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鳴樂器(membranophones),所有鼓類的敲擊樂器均可歸納於此類別之內,涵蓋:
- 撞擊鼓類(struck drums):定音鼓、爵士鼓(大鼓、落地鼓、小鼓、中鼓、腳踏鈸、銅鈸)、筒鼓、太鼓、
- 摩擦鼓類(friction idiophones):、
- 歌唱膜形(Singing Membrane):卡祖笛(英語:kazoo)。
弦鳴樂器(chordophones)的發聲體是源於一條或數條弦線,而產生的方法是當該線被固定及伸延於最少兩點之上,再通過絯線自身的振動而產生聲音,不需要藉助共鳴器,或者共鳴器不是該樂器的必要部份,便可稱為「弦鳴樂器」。如:鋼琴、古鍵琴、齊特琴、伽耶琴、日本箏、古箏、古琴、揚琴、琵琶…等。
鋼琴(義大利語:pianoforte;德語:Klavier;英語:piano),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前身為:大鍵琴、古鋼琴,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十分方便於作曲和音樂排練。鋼琴彈奏者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琴鍵、牽動鋼琴裏面包著絨氈的小木槌、繼而敲擊鋼絲(弦)發出聲音。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清脆宏亮、富於變化,表現力強;獨奏時,可闡述各種抒情的樂音,亦可演奏歡快、靈巧、技巧性高的華麗樂段;伴奏時,亦因為豐富的樂音表達能力,在樂隊中也發揮潤飾作用,被稱作「樂器之王」。
烏克麗麗(英語:ukulele)歸屬於魯特琴(烏德琴)樂器一族,又稱:夏威夷小吉他、四弦琴,是一種夏威夷的撥弦樂器,通常有 4條弦。烏克麗麗可依琴身總長有 16″、21″、23″、26″、29″、30″、32″…等,7個種類。
Ukulele Tutorial:
〖參考〗
音樂神童馮羿於 11歲( 2018年)用烏克麗麗,闖入亞洲達人秀的決賽。
§ 馮羿闖入亞洲達人秀的決賽
https://youtu.be/cWt23quziWs (2018/09/11)
§ 民視異言堂:11歲的指尖節奏
https://youtu.be/jRUaEHgKPfg (2019/01/13)
§ 馮羿演奏:Mojito/Jay Chou 周杰倫
https://youtu.be/doWMV1aAhPs (2020/06/27)
§ 馮羿演奏:紅蓮華
https://youtu.be/BrNShvqqgvQ (2020/10/27)
§ 馮羿上節目 #小明星大跟班
https://youtu.be/Actd9J9yob4 (2021/02/14)
氣鳴樂器(Aerophones)是運用絃線、簧、膜或自身震動而發出聲音(有異於體鳴樂器)的樂器。例如:手風琴、口風琴、管風琴、簧風琴、口琴、笙、嗩吶、單簧管、雙簧管、薩克管、小號、中音號、大號、長號、圓號、笙、、尺八、簫、排簫、笛子、長笛、短笛、直笛、陶笛、阿爾卑斯長號…等。
自由簧樂器是樂器的一種,空氣流經簧片使之振動後即會發聲。在自由簧樂器中,空氣壓力通常由呼吸或風箱產生。古代的自由簧樂器中,寮國的「khene」、中國的「笙」和日本的「笙」依然流傳至今。
寮國笙(Khaen)是寮國佬族的傳統吹奏樂器,又稱:寮笙。寮笙為 16根竹管與笙苗製作,分為左右兩排,每根笙苗皆有簧片,並列安插在木製音箱上組成,兩兩一組;長度不一的竹管和笙簧的厚薄,決定不同的音高。竹管上設有按音孔,吹孔在音箱的側端,雙手持捧吹奏。笙身上下綁有繩帶加以固定,另有皮製提袋,作為收納之用。
笙樂深受寮國人民喜愛,用以表達內心的情感,是他們慶祝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元素。2017年 12月 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寮國笙樂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 寮國笙歌謠
https://youtu.be/qZPV4FC2FuY (2021/07/21)
§ Khaen Rock 2020
https://youtu.be/Rr5RTHDj9RE (2020/12/20)
§ Sood sa nan 2017
https://youtu.be/f5FssyIKkV0 (2021/04/15)
蘆笙由葫蘆笙沿襲而來,屬自由簧氣鳴樂器。分大、中、小多種類型,均由笙苗、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構成,常用的裝有用蘆竹製成的笙苗6根,外側開按音空,下側裝簧片,插於長形木製或葫蘆製的笙斗,每苗1音,在每2、3根笙苗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現在使用的多為東丹甘所研發的十八管蘆笙。蘆笙的演奏常會配合苗族舞蹈蘆笙舞,經常出現於貴州、雲南、廣西、湖南、四川…等地;也常見於侗族、水族、瑤族、仡佬族、傣族、布朗族、克木人…等民族中。寮國的寮龍族說:吹蘆笙才是真正的寮國人。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https://youtu.be/Sb30au7hxWo (2021/Mar)
