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紀

古近紀Paleogene)舊稱:早第三紀、古第三紀。在侏羅紀就已經出現的被子植物演化到古近紀時已經極度繁盛;羊齒松柏…等物種逐漸被樟樹柳樹…等取代;古近紀主要被子植物為喬木
水域的雙殼類軟體動物(如:牡蠣、海扇、珠蚌)異常繁盛,腹足類繁多且分佈廣泛。有孔蟲棘皮動物分佈廣泛,也有圓盤蟲、貨幣蟲的分佈。在蛇頸龍滄龍繁盛的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滅絕後,海洋食物鏈的上層生態位逐漸被古鯨…等,鯨豚類·海洋哺乳動物佔據。
陸域的哺乳動物鳥類迅速多樣化,佔據了非鳥恐龍翼龍滅亡後空出的各種生態位。取而代之的多種胎盤類有袋類大量發展,歷過長久的演化進程後,這類古老、原生物種卻沒有和現代哺乳動物具有直接系統關係。


生態〗【main

古新世

古新世Pale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一世,隨後始新世。古新世大約開始於 65’500’000年前,終結於 56’000’000年前,介於中生代白堊紀馬斯垂克階Maastrichtian)與始新世Eocene)之間。


top】【main

始新世

始新世英語E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二世,也是地質時代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 56’000’000年前~34’000’000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Oligocene)之間。


top】【main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為顯生宙·新生代·古近紀的第三世,承接始新世(Eocene)。漸新世大約開始於 34’000’000年前,終結於 23’000’000年前,繼始新世之後,開啟新近紀中新世·阿基坦期(Aquitanian),也是地質時代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時期。
新近紀隨後進入第四紀


top】【main

更新世

姆大陸

更新世(英語:Pleistocene)自 2’588’000年前至11’700年前,又稱:洪積世,為地質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的早期。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間冰期的明顯交替。更新世時期絕大多數的生物群(Biota)的屬種與現代相似。動物、植物都非常接近現代的形態,許多「屬」的生物,如:植物、被子植物昆蟲軟體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其他生存至今的生物,已經在此時出現。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梅加拉亞期開始於距今 4’200年(公元前 2’250年),4.2千年事件是一場全球範圍事件,它是個持續了 200年的乾旱事件。
··更新世巨型動物群 / 第四紀滅絕事件 / 人類演化 / 舊石器時代 / 遷徙新大陸模型


全新世〗【main

姆大陸

§ 神秘姆大陸
https://youtu.be/2Ligr1UtEFQ (2021/06/22)
§ 人類最初誕生的地方
https://youtu.be/NIfZ9ARRK-Y (2022/09/16)

姆大陸Mu continent)是傳說中存在於太平洋中的一片大陸,又譯為穆大陸、母大陸、歐姆大陸,據稱有超過 10’000年的歷史。於 20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聲稱,在史前(公元前 4’000年之前)的太平洋區域,日本琉球釣魚臺列嶼等,是整片相連的大陸,面積比南美洲還大,且曾經擁有過高度文明。

姆大陸南起大溪地玻里尼西亞群島)、北接夏威夷(玻里尼西亞群島)、東至復活節島(玻里尼西亞群島)、西至馬里亞納群島密克羅尼西亞),東西長約 8’000公里,南北寬約 5’000公里,面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面積的總和,佔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
現在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移民的後裔,這些人在 12’000年前更新世)就已經在這個大陸生活。


top】【main

(light)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稱為可見光,對於可見光的知覺稱為視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 400700奈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
‡)可見光是頻率在 400 THz(760 nm)~790 THz (380 nm)之間的電磁輻射,可以被人類眼睛偵測感知。

