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 1582年 7月兩位西班牙·神父與一位葡萄牙·耶穌會人士因大風擱淺臺灣 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
在 17世紀時,臺灣中部曾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並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 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及數百艘戰艦圍攻荷臺首府熱蘭遮城,使荷蘭在 1662年 2月 1日簽約投降,臺灣進入明鄭時期,在此期間漢人大量移民臺灣。1683年,明鄭降清將領施琅率清軍攻臺鄭克塽投降,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 陳耀昌(1949~),臺灣著名的血液疾病專家,於 1983年完成台灣第一例的骨髓移植治療。
陳耀昌談臺灣的「島嶼 DNA
https://youtu.be/8vX7IStdaG8 (2016/10/23)

近代研究台灣的歷史學者:


top】【main

臺灣名稱的由來

「臺灣」名稱來自於南臺灣原住民族·西拉雅族的台窩灣社(Tayouan),此名稱位置即現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一帶;一說為源自於大武壠族的台窩灣社(Taiouwang),屬於大武壠頭社的附屬部落之一。荷蘭人來臺時便隨此名稱呼,並音寫成 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漢人又依台語音譯轉寫漢字為「大員(Tāi-uân)」、「大苑(Tāi-uán)」、「臺員(Tâi-uân)」、「大灣(Tāi-uân)」或「臺窩灣(Tâi-o-uân)」…等名稱,最後在清治時期定名為「臺灣(Tâi-uân)」直到現在。
§ 於 1582年葡萄牙船隻在台船難,是首次登陸台灣的西方國家。
https://youtu.be/XH867tfxLHU (2020/12/06)


top】【main

臺灣史前定義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荷蘭人為建立能與中國明朝(西元 1368~1644年)、日本貿易的據點的荷蘭統治時期(西元 1624~1662年)為參考點。當時的荷蘭人為傳教目的而導入羅馬拼音作為當時平地原住民的語言書寫工具。這個語言書寫工具被稱為新港文書
依據考古,距今 30ˊ000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較晚的新石器時代則有南島語族的考古遺跡。事實上,臺灣因地處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遺傳上分布區域的最北端,亦可能的發源地之一。
於此之前的史前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這段史前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有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使用於西元 1624年之後),還有幾個著名的臺灣史前代表文化,有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約 20’000~2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約 7’000年~4’7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圓山文化(約 3’300年~2’500年前)和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約 1’800~500年前)。
註:新港文書約源於 1624年,至 1818年逐漸流失迄今 ……
§ 平埔先民的簽約文字 
https://youtu.be/pZ-0csbx-lo?t=2101 (2016/03/21)


top】【main

臺灣史前的王國

臺灣本島,曾經有個:大肚王國(不可考~西元 1732年,很可能與隋書中的流求國有所相關),荷蘭人稱米達赫王國(Kingdom of Middag)。為一個在臺灣中部由臺灣原住民的拍瀑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建立的跨部落聯盟。以荷蘭人的觀點來說,「米達赫(Middag)」是當時荷蘭當局的員工大衛·萊特定義的一個擁有特殊政治地位的郡省;米達赫王國鼎盛時期的領域範圍南端到鹿港,北方到桃園以南之地區。
荷蘭人統治臺灣之前,原住民部落,除了大肚王國瑯嶠瑪家…`等排灣族部落以外,社內少有絕對的統治者。當時臺灣原住民族係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而有一群約定成俗的長老,或是精於作戰、狩獵的人物,作為村社對外交涉的代表。
§ 駱芬美談傳說中的大肚王國(被誤解的臺灣史
https://youtu.be/auGtvbuZCOU2016/05/19

§ 十七世紀荷蘭人手繪平埔族追鹿,寫下「我是福爾摩沙人」。荷蘭首任駐臺牧師干治士(1627~1637年在臺)對當時臺灣先住民描述道:「總的來說,福爾摩沙人都很友善、忠實和善良。」。


top】【main

臺灣史前時期

於 1543年,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峽時,有個船員偶然遙望,發現一個青蔥翠綠的海島,禁不住喊出「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美麗島」,就這樣,這個「福爾摩沙Formosa」,就成了西方世界對臺灣這個島嶼的稱呼。然而,葡萄牙人雖是最早抵達東亞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臺灣之間僅止於用鴉片銀元交換臺灣原住民的物品,並不打算進一步殖民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 1624年荷蘭人殖民(共構殖民)臺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地原住民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著名文化代表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遺址十三行遺址
#)參閱台灣歷史年表


