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素(英語:Interferon|IFN)為一組細胞信號傳送·蛋白,是一種幫助細胞與細胞之間溝通的細胞素(cytokine)。當動物·細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後分泌的具有「觸發」免疫系統防禦病毒功能的宿主特異性醣蛋白就是干擾素;干擾素並不直接與病毒作用。
細胞感染病毒後分泌的干擾素能夠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促使這些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以防止進一步的感染,產生抗病毒的作用。不過干擾素對已被感染的細胞沒有幫助。
干擾素為 Isaacs及 Lindenmann兩位科學家於 1957年所發現。
由於正常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產生的干擾素是用以通知體內免疫細胞,做進一步的反應,在動物體內調解免疫系統的作用,是動物演化過程中,保護動物生命的機制。目前干擾素被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第一型、第二型及第三型。醫師或獸醫師們,發現干擾素可以用來對抗病毒型的疾病,能提高治療成功率。在某些研究中發現人類的 IFN- 對於某些人類的腫瘤細胞,具有抗腫瘤的效果。
分類: 生態
神經系統疾病與保健
〖周邊神經病變〗 〖復健科常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main】
神經系統
人體的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包括腦(brain)、脊髓(spinal cord)和神經(nervous)。神經系統只佔人體體重的約 3%,然而卻是人體最複雜的系統。 神經系統被分為二部分:中樞神經系統(由腦及脊髓組成的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除中樞神經系統外的其他神經組織集合體)。
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nervous-system-disease)是指影響神經系統的一小類醫學病症,有 600多種不同的疾病,涵蓋:遺傳性疾病、感染、癌症、癲癇發作(如:癲癇)、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先天和發育障礙(如:脊柱裂)和退行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周圍神經系統(運動、感覺、自主神經)的結構改變、損傷、病變、功能障礙而引起的一類疾病,如:痠、痛、乏的症狀與肌肉、軟組織損傷較有關;麻、抽、脹的感受則多和神經病變較為相關。
生理性的神經失調:
- 神經紊亂:
- 電解物質紊亂:
精神病
思覺失調(英語:Early Psychosis)是醫學術語,是心智的異常狀態,為精神病(英語:Psychosis)的早期。
自古以來,瘋狂的核心特徵就是妄想。
——卡爾·雅斯貝爾斯, 1963, p. 93
描述一個人與現實失去聯繫,屬於思覺失調症(英語:Schizophrenia)的症狀之一。妄想在思覺失調症中的盛行率至少 90%,在躁鬱症中則有 50%。
原發性精神疾病:
- 思覺失調症與類思覺失調症;
- 情緒性精神疾患,如:鬱症、躁鬱症中,鬱症階段時出現被害或自責妄想與幻覺,或是在躁症發作時經歷誇大妄想;
- 情感思覺失調症,同時出現情緒障礙症發作和思覺失調症的症狀;
- 短暫精神病症;
- 妄想症;
- 慢性幻覺性精神症;
也可能屬精神疾病:
- 分裂性人格障礙;
- 某些人格障礙遭遇壓力時(包括妄想型人格障礙症、孤僻型人格障礙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簡稱:PTSD);
- 二聯性精神病;
- 有些強迫症患者;
- 解離性障礙。