§ 蘆笙舞曲
https://youtu.be/GYZHeHBlSYQ (2010/07/04)
§ 苗族蘆笙舞
https://youtu.be/zDGxoKqY80w (2018/11/10)
葫蘆笙為笙演變的最原始的型態之一,即使用葫蘆製作笙斗的笙,簧片構造合現今的笙不大一樣,音色有別於一般的笙 苗數四到十二不等,按孔發音,笙苗底部穿出葫蘆製的笙斗外,開有底孔,按住底孔可發出上滑音大約兩度到三度 合奏少用,常見於雲南少數民族
§ 月光下的凤尾竹
https://youtu.be/m9QczQ8dEYA (2017/01/12)
§ 瀾滄江戀歌
https://youtu.be/o7HpnAB8SR8 (2021/08/05)
§ 山林之歌
https://youtu.be/mFkZ-gMkHvQ (2010/10/26)
日本笙是一種日本自由簧樂器,在奈良時代(710年~794年)自中國引進。它的原型就是中國笙,不過「和笙」往往較「中國笙」小一些。現在幾乎只在雅樂使用。日本笙由 17根竹管組成,每根竹管上都裝有一個簧片。有兩根竹管並不會發聲;只曾在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它們偶爾會應樂曲而使之發聲。據說笙的聲音是模仿鳳凰吟嘯,所以以美觀為考量保留了兩根無聲管,成為兩個對稱的「翅膀」。有一種較大的笙「竽」(源自中國的竽)已經很少被使用。
§ 福島で雅楽
https://youtu.be/yaIFr1Nax0M (2018/01/28)
§ 飛天涅槃
https://youtu.be/JjGqug_QZ8k (2015/11/23)
口琴(英語:Harmonica),用嘴吹氣或吸氣,使金屬簧片振動發聲的多簧片樂器;在樂器分類上屬於自由簧的吹奏樂器。由於發聲源是長度介於 1.5~3.5公分的簧片而非空氣柱(如:長笛),獨奏用口琴體積多在 20×6×4厘米(長;寬;高)內,其音域依種類、調性不同而略有差異,大致可歸納成由中央C下 1個八度至中央C上 3個八度,涵蓋約 3~4個八度。據傳:笙於 18世紀傳入歐洲,為樂器設計者提供了自由簧吹奏樂器的理論基礎;已知最早為 1821年柏林的腓得烈·布希曼( Friedrich Buschmann|1805/06/17~1864/10/01)製作了現今口琴的原型。
§ Buddy GREENE 的 古典口琴演奏
https://youtu.be/zoauBe465qQ (2017)
§ Harproli 口琴演奏 Titanic Theme
https://youtu.be/EPM3I8xKTP4 (2013/07/11)
銅管樂器(英語:brass instruments)是一類利用氣流振動嘴唇發音,藉由吹嘴協助,導入樂器共鳴發聲的樂器,又稱:唇振氣鳴樂器(英語:lip-vibrated aerophones或labrosones)。
銅管樂器改變音高有兩種方式:
現代銅管樂器:
小號(英語:Trumpet)屬銅管樂器的一種,又稱:小喇叭。小號常用於古典音樂及爵士樂,小號中的高音小號是銅管樂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樂器之一。歷史上可追溯到西元前 1500年,人們常使用類似小號的樂器,作為在戰爭或是打獵中發出信號的裝置;直到西元 1400年初時,小號才開始被當作樂器使用。
依據樂器發聲原理分類:
樂器(musical instrument)泛指可以發聲原理、演奏方式展現音樂的工具。
依據樂器演奏方式分類:
鋼琴(義大利語:pianoforte;德語:Klavier;英語:piano),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前身為:大鍵琴、古鋼琴,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十分方便於作曲和音樂排練。鋼琴彈奏者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琴鍵、牽動鋼琴裏面包著絨氈的小木槌、繼而敲擊鋼絲(弦)發出聲音。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清脆宏亮、富於變化,表現力強;獨奏時,可闡述各種抒情的樂音,亦可演奏歡快、靈巧、技巧性高的華麗樂段;伴奏時,亦因為豐富的樂音表達能力,在樂隊中也發揮潤飾作用,被稱作「樂器之王」。
鋼琴演奏者被稱為:鋼琴家。隨著時代演進,鋼琴有著許多變革:
溫特利·菲普斯(Wintley Phipps)是一位福音歌手,他在卡內基音樂廳內,現場彈奏了有史以來最令人感動的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how sweet the sound)。
溫特利·菲普斯說:「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幾乎所有黑人靈性歌曲(英語:Spirituals / Negro spirituals)都是寫在鋼琴的黑色音符上,因為奴隸不允許使用白色琴鍵。這種奴隸作品中,最著名的也許就是由約翰·牛頓(1725/07/24~1807/12/21)譜成的《奇異恩典》。
§ 早期黑奴彈鋼琴只能用黑鍵不準彈白鍵;更不知「Amazing Grace」是用黑鍵音譜出來的!
