用於燒炭;凍綠的果實和葉可以提取綠色染料。
榆科(Ulmaceae)是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的一個科,共有 8屬約 35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區域,大部分在亞洲,沒有原生於澳洲的品種。分布於中國有 8屬 50餘種。榆科品種的木材堅硬,適合做家具或農具,樹皮、樹葉和嫩果可食,美國紅榆的樹皮可以作為藥物鎮痛劑,有的品種可以作為觀賞樹種。
蕁麻科(Urticaceae)是真雙子葉植物·超薔薇類植物·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的一個科,根據不同的分類法共有 54~79屬,大約 2’600種,基本都是草本,偶爾有灌木種,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極地除外),最大的屬是冷水花屬,約 500~600種,此外樓梯草屬有 300種,蕁麻屬有 80種。
蕁麻科植物沒有乳汁,莖皮有較長的纖維,表皮細胞有鈣質鍾乳體,所以在葉上和枝幹上有點狀或長形淺色斑紋,單葉,常兩側不對稱。花細小,多單性,聚成二級頭狀或假穗狀花序。果實為堅果或核果。
咬人貓(學名:Urtica thunbergiana;英文名:Gympie Gympie Tree)又稱咬人蕁麻、蕁麻、或刺草…等,為超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蕁麻科·蕁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 70~120公分。咬人貓原產於於中國及日本,在臺灣分布於海拔約 500~3000公尺山區之陰暗潮濕林下。咬人貓為蛺蝶科·大紅蛺蝶幼蟲的食草及寄主之一。咬人貓的莖、葉均具有尖銳刺毛,人若觸及疼痛難忍,故而得名。咬人貓的莖直立、細長、疏分枝具尖銳刺毛。咬人貓的葉紙質、對生、闊卵形至心形,葉緣呈複鋸齒狀,長約 5~12公分,寬約 4~11公分,葉脈 5條,側脈 2~3對,葉柄長約 2.5~9公分,葉柄及葉片上均有尖銳的鐘乳體杆狀碳酸鈣結晶。咬人貓的托葉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草質,每節 2枚成對,長約 0.7~1.5公分。咬人貓的花為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細小需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雌雄同株異花,雌花在上、雄花在下;雌花綠色、雄花綠白色,近於無梗;在芽時直徑約 0.1公分,開放時直徑約 0.2公分,花柱頭呈毛刷狀,花期 6~8月。果為扁卵形瘦果,包於內側兩個宿萼,微帶毛,綠色,果期 8~10月。
¶ 咬人貓簡介
https://youtu.be/edWiq7BK41E (2014/01/10)
¶ Australia’s ‘Gympie Gympie Tree’
https://youtu.be/oVXtz6Y5G2Y (2020/09/18)
咬人狗為超薔薇類植物·豆類植物·薔薇目·蕁麻科·咬人狗屬(Dendrocnide|火麻樹屬)的一種,又名光背咬人狗、恆春咬人狗、艾麻。英文名:Poisonous woodnettle,其意為有毒的木蕁麻。咬人狗為常綠中喬木,樹幹光滑呈灰白色、樹冠截形狀、小枝粗壯;咬人狗的葉膜質,基部鈍形,先端尖銳,全緣或鋸齒緣、呈卵型或橢圓形、叢生枝端,長 15~40公分、寬 10~20 公分,;具葉柄,柄長 5~13公分。葉柄、葉片兩面都密布刺狀的短毛,稱為「焮毛」。花朵雌雄異株,花腋生,花梗紫色;聚繖狀圓錐花序,雄花被 4~5裂,雄蕊 4~5枚;雌花生於花枝先端,花被 4枚,子房延伸,歪形,花柱線形;具有肉質性花托,呈白色而近於透明,先端附有瘦果 6顆。瘦果,扁球形,淡紫色,如蒟弱般可愛。花期:4~7月,果期:7~9月。咬人狗植株上之焮毛,一旦觸到,會有很難忍受之疼痛感與灼熱感。在台灣的恆春極易發現這種植物。