羅森漢恩實驗
羅森漢恩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恩(David L. Rosenhan|1929/11/22~2012/02/06)關於檢驗美國精神病患鑑定標準的一項著名實驗,於 1973年發佈於《科學》雜誌。這項研究(假病人實驗與不存在的病人實驗)被認為是對精神病患鑑定標準的重要批判。
§ 羅森漢恩實驗
https://youtu.be/mVdVbVRKRIw (2021/08/29)
斯特普魯效應
斯特魯普效應(英語:Stroop Effect)是自動化的歷程的一種實驗,它展示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又稱:史楚普效應、司楚卜效應。史楚普效應為實驗心理學家:約翰·萊德利·斯特魯普(John Riddly Stroop)於 1935年最先以英語提出的效應,當一個新的刺激出現時,若它的特徵和原先的刺激相似或符合一致,人們的認知便會快速達成;反之,若新的刺激特徵與原先的刺激不相同,則會產生干擾效應影響人們的認知,使人們認知所需的反應時間變長。
§ 斯特普魯效應
https://youtu.be/NEHfKC-6Cx4 (2022/06/25)
蜘蛛目
§ 蜘蛛目(Araneae)是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真螯肢類·蛛形綱的一個目,截至 2023年 6月涵蓋:132個科、4’325個屬、51’164個種,大部分的蜘蛛無害於人類,為一種益蟲;僅少數種類的蜘蛛咬傷人可能會有致命的危險,如:黑寡婦蜘蛛、大蘭多蜘蛛和樺黃蜘蛛…等;以生活及捕食方式可以大致分成:結網性蜘蛛和遊獵性蜘蛛。蜘蛛目是蛛形綱中物種最多的一個目,分類為 3個亞目:
生活及捕食方式分類:
- 結網性蜘蛛:透過絲囊尖端的突起分泌粘液,這種粘液遇空氣即可凝成很細的絲,成為主要捕食手段。蜘蛛會先對獵物注入了一種特殊的液體消化酶使昆蟲昏迷、抽搐、直至死亡,並使獵物肌體發生液化,蜘蛛得以吮吸的方式進食。蜘蛛是卵生的,大部分雄性蜘蛛在與雌性蜘蛛交配後會被雌性蜘蛛吞噬,成為母蜘蛛的食物。
- 遊獵性蜘蛛:不會結網,而是四處遊走或者就地偽裝來捕食獵物,如:白額高腳蛛(俗稱:喇牙)以蟑螂為食物、蟹蛛以花瓣、花蕊顏色擬態的捕食·昆蟲還有蠅虎、跳蛛、狼蛛、穴居狼蛛、遊獵狼蛛、此外捕鳥蛛如:智利紅玫瑰蜘蛛、宏都拉斯捲毛蜘蛛、藍寶石華麗雨林…等。
中突蛛亞目
中突蛛亞目(Mesothelae)是蜘蛛目下的一個亞目,又稱:中紡亞目或古疣亞目,涵蓋:已滅絕的 †Arthrolycosidae、†Arthromygalidae 和現存的節板蛛科(Liphistiidae)。
原蛛亞目
原蛛亞目 (Mygalomorphae|Orthognatha)是蜘蛛目下的一個亞目,又稱:猛蛛亞目。原蛛亞目物種的毒牙為平行狀,壽命可達 25年。現在最早的猛蛛下目生物為來自三疊紀的格氏玫瑰古狼蛛(Rosamygale grauvogeli)。
·†·)蛛鱟(Megarachne servinei)是廣翅鱟目(Eurypterida)的一種,曾被認為是最古老的猛蛛下目生物,被發現的化石其實可被追溯到石炭紀(3.5億年前)。
新蛛亞目
新蛛亞目(Araneomorphae|Labidognatha|95個科)是蜘蛛目下的一個亞目,涵蓋大部份蜘蛛目物種,壽命大多僅有 1年。相對毒牙平行的猛蛛亞目(Mygalomorphae|Orthognatha)而言屬於地位未定的後紡亞目(Opisthothelae),其區別只在於毒牙呈相對狀。
金蛛總科
金蛛總科(Araneoidea)是蜘蛛目·新蛛亞目的一個總科,又稱:圓蛛總科。
- 安蛛科 (Anapidae):
- 金蛛科 (Araneidae|圓蛛科):
泉字雲斑蛛、人面蜘蛛、 - 杯蛛科 (Cyatholipidae):
- 皿蛛科 (Linyphiidae):
- 密蛛科 (Mysmenidae):
- 絡新婦科 (Nephilidae|芥蛛科):有文獻視之為金蛛科或長腳蛛科(Tetragnathidae|肖峭科)的一個亞科;
- 類球腹蛛科 (Nesticidae):
- 派模蛛科 (Pimoidae):
- 癒螯蛛科 (Symphytognathidae):