https://youtu.be/qNuQbJst4Lk (2012/04/06)
雙鋼琴加上打擊樂器,顯得輕快活潑
§ 匈牙利舞曲第5號(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5)
https://youtu.be/p4GFQRyZpgg (2018/10/09)
日本廣島於 2020年 8月 6日迎接「原子彈原爆 75週年」,一台當年遭原子彈轟炸波及而傷痕累累的「被爆鋼琴」,經由“史川光則”修復師·調音後重生,如今由高中生在和平紀念儀式上,彈奏「廣島和平之歌」。
§ https://youtu.be/NNls3x1zcM4 (2020/08/24)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暱稱:貝多芬: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貝多芬雖然經歷聽力下降,仍一直創作音樂,他一生創作了 9部交響曲、36首鋼琴奏鳴曲(其中 32首帶有編號,1首未完成)、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及 2部彌撒曲…等。這些作品無論是在曲式、和聲以及織體上都有重大創新,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其中奏鳴曲《熱情》,《月光》和《黎明》,交響曲《命運》,《田園》,《英雄》和《莊嚴彌撒》據代表性且廣為流傳。
貝多芬於 1827年貝多芬因病逝世。在漢字文化圈甚至有人尊稱貝多芬為「樂聖」。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札特 (德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01/27~1791/12/05),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及鋼琴家。莫札特短短的一生就創作了 800多部作品,幾乎涵蓋當時的所有形式體裁,他在短暫的生命裡將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臻於成熟並發揚光大,其作品也被廣泛視為古典音樂的典型,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 誰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是極品尤物
https://youtu.be/K5fSeWInowc (20223/03/13)
§ 莫札特小星星變奏曲
https://youtu.be/WfeZJpUGujA (2020/05/24)
§ 童年的莫扎特:小步舞曲
https://youtu.be/ElfR3a5jQc8 (2020/05/10)
喬凡尼·馬拉迪(Giovanni Marradi)生於 1952年,是一位作曲家 ,鋼琴家, 編曲和電視節目主持人;他是意大利小號手和指揮 Alfredo Marradi 的兒子。
喬凡尼‧馬拉迪的曾祖父,也叫喬瓦尼·馬拉迪 (Giovanni Marradi) ,是一位詩人和作曲家。
§ Angel Tears(天使淚珠)
https://youtu.be/BeJP8I78woc (2019/07/29)
§ Falling Leaves(落葉)
https://youtu.be/DUGp_pc97RE(2017/01/03)
§ Kristina’ s Dream(夢想)
https://youtu.be/CWFsB0yvWL4(2011/09/08)
郎朗(1982/06/14~),滿族,滿洲鈕祜祿氏,遼寧·瀋陽人,中國大陸·鋼琴家。他曾被數家美國權威媒體稱作「當今這個時代最天才、最好的偶像明星」。郎朗受聘於世界頂級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管弦樂團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
提琴本泛指有琴杆,需一手持琴另一手持琴弓的弓弦樂器,現代漢語主要指近代歐洲傳入的小提琴族樂器。傳入東亞的中國的變化較大,而演變成外觀脫離了原本形狀的胡琴。
小提琴(英語:Violin)屬於四弦的弓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小提琴主要的特點在於其輝煌的聲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豐富、廣泛的表現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或皇后。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體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 歸來吧!舒能多(HAUSER & Caroline Campbell – Torna A Surriento)