top】【main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西班牙統治時期臺灣為西元 1626 1642年間,西班牙帝國北台灣歷時 16年的殖民統治。行政上屬於新西班牙總督轄區·菲律賓都督府。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西班牙人卻沒有完全佔領台灣,反而讓荷蘭共和國奪得先機。直到 1626年,為了突破荷蘭人對馬尼拉的貿易封鎖,才出兵雞籠,並逐步征服北台灣。可是西班牙人無力驅逐荷蘭人,也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駐軍的花費,反而要靠馬尼拉補助北台灣的經營。當馬尼拉經濟衰退以後,西班牙人就縮減駐軍,給了荷蘭人可乘之機。終於在 1642年荷蘭人攻陷雞籠,結束西班牙人於北台灣的統治。
§ 西班牙殖民台灣
https://youtu.be/24p-6Lb9VAo (2018/12/11)


top】【main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為 1624至 1662年間,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聯合東印度公司南臺灣歷時 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 1622年荷蘭人建馬公·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日本史書稱為雞籠國。
§ 荷蘭殖民台灣
https://youtu.be/BVWRy4W0Dvw (2018/12/11)


top】【main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 1662年至 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南臺灣所建立之明鄭政權統治時期。明鄭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世統治 21年。
鄭荷之戰·荷蘭降書:統治臺灣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於公元  1662 2 1簽署「鄭荷之戰荷蘭降書,向鄭成功的軍隊投降
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成立於 1602年 3月 20日,1799年解散。荷蘭東印度公司
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世界上第一間證券交易所也在阿姆斯特丹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創立。
歷經解散 223年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於 2023年 1月 18日選擇在 1624年登陸台灣的臺南市重新設立。


top】【main

臺灣清治時期

張秉鵬蔡騫斯卡羅西仔反臺灣堡圖

臺灣清治時期又稱為清領時期清據時期,是指臺灣清朝統治的歷史時期,自 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攻滅南明勢力東寧王國起,歷經雍正1678 12 13日~1735 10 8日)、乾隆1711 9 25日~1799 2 7日)、同治1856 4 27日~1875 1 12日)至 1895 4月清朝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為止,共計 212年。
「臺灣清治時期」是臺灣歷史上統治持續時間最長、且唯一超過百年的時期。


top】【main

張秉鵬

張秉鵬17671834)出生於清乾隆中葉,家境貧窮,由於父母相繼逝世僅依靠兄長張秉宇維持家計;不料哥哥壯年因病早逝,嫂嫂隨即帶著幼侄改嫁。張秉鵬遂流落於泉州真武廟附近,某日有日遇見了一位相士,細觀張秉鵬面相手相之後,認知被稱為「泡官」的張秉鵬命宮「有財無庫」,遂將女兒許配。張秉鵬眼見當時多數同鄉都出海討生活,又在相士岳父的指點之下,遂隻身前往北台灣謀生。當時欲往臺灣(北台灣北頂」)辦貨的商團的行主,將辦貨任務交由張秉鵬帶領;然而,正當船隊將駛入滬尾港口時,卻遭遇橫行於中國東南海的同安籍海賊蔡牽17611809)的襲擊與掠奪。當時巧逢大龍峒·大道公廟落成、大道公神像開光點眼之日,自祖廟白礁慈濟宮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進香歸返的神像,從滬尾準備入港,居民紛紛前往禮佛;沿途燒香、放鞭炮,蔡牽卻誤以為這是在歡迎自己,大喜,遂下令所有海賊不准殺害住民,張秉鵬滿載貨物的船隊與他的船員這才躲過一劫。從此掛著蔡牽授予的黃色「免劫令旗」,北頂船隊再也不受海賊的侵襲,張秉鵬因此而發跡。隨後張秉鵬脫離原本的商行,創立了獨自經營的「張德寶商號」。


top】【main

蔡騫

蔡牽1761—1809年),臺羅: Tshuà Khian, 一作蔡騫,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海賊領袖、福建泉州同安出身的閩南人,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後來於滬尾(今臺灣臺北市淡水區)建立政權,年號光明,號:鎮海威武王,並持有「光明正大」玉璽,建國之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清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


top】【main

斯卡羅

斯卡羅排灣語Seqalu),又稱斯卡羅酋邦或斯卡羅王國,在清朝文書中稱作瑯嶠下十八番社,是一個曾經存在於臺灣本島屏東·瑯嶠地區(恆春一帶)的酋邦。該酋邦由南遷的知本社·卑南族所形成的貴族群體與占琅嶠人口多數的排灣族建立。其統治疆域大致屬現臺東縣·太麻里金崙大鳥屏東縣·滿州一帶。十七世紀,荷蘭方面稱其統治者被稱為「瑯嶠君主」。
西元 1867年 3月,美國船難者誤闖斯卡羅領土,遭逮捕處決,即羅發號事件。隨後美國海軍遠征福爾摩沙,與排灣族展開戰鬥,美軍敗逃、遠征失敗。最後由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親自與大頭目·卓杞篤交涉,雙方最終達成協議。
在 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僅有北方三社(牡丹社、高士佛社、射不力社)對抗日軍,當時的大頭目潘文杰協助日軍安撫番社,牡丹事件後 1875年清廷在恆春半島建立恆春縣,斯卡羅還幫助清廷建造恆春縣城,雙方外交關係穩固。