- Synaphridae:
- 合蛛科 (Synotaxidae):
- 長腳蛛科 (Tetragnathidae|肖峭科):
- 姬蛛科 (Theridiidae):
- 球體蛛科 (Theridiosomatidae):
泉字雲斑蛛

https://youtu.be/YlxNm0mIDsk
(2020/03/19)
§ 泉字雲斑蛛的帳幕網
https://youtu.be/bUk63jqpME4
(2018/03/24)
§ 泉字雲斑蛛的卵囊
https://youtu.be/0vuKdANBeb4
(2019/10/18)
泉字雲斑蛛(Cyrtophora moluccensis)為圓蛛科(Araneidae)·雲斑蛛屬(Cyrtophora|45種)的一種,又稱:摩鹿加雲斑蛛。
泉字雲斑蛛的雄蛛腳黑色、腹背具西瓜皮似的條紋,腹面有 2列縱斑,體長約 3.5~4.5公厘;雌蛛體長 9~14公厘,頭胸背板灰褐色具灰白色長毛,兩側顏色較深,腹部卵形,腹背肩側突起,腹背亮橘色或酒紅色…等多種,有 5~6條鑲黑邊的白色斑點呈縱向條紋排列。
泉字雲斑蛛編織變形的圓網,除了織出一片方格細密且中央較高的水平網外,周圍尚有許多支持絲與絆絲,這些絆絲除支持外,亦能牽絆獵物使其容易掉入平面網內,因為這種形狀的網有如帳棚,又稱:帳幕網。
泉字雲斑蛛喜數隻編網群聚,雄蛛大多守在帳幕網邊緣。泉字雲斑蛛的卵囊多數呈垂直堆疊狀。
狼蛛總科
狼蛛總科(Lycosoidae)是蜘蛛目·新蛛亞目的一個總科。狼蛛總科涵蓋 12個科,約 3’906種:
- 櫛蛛科 (Ctenidae):
- 狼蛛科 (Lycosidae):
- Neolanidae:
- 貓蛛科 (Oxyopidae):
- 跑蛛科 (Pisauridae):
- 褸網蛛科 (Psechridae):
- Senoculidae:
- Stiphidiidae:
- 行蛛科 (Trechaleidae):
- 佐蛛科 (Zoridae):
- Zorocratidae:
- 逸蛛科 (Zoropsidae):
鷲蛛總科
鷲蛛總科(Gnaphosoidea)是蜘蛛目·新蛛亞目的一個總科,又稱:平腹蛛總科。鷲蛛總科涵蓋 7個科:
- 沙蛛科 (Ammoxenidae):
- 琴蛛科 (Cithaeronidae):
- 加利蛛科 (Gallieniellidae):
- 鷲蛛科 (Gnaphosidae):
- 燈蛛科 (Lamponidae):
- 粗螯蛛科 (Prodidomidae):
- 轉蛛科 (Trochanteriidae):
花皮蛛總科
花皮蛛總科 (Scytodoidea)是蜘蛛目·新蛛亞目的一個總科。花皮蛛科(Scytodidae)為蜘蛛目的一個科,模式屬:花皮蛛屬(Scytodes)。物種:黃昏花皮蛛 (Scytodes thoracica)。
蛛形綱
蛛形綱(Arachnida)為是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真螯肢類的一個綱,又稱:蜘蛛綱,涵蓋:蜘蛛、蠍子、壁蝨、蟎…等,常被誤解為昆蟲。蛛形綱動物的特徵是擁有八隻腳,書肺,體內受精,半變態。蛛形綱動物大多在陸地生活,大部分為肉食性。有一些蜘蛛和蠍子有毒,主要用作自衛及捕獵用途,大部分的蛛形綱都是無毒的。
蛛形綱約 112’201物種,分類如下:
- 蟎形總目(Acariformes)
- 盲蛛目(6’519個已知物種,其中 35種已絕滅)
- 節腹目(73個已知物種,其中 15種已絕滅)
- 避日目(1’116個已知物種,其中 3種已絕滅)
- 寄蟎總目
- †古怖目(31個已絕滅物種)
- 鬚腳目(83個已知物種,其中 1種已絕滅)
- 蛛肺類
蟎形總目
蟎形總目(Acariformes)為蛛形綱的一個總目涵蓋 351個科,超過 32’000種已描述的物種,若包括未描述的物種,估計有 440’000~929’000種。
盲蛛目
盲蛛目(Opiliones|6’519個已知物種,其中 35種已絕滅)是蛛形綱跑足亞綱以下的一個目。於 2017年 4月時,已發現超過 6’650種,被分類成 43個科。科學家估計現存種類可能超過 10’000種。盲蛛的外型類似蜘蛛,盲蛛的頭胸部和腹部之間則沒有明顯的腹柄;盲蛛僅有一對眼;盲蛛並不吐絲也不具有毒液,如同擁有細長腿的幽靈蛛科、大蚊科。