  • 有些資料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所不同,較窄的是介於 420680nm,較寬的是介於 380800nm
  • 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堇紫紅外光X
  • 太陽能英語Solar energy),是指來自太陽輻射出的被不斷發展、運用的一系列能量。於地球上層大氣傳入來自太陽的能量稱之為日照(太陽輻射),日照讓地球接收了 174 petawattsPW)的能量;其中約有 30%的太陽能被反射回太空,其餘的 70%太陽能則被雲層、海洋和陸地吸收。在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光譜大多分布在一小部分近紫外線,全部可見光,和近紅外線的光譜範圍。
  •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是不能隨意製造或毀滅的,因此光子會在化學反應(例如:核融合核分裂等)中伴同釋放的能量,同時產生「光」。

光既是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也是一種由稱為光子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可以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依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於物體慣性和它自身能量關係的研究,稱之為質能等價

基於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有些術語的質量是指靜止質量(靜質量m0 )。
E
 = mc²(即質能守恆,亦稱為質能轉換公式、質能方程)是一種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是物理學中代表光速常數。質量單指靜止質量,因為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若指代靜止質量,則公式應改寫為 E0 = mc² 

◎ 我的理解,關於: E0 = mc² 
假設:光的加速度必須  光速

否則,跑在前頭的光子,會被隨後者追撞而銷毀。
光速必定是恒速,所以在未被反射、折射、吸收之前,所看見的光是「均勻、不間斷的」。依此推論,光的加速度應該「恆等於」光速。


現象〗【main

可見光

可見光Visible light)是人類看見電磁波,其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 360~400 nm 與 760~830nm,這個電磁波譜又稱為可見光譜Visible spectrum),其頻率範圍在 830~750THz 與 395~360THz。這個範圍因人而異,部分人群甚至可以看到 310nm的紫外光或是 1’100nm的近紅外光


top】【main

藍光

哈佛醫學院提供以下項目作為藍光對策:

  1. 晚上使用偏紅色的燈;
  2. 就寢前 3小時內不要使用過亮的螢幕;
  3. 當暴露在夜間藍光下時,盡量使用抗藍光或濾藍光產品,以減少藍光的影響;
  4. 未實驗證實,藍光可以有效改善大腦的各種功能,如:注意力反射精神的穩定、睡眠改善,因此白天應適當採取藍光

‡)藍光的醫療用途:
許多研究表示,在 400~450nm範圍內的藍光,作為濕疹牛皮癬的局部治療是有效的。據稱有助於抑制免疫反應
最近的研究還表明,暴露在 414nm的 LED光線下,可以改善面部痤瘡。在臨床皮膚病的治療中,越來越多使用紅光及藍光的組合。飛利浦…等製造商,目前正在開發藍色可見光譜發射裝置及技術,應用於皮膚病治療。


top】【main

高能可見光

高能可見光HEVhigh-energy visible light)為堇紫光,具高頻率、高能量,在可見光譜中為 380500奈米(nm)。雖然缺乏直接科學證據,不過 HEV常被認為是黃斑部褪化AMD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原因之一。

黃斑部褪化視網膜·黃斑結構的衰老性改變,黃斑變性會出現視力模糊或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症狀。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出現。部分病患會隨時間有階段性的惡化,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縱使此類褪化未造成完全的失明,但是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褪化,可能會使患者在臉部辨識、閱讀或其他日常活動產生困難(如:駕駛載具);患者有可能出現視錯覺幻覺的一種),但是不表示患者有精神病
眼科醫生會進行放大瞳孔檢查眼底作初部檢查,醫生亦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眼底螢光造影及光學同步眼底掃描作進一步檢查,判斷是哪一種黃斑點病變及病情。


top】【main

極光

極光Aurora)是一種電漿體現象,主要發生在具有磁場的行星上的高緯度區域,而在地球上的極光帶即是經度上距離地磁極 10°20°,緯度寬約的區域。當磁暴發生時,在較低的緯度也會出現極光。地球上的極光是由於來自磁層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並與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在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北極光,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南極光,經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南北緯度 67度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一年之中有超過 200天的極光現象,因此被稱為「北極光首都」。
§ 極光小鎮·挪威·特羅姆瑟(Tromsø)
https://youtu.be/xHvhJSyocaQ 2020/08/01