¶ 認識咬人狗
https://youtu.be/u1lLcF_J10k (2017/08/09)
¶ 別碰咬人狗
https://youtu.be/iOKbY5T3eJ4 (2017/07/24)
¶ 荒野常識:咬人狗
https://youtu.be/FD9y3LyjUXM (2020/04/20)
青苧麻(Boehmeria nivea|英文:Ramie,Nuke / Chinese silk plant)為薔薇目·蕁麻科·苧麻屬(Boehmeria)的直立或攀緣性灌木,原生於東亞,包括中國及中印半島等地區;已被作為農作物引到世界各地。青苧麻是野生苧麻的變種,又稱:白葉苧麻、山苧麻、山茶仔、山苧仔、青葉苧麻、真麻、苴、紵、山茶仔麻、山地麻根、野苧麻、微綠苧麻,苧麻(名醫別錄),野麻(廣東、貴州、湖南、湖北、安徽),野苧麻(貴州、浙江、江蘇、湖北、河南、陝西、甘肅),家麻(江西),苧仔(臺灣),青麻(廣西、湖北),白麻(廣西),散生於本島低至中海拔路旁。
青苧麻的莖密生絨毛及粗毛,多是栽培種,青苧麻的葉互生,葉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 4~18公分,寬 2~13公分,先端漸尖或尾狀,基部圓形,表面粗糙,背面綠白色,疏被短伏毛,偶或有薄層白色絨毛,葉緣呈鈍鋸齒狀;葉柄 2~15公分。花期:5~7月,青苧麻雌雄異株或同株異花,圓錐花序長可達 12公分。瘦果扁圓形,被毛。
§ 青苧麻
https://youtu.be/jABaEk9gUzc (2014/05/04)
青苧麻為苧麻的變種,與苧麻極為相似,僅葉片較尖(苧麻葉片較圓),為苧麻之野生種,可用為苧麻之代用品及其品種改良之原始材料。青苧麻的嫩芽、葉可當蔬菜食用,亦可代桑葉養蠶;苧麻莖皮的纖維是最佳的織布原料。
§ 臺灣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外銷的四種特有經濟作物:苧麻、篦麻、月桃和咖啡。
§ 篦麻(大戟科·蓖麻屬(Ricinus)下的唯一物種)
https://youtu.be/QF2LR5skTQ8 (2016/06/21)
殼斗目(Fagales),又名山毛櫸目,為豆類植物分支,包括很多最常見的樹木。被子植物的一目,舊屬木蘭綱·金縷梅亞綱,含 7科(樺木科、木麻黃科、殼斗科、胡桃科、楊梅科、南青岡科、核果樺科),均為喬木或灌木。殼斗目的特徵為堅果外包有殼斗,單葉,通常互生;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聚生成柔荑花序。雌花單生或簇生,外包一輪鱗片,後鱗片發育成殼斗。
臺灣赤楊、
樺木科共有 6屬(榿木屬、樺木屬、鵝耳櫪屬、榛屬、鐵木屬、虎榛子屬),大約 200種,都是落葉的喬木或灌木,一般都是原生於北半球溫帶的植物,只有很少幾種是原生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中國有包括所有 6屬的約 70餘種。
臺灣赤楊為殼斗目·樺木科·榿木屬的一種植物,又稱臺灣榿木、水冬瓜、水柯仔、水柯柳、臺北赤楊、水柳柯。臺灣赤楊廣泛分布於本島低海拔至 2900 公尺處,常會形成小塊的純林,多生於溪流兩旁、河谷、第二期森林,或有充足陽光照射之崩塌地開墾地,為森林演替之先驅物種。赤楊的根部可發現有固氮能力之根瘤,所以能夠於相對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而赤楊屬均為多倍體,繁殖策略為以量致勝,因此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以得健壯速生的後代。