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鰭魚總綱

肉鰭魚總綱學名Sarcopterygii英語lobe-finned fish)是硬骨魚高綱硬骨魚類)的一個演化支,屬下物種統稱肉鰭魚。肉鰭魚的特點是魚鰭中有多關節附肢骨骼,在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胛骨和強勁的骨骼肌,這些特徵和之後四足動物四肢同源,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都演化肺魚四足綱中的四足形類(四足形亞綱)。


有頜下門〗【main

腔棘魚綱

腔棘魚綱Coelacanthimorpha)為硬骨魚高綱·肉鰭魚總綱的一個綱,屬硬骨魚類的一個演化支,目前僅存腔棘魚目 2物種。
目前存活的矛尾魚與幾百萬年前,甚至更古老的祖先腔棘魚有十分相似的外貌特徵,被認為是魚類中的活化石 

··)腔棘魚目(Coelacanthiformes)物種具肉質的胸鰭及臀鰭,尾鰭與背鰭分叉成三葉、中間葉突出、呈矛狀,脊索notochord)延伸至中葉,一向被認為已於 65’000’000年前的白堊紀完全絕滅。直至 1938年在南非發現矛尾魚Latimeria)後,這個想法才被打破;現存的兩種矛尾魚因此也被稱為「活化石」。


top】【main

肺魚四足綱

肺魚四足綱Dipnotetrapodomorpha)為肉鰭魚總綱的演化支~扇鰭類Rhipidistia)涵蓋:肺魚亞綱Dipnomorpha|肺魚形類)、四足形亞綱Tetrapodomorpha|四足形類)。

  1. 肺魚亞綱Dipnomorpha|肺魚形類)和腔棘魚綱同為現存最古老的肉鰭魚類,也是慣常稱為「魚」的動物中,和四足類動物哺乳類鳥類爬蟲兩棲類等)關係最親近。
  2. 四足形亞綱Tetrapodomorpha|四足形類)

top】【main

硬骨魚高綱

硬骨魚高綱(學名:Osteichthyes)是魚類的一個主要類別,大部分魚類屬於硬骨魚,涵蓋:鰭魚總綱輻鰭魚總綱兩大總綱。廣義的硬骨魚類也涵蓋:陸生脊椎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等,都是硬骨魚的後代)。


有頜下門〗【main

肉鰭魚總綱

肉鰭魚總綱學名Sarcopterygii英語lobe-finned fish)是硬骨魚高綱硬骨魚類)的一個演化支,屬下物種統稱:肉鰭魚。肉鰭魚的特點是魚鰭中有多關節附肢骨骼,在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胛骨和強勁的骨骼肌,這些特徵和之後四足動物四肢同源,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都演化肺魚四足綱中的四足形類有頜類·脊椎動物·四足形亞綱·始四足類)。
肉鰭魚總綱涵蓋:腔棘魚綱肺魚四足綱


top】【main

輻鰭魚總綱

  1. 腕鰭魚綱腕鰭魚);
  2. 輻鰭魚綱

輻鰭魚總綱Actinopterygii)又稱:條鰭魚總綱,擁有 70個


top】【main

腕鰭魚綱

腕鰭魚綱Cladistia)為脊索動物門·魚類·硬骨魚高綱·輻鰭魚總綱Actinopterygii)下的一,擁有多鰭魚目及其史前近親:吉爾戴魚目,是條鰭魚綱Actinopteri|輻鰭魚綱)的姐妹群

多鰭魚目·多鰭魚科Polypteridae):

 


top】【main

軟骨魚綱

  1. 板鰓亞綱
  2. 全頭亞綱

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亞門·魚類·有頜魚類(涵蓋:軟骨魚綱硬骨魚高綱),演化自棘魚Acanthodii)是現存有頜魚類中最基幹的類群,除了牙齒為硬骨外,骨骼全部由軟骨cartilage)組成,體被盾鱗或無鱗;鰓裂每側 57個分別開口於體外,或 4個外被一膜質鰓蓋;雄性的腹鰭里側具有鰭腳;尾鰭呈歪尾型;腸具有螺旋瓣;無鰾;具有鰓裂;軟骨魚類的生殖方式是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胎生


