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殼綱

蛤蜊、文蛤、西施舌、蚶形無齒蚌、
青蚌、石蚌、背角無齒蚌、珍珠貝、

雙殼綱學名Bivalvia),又名斧足綱(Pelecypoda)或瓣鰓綱(Lamellibranchiata),是軟體動物門的一個綱,生於海洋及淡水地區因為有兩片貝殼而得名,現存約 9’200種,最大體長可達 135公分。雙殼綱動物的頭部已經退化,足部呈斧狀,體軀兩側各有 1對瓣狀的;殼側生,依賴「相關肌肉」的收縮完成關閉動作。雙殼綱動物利用纖毛抖動於腮部揚起漩渦,讓水與混雜的顆粒進入鰓部入口,通過一條黏膜道以及觸鬚吸取營養顆粒。許多種雙殼類軟體動物是重要的養殖捕撈對象,如珍珠貝等。雙殼綱的物種約 324個有效的科, 214個科物種只有化石樣本,110個科物種延續至現在。
雙殼綱涵蓋:心蛤目Carditoida)、異韌帶目Anomalodesmata)、海螂目Myoida滿月蛤目Lucinoida)、簾蛤目Veneroida)、蚌目Unionoida)、灣錦蛤目Nuculida)、魁蛤目Arcoida)、牡蠣目Ostreoida)、海扇蛤目Pectinoida等。


main

¶ 解說雙殼綱物種
https://youtu.be/YmtxJ04BNNM (2017/01/08)
¶ 解說雙殼綱物種
https://youtu.be/CoYgTkDS1Zc (2019/10/23)

雙殼綱的科


top】【main

掘足綱

牙貝

掘足綱Scaphopoda)是軟體動物門的一個綱,約有 350種,都是穴居海泥沙中的小型軟體動物,深至 7’000公尺仍可見其蹤跡。掘足綱物種的外殼兩端開口、管狀、呈細彎刀型似象牙。體長達 14公分。掘足綱物種的觸手從下端開口伸出,不斷開挖沉積物,將身體大部分埋藏於沉積物中。掘足綱物種通過觸手將藍藻、碎石等物質送到口部。上端開口保持其與外界接觸。掘足綱物種無眼、具重力感覺器,觸手有感覺細胞;目前生物學家仍不能肯定,它們是否具有心臟心包膜
¶ Scaphopoda Movement
https://youtu.be/9djK36b2_VA 2021/04/12


main

牙貝

¶ Scaphopoda Antalis entalis
https://youtu.be/9PpbAqnEGMs (2017/05/01)

掘足綱物種較常見為蕊象牙貝屬(Episiphon)物種


top】【main

多板綱

石鱉

多板綱(學名:Polyplacophora),又名石鱉綱(Loricata),是軟體動物門的一個綱,約有 900多個物種。多板綱大部分的物種生活在潮間帶潮下帶淺水區的岩石上,少部分物種生活在較深海域。多板綱物種的特徵:內圈一般都有 8片緊鄰排列之硬殼,外圈則是肌肉組織。多板綱包括各種石鱉Chiton),常可在退潮後的潮間帶岩石上見到。可以食用。
認知多板綱動物
https://youtu.be/JU56ZWwd7yQ 2020/10/17
¶ The Gumboot Chiton
https://youtu.be/SzVVRyeoRvU 2017/04/30

◎ 常見的石鱉目:鱗側石鱉目Lepidopleurida)、石鱉目Chitonida)、毛膚石鱉亞目Acanthochitonida)…等。


main

石鱉

¶ The Chiton
https://youtu.be/XmtVvITSUUw (2019/03/09)

常見的石鱉科物種:錦石鱉屬Onithochiton Gray海膽石鱉屬 Acanthopleura Guilding駝石鱉屬Liolophura等。


top】【main

無板綱

尾腔亞綱、溝腹亞綱、

無板綱Aplacophora)是軟體動物門的一個綱,曾被認為是多系群,近年再次被確認為單系群,僅約 300種。無板綱是一類身體呈蠕蟲狀的軟體動物。無板綱物種曾被認為與海參同類,依分子數據及化石的分析,無板綱極可能是從多板綱演化而來,只是這些「板」都退化了。無板綱涵蓋:溝腹亞綱(Solenogastres / 新月貝目)涵蓋:溝腹亞綱(Solenogastres)、尾腔亞綱Caudofoveata)。尾腔綱物種體形細小約 130毫米,生活於深海軟泥沙挖掘出的洞穴,進食時會垂直躺在沉積物中只露出口器,吞吃有孔蟲foramanifera)為食或在附近通過的有機碎屑。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雌性產卵受精和育卵,直至幼蟲時就可自由游動。 
¶ Why Aplacophora? 
https://youtu.be/T1MON5wgHnU 2021/03/15


top】【main

尾腔亞綱

¶ 間隙性無板類
https://youtu.be/KJCO5zC7o40 (2013/02/07)

top】【main

單板綱

單板綱Monoplacophora)又稱:新碟貝綱,是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的一個多系群,在深海的底層生活。單板綱大多數是化石種類,主要產於早古生代海相地層中,約 29種,現存 7種。雖然許多單板綱的外殼很像背隆起、表面粗糙的歐洲帽貝腹族綱·笠螺科·歐洲帽貝屬)卻不歸類於腹足綱。單板綱的特徵:帽狀貝殼、兩側對稱,成對的收縮肌、鰓、腎和心耳。
涵蓋:罩螺目Tryblidiida),又稱新碟貝目·新碟貝科弓殼目Cyrtonellida·弓殼科Cyrtonellidae等。


top】【main

腹足綱

吸螺目燒酒海蜷鐵間海蜷網目海蜷桑葚蟹守螺

海水物種:海蜷、寶螺科、鳳螺科、芋螺科、
淡水物種:川蜷、尖尾螺、囊螺、椎實螺、釘螺、田螺、福壽螺蘋果螺、
陸生物種:非洲大蝸牛、蛞蝓、

腹足綱Gastropoda)是軟體動物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涵蓋蝸牛海螺蛞蝓,約 65’00080’000個物種,僅次於昆蟲綱的第二大綱。