臺灣赤楊為落葉喬木,高可達 20公尺,樹幹直,樹皮灰褐色,老莖呈片狀剝落;葉互生,卵或長橢圓形,細鋸齒緣,長約 10公分。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柔荑花序;雌花則成密穗狀花序,暗紅色。果呈毬果狀,由整個雌花序發育而成,長約 2公分,小堅果扁平,有狹翅。根部會長根瘤菌可固氮。除了庭植觀賞外,也可作防風樹,同時也是造林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木材可供作紙漿,或作為栽培香菇或白木耳的段木。
§ 臺灣赤楊樹幹直立生長比喻做人要誠實
https://youtu.be/8dB8j0uEqRk (2019/06/01)
木麻黃科(Casuarinaceae)涵蓋:3~4屬約 70種,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一帶,中國有引種,主要作為南方沿海防風固沙林帶、鹽鹼地改良和乾旱地區造林。
千頭木麻黃(Allocasuarina nana)為殼斗目·木麻黃科·木麻黃屬(Casuarina)常綠植物,又稱:木賊葉木麻黃,原產於澳大利亞。千頭木麻黃莖高 30公分~2公尺,植株低矮,萌芽力強,枝葉濃密。千頭木麻黃的葉退化成小枝狀、輪生、具 6~8個稜角,各節有 6~8個鞘齒;所見綠色線狀物為其小枝,小枝條下垂,光滑無毛或幼時有柔毛;鞘齒多為 7數。千頭木麻黃雌雄異株,雄花為穗狀花序,雌花為頭狀花序,花小不顯著;開花期︰3~5月。千頭木麻黃的小毬果,熟果呈褐色。結果期: 9~11月。
§ 千頭木麻黃修剪
https://youtu.be/8my-CfA0zDI (2021/01/11)
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為木麻黃科·木麻黃屬(Casuarina)常綠植物,包括有灌木和喬木,最高可達 35公尺,又稱:木賊葉木麻黃、牛尾松,原產於澳大利亞。木麻黃莖高可達 20公尺、莖灰綠色小枝細軟。木麻黃的針葉、多節,每節有極退化的苞片狀葉 6~8個鞘齒,綠色線狀物為其小枝,小枝條下垂,光滑無毛或幼時有柔毛;木麻黃雌雄同株或異株,花期:5~6月;木麻黃的小堅果球形,徑 10~16公釐,上部有翅,熟果期:8~11月。
§ 木麻黃屬常見的種:木麻黃 、細枝木麻黃、粗枝木麻黃…等,約 17種。
§ 木麻黃簡介
https://youtu.be/YGvZOYThfxQ (2014/04/08)
§ 木麻黃的堅果
https://youtu.be/1K0GpjA8x-g (2017/06/26)
杏葉柯、
殼斗目 ·殼斗科又稱山毛櫸科,由 8個屬組成,約有 927種。台灣原生殼斗科植物約 50種,為木本植物的第二大科。殼斗科的植物都是落葉或常綠喬木,單葉互生,全緣或有齒缺或羽狀分裂;花雌雄同株,雄花是柔荑花序或頭狀花序。殼斗科的果實外圍有一層具保護作用的「殼斗」,是本科植物的最大特徵。殼斗科的堅果具 1粒種子,這種堅果特稱為「槲果」;殼斗外生有尖刺或鱗片,不同的殼斗型式是各屬分類上之重要依據。
杏葉柯,又名杏葉石櫟,為殼斗目 ·殼斗科(山毛櫸科)·柯屬(石櫟屬)的植物,是台灣特有植物。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生長於海拔 1’100米至2’3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針葉林中、常綠闊葉林和闊葉混交林中。