有頜下門〗【main

板鰓亞綱

  1. 鯊總目
  2. 鰩總目

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是動物界·脊索動物亞門·有頜魚類·軟骨魚綱物種的是板狀,鰓裂 5-7 對,鰓間隔寬大。體外是盾或光滑,雄性腹鰭轉化為鰭足,沒有魚鰾,仰賴富含油脂的魚肝維持浮力。板鰓亞綱涵蓋:鯊總目鰩總目


top】【main

全頭亞綱

全頭亞綱Holocephali)是動物界·脊索動物亞門·有頜魚類·軟骨魚綱,物種的頭大而側扁,鰓裂 4對,上頜骨與腦顱癒合,又稱:全頭類。舌弓完全,無胸鰭寬大,尾鰭細長,雄性具交接器。現存種類多半棲息於海洋的中底層,並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全頭亞綱涵蓋:1 3科。


top】【main

銀鮫目

銀鮫目Chimaeriformes)是動物界·脊索動物亞門·有頜魚類·軟骨魚綱·全頭亞綱僅現存的一目,擁有 3科。臺灣有短鼻銀鮫科(又稱:銀鮫科)長吻銀鮫科約 5種。

  1. 鋤吻銀鮫科Callorhynchidae):
    米氏葉吻銀鮫(Callorhinchus milii 1 3種;
  2. 短鼻銀鮫科Chimaeridae):
    喬丹氏銀鮫黑線銀鮫箕作氏兔銀鮫奧氏兔銀鮫 2屬,超過 52種; 
  3. 長吻銀鮫科Rhinochimaeridae):
    扁吻銀鮫非洲長吻銀鮫太平洋長吻銀鮫 3 8種。

top】【main

圓口綱

圓口綱Cyclostomata)為動物界·脊索動物亞門·無羊膜動物(如:魚類兩棲類·無頜總綱Agnatha)的一個綱,代表物種為七鰓鰻(又稱:八目鰻)。圓口綱的物種無真正上下頜,口為吸盤型,故屬於無頜總綱
圓口綱物種無成對的附肢,是脊椎動物中唯一沒有附肢的動物;終生保留脊索,卻沒有真正的脊椎骨,只有一些軟骨小弧片直立於脊索上方及神經管的兩側,是脊椎的雛形(脊椎動物笫一階段進化的代表特徵)。
圓口綱的物種具有獨特的呼吸器官:鰓囊;鰓囊的囊壁為內胚層來源的褶皺狀鰓絲,遍布大量的微血管,可供氣體交換。
··鳳姣昆明魚Myllokunmingia fengjiaoa)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被發現在 520’000’000年前的寒武紀顯生宙·生代)地層。鳳姣昆明魚似乎有由軟骨cartilage)構造的頭顱骨骨骼,卻未出現生物礦化Biomineralization)的跡象。

圓口綱涵蓋:

  1. 七鰓鰻亞綱Hyperoartia):已滅絕 5種,現存 38種、其中 18種為寄生性的肉食動物
  2. 盲鰻亞綱Myxini):

top】【main

生態環境

  1. 生態循環
  2. 自然生態養殖
    畜禽排遺處理
    糞便和廢物處理
  3. 物種保育
    鯨落野草
  4. 暗空保育區
    合歡國際暗空公園

生態環境(biophysical environment)是生物種群與賴以生存所相關的非生物因子(也包含影響生物生存、繁衍以及進化的因果關係)所建構;生態環境既可能小到只能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也可能擴及全球生物圈)。人類出現始於全新世紀年歸類為哺乳綱·靈長目的一屬,靈長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非棲息於
人類源起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後出現,演化上與的關係較為密切。是經歷過火山作用大陸漂移板塊碰撞)而產生的,山的海拔高度氣溫變化影響生態系·演化形成多樣化的生物種群。由於多數山的氣候及環境較不適宜人類居住,高山上的農業較平地少。由於大陸漂移板塊碰撞),目前北半球陸地和海洋的比例較為平均,約為 23,但南半球絕大多數地方的陸地和海洋之間比例卻是  14.7

