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認知生命、融入自然、
古人云: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
根據人們目前的理解,宇宙包含三種連續體:時空、能量型態(包含電磁波,訊息,物質)以及相關的物理定律。
探索
宇宙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以及所有的物質與能量,『宇』指空間,『宙』指時間。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曾經提出宇宙學、天體演化學與科學模型,解釋人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最早的理論為地心說,由古希臘哲學家與印度哲學家所提出。
最近,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
目前有各種假說正競相描述著宇宙的終極命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仍不確定在大爆炸前是否存在任何事物;許多人拒絕推測與懷疑大爆炸之前的狀態是否可偵測。目前也存在各種多重宇宙的說法,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著與現今宇宙相似的眾多宇宙,而現今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 旅行至宇宙邊緣
https://youtu.be/N6g3_7m-Uqo (2019/11/25)
§ 銀河系的中心是超級黑洞
https://youtu.be/wBIvg5BnlGw (2020/06/03)
§ 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所有洲陸將會再次聚合起來 https://youtu.be/jXgChlwJSPI (2018/06/26)
認知
生命是一種特徵,物質存在的一種活躍形式。目前對於生命的定義在學術界還無共識,較流行的定義是一類維持體內平衡、具有生命周期和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能對刺激做反應、能進行自我複製或和繁殖、進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生命包含所有「生物的特性」,生命個體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生命起源是生命從非生物物質如簡單的有機化合物中產生的「自然過程」。生命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生存。
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能力,可以被視為判斷生命的根本條件,稱之為生命現象。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則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有機化合物」。
- 宇宙等級 7級論
https://youtu.be/BTfWpcSIkQU (2020/01/17) - 銀河系的中心
- https://youtu.be/wBIvg5BnlGw (2020/06/03)
- 生命的熔爐
https://youtu.be/EuxvQKgMv9s (2022/12/17) - 月亮的誕生
https://youtu.be/GqbytOhIPxE (2023/05/23) - 太陽系行星的形成
https://youtu.be/cfgXABzFnOQ (2018/05/31) - 火星的衛星
https://youtu.be/uwkykIKnIEI (2023/02/20) - 探索木星
https://youtu.be/9Rg9LwovqDs (2020/06/27) - 恆星的出生至死亡
https://youtu.be/vUZOWZHZW1k (2022/04/11)
融入
瑜伽士和開悟得道的人能夠知道宇宙的很多奧秘。薩古魯(Sadhguru)是印度的一位瑜伽大師,也是一位卓越的靈性導師,一位當代上師。他深深紮根於世俗與務實中,就如他深深紮根於內在體驗與智慧中一樣。薩古魯不知疲倦地致力於人類的身體、精神和靈性層面上的康樂。
§ 瑜伽士是怎麼知道宇宙奧秘的?
https://youtu.be/kZQeRfmqHIs (2020/10/11)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 AU,也寫成 au、a.u.或 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 8月,在中國北京舉行的國際天文學大會(IAU)第 28屆全體會議上,天文學家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單位固定為 149’597’870’700公尺。
新的天文單位以公尺來定義,而公尺的定義來源於真空中的光速。天文單位光由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 8分鐘,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 8「光分」,這個距離也稱為一個天文單位。一光年等於 63’240天文單位。
§ 用天文單位做為測量距離
https://youtu.be/m9sQGQeA574 (2012/12/03)
光年
光年(英語: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為9.46兆公里(9.46×1012公里或5.88×1012英里)。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天文學還有 3個常用單位: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1Au)為 149,597,870,700公尺(149,597,870.7公里,約 149.598京米);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 299,792,458公尺(299,792.458公里)。
光由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 8分鐘,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 8光分,這個距離也稱為一個天文單位。光速不變原理是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礎公設之一,在狹義相對論之中,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對於該觀測者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測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
◎ 光秒是一個借用了光速恆定不變的概念,再加上秒的定義而成的大尺度距離單位,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一秒所行走的距離,是國際通用度量衡單位之一,常見於天文學和電訊上。
§ 什麼是光年?