杏葉石櫟為喬木,常具明顯板根,高可達 30公尺,胸徑可達 2公尺。春夏季抽出的新枝及嫩葉背面密被黃棕色捲柔毛,秋後毛全部脫落。杏葉石櫟的葉厚革質、全緣,長 8~15公分,寬 2.5~4公分,萌生枝的葉可長達 20公分,寬 9公分,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頂部長漸尖或短突尖,基部楔形,有時少數葉片的頂部邊緣呈淺波狀,側脈每邊 10~14條,中脈的下段在葉面微凸起,支脈不明顯或隱約可見;嫩葉乾後葉面常有油潤光澤,成長葉的葉背有較厚的蠟鱗層,帶灰色;葉柄長 1~2公分。杏葉石櫟的雄穗狀花序單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圓錐花序,花序軸密被柔毛;雌花每 3朵一簇,有時兼有單朵散生。杏葉石櫟的殼斗近圓球形,徑 2~2.5公分,堅果、小苞片三角形,或多邊形,通常與殼壁融合,呈不連續的環狀;較幼嫩的殼斗,其上部的小苞片仍為三角形或四邊形且其頂部不與殼壁粘貼;堅果的果壁比殼斗壁稍厚,厚 0.15~0.2公分,果臍占堅果的絕大部分,堅果頂部被微柔毛。杏葉石櫟的花期 3~9月,果於翌年 8~12月成熟。
¶ 松鼠的金莎巧克力:杏葉石櫟
https://cleyera08.pixnet.net/blog/post/248114762 (2009/11/19)
胡桃科(Juglandaceae)植物廣泛分布在亞洲、歐洲和美洲,都是落葉喬木,具有大型羽狀複葉,一片葉長約 20~100公分。
胡桃科·青錢柳屬(Cyclocarya)是胡桃科下的一個屬的落葉喬木植物。青錢柳屬僅有青錢柳(Cyclocarya paliurus)一種,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貴州…等地。青錢柳俗稱:搖錢樹,又稱:麻柳、青錢李,具多種藥用價值。青錢柳的葉炮製成的青錢柳茶是中國名貴滋補保健藥材。由於青錢柳播種兩年後才萌發,繁殖困難,是瀕危物種。
小吃(英語:Snack、西班牙語:Merienda),在香港或粵語地區稱為小食,是一類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風格特色食品的總稱,可以作為宴席間的點綴,或者早點、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當地特殊的風味小吃,鮮明特色往往亦是當地觀光行銷的重點,以及所有遊子對於家鄉思念的「主要對象」。小吃單價多不高,一般人都可以買得起。小吃就地取材,通常能夠突出反映當地的物質及社會生活風貌。參考:中式小吃、、香港街頭小吃(在香港則多數稱街頭小食)、台灣小吃、糕點、點心、甜點、零食、伴手禮⋯⋯等。步行街、外賣店、快餐⋯⋯等,促進了各類小吃在餐飲業中的商品化。
【main】
刈包、四神湯、肉羹、火鍋、薑母鴨、羊肉爐、草仔粿、仙草凍(燒仙草)、
臺灣風味飲食是一類富有台灣生活與文化特色的街頭小吃的總稱,與澎湖小吃、馬祖小吃以及金門小吃共築中華民國四大地區的美食文化。臺灣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為臺灣島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因此海鮮也是街頭常見的料理種類之一。
「刈包」為臺灣知名小吃之一,是在蒸過的半圓形麵糰中夾入爌肉、酸菜及其他餡料的麵食,原型源起於福建省福州的「虎咬豬」,又稱「割包」,但經臺灣在地化口味改良而讓普羅大眾更廣為接受。在日本長崎新地中華街稱之為「角煮饅頭」(角煮まんじゅう),取其為滷五花肉夾饅頭之意。
§ 刈包
https://youtu.be/I5I0BbqCBiw (2018/10/27)
四神湯(臺灣話:sù-sîn-thng),為著名台灣小吃。早期以中藥人參、白朮、茯苓及甘草這四種中藥材為四君子湯;若以淮山、芡實、蓮子、茯苓四種中藥和豬肚或豬腸(豬小腸)為藥引,煮成藥膳湯,稱作四臣湯,也有煮成鹹湯來食用。在台灣,為減少藥味、增進口感及成本考量,通常以薏仁來取代茯苓,或者只使用薏仁與豬小腸來煮湯。
#)四神湯很容易與四物湯混淆,它們都是台灣地區閩南移民的吃法。廣東移民的四神湯是以甜湯的型式呈現,同樣以淮山、芡實、蓮子、茯苓,加入豬肉,煮成甜湯來食用。