··如果人類突然全部消失!
https://youtu.be/Kibpn9UTGzA
 2018/01/06


top】【main

生態循環

生態循環就是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就是全球生物地質化學循環,又稱作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在生態學上指的是化學元素分子生態系統中劃分的生物群落無機環境之間相互循環的過程。這使得相關的元素得以循環,雖然實際上在某些循環中化學元素被長期積聚在同一個迴圈(loop)而不發生化學循環,例如:水資源水循環。也有通過生物化學循環、元素、化合物,以及其它形式的物質是從一個生物體到另一個生物體,並從生物圈中的一個部分到另一個部分。
對於生命關鍵的全球生物地質化學循環最重要的是氮循環水循環碳循環氧循環磷循環硫循環岩石循環營養循環汞循環草脫淨(Atrazine)循環……等。


top】【main

鯨落

§ 鯨落發現於 1977年
https://youtu.be/UuPMfRWpycA (2020/05/11)

鯨落(英語:Whale fall)為鯨類動物死亡後,屍體沉入洋盆或海底深淵。由於鯨類動物巨大的身軀無法快速被食腐動物分解殆盡,而緩緩沉入海底。屍體沉入海底的過程可以長達數月甚至數年,成為食物鏈·消費者食物。消費者涵蓋:深海魚類甲殼類多毛類、還有各種細小的生物。最終剩下的骨架也會釋放硫化氫提供給生產者·化能合成,這樣的過程可以持續數年。也有一些厭氧生物可以吃掉鯨骨、分解脂類。因此只要食物來源存在,微生物就能依靠這些化學反應釋放的能量生存,如此形成「生態系統」的基礎。
 2019 10月美國深海研究船鸚鵡螺號發現「鯨落」奇觀,科學家在加州海域水深 3’200公尺處,發現了一具長 45公尺的鬚鯨遺骸,周遭吸引了許多深海生物聚集進食,享用天上掉下來的大餐。
§ 鯨落於南海
https://youtu.be/oS7BstU00uc 2021/01/11
§ 鯨落推動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
https://youtu.be/9qkBZrxZ7Rs 2021/01/21


物種保育〗【top】【main

分子

分子molecule)是能保持物質特有化學性質,且能獨立存在的最小電中性·粒子。分子一般由兩個或更多原子atom)通過共價鍵covalent bond)形成,但亦有學者認為由一個原子組成的惰性氣體Noble gas),也是分子,稱為「單原子分子」。


發現電子〗【main

灰階顯示對應電子於 1s原子軌域機率密度函數的積分強度。
原子核僅為示意,質子以粉紅色、中子以紫色表示。
(對於更複雜的原子核則非如此)

元素週期表

化學元素(英語:chemical element)是一百多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不能直接用化學方法分解,也是基本的金屬非金屬純物質,簡稱:元素(英語:element)。常見元素有 等。


top】【main

元素週期表的排列展現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趨勢
週期表的橫行被稱作週期,縱列則被稱作

同位素

同位素(英語:Isotope)是指同一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核種,又稱:同位素核種(英語:Isotopic nuclides)。同一種元素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的質子數目(即原子序數),但中子數目不同,故質量數不同。由於這些核種屬於同一種化學元素,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佔有同一個位置,因此得名。 目前已知的大多數同位素原子核皆不穩定,具有放射性,會自發性地放出游離輻射並衰變成其他核種,稱為放射性同位素,如:氚、-14-40-60-131等。

  • 氫原子在大自然中,是豐度最高的同位素,稱為:氫,氫-1 ,或氕(ㄆㄧㄝ)。氫原子不含任何中子;別的氫同位素含有一個或多個中子。這條目主要描述「氫-1 」。

    元素的三種天然同位素
    1. 具有 0中子 1H
    2. 具有1個中子的 2D
    3. 具有2個中子的 3T )氫元素的三種天然同位素

top】【main

原子

原子atom)是構成化學元素的普通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也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及元素·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