https://youtu.be/bp02eWYVmLk (2020/09/29)
光陰
古人云:「光陰」今稱:時間。光陰是一種尺度,在物理定義是純量,藉著時間,事件發生之先後序列(時間點/時刻)可以按過去~現在~未來的得以確定,時間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間隔長短(時間段)。在閔考斯基時空中,時間是除了空間三個維度以外的第四維度。時間在國際單位製中的基本單位是秒,1967年起採用的定義為「銫-133原子在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 9’192’631’770個周期的歷程長度」。時間是人為便於思考宇宙,而對物質運動劃分,也是一種人定的規則。
§ 時辰:中國古代曆法時間單位
元.紀.蔀.章.歲.月.旬.日.辰.更.點.刻
§ 宇宙最大的謎團:時間
https://youtu.be/6SkbNlWMG5w (2019/06/12)
§ 時間起點之旅
https://youtu.be/4QmEutgs8N8 (2022/12/10)
光
光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視知覺就是對於可見光的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 400~700奈|納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有些資料來源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不同,較窄的有介於 420~680nm,較寬的有介於 380~800nm。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紅外光、X-光。
光既是一種高頻的電磁波,又是一種由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者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格里馬爾迪(Francesco Maria Grimaldi|1618/04/02~1663/12/28)觀察到的衍射現象,艾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3/01/04~1727/03/31)甚至也稍作妥協,解釋為光粒子移動於以太所產生的局部波造成。月球上的格里馬爾迪環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光的特性:
- 直進性:光沿直線傳播,是直線運行,不需要任何介質;但在其它物體的重力場的影響下,光的傳播路徑會發生偏折。(參見:最顯著的就是黑洞的影響|重力透鏡)、
- 反射:可以 3原則來說明(反射線|入射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線與入射線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 折射(與全內反射):光自不同密度的介質穿過時,發生的偏折現象為折射,不同介質出現不同的折射角,斯涅爾定律可以表達該介質的折射率;(註:當光線由密度較高的介質到密度較低的介質,且入射角大於臨界時,只有反射光線,沒有折射光線,這現象是為全內反射。光纖就是應用這現象來運作)、
- 干涉:在 1678年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04/14~1695/07/08)提出光是一種波動後,波動說很長時間內沒有被證明認可;直至 1801年,才由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1773/06/13~1829/05/10)巧妙而簡單的解決了相關光源的:干涉現象、
- 衍射:又稱繞射(diffraction)光在通過闊度與其波長相當的孔或縫時所發生的現象,光不會持續原來的直線路徑,而是作扇形發散狀、
- 光徑的可逆性:在干涉與衍射可忽略的情況中,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可交換性。就是在一條光徑的終點,發出反方向的光,此光可沿原路徑回到原來的起點。在介質分界面處應用光路的可逆性可導出關於反射率和折射率的斯托克斯(1819/08/13~1903/02/01)關係、
- 光電效應:一種光游離作用(光子將電子撞出原子,使之游離的過程),這種光電效應可應用於,以光束完成電流通路的電眼系統、
- 傳播速度: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 299’792’458m/s(準確),是一個常數,以符號 C 代表,也是目前訊息傳播載體速度的上限。由於光子的靜止質量為 0,因此理論上並沒有任何物質的速度能超越光速、
光子
光子(英語:Photon)是一種基本粒子,是電磁輻射的量子。在量子場論裏是負責傳遞電磁力的力載子。這種作用力的效應在微觀層次或宏觀層次都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因為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它可以移動至很遠距離,這也意味著它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如同其它微觀粒子,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夠展現出波動性與粒子性。例如,它能在雙縫實驗裡展示出波動性,也能在光電效應實驗裏展示出粒子性。光子,這名稱是由物理化學家吉爾伯特·路易斯(1875/10/25 or 23~1946/03/23)於 1926年在他的一個假設性理論中創建的,理論中,photon指的是一種新種類原子,是光的載子,像原子一般,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
§ 何謂矽光子?
https://youtu.be/TH_-mozHZMA (2020/11/17)
以太
以太(英語:Luminiferous aether、aether 或 ether)或譯為光乙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為五元素之一。19世紀的物理學家,認為以太是一種曾被假想的電磁波的傳播介質。
乙太的假設事實上代表了傳統的觀點:電磁波的傳播需要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當參照系改變,光速也改變。1823年,菲涅爾根據托馬斯·楊的光波為橫波的學說,和菲涅爾自己在 1818年所提出的:
『透明物質中乙太密度與及折射二次方成正比的假設,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推出關於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吻合。
菲涅爾很準確的說明了大衛·布儒斯特數年前從實驗上所測得的結果。
- 光介質、電介質、磁流體力學將電漿作為連續介質、電磁波不需靠介質傳播…等。
- 邁克生·莫雷實驗是運用實驗室裝置探討以太是否隨著地球運動。地球以每秒 3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運動,就必然迎面受到每秒 30公里的「以太風」,從而必然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假設「以太風」速度為 0時,因此兩束光應同時到達,而且相位相同;若「以太風」速度不為 0,則裝置能夠印證地球與「以太」之間是否存在相對運動。所謂的「乙太系」是否就是一個「絕對靜止系」!?
§ 以太的存在,何以被推翻!
https://youtu.be/FEpAzwexLE8 (2019/08/19)
§ 賽先生科普:以太的誕生與破滅!
https://youtu.be/-eSRhwdiQYo (2021/05/29)
量子
量子(quantum)是參與基本相互作用的任何物理實體(物理性質)不可見的最小量。量化假設為透過某物理性質可以被「量化」的基本概念,意味著物理性質的「量值」(magnitude),可以採用由一個量子的整數倍組成的離散值。
§ 淺顯易懂的講解「量子」
https://youtu.be/LS72MctJoJQ (2023/09/29)
- 馬克斯·普朗克(德語: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04/23~1947/10/04)試圖解釋黑體輻射的觀點,而大膽提出量子假設;於 1900年 10月 7日陸續推論出普朗克黑體輻射定律(英語:Planck’s law,Blackbody radiation law),沿用至今。
- 量子假設的提出有力地衝擊了古典物理學,促進物理學進入微觀層面,奠基現代物理學。但直到現在,物理學家關於量子力學的一些假設仍然不能被充分地證明,仍有很多更進一步研究的地方。
潘洛斯三角
潘洛斯三角(英語:Penrose triangle)是不可能物體中的一種。最早是由瑞典藝術家:奧斯卡·路透斯沃德在 1934年製作。英國數學家羅傑·潘洛斯及其父親萊昂內爾·潘洛斯設計及推廣,並在 1958年 2月份的《英國心理學月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中發表,稱之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如:潘洛斯階梯、不可能方塊…等。
§ an optical illusion
https://youtu.be/CRsFrjMicCw (2023/11/09)
羅傑·潘洛斯(Sir Roger Penrose|1931/08/08~)提出了一個科學界的禁忌話題,他認爲靈魂存在。並且他還説在生命隕落後,意識會離開人體,重新回到宇宙之中,以量子形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