top】【main

拉曼光譜

拉曼光譜Raman spectroscopy)這個名稱通常是指「使用不被樣品吸收的雷射波長的拉曼旋光」。拉曼光譜學用來研究晶格分子振動模式、旋轉模式和在一系統裡的其它低頻模式的一種分光技術。
拉曼效應Raman effect)的理解可藉著很多種的拉曼光譜分析,如:拉慢光譜學表面增強拉曼效應共振拉曼光譜學拉曼冷卻受激拉曼光譜技術、偏極拉曼光譜、針尖增強拉曼效應等。


top】【main

黑洞

§ 解讀銀河系黑洞
https://youtu.be/CQB_-kT6obo (2022/05/13)

重力波

黑洞(英語:black hole)是時空展現出極端強大的重力,以致於所有粒子、甚至這樣的電磁輻射都不能逃逸的區域。最早在 18世紀,約翰·米歇爾(1724/12/25~1793/0421)和皮耶-西蒙·拉普拉斯(1749/03/23~1827/03/05)就考慮過重力場強大到光線都無法逃逸的物體。在 1967年約瑟琳·貝爾·伯奈爾(1943/07/15~)發現中子星,激發了人們重力坍縮形成的緻密天體可能是天體物理中的實體的興趣。在 2019年 4月 10日,LIGO科學合作組(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和 Virgo合作組,宣佈第一次直接觀測到重力波,首次發佈了黑洞及其附近的第一張影像:使用事件視界望遠鏡在 2017年拍攝到 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 2019科學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
https://youtu.be/I91OI-sU46w (2020/01/20)
§ NASA公佈了一段來自英仙座·星系團中,黑洞產生的「聲音」https://youtu.be/PMjejLbOqgQ (2022/05/11)


【top】【main

重力波

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團隊
在華盛頓宣布於 2015年 9月 14日 9時 51分許完成人類對於重力波的首次直接探測
§ LIGO觀測站發現重力波
https://youtu.be/ngQWRe1LNiw (2020/01/20)

重力波時空的漣漪,當投擲石頭到池塘裡時,會在池塘表面產生漣漪,從石頭入水的位置向外傳播;當帶質量物體呈加速度運動時,也會在時空產生漣漪,從帶質量物體位置向外傳播,這種時空的漣漪就是重力波。
重力波天文學觀測天文學的一門新興分支。重力波天文學利用重力波來收集對於劇烈天文事件的重力波波源資訊,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一類的星體所組成的聯星超新星大爆炸也是劇烈天文事件的重力波波源。天文學家可以利用重力波觀測到超新星的核心,或者大爆炸的最初幾分之一秒,利用電磁波是不足以觀測到這些重要天文事件。重力波天文學自20世紀中葉以來逐漸興起,與傳統的電磁波天文學不同的是,它通過測量重力波來研究各類相對論性天體及宇宙現象。重力交互作用對於電磁交互作用來說極為微弱,所以它的直接觀測對現有技術而言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什麼是「重力波」
https://youtu.be/42L2ArowWKk (2017/06/02)


top】【main

宇宙

探索宇宙、認知生命、融入自然、

太陽〗〖北極星〗〖恆星〗〖星系


古人云: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
根據人們目前的理解,宇宙包含三種連續體:時空能量型態(包含電磁波訊息物質)以及相關的物理定律


月球〗〖地球〗【生態】【環境】【文化

探索

§ 探索自然:神聖的聖稜線
https://youtu.be/luRu6fIAZhQ (2018/01/08)

宇宙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以及所有的物質能量,『宇』指空間,『宙』指時間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曾經提出宇宙學天體演化學科學模型,解釋人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最早的理論為地心說,由古希臘哲學家印度哲學家所提出。
最近,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
目前有各種假說正競相描述著宇宙的終極命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仍不確定在大爆炸前是否存在任何事物;許多人拒絕推測與懷疑大爆炸之前的狀態是否可偵測。目前也存在各種多重宇宙的說法,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著與現今宇宙相似的眾多宇宙,而現今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 旅行至宇宙邊緣
https://youtu.be/N6g3_7m-Uqo (2019/11/25)
§ 銀河系的中心是超級黑洞
https://youtu.be/wBIvg5BnlGw (2020/06/03)
§ 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所有洲陸將會再次聚合起來 https://youtu.be/jXgChlwJSPI (2018/06/26)


top】【main

認知

§ 認知自然:如毛毛蟲的蛻變
https://youtu.be/XBAvQ5vr0yY (2019/05/02)