肉羹小吃是閩南傳統羹類料理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臺灣菜的代表菜色之一。在臺灣,「羹」字經常作「焿」,「羹」字則常使用在羊羹。肉羹是普及於臺灣市集販售的豬肉副食製品,食用歷史悠久,是一種大眾化的小吃。肉羹經常使用的 3種食材:瘦肉、肥豬肉、魚漿;比例大約 8:3:1。
火鍋,粵語又稱「打甂爐」,俗寫「打邊爐」。火鍋的雛形源於商周時期使用鼎,在進行祭祀或慶典「鳴鐘列鼎」之際,將牛肉、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民間盛行以水或湯(稱作:湯底)入鍋煮沸,涮煮食物,達到吃熱食的方式。典型的火鍋先以火鍋料(豆腐、香菇、丸子、冬粉、蔬菜……等)放入湯底煮沸,再以肉品切薄片(或海鮮)燙熟,蘸上調味料,邊涮邊吃,達到吃熱食的方式。
薑母鴨美食發源於閩語地區,是台灣和福建的一道傳統的出名小吃,於 1980年代開始流行於臺灣,甚至流傳至其它地區乃至國外。薑母鴨成為冬令進補的火鍋食譜,是臺灣五大食用鍋物之一。鴨肉的鐵質含量比牛肉高,具豐富的維生素A及不飽和脂肪酸。薑母鴨以老薑、米酒、芝蔴油、中藥藥材包(川芎、當歸……等,材料)為鍋底,以飼養 6~7個月、3~3.5公斤的公紅面番鴨(黑羽紅面番鴨)為主食,以火鍋方式烹煮。
§ 薑母鴨補冬
https://youtu.be/RreqS92lJDE (2020/11/14)
羊肉爐是臺灣自 1970年代晚期流行至今的火鍋食譜,常見於冬令進補,為冬季時國人喜食的鍋物口味之一,與宮廷蘇菜、蘇造肉及滷煮火燒·羊肉的台灣在地化有關。
草仔粿(herbal rice cake)又稱:青糰,是以新鮮的艾草(Artemisia argyi)(或青苧麻|Boehmeria nivea)汁和糯米糰一起舂合,完美融合呈青色;再將粿糰以豆沙、棗泥…等為內餡,用月桃(Alpinia zerumbet)葉墊在青糰下面以蒸籠烹飪,蒸熟後外表抹上麻油以免成品沾粘。
燒仙草(herbal juice)的傳統製作方法是將乾燥的仙草(Platostoma palustre)煎製過濾得到汁液,成為燒仙草。燒仙草加入薯粉或澱粉,拌勻煮至沸騰後,用陶瓷器盛放冷凝,得到黑色膏狀仙草凍(grass jelly)。仙草凍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消暑風味小吃。
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魚蛋、牛丸、貢丸、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燒賣、煎釀三寶、腸粉、糯米糍、
香港街頭小吃的發展源遠流長,從 19世紀開始,香港已開始有路邊攤檔,這些都是為了維持生計以及照顧社會低下層人士的飲食之需;至於街旁小吃攤則在 1950~1960年代初發展最為蓬勃,販售的小吃種類繁多而且價格廉宜,因而深受歡迎。後期因衛生問題被政府逐步驅除,這些路邊攤遂開始進入店舖經營,雖然不再使用「推車仔」,但所販售的食物依然不變也更受歡迎。香港街頭小吃的種類很多,例如:雞蛋仔、碗仔翅、臭豆腐、魚蛋、牛丸、貢丸、砵仔糕、牛雜、格仔餅、炸魷魚鬚、串燒、燒賣、煎釀三寶、腸粉、糯米糍…等,是香港人獨有的香港飲食文化特色。
單子葉植物(Monocots)舊名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或百合綱(Liliopsida),單子葉植物有約 59’300個物種。當中最大的科是蘭科,有超過 20’000個物種。單子葉植物種子內的胚只有一片頂生子葉,主根不發達,因此多鬚根;莖內維管束散生,沒有排列成形成層,因此不能依靠形成層發育逐漸加粗;葉脈都是平行脈或弧形脈,因此葉子較長;花的蕊和瓣數一般是 3的倍數(如 3瓣、6瓣⋯⋯等),也有極少數為 4的倍數,但絕不會是 5的倍數。花粉具有單個的萌發孔。單子葉植物之下有菖蒲目、澤瀉目、天門冬目、薯蕷目、百合目、露兜樹目、無葉蓮目、鴨跖草類(棕櫚目、鴨跖草目、禾本目、薑目)。