腹足綱生物可以適應非常多樣的生存環境,從花園、森林沙漠到山區,從溝渠、河流湖泊,從河口、泥灘、布滿岩石的潮間帶、沙底的潮下帶到深海,還有些營寄生
腹足綱分類表 「1997年」腹足綱物種曾經採用過的分類準則,由旁得Winston_Ponder)與林德伯格David_R._Lindberg)於 1997年發表,採用的是舊的林奈分類法, 主要依據的是外殼、形態特徵,而不採用 DNA RNA分析數據。

新進腹足類學名Caenogastropodacaeno-,意思就是「新近」)是腹足綱之下的一個生物分類學·演化支。新進腹足類由原來的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和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組成,包含了腹足綱約 60%的物種,例如:骨螺科玉螺科等科的物種。涵蓋很大數量海生·腹足綱的種群,也包括少量在淡水及陸地生活的物種。
◎ 依據 2017年出版的布歇特等人的腹足類分類,新進腹足類物種大致分為以下四大分支


top】【main

吸螺目

吸螺目Sorbeoconcha)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新生腹足亞綱之下的一個分類學演化支,主要由有口蓋海螺組成:

    1.  Acanthonematidae 
    2. † Canterburyellidae 
    3. † Prisciphoridae 

吸螺類成為了新進腹足類之下的一個亞目,都被歸類為「新進腹足類之下地位未定」單元。 新腹足目變成了與吸螺類同級。


top】【main

海蜷

燒酒海蜷鐵間海蜷網目海蜷桑葚蟹守螺

海蜷海洋·軟體動物·腹足綱Gastropoda·吸螺目Sorbeoconcha·海蜷螺科Batillariidae灘棲螺科·海蜷屬Batillaria|灘棲螺屬)下的一個種體型細小、棲息於鹽鹼灘或泥灘,常於春季海藻盛發之時聚居爭食。

◎ 海蜷屬舊屬匯螺科,今獨立出來成為海蜷螺科Batillariidae灘棲螺科)。
海蜷屬物種:瘦海蜷Batillaria attramentaria)、多型海蜷Batillaria multiformis多形灘棲螺)、黑瘤海蜷Batillaria sordida|錐形灘棲螺)、燒酒海蜷Batillaria zonalis|縱帶灘棲螺) 10種。

燒酒螺到底有幾種? 聽聽邱郁文老師說 
https://youtu.be/-CrY4Ssj7bo?t=178 2018/10/01


top】【main

燒酒海蜷

¶ 民間零食:燒酒螺
https://youtu.be/zv1VbadvEqI (2020/09/14)

燒酒海蜷學名Batillaria zonalis)為吸螺目·海蜷螺科·海蜷屬下的一個種。


top】【main

鐵間海蜷

鐵間海蜷(學名:Batillaria cumingii|瘦海蜷)為海生·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吸螺目·海蜷科·海蜷屬的一種,又名紅酒螺、細海蜷或日本泥螺。


top】【main

網目海蜷

網目海蜷學名Cerithidea rhizophorarum)為吸螺目·海蜷螺科·栓海蜷屬下的一個種。


top】【main

桑葚蟹守螺

桑葚蟹守螺(學名:Clypeomorus chemnitziana),為新進腹足類·中腹足目·蟹守螺科Clypeomorus)的一種。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越南台灣,常棲於礁石海岸的潮間帶和淺海中。


top】【main

川蜷

川蜷學名放逸短溝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為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吸螺目Sorbeoconcha·蟹守螺總科·短溝蜷科Semisulcospiridae·短溝蜷屬Semisulcospira)下的一個種,又稱川蜷螺、海螄、大釘螺螄。川蜷多生活於山嶽丘陵地帶的水底布滿卵石、岩石以及或為沙底的山溪中。


top】【main

非洲大蝸牛

¶ 星加坡的非洲大蝸牛 
https://youtu.be/HfYPEceElsg (2019/03/25)

非洲大蝸牛為陸棲蝸牛,俗名褐雲瑪瑙螺、菜螺、露螺,成體殼長約 78公分,最大可超過 20公分。夜行性,喜好潮濕的陸地環境,主要棲息於農作物繁茂陰暗潮濕的環境以及腐殖質土壤,蔬菜花卉農作物為食。非洲大蝸牛於夏天或乾旱時,會躲在陰涼處,並在殼口上生成一層白膜,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只留一個小孔呼吸。非洲大蝸牛約 4個月就能長為成體,壽命約 56年亦可達 10年;非洲大蝸牛一年產卵 56次,每次約100個卵。
19321933臺灣日治時期)由臺北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因素擅自從新加坡將非洲大蝸牛引入臺灣。但因為缺乏計畫且繁殖力強,導致臺灣全境均可發現其蹤跡,被視為入侵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非洲大蝸牛總科Achatinoidea),又稱:瑪瑙螺超科,涵蓋:非洲大蝸牛科Achatinidae)、菲呂雜螺科Ferussaciidae等。

¶ 非洲大蝸牛進食 
https://youtu.be/6iy_cHpYoGA 2018/09/27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