  • 一粒正原子包含有一粒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
  • 反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反電子電洞)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反原子的原子核中的反質子antiproton)帶負電,從而使反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
  • 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原子就是電中性,稱為中性原子(neutral atom)。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種元素;
  • 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種同位素

原子實際上擁有很多不同的次原子粒子:電子質子中子-1原子和帶一粒正電荷的氫正離子例外,前者沒有中子,後者沒有電子。在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中,質子和中子都由名叫夸克基本粒子構成。夸克費米子(擁有夸克與輕子)的一種,也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基本組分之一。另一基本組份稱輕子,電子就是輕子的一種。

·¡·)費米子可以是基本粒子,如:電子,或是複合粒子,如:質子中子


top】【main

電子

氫原子的波耳模型,展示了一粒電子在兩條固定軌域之間躍遷並釋放出一粒特定頻率的光子。

電子(英語:electron)是一種帶有負電次原子粒子,通常標記為  。由電子與中子neutron)、質子proton)所組成的原子atom),是物質的基本單位。相對於中子和質子所組成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電子的質量顯得極小。質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 1’836倍。

電子帶有1/2自旋,是一種費米子,根據包立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電子都不能處於同樣的量子態。電子的反粒子是正子,其質量、自旋、帶電量大小都與電子相同,但是電量正負性與電子相反。電子與正子會因碰撞而互相湮滅,並在這過程中,生成一對以上的光子。


top】【main

離子

離子(英語:ion)是指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電子而形成的帶電荷粒子。得失電子的過程稱為電離,電離過程的能量變化可以用電離能來衡量。形成穩定陰離子是放熱反應exothermic reaction),這部分釋放的能量就稱為電子親和能electron affinity)。電子親和能越大,原子/分子的得電子就越容易。離子也是構成化學結構的基本粒子,在元素周期表上,VII族原子的電子親合能最大,而惰性氣體的電子親合能最小。

元素週期表是依原子序數核外電子組態情況和化學性質的相似性來排列化學元素的表格。週期表的橫行被稱作週期,縱列則被稱作

  • 陰離子(英文:anion negative ion)是指中性的原子分子獲得電子而產生帶負電荷的微觀帶電粒子,不稱為:「負離子」。
  • 陽離子(英文:cation positive ion)是指中性的原子或者分子失去電子,而產生的帶正電荷的微觀帶電粒子,不稱為:「正離子」。

常見的離子〗〖中和反應
top】【main

酸鹼值

酸鹼值

氫離子濃度指數拉丁文pondus hydrogenii)又稱:pH、酸鹼值,是溶液氫離子·活度的一種標度,也是衡量溶液氫正離子)、氫氧根離子)程度的最普遍標準。概念在1909年由丹麥·生物化學家·瑟倫·索倫森(丹麥語:Søren Peder Lauritz Sørensen1868/01/09~1939/02/12)提出。

·¡·)在 25°C,pH=7的水溶液為中性(如:純),水在 25°C自然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的乘積(水的離子積常數,Kw)始終是 1×10⁻¹⁴,且兩種離子的濃度都是 1×10⁻⁷M。pH小於 7即 H⁺濃度大於 OH⁻濃度,溶液酸性強,而 pH大於 7則 H⁺濃度小於 OH⁻濃度,溶液鹼性強。是故 pH愈小,溶液愈酸;pH愈大,溶液也就愈鹼。


top】【main

粒子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內容

粒子(英語:particle,舊稱:corpuscule)是指占有微小格局的物體,可以被賦予若干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如:體積、密度或質量等。

  • 固體粒子之間的距離很小,且呈規則排列。粒子在確定位置上不停振動,所以固體具有穩固性,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 液體粒子之間的距離比固體的略大,呈不規則的排列,粒子做振動的同時做短距離的自由移動。所以液體具有流動性,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一定形狀。
  • 氣體粒子之間的距離很大,呈不規則排列。粒子可以在空間到處自由活動。

粒子也可以用來創建更大物體的科學模型,這取決於它們聚集的程度,如:在人群中移動的人類或運動的天體。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