【main】
蘭目是單子葉植物綱中的一個分支,以前有將其稱為「微子目」 (Microspermae) 或「香草目」(Gynandrae);蘭科種類最多,達 20‘000多種,幾乎占單子葉植物的 1/4,是種子植物的第二大科,僅次於菊科。蘭科的花大而鮮艷、芳香,所有的特徵都表現了對昆蟲傳粉的高度適應。蘭目包括 4個科:蘭科、水玉簪科、地蜂草科、腐蛛草科。
#)蘭科亦為天門冬目底下的 1個科。
菖蒲屬(白菖屬)為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菖蒲目下唯一的菖蒲科底下的唯一屬。全世界共 3種,分布於亞洲、北美洲的溫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熱帶亞洲。根莖具氣味,可供藥用。傳統上,菖蒲屬植物大部份被納入天南星科裡,直到最近才廣被接受自成一科。
澤瀉目是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中最古老的類群之一,曾經被認為與睡蓮目有關,古老的睡蓮目是個很早就和其它被子植物分開演化的類群,和單子葉植物的澤瀉目關係並不親近。
澤瀉目植物大多是水生或半水生的草本植物。澤瀉目植物的葉互生,基部擴大,涵蓋 14科:澤瀉科、水蕹科、天南星科、花藺科、絲粉藻科、水鱉科、水麥冬科、沼鱉科、海王草科、眼子菜科、流蘇菜科、冰沼草科、巖菖蒲科、大葉藻科……等。
天門冬目(學名:Asparagales)是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的一目。傳統上本目的植物常被分在廣義百合目或蘭目。天門冬目:石蒜科、天門冬科、芳香草科、香水花科、澳韭蘭科、矛花科、仙茅科、鳶尾科、鳶尾蒜科、毛石蒜科、蘭科、藍星科、阿福花科、血劍草科……等 14科。
薯蕷目是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的一目。 同屬類百合單子葉植物。薯蕷目物種與露兜樹目物種是旁系群關係。薯蕷目包括有 3個科:薯蕷科、水玉簪科與納茜菜科共有 22個屬 850個物種。
百合目(學名:Liliales)是 11科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的總稱。 百合目包含六出花科、金梅草科、秋水仙科、美麗腐草科、百合科、菝葜木科、黑藥花科、刺藤科、垂花科、菝葜藤科、菝葜科……等 11個科。
露兜樹目是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的一目,涵蓋有 5個科:環花草科、露兜樹科、百部科、霉草科、翡若翠科。
露兜樹目的植物有類似棕櫚的喬木,也有藤本和草本植物。有的品種葉子可以用於編製品。露兜樹屬的植物在澳洲經常被用來苫屋頂、編筐和製造衣物。著名的巴拿馬草帽也是用露兜樹目植物的葉子編制。
無葉蓮科又稱櫻井草科,是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無葉蓮目(Petrosaviales)的唯一科,只包括 2屬:無葉蓮屬、尾瀨草屬共 4種,分布在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島嶼一帶。
鴨跖草類植物為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下的二級分支是「單子葉植物」的核心部分,包括棕櫚目、鴨跖草目、禾本目(例如:草、米、小麥、玉米、甘蔗……等)、薑目(例如:薑、香蕉……等)4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