https://youtu.be/Jo4fRy4zGK4 (2021)
豎琴(Harp)在各個古文明地區均有所發現,其來源已很難追究,但普遍認為其靈感從弓演變而來。最早的紀錄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 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豎琴形狀大致呈三角框形弓狀,早期豎琴只有按自然音階排列方式的少數弦。逐漸發展後,弦數增加,亦開始有共鳴箱,外形線條變得華麗優美。豎琴的弦端與琴體以一定角度立式連接。現在種類大致可分為:
豎琴的音色與鋼琴相似,彈奏時雙手並用,但不用小指。豎琴有幾種特殊的奏法:
豎琴獨奏輕柔飄逸的音樂
§ https://youtu.be/lreBQmwntyM (2021/07/22)
電子樂器(英語: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為可以演奏出各種樂器相似聲音和音樂的電子儀器。
埃萬蓋洛斯·奧德修斯·帕帕薩納西奧斯(希臘文:Ευάγγελος Οδυσσέας Παπαθανασίου;英語:Vangelis),1943年 3月 29日出生,是希臘·音樂家,他的音樂風格集電子、新世紀、古典於一體。於 1972~2007之間,約有 25個專輯出版,范吉利斯被評論家評為最偉大的電子音樂家之一。被譽為「電子樂界的柴可夫斯基」。
§ Vangelis 於 1981年以原聲帶發行 『Chariots of Fire』片長:3’16”。
https://youtu.be/Y1kOaIfja2o (2016/02/11)
§ Chariots Of Fire 片長:4’13”
https://youtu.be/3pQlRZZ9NMs (2014/11/11)
§ To the Unknown Man,片長:9’02”。
https://youtu.be/tCzwCdYn_hU (2018/05/07)
§ Hymn,片長:2’42”。
https://youtu.be/rEXUxVzJhuM (2011/04/23)
https://youtu.be/Xc0lWm8YL6s (2015/07/25)(pan flute)
§ Himalaya,片長:10’34”。
https://youtu.be/mCW5c6LpNVo
腦波樂器(英語:encephalophone)是一種透過腦電波(測量原理同腦電圖)產生或調控音樂的實驗性樂器,也可作為診斷工具使用,又稱:腦電波樂器(英語:electroencephalophone)。
腦波樂器於 1940年代初由萊因霍爾德·富斯博士以及 E.A.貝弗斯博士共同於愛丁堡大學研究發明,原設計依神經振盪原理,作為精神病理學診斷之用。腦波樂器結合了腦電圖及聲納技術。
·†·)參考以腦波樂器製作的 α波音樂。
南部橫貫公路(southerncross-islandhighway)為臺灣的三條橫貫本島公路建設之一,俗稱:南橫公路、簡稱:南橫,是指省道·台20線的山區段。南橫自台南市·左鎮區·玉井區(湯德章紀念公園附近),經高雄市·甲仙區、桃源區,至台東縣·海端鄉與關山鎮交界,台9線 328.6公里處(德高陸橋附近),主線全長 203.982公里。
於 2009年 8月上旬的莫拉克風災,導致南橫公路「梅山口~埡口~向陽森林遊樂區」路段嚴重受損、長期封閉;隨著修復工程進展,南橫公路於 2020年 1月起,啟動有限度恢復「梅山口~天池」路段的通行;而後於 2022年 5月 1日開放全線通車。
§ 駕車行走南橫 8倍時速之縮時感受
https://youtu.be/4_Z-o8lZ_0s (2022/04/13)
甲仙化石館於 1994年 2月 19日正式啓用,籌辦者兼首位館長:曾德明。曾德明先生是化石收集者,有些當地所發現的化石或收藏者捐贈的化石。出土化石主要來自甲仙、四德化石自然保護區,也有來自:觸口、恆春、四溝、半屏山、大崗山…等附近地區。
§ https://youtu.be/t7B2F2c23qU (2022/03/28)
寶來溫泉區位於「南橫公路」西段要衝且鄰近不老溫泉區,溫泉的泉源,源自六龜鄉寶來村東方的寶來溪谷中、海拔約為 550公尺,溪谷兩側峭壁懸崖、景色壯麗。由於遭到莫拉克風災,土石覆蓋步道、溫泉也被掩蓋,前往瀑布更需要爬過一些兩側土石鬆動大石頭…
寶來溫泉區在日據時代原本皆為原始森林,種滿了檜木、樟木、櫸木…等,山林樹木;因此日本人稱此地為:蓬萊仙境,是現在寶來稱呼的由來。
§ https://youtu.be/gVsYSYLq9TQ (2021/10/02)
少年溪是荖濃溪(荖濃溪為高屏溪的主流上游)的上游,那兒有巨大的瀑布,從前有步道、溫泉!