盲蛛目涵蓋 5個亞目:柄眼亞目(Cyphophthalmi|盲蛛目)、開氣門亞目(Eupnoi)、閉氣門亞目(Dyspnoi)、強肢亞目(Laniatores)與最近命名的 Tetrophthalmi。
節腹目
節腹目(Ricinulei|73個已知物種,其中 15種已絕滅)是蛛形綱的一個小目,又稱:帶冠蜱蛛,不是真正的蜘蛛。帶冠蜱蛛像大多數蜘蛛一樣,是掠食性的,取食小型節肢動物。在較舊的資料,也稱:膝腳目(Podogona)。
避日目
避日目(Solifugae|1’116個已知物種,其中 3種已絕滅)是蛛形綱的一個目,涵蓋 12科,141屬,超過 1’000種,又稱:避日蛛或風蠍。
寄蟎總目
寄蟎總目(Parasitiformes|約 12’000個已紀錄品種)為蛛形綱的一個目,涵蓋所有蜱蟎類的生物,大多數都是寄生生物。
古怖目
†古怖目(Phalangiotarbida|31個已絕滅物種)
鬚腳目
鬚腳目(Palpigradi|83個已知物種,其中 1種已絕滅)為蛛形綱的一個目。截止2019年,共發現須腳目物種 2科 8屬 109種,涵蓋 2個化石種。
蛛肺類
蛛肺類(Arachnopulmonata|)
- 泛蠍類
- 泛四肺類
柿樹科
柿樹科(Ebenaceae)為杜鵑花目的一個科,涵蓋 2屬約 500種,中國有 1屬約 40種,都是喬木或灌木,大部分生長在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柿樹屬(Diospyros)約 700多種,其中幾種生長在溫帶地區;假烏木屬(Euclea)有 20種,都生長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柿樹科植物的木材多為黑色或褐色,單葉、互生、無托葉;花單性,雌雄異株,花瓣下部連接成鍾狀或壺狀,3~7裂,雄蕊常生於花冠筒的基部;果實為漿果。其中柿子是重要的水果或乾果,烏木是名貴的木材,此外有的品種可供藥用或提取染料,柿漆是傳統塗布漁網和雨傘的塗料。
·†·) 烏木(Diospyros ebenum)是柿樹屬(Diospyros)的一種,分佈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烏木與其他幾種柿樹屬植物的木材統稱烏木或黑檀木,是一種名貴木材。陰沉木是一類炭化發黑木材的統稱,常被稱為烏木。陰沉木也是中華神木、古沉木…等的俗稱;陰沉木一般外表呈烏黑色,有外黑內紅、外黑內黃、外黑內綠…等不同色彩。陰沉木的形成不局限於特定植物,通常具有香氣的木材,由於地震、洪水…等,自然原因埋入地下後,經過重壓、水浸和微生物腐蝕眾多因素,經過上千年的化石化作用後形成的[。由於陰沉木的形成緩慢、密度大、耐腐蝕,屬於名貴木材。常見的品種為楠木、紅椿、紅豆杉、香樟、檀木…等。
此外屬於紅木類(如: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大紅酸枝)的烏木(紅木)經拋光後呈現鏡面效果,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main】
假烏木屬
假烏木屬(Euclea)為柿樹科的一屬有 20種,都生長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
柿樹屬
柿樹、
柿樹屬(Diospyros)為柿樹科的一屬約 700多種,其中幾種生長在溫帶地區。
- 異萼柿(Diospyros anisocalyx)、
- 瓶蘭花(Diospyros armata)、
- 大理柿(Diospyros balfouriana)、
- 美脈柿(Diospyros caloneura)、
- 烏柿(Diospyros cathayensis)、
- 崖柿(Diospyros chunii)、
- 五蒂柿(Diospyros corallina)、
- 光葉柿(Diospyros diversilimba)、
- 岩柿(Diospyros dumetorum)、
- 烏木(Diospyros ebenum)、
- 紅枝柿(Diospyros ehretioides)、
- 烏材(Diospyros eriantha)、