生命是一種特徵,物質存在的一種活躍形式。目前對於生命的定義在學術界還無共識,較流行的定義是一類維持體內平衡、具有生命周期和穩定的物質能量代謝現象、能對刺激反應、能進行自我複製或和繁殖進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生命包含所有「生物的特性」,生命個體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生命起源是生命從非生物物質如簡單的有機化合物中產生的「自然過程」。生命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生存
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能力,可以被視為判斷生命的根本條件,稱之為生命現象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則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有機化合物」。


top】【main

融入

§ 融入自然:觸動生命力
https://youtu.be/dOxajY1obsU (2020/06/09

瑜伽士和開悟得道的人能夠知道宇宙的很多奧秘。薩古魯(Sadhguru)是印度的一位瑜伽大師,也是一位卓越的靈性導師,一位當代上師。他深深紮根於世俗與務實中,就如他深深紮根於內在體驗與智慧中一樣。薩古魯不知疲倦地致力於人類的身體、精神和靈性層面上的康樂。
§ 瑜伽士是怎麼知道宇宙奧秘的?
https://youtu.be/kZQeRfmqHIs (2020/10/11)


top】【main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 AU,也寫成 au、a.u.或 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 8月,在中國北京舉行的國際天文學大會(IAU)第 28屆全體會議上,天文學家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單位固定為 149’597’870’700公尺。
新的天文單位以公尺來定義,而公尺的定義來源於真空中的光速天文單位光由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 8分鐘,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 8「光分」,這個距離也稱為一個天文單位。一光年等於 63’240天文單位
§ 用天文單位做為測量距離
https://youtu.be/m9sQGQeA574 (2012/12/03)


top】【main

光年

光年(英語: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真空中一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為9.46兆公里(9.46×1012公里5.88×1012英里)。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天文學還有 3個常用單位:秒差距天文單位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1Au)為 149,597,870,700公尺149,597,870.7公里,約 149.598京米);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 299,792,458公尺(299,792.458公里)。
太陽到達地球需時約 8分鐘,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 8光分,這個距離也稱為一個天文單位光速不變原理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礎公設之一,在狹義相對論之中,指的是無論在何種慣性參照系中觀察,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相對於該觀測者都是一個常數,不隨光源和觀測者所在參考系的相對運動而改變。
光秒是一個借用了光速恆定不變的概念,再加上的定義而成的大尺度距離單位,被定義為光在真空中一秒所行走的距離,是國際通用度量衡單位之一,常見於天文學電訊上。
§ 什麼是光年
https://youtu.be/bp02eWYVmLk (2020/09/29)


top】【main

光陰

古人云:「光陰」今稱:時間。光陰是一種尺度,在物理定義純量,藉著時間,事件發生之先後序列(時間點/時刻)可以按過去現在未來的得以確定,時間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間隔長短(時間段)。在閔考斯基時空中,時間是除了空間三個維度以外的第四維度。時間在國際單位製中的基本單位是,1967年起採用的定義為「銫-133原子基態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 9’192’631’770個周期的歷程長度」。時間是人為便於思考宇宙,而對物質運動劃分,也是一種人定的規則
§ 時辰:中國古代曆法時間單位

§ 宇宙最大的謎團:時間
https://youtu.be/6SkbNlWMG5w (2019/06/12)
§ 時間起點之旅
https://youtu.be/4QmEutgs8N8 2022/12/10


top】【main

§ 光是什麼
https://youtu.be/8q17oHkXcZM (2021/06/11)