§ 少年溪的世外桃源
https://youtu.be/zGaMP3Iqmcg (2021)
梅山口位於高雄市桃源區海拔 1’014公尺的地區。梅山口有餐廳、一般露營區和農地露營區;農地露營區僅提供衛浴、廁所、沒有供電,適於想要野營遠離人群又不敢太野的人們露營,休息一宿再探索南橫公路。梅山遊客中心旁邊的布農族文化展示中心(目前整修中),館內詳細展示布農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環境、打獵器具…等。
§ 梅山口露營區
https://youtu.be/j5m6r-aMRkA (2022/Jan)
§ 梅山口賞梅(梅山遊客中心):梅山口的梅山原生種植物園、梅山部落:梅花王)
https://youtu.be/uE7wDlXO-iA (2017/01/24)
天池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庫哈諾辛山北方、長青祠後方、海拔 2’280公尺的斷層,是土石崩塌、堆積而成的高山湖泊,水源來自於雨水、雪水,是野生動物的維生資源、也是南橫公路梅山至埡口著名的自然景觀!也可以自長青祠徒步中之關古道(穿越玉山國家公園)至天池。
§ https://youtu.be/pxaUQBSnQvc (2020/10/28)
檜谷南橫公路旅遊景點,海拔 2’487公尺(或 2’454公尺),位於台20線 141公里~145公里之路段。沿途森林景觀由紅檜、扁柏…等檜木林樹種構成,又因檜谷位處霧林帶的高度,故這裡的氣候溼潤涼爽,又有雲杉、鐵杉…等針葉樹種混交於林間,反映出暖溫帶與涼溫帶的山地氣候、
§ https://youtu.be/Nkpw5czw1NM (2021/02/04)
§ 台東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高雄桃源區大關山隧道~檜谷
https://youtu.be/rI8BUj_3FO0 (2020/02/02)
埡口雲海:埡口是大關山隧道(高雄市與台東縣的交界處)的入口,南橫於此穿過中央山脈,不僅擁有具代表性的景點,也是全線的最高點。
利稻部落是海端鄉內海拔最高的社區,海拔超過 1’000公尺,是南橫公路較大的一個布農族部落。布農族的祖先將這片開滿野枇杷、滋養部落生命的河階台地,命名為:Litu(野枇杷),是布農話「立豆」的諧音,意思是吃起來黏呼呼的當地野生枇杷。
§ 利稻部落簡介
https://youtu.be/zwXtvWzxZl8 (2018/01/16)
利稻居民大部分為布農族人,整個部落座落在群山環繞的河階台地上,平坦的地勢,適合居住與耕種,當地盛產:紅豆、玉米、紅藜以及高冷蔬菜,還有布農族手工藝品,也很受歡迎。利稻部落優美的景觀、寧靜的環境就像世外桃源,高海拔的氣候、清涼乾淨的空氣更是消暑的好去處。
臺灣的所有原住民族群以布農族的傳統祭祀儀式最多。布農族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發展出一系列的祭祀儀式,涵蓋:小米開墾祭(kahu ma)、小米播種祭(min pinag)、除草祭(min hulau)、打耳祭(malah tagia)、豐收祭(cin san)、嬰兒祭(min tuhtuh)、年終祭(mig hamisan)。
§ 傳統祭祀儀式
https://youtu.be/zwXtvWzxZl8 (2018/01/16)
碧山溫泉位於霧鹿峽谷段新武呂溪下切溪谷,與公路落差 60公尺,地形險峻、氣勢不凡,碧山藍天具有峽谷景觀,兩岸皆有溫泉,因而取名為碧山溫泉。碧山溫泉從岩縫中湧出來,是工業技術研究院探勘挖掘出的良泉,最大特色是溪畔就有天然蒸氣浴,遊客有幸盡情享受天然三溫暖。
§ 碧山溫泉
https://youtu.be/LhhaEEm6V9c (2020/12/14)
§ 碧山溫泉空拍
https://youtu.be/fgNiobVjLsE (2021/03/22)
天龍吊橋位於臺灣·臺東縣·海端鄉境內,設有天龍橋風景區,為「關山越橫斷道路」的一部分,是南橫八景之一。
天龍吊橋為行人專用橋,嚴禁汽機車進入,目前由臺東縣政府與海端鄉公所共同管理與維護。
§ 天龍吊橋
https://youtu.be/hhzsFlsUmRE (2012)
§ 天龍吊橋+六口溫泉