- 貴陽柿(Diospyros esquirolii)、
- 梵淨山柿(Diospyros fanjingshanica)、
- 老君柿(Diospyros fengii)、
- 象牙樹(Diospyros ferrea)、
- 騰衝柿(Diospyros forrestii)、
- 海南柿(Diospyros hainanensis)、
- 黑毛柿(Diospyros hasseltii)、
- 六花柿(Diospyros hexamera)、
- 瓊南柿(Diospyros howii)、
- 囊萼柿(Diospyros inflata)、
- 山柿(Diospyros japonica)、
- 柿(Diospyros kaki)、
- 傣柿(Diospyros kerrii)、
- 景東君遷子(Diospyros kintungensis)、
- 蘭嶼柿(Diospyros kotoensis)、
- 長苞柿(Diospyros longibracteata)、
- 龍勝柿(Diospyros longshengensis)、
- 君遷子(Diospyros lotus)、
- 瓊島柿(Diospyros maclurei)、
- 海邊柿(Diospyros maritima)、
- 圓萼柿(Diospyros metcalfii)、
- 苗山柿(Diospyros miaoshanica)、
- 小萼柿(Diospyros minutisepala)、
- 羅浮柿(山紅柿|Diospyros morrisiana|英語:Morris’s Persimmon)、
- 黑肉柿(Diospyros nigra)、
- 黑皮柿(Diospyros nigricortex)、
- 黑柿(Diospyros nitida)、
- 油柿(Diospyros oleifera)、
- 異色柿(Diospyros philippinensis)、
- 保亭柿(Diospyros potingensis)、
- 點葉柿(Diospyros punctilimba)、
- 網脈柿(Diospyros reticulinervis)、
- 老鴉柿(Diospyros rhombifolia)、
- 青茶柿(Diospyros rubra )、
- 西疇君遷子(Diospyros sichourensis)、
- 山欖葉柿(Diospyros siderophylla)、
- 毛柿(Diospyros strigosa)、
- 信宜柿(Diospyros sunyiensis)、
- 過布柿(Diospyros susarticulata)、
- 川柿(Diospyros sutchuensis)、
- 延平柿(Diospyros tsangii)、
- 嶺南柿(Diospyros tutcheri)、
- 單子柿(Diospyros unisemina)、
- 小果柿(Diospyros vaccinioides)、
- 湘桂柿(Diospyros xiangguiensis)、
- 雲南柿(Diospyros yunnanensis)、
- 貞豐柿(Diospyros zhenfengensis)、
柿樹

柿樹(Diospyros kaki)為杜鵑花目·柿樹科·柿樹屬(Diospyros)的一種落葉喬木,是最常見的產柿的植物。
柿、柿子(英語:Persimmon)是指柿樹屬·柿樹的果實。柿樹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後來引入日本、美國…等,地區。
柿樹莖高一般可達 20公尺,徑 20~50公分,樹冠不規則,樹皮灰黑色;多分枝,嫩枝散生皮孔,並密生短絨毛。柿樹的葉厚紙質、全緣、互生、闊橢圓形,長 8~16公分,寬 4~10公分,葉基鈍、葉端圓鈍具尖突,葉正暗綠色,葉背蒼綠色,兩面皆有褐色短毛茸;側脈細長每邊 5~7枚,葉脈凹下於背面隆起;葉柄短有溝紋,長 1~1.5公分。柿樹雌雄同株;柿樹的聚繖花序單生或 2~3枚,花小型,黃色或淡黃色,花冠鐘形,反捲深 4裂;花期 5月。柿樹的果具殘存的花萼,初果青綠色,熟果橙黃色或橙紅色,可加工處理後熟成為紅色;果期 9~10月。柿子味甘性寒,有清熱去煩、生津止渴、潤肺化痰、健脾胃、治痢止血的功效。
臺灣的柿樹
柿子功效有哪些?
