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為脊索動物門(Chordata)·嗅球類(Olfactores)的一個亞門,又稱:有頭動物(Craniata),現存 73’500餘種。涵蓋:
分類
脊椎動物亞門的動物的脊椎都包在骨頭裡面,是脊索動物門中最大和最多樣化的亞門。脊索動物門先後經過頭索動物和尾索動物,最後出現脊椎和頭部。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五大類。目前所知最早的脊椎動物是中國雲南省昆明發現的†豐嬌昆明魚,距今約 520’000’000年前。
脊椎動物亞門的成員擁有:
魚類
魚類(fishes)共通的特徵是有鰓的水生動物,缺乏四肢及肢末端的指,且皮膚表層含有細毛。絕大部份的魚類屬於變溫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約瑟夫·納爾遜(1994年)統計,全球當時已知魚類約有28‘000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 32’100種。
詳見:〖魚類分類表〗、〖臺灣魚類名錄〗。
在科學的分類法中,例如人類、恐龍等在系統發生學上的確是屬於硬骨魚的一部分,嚴格上把陸地脊椎動物叫做「魚」並無科學上的瑕疵。
兩棲類
兩棲類為兩棲綱生物(Amphibia)是兩棲動物的通稱,又名兩生動物,包括所有沒有卵殼的卵,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蚓螈的四肢已退化)。兩棲動物的皮膚裸露,表面沒有鱗片、毛髮等覆蓋,但是可以分泌黏液以保持身體的濕潤;其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進行呼吸,長大後用肺兼皮膚呼吸。兩棲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不能一生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稱為兩棲。牠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現在大約有七千多種兩棲動物。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冷血動物也就是變溫動物)。兩棲動物都是食肉的,一般以蠕蟲、蜘蛛和昆蟲為食。較大一點的兩棲動物還以小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甚至螃蟹為食物。
爬行類
爬行類為爬行綱(Reptilia)動物通稱,又名爬蟲類、爬行動物,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龜、蛇、蜥蜴、鱷、鳥類及史前恐龍…等物種。除了鳥類歸類於鳥綱,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涵蓋: 4個目。
#)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鱷魚與鳥類的關係更親近,因此,現代爬行動物必須包含鳥類才能組合成單系群,再與合弓綱組成單系群羊膜動物。
鳥類
- 鷉形目(鷿鷈目)、
- 鸛形目、
- 鴴形目、
- 鸚形目、
- 夜鷹目、
- 咬鵑目、
- 犀鳥目、
- 企鵝目、
- 鸌形目、
- 隼形目、
- 鷹形目、
- 鴿形目、
- 雁形目、
- 雞形目、
- 鵑形目、
- 雨燕目、
- 佛法僧目、
- 鵑鴗目、
- 潛鳥目、
- 鰹鳥目、
- 鵜形目、
- 鶴形目(紅鶴目)、
- 雀形目、
- 鴞形目、
- 鼠鳥目、
- 鴷形目、
- 麝雉目、
- 叫鶴目。
鳥類為鳥綱動物的通稱,依據目前鳥綱·今鳥亞綱·今顎類(今鶚總目)·的分法有三類:古顎下綱、雞雁小綱與新鳥小綱,總共有 32目 94科 305屬。
- 古顎下綱(5目):無翼鳥目、鶴鴕目、美洲鴕鳥目、鴕鳥目、䳍形目。
- 雞雁小綱(2目):雁形目、雞形目。
- 新鳥小綱(25目):鷿鷈目、鸛形目、鴴形目、鸚形目、夜鷹目、咬鵑目、犀鳥目、企鵝目、鸌形目、隼形目、鴿形目、鵑形目、雨燕目、佛法僧目、鵑鴗目、潛鳥目、鰹鳥目、鵜形目、鶴形目、雀形目、鴞形目、鼠鳥目、鴷形目、麝雉目、叫鶴目。
哺乳類
食肉目:犬科、熊科、小熊貓科、臭鼬科、浣熊科、鼬科、雙斑狸科、林狸科、貓科、靈貓科、鬣狗科、食蟻狸科、獴科、
哺乳類為哺乳動物的通稱,是指脊椎動物亞門下哺乳綱(Mammalia)的一類用肺呼吸空氣的溫血脊椎動物,因能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給幼體哺乳而得名。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複雜,有區別於其他類群的大腦結構、恆溫系統和循環系統,具有為後代哺乳、大多數屬於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徵。 它們外型多樣,小至體長 30毫米長有翅膀的凹臉蝠,大至體長 33米形同魚類的藍鯨。它們有很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分布在從海洋到高山,從熱帶到極地的廣泛區域。人類也是哺乳動物的一員。哺乳動物分為 2個亞綱:原獸亞綱(包含卵生的單孔目動物)、獸亞綱(包含胎生的有袋類及胎盤類動物)。
哺乳動物簡稱「獸」,古生物學上,已滅絕的哺乳動物譯名常帶「獸」字,如爪獸、雷獸、中獸、海獸(海生或生長在海邊的哺乳動物)⋯⋯等。除了哺乳類,有人發現蜘蛛和蟑螂亦能產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