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視知覺就是對於可見光的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 400700奈|納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有些資料來源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不同,較窄的有介於 420680nm,較寬的有介於 380800nm。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紅外光X-
光既是一種高頻的電磁波,又是一種由稱為光子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或者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格里馬爾迪Francesco Maria Grimaldi1618/04/021663/12/28)觀察到的衍射現象,艾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3/01/041727/03/31)甚至也稍作妥協,解釋為光粒子移動於以太所產生的局部波造成。月球上的格里馬爾迪環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光的特性
  • 直進性:光沿直線傳播,是直線運行,不需要任何介質;但在其它物體的重力場的影響下,光的傳播路徑會發生偏折。(參見:最顯著的就是黑洞的影響|重力透鏡)、
  • 反射:可以 3原則來說明(反射線|入射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線與入射線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 折射(與全內反射):光自不同密度的介質穿過時,發生的偏折現象為折射,不同介質出現不同的折射角,斯涅爾定律可以表達該介質的折射率;(註:當光線由密度較高的介質到密度較低的介質,且入射角大於臨界時,只有反射光線,沒有折射光線,這現象是為全內反射光纖就是應用這現象來運作)、
  • 干涉:在 1678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04/141695/07/08)提出光是一種波動後,波動說很長時間內沒有被證明認可;直至 1801年,才由物理學家托馬斯·Thomas Young1773/06/131829/05/10)巧妙而簡單的解決了相關光源的:干涉現象
  • 衍射:又稱繞射(diffraction)光在通過闊度與其波長相當的孔或縫時所發生的現象,光不會持續原來的直線路徑,而是作扇形發散狀、
  • 光徑的可逆性:在干涉與衍射可忽略的情況中,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可交換性。就是在一條光徑的終點,發出反方向的光,此光可沿原路徑回到原來的起點。在介質分界面處應用光路的可逆性可導出關於反射率和折射率的斯托克斯1819/08/131903/02/01)關係、
  • 光電效應:一種光游離作用(光子將電子撞出原子,使之游離的過程),這種光電效應可應用於,以光束完成電流通路的電眼系統、
  • 傳播速度: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 299’792’458m/s(準確),是一個常數,以符號 C 代表,也是目前訊息傳播載體速度的上限。由於光子的靜止質量為 0,因此理論上並沒有任何物質的速度能超越光速、 

top】【main

光子

光子(英語:Photon)是一種基本粒子,是電磁輻射量子。在量子場論裏是負責傳遞電磁力力載子。這種作用力的效應在微觀層次或宏觀層次都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因為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它可以移動至很遠距離,這也意味著它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如同其它微觀粒子,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夠展現出波動性與粒子性。例如,它能在雙縫實驗裡展示出波動性,也能在光電效應實驗裏展示出粒子性。光子,這名稱是由物理化學吉爾伯特·路易斯(1875/10/25 or 23~1946/03/23)於  1926年在他的一個假設性理論中創建的,理論中,photon指的是一種新種類原子,是光的載子,像原子一般,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
§ 何謂矽光子? 
https://youtu.be/TH_-mozHZMA (2020/11/17)


top】【main

以太

以太(英語:Luminiferous aetheraether  ether)或譯為光乙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設想的一種物質,為五元素之一。19世紀的物理學家,認為以太是一種曾被假想的電磁波的傳播介質
乙太的假設事實上代表了傳統的觀點:電磁波的傳播需要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當參照系改變,光速也改變。1823年,菲涅爾根據托馬斯·的光波為橫波的學說,和菲涅爾自己在 1818年所提出的:
『透明物質中乙太密度與及折射二次方成正比的假設,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推出關於反射光和折射光振幅的著名公式』吻合。
菲涅爾很準確的說明了大衛·布儒斯特數年前從實驗上所測得的結果。

  • 光介質電介質磁流體力學電漿作為連續介質、電磁波不需靠介質傳播…等。
  • 邁克生·莫雷實驗是運用實驗室裝置探討以太是否隨著地球運動。地球以每秒 30公里的速度太陽運動,就必然迎面受到每秒 30公里的「以太風」,從而必然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假設「以太風」速度為   0時,因此兩束光應同時到達,而且相位相同;若「以太風」速度不為 0,則裝置能夠印證地球與「以太」之間是否存在相對運動。所謂的「乙太系」是否就是一個「絕對靜止系」!?