- 保護眼睛:柿子含有維生素 A,可幫助視紫質生成,達到預防夜盲症、乾眼症的功效。
- 滋潤皮膚:除了保護眼睛外,維生素 A還有滋潤肌膚的功效,能預防皮膚乾燥症的發生。
- 抗氧化:柿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可幫助人體遠離氧化物的威脅。
- 促進腸道健康 :柿子富含水溶性纖維「果膠」,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並增進腸胃蠕動。
- 山柿/山柿(Diospyros japonica)、
- 山紅柿/羅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
- 毛柿/異色柿(Diospyros blancoi)、
- 台東柿/俄氏柿(Diospyros oldhamii)、軟毛柿(Diospyros eriantha)、
- 筆柿(Diospyros kaki)、
- 菱葉柿/老鴉柿(Diospyros rhombifolia)、
- 象牙木/象牙樹(Diospyros ferrea)、
- 黃心柿/海邊柿(Diospyros maritima/Diospyros kusanoi/Diospyros liukiuensis)、
- 黑柿(Diospyros digyna)、楓港柿(Diospyros vaccinioides)、
- 蘭嶼柿(Diospyros kotoensis)…等。
大腦
大腦(拉丁語:Cerebrum),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將兩個半球隔開的是稱為大腦縱隔的溝壑,兩個半球除胼胝體相連以外完全左右分開。半球表面布滿「腦溝」,溝與溝之間所夾細長的部分稱為「腦回」。大腦的神經細胞只要在 3分鐘內得不到氧氣,人就會失去意識;持續 5~6分鐘後仍缺氧,神經細胞便會陸續死去。
腦霧
腦霧(英語:brain fog|mental fog;學名: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意識混濁)是指當一個人的清醒程度或意識比普通人低的情境。人處於此情境時,他的意識(清醒程度)對時間或周圍環境的認知較為模糊,不易集中注意力。這種主觀感覺被比喻為「頭腦處於大霧之中」。
大腦的一部分具調節意識的「整體水平」,這「一部分」負責對人體與環境認知的意識。各種腦霧病因緣於大腦的這一部分的「整體水平」意識調節受到擾亂。這種「擾亂意識」的普遍激活系統被稱為「驚醒」或「失眠」。
腦霧可能造成失眠、抑鬱、焦慮、健忘…等癥狀。
§ 書名:腦霧修復
https://youtu.be/7vATO3LMBOg (2023/04/21)
然而,不是所有的腦霧患者都會昏睡,患者可能醒著但仍有一定的意識模糊。矛盾的是,受影響的人認為「自己是清醒的,現實上卻不是」。此種「清醒狀態不佳」不完全等於昏睡。昏睡出現在昏迷前夕;而意識混濁出現在睡前。
帕金森症候群
帕金森症候群(Parkinsonism)是和運動機能相關的臨床症候群,又稱:非典型帕金森氏症,或次發帕金森氏症。帕金森症候群的特徵是顫抖、運動功能減退、僵硬及平衡障礙。通常在帕金森氏症(PD:Parkinson’s disease)患者會有類似症狀;至於路易氏體失智症(DLB: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帕金森氏症性失智症(PDD)…等疾病也會有此症狀。這類症候群的病因範圍很廣,包括:神經退化障礙疾病、藥物、毒素、代謝疾病,或是帕金森氏症以外的神經性疾病。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語: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縮寫為ADHD),又稱:注意力缺失症(英語: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縮寫為ADD),是神經發展障礙的精神疾患。它的特性是難以專注、過度活躍、做事不考慮後果…等。但很多過動症者會對他們感興趣或認為有價值的任務保持持續的專注,此狀況被稱為過度專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常見情形有不專心、過動(在成人則會以不安來表現)、破壞行為及衝動。