https://youtu.be/lu3g_jcZGqg (2017/11/17)
§ 天龍吊橋走一回
https://youtu.be/zki_aYnWhes (2018/09/13)
霧鹿櫻花季為霧鹿村民於每年一至二月舉辦的「花季」。霧鹿村位於台東縣海端鄉,當地遍植櫻花、梅花、李花還有各式野花,每年到了二月,萬花繽紛、令人目不暇給。
霧鹿峽谷、鐘乳石壁
霧鹿溫泉附近的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 霧鹿峽谷/天龍古道
https://youtu.be/TdpA1EZnbAM (2019/03/01)
§ 南橫最美的霧鹿峽谷
https://youtu.be/Ge3emAeiJjg (2019/07/18)
§ 霧鹿峽谷的特色石壁
https://youtu.be/9yh_2_R-XQ0 (2021/04/15)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位於臺灣·臺東縣·海端鄉,為一座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野生動物保護區。在有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立的前例下,當地也發起保育行動,並在 1998年公告成立保護區。範圍自新武呂溪·初來橋起,往上游包括支流大崙溪、霧鹿溪、武拉庫散溪部分河段,總長度 37.1公里,面積達 292公頃。
§ 卑南溪主流(最長河道)上游為新武呂溪,其最遠源流為大崙溪,發源於中央山脈標高 3’293公尺的卑南主山東側,支流為鹿野溪、鹿寮溪。
布農族文化館,正式名稱: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英語:Bunun Cultural Museum of Haiduan Township),位於臺灣·臺東縣·海端鄉·海端村(布農族山平部落),臺灣地方社區型的博物館,以展示布農族文化為主題,於 2002年 2月 2日開館。
§ 海端布農族文化館
https://youtu.be/mu8KG6nCfIY (2020/10/21)
§ 布農族手工藝品
https://youtu.be/fzt-Rk0CjKY (2019/06/27)
§ 布農族傳統服飾
https://youtu.be/IzRB97BQLeQ (2019/04/21)
§ 布農族歌謠
https://youtu.be/AyYRhlDQEPE (2012/12/14)
盆栽(Bonsai)是大自然的縮影,取捨大自然之優、劣,以「形小擬象」的人工思維模仿大自然的景象、意象和形象,堪稱:無言的詩詞,活的藝術品。盆景藝術超過 1200年歷史,採用一個有孔盆器種植植物,加以山石…等,點綴組合而成,唐·章懷太子·李賢墓(706年)壁畫中,內侍手托淺盆,內栽兩小樹即為先例。隨著拓疆闢土之後傳到亞洲文化圈,形成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在中國醞釀許多門派,如:川派、蘇派、揚派、海派、徽派、通派…等。
§ 盆景是將盆栽付以木、石、小物,予以佈景,怡情養性。
常用於盆景的植物:羅漢松、台灣五葉松、朴樹、槐樹、鐵線蕨、發財樹、月橘、真柏、圓柏、紅豆杉、魚鱗雲杉、柳杉、杜松、黑松、赤松、歐洲落葉松、日本落葉松、落羽松、榔榆、榆樹、鵝耳櫪、櫸樹、青楓、出腥腥掌葉槭、楓香、臺灣三角楓、漆樹、馬拉巴栗、樹馬齒莧、富士櫻、大島櫻、豆櫻、姬林檎、三葉海棠、西府海棠、衛茅、西南衛茅、姬山茶、山茶、皋月杜鵑、平戶杜鵑、小葉杜鵑、班葉榔榆、細葉七里香、金豆柑、八房柑、黑刺柑、山橘、六月雪、李氏櫻桃、西印度櫻桃、福建茶、楓港柿、老鴨柿、日本野茉莉、雪柳、薔薇、菖蒲、姬菖、劍蒲、紫陽花(山繡球)、聖柳、八角堂柳、雲龍柳、銀柳、雲龍柑、雲龍杉、內門竹、鳳凰竹、風竹、文竹、金露花、海南山菜豆、蘭嶼裸實、刺裸實、台東火刺木、玉羊齒、黃金風知草、枸杞、木通、石化檜、黃槿、木槿、朱槿、縮緬葛、定家葛、海埔姜、黃荊、香水梅、長壽梅、蠟梅、梅、菊、薈蘭屬、虎杖、膜葉捲柏、正榕、虎刺、垂榕、山素英…等,超過 10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