§ 以太的存在,何以被推翻!
https://youtu.be/FEpAzwexLE8 (2019/08/19)
§ 賽先生科普:以太的誕生與破滅!
https://youtu.be/-eSRhwdiQYo (2021/05/29)


top】【main

量子

量子quantum)是參與基本相互作用的任何物理實體(物理性質不可見的最小量。量化假設為透過某物理性質可以被「量化」的基本概念,意味著物理性質的「量值」(magnitude),可以採用由一個量子的整數倍組成的離散值。
§ 淺顯易懂的講解「量子」
https://youtu.be/LS72MctJoJQ
2023/09/29


top】【main

潘洛斯三角

潘洛斯三角(英語:Penrose triangle)是不可能物體中的一種。最早是由瑞典藝術家:奧斯卡·路透斯沃德在 1934年製作。英國數學家羅傑·潘洛斯及其父親萊昂內爾·潘洛斯設計及推廣,並在 1958 2月份的《英國心理學月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中發表,稱之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如:潘洛斯階梯不可能方塊等。
§ an optical illusion
https://youtu.be/CRsFrjMicCw (2023/11/09)

羅傑·潘洛斯Sir Roger Penrose1931/08/08~)提出了一個科學界的禁忌話題,他認爲靈魂存在。並且他還説在生命隕落後,意識會離開人體,重新回到宇宙之中,以量子形態存在。


top】【main

靈魂

靈魂soul)是一種超自然現象,寄居於人或其它物質(軀體)並對之起主宰作用;靈魂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也被認為靈魂是永恆不滅。當一個人肉體死亡後,其靈魂是否依然存在,仍存爭議。亙古至今宗教信仰、人生哲學和古老神話故事(如:中國神話)三個主要範疇,依然影響人類對前生今世的因緣果報靈魂觀。
§ 宇宙將無限循環 https://youtu.be/N6btWT4GBTI 2023/04/01
§ 天天讀書會談「意識是靈魂嗎?」 https://youtu.be/JmWEtdQmoig 2022/11/20


top】【main

地球

探索〖北極星〗〖恆星〗〖太陽〗〖月球〗〖地球〗〖流星


地球太陽系中由內層往外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 149’597’890.7公里(1個天文單位),是宇宙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天體,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目前(西元 2020年)約有 7’660’000’000人口。
地球質量約為 5.97×1024公斤,半徑約 6’371公里,是太陽系中密度最高的星球。



生態】【環境】【文化】【main

自然現象

自然現象是自然環境所呈現的樣貌;就是地球的某地理區域之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自然的狀態呈現,這個環境涵蓋了這個區域所有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然環境可分為下列主要組成部分:
#)完整的生態單位,是指沒有受到人為大規模干擾下自我運作的自然系統,包括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岩石大氣,和在其範圍內發生的自然現象。
§ 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普遍的自然資源物理現象,如:空氣氣候,以及能源輻射電荷性。
「自然環境」是「建成環境」的對比,建成環境包括區域和組件受人類的強烈影響。一個地理區域所呈現的樣貌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
§ 觀賞地球上極少見的 5個自然現象
(冰雹雨、冰塊海嘯、鳥群覺醒、神秘地裂、餅狀冰)
https://youtu.be/Fy0dAffMXN0(2019/08/08)


top

島嶼

§ BBC記者直擊中國南海造島
https://youtu.be/fsm-i3eyovk (2015/12/15)
§ 再訪西沙群島
https://youtu.be/pe5t78aK03A 2021/08/24