血清素
血清素(英語:Serotonin,全稱:血清張力素,又稱:5-羥色胺和血清胺,簡稱:5-HT)為單胺型神經傳導物質。被普遍認為是幸福和快樂感覺的貢獻者。血清素總量的 90%位於黏膜腸嗜鉻細胞和肌間神經叢,參與腸蠕動的調節;2%位於大腦具有一些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和學習;其餘血清素在中樞神經,是由神經元合成,具有各種功能,包括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為調節 5-羥色胺(血清素),被認為是幾類抗抑鬱藥·藥物的主要作用。
缺乏血清素,除了會容易引起抑鬱及焦慮外,也會較衝動、易怒及暴力。不過,最近有不少有關血清素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血清素水平提高,反而可能有機會引起暴力行為。壓力、缺乏睡眠、營養不良和缺乏鍛鍊…等,會造成血清素下降,若降低到需要水平以下時,人們就會出現注意力集中困難…等問題,間接影響個人計劃和組織能力,也經常伴隨壓力和厭倦感,如果血清素水準再進一步下降,還會引起憂鬱。
◎ 憂鬱(英語:melancholia、lugubriousness|中醫將憂鬱列為七情之一,可能是由於心、肝、脾功能失調而產生)。
多巴胺
多巴胺(英語:dopamine,縮寫:DA)分子由兒茶酚結構經由乙基鏈連接一個胺基。因此多巴胺可能是最簡單的兒茶酚胺類家族,包括神經傳導物質正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多巴胺存在一個苯環與胺連接,因而取代苯乙胺家族,包括大量的精神藥物。多巴胺是一種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是神經傳導物質的一種。這種傳導物質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訊息傳遞;與上癮有關。
多巴胺不足或失調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或是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失去控制肌肉能力,在嚴重時會導致手腳不自主地顫動,以至罹患帕金森氏症。
皮質醇
皮質醇(英語:Cortisol)|又稱:化合物 E,Compound E)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皮質醇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
- 皮質醇過高:會導致庫興氏症候群(英語:Cushing’s syndrome)。哈維·庫興(1869/04/08~1939/10/07)於 1932年,最先發現庫欣氏症候群。庫興氏症候群是一種內分泌病,是由於長時間接觸皮質醇或本人分泌量過高而造成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可能包括:高血壓、向心型肥胖(肚腩有贅肉但雙臂與雙腿較細)、皮膚擴張紋(紅色或紫色的短紋)、滿月臉(臉又圓又紅)、脂失養(水牛肩,兩肩中間有一較大腫塊)、肌肉無力、骨質疏鬆、粉刺、皮膚脆弱難以癒合…等。女性患者還可能有毛髮偏多和月經不調的症狀。有時患者會出現情緒改變、頭痛以及長期疲倦…等症狀。
·†·)庫欣氏症狀通常以皮質醇增高為代表,其行為表達會處於易激惹狀態,通常很容易處於情緒化癥候而不自知。每年大約每一百萬人之中就有 2~3人患上庫欣氏症候群,常見於 20~50歲的人;女性患病的風險約男性的三倍。 - 皮質醇過低:會導致愛迪生氏病(英語:Addison’s disease)。愛迪生氏病又稱: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英語:primary adrenal insufficiency)。常見症狀包含疲倦、直立時頭暈、頭痛、肌肉無力、站立困難、發燒、體重減輕、焦躁、頭暈嘔吐、腹瀉、多汗、人格/情緒變化、關節及肌肉疼痛。部分病患會因為尿液排泄過多鈉而追求重鹹飲食;色素沉積的現象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