島嶼是指於海洋中或湖泊中被水體圍繞的陸地區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面積更大的陸地則不被視為島嶼,而叫做「大陸」,現在地球上共有四個大陸:亞歐非大陸美洲大陸南極大陸以及澳大利亞大陸,其中澳大利亞大陸被視為大洋洲的主要部分。另外格陵蘭島由於面積龐大,常被稱為格陵蘭次大陸。 如果一個國家的整個國土都坐落在一個或數個島之上,則此國家可以被稱為島嶼國家,簡稱「島國」。
廣泛的定義來命名「島」,涵義包括自然地理所謂之列島群島、島嶼、島礁、岩礁、淺灘暗礁暗灘,並在有主權爭議的環礁構築人工島,在島上建設界碑、燈塔、港口、機場、氣象觀測站等設施,達到「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條件,以維護其有效控制的正當性。按地質成因,島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火山島大陸島珊瑚島沖積島

東沙島俗名月牙島是南海東沙群島的主島,面積 1.8平方公里,孕育了 729種魚類、399種珊瑚,是臺灣非常珍貴的國家自然遺產。
§ 東沙擁有世界級珊瑚生態
https://youtu.be/G8n3oKY0Mhk (2017/12/12)
§ 探索東沙環礁:
https://youtu.be/53JAv7HwtAc (2020/08/16)


top

島礁

島礁(英語:Islet),是指一些非常小的島嶼。島礁一詞並沒有公認的明確定義,但一般是指一個小島上幾乎沒有植被,也無法支持人類在其上面定居。它們可以由岩石、沙子或珊瑚礁組成,可以是永久性的或退潮時才露出的,可以存在於海洋、河流或其他任何水域中。


top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長 40’075.02公里。赤道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為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 0°。赤道的 78.7%被海洋覆蓋,餘下的21.3%為陸地。赤道與兩條極圈(北極圈和南極圈)及兩條回歸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組成地球表面五條重要的緯線,而赤道也是唯一最大的一個大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稱為天球赤道
§ 認識經緯度
https://youtu.be/FfPbbo3LFjs (2019/09/11)


top

極地

極地位於地球的兩極附近的地區(緯度66.5°以上)。北極南極為其中心地;北極的北冰洋和南極的南極大陸皆被大量的冰層包圍。
#)在北極地區擁有領土的國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丹麥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生活的人口和它們所屬的國家都不太相同,而生活在北極地區不同部分的人口更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文化。
#)南極沒有人類的獨特文化,但卻有著複雜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南極地區的沿海地區。南極沿海的上升流為當地的磷蝦提供大量的養份,而磷蝦則為當地的動物提供食物,如:企鵝藍鯨
§ 食物鏈最底層的南極磷蝦
https://youtu.be/M3PnssjbTyQ (2020/09/17)
§ 南極和北極
https://youtu.be/jSSIeOlIqu0 (2019/08/28)
§ 北極凍原
https://youtu.be/eH6YjL2CAMg
2019/04/08


top

森林

森林是一個高密度樹木的區域(或歷史上,森林是一個為狩獵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表面(或30%的佔總土地面積[1])。森林覆蓋著全球面積的9.4%,全球陸地面積的30%(在工業化前約佔全球面積的15.6%,全球陸地面積的50%),森林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調節水文湍流和鞏固土壤起著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 森林的療癒功能
https://youtu.be/0mM7TkMjdE8 (2020/03/29)
§ 台灣杉人工林的故事
https://youtu.be/Z38XwYSXUsQ (2018/06/11)


top

生物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適應。生物分為三個域:細菌古菌、以及真核生物,還有似乎無新陳代謝遺傳的病毒與內共生細菌⋯⋯等。其中最具挑戰自然生態循環的是人類,人類是動物的一種。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其他動物(肉、卵和奶)一直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動物的則被用來取暖。某些動物被馴化為家禽家畜寵物。除此之外,牠們也是人類文化(如神話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一般討論用語,所稱的動物是不包含人類。
§ 10種可愛但會殺人的動物
https://youtu.be/LtvTcJ3FP14 (2019/04/24)
§ 7種聰明到令人震驚的動物
https://youtu.be/ext_LjHTGr0 (2020/04/12)
§ 人類消失一萬年之後
https://youtu.be/EW77R_D-XCw (2019/12/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