李仙得(法語:Charles W. Le Gendre,或譯李讓禮李善得|1830/08/26~1899/09/01),法裔美國人,曾參與南北戰爭,官拜准將,後擔任外交官,曾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
羅發號事件(或稱:羅妹號事件|1867年 3月~1869年 2月)之後,曾來台灣排灣族領袖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之盟八瑤灣事件之後,李仙得曾擔任日本外務省顧問,協助日軍出兵台灣。
◎ 公視旗艦史詩:斯卡羅電視劇
https://youtu.be/DiyAGZM1uVk (2021/08/14)
斯卡羅電視劇於 2020年 1月正式殺青
非洲諺語: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
◎ 讓我們聽聽高金素怎麼批判《斯卡羅電視劇》罔顧史實!
https://youtu.be/F1cSZylLkLM (2021/08/19)
◎ 斯卡羅電視劇前導拍攝幕後花絮
https://youtu.be/2zP-TlO0Chg (2020)


top】【main

西仔反

西仔反戰役,是指 1884 8 5日~1885 6 13中法戰爭(清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包括淡水之役、基隆之役、澎湖之役。
§ 駱芬美老師談 18841885的清法戰爭:西仔反
https://youtu.be/SLXHUCtnkXQ 2020/03/23

  • 淡水之役,又稱滬尾之役、滬尾登陸戰,是中法戰爭的一部分,於 1884 10月發生在大清帝國·福建省·臺灣道·臺北府·淡水縣(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一次戰鬥。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目的是占領淡水炮台,並清除港內水雷;由於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時被清軍及臺灣鄉勇孫開華)擊退,未完成戰鬥目的。法軍則增兵至 1800人攻向基隆,自 10 23日起對淡水河出海口實行海上封鎖。
    § 滬尾之役訪問紀錄片
    https://youtu.be/EtYFP2kYHfA 2019/10/25
    § 1884年的「滬尾之役」
    https://youtu.be/-z2Id4RlVWI 2020/11/22
    § 孫開華(約18401893),字賡堂,中國湖南慈利岩泊渡人。湘軍將領,曾官福建提督,幫辦臺灣軍務。各節重點:
  • 基隆之役於 1884 11月中旬至 1885 3月上旬,涵蓋:暖暖之役、齒型高地攻防戰、竹堡戰役、第一次月眉山戰役、第二次月眉山戰役。兩軍各自放棄陣地,清軍掩護湘軍主力撤退至基隆河南岸的暖暖五堵劉銘傳聶士成則親率 400人馳援六堵;而法軍因彈藥用盡,加上當晚大雨不停,溪水暴漲,僅追至基隆河北岸,戰事告一段落。
  • 澎湖之役起於 1885 3 29日(光緒 11 2 13日)止於屬於中法戰爭一部分,也是臺灣戰區(西仔反)其中一役。法國將領孤拔1827/06/261885/06/11)率領遠東艦隊砲轟澎湖廳媽宮澳(今馬公港)、金龜頭蛇頭、四角仔嶼等砲台,撥派另一兵團登陸嵵裡澳佔據紗帽山揭起戰爭序幕;3 31日(光緒 2 15日),清軍副將陳得勝、澎湖水師協·副將·周善初、候補同知關鎮岳等接連兵敗,最後周善初北遁至大赤崁(今白沙鄉·赤崁村)搜船逃亡,此後法軍順利攻佔媽宮港、控制澎湖本島全境,以擊退清軍獲勝告終。

top】【main

臺灣堡圖

臺灣堡圖 1904年(日·明治 37年)完成的臺灣地形圖,比例尺為 2萬分之 1。繪製範圍涵蓋原住民主要居住地(蕃地)以外的平原、丘陵地帶,共計 466張地圖(內含 1張一覽圖)。臺灣堡圖依據臺灣總督府 1898年(日·明治 31年)進行土地調查的成果,整理清治時期末期劉銘傳推動土地清丈所釐定的堡里鄉澳街庄社鄉二層架構所繪製。於臺灣日治時期成立 5州2廳(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台東廳、花蓮港廳)後進入穩定期。

臺北都會區涵蓋:臺北市 12、新北市 28區、基隆市 7區,前身為臺北州臺北廳涵蓋:台北市、新北市…等,於臺灣清治時期稱: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芝蘭三堡…等。昔時有諸多稱呼,如:臺北廳(1901年~1909年)臺北廳(1909年~1920年)台北市堡里…等。

臺灣堡里列表,列舉 1920年(大正九年)「地方制度改正」前夕,將原有的各堡、里、鄉、名稱及其所管轄的街、庄、社、鄉數目彙整。當時的堡里行政區劃分,涵蓋 12廳:宜蘭廳臺北廳桃園廳新竹廳臺中廳南投廳嘉義廳臺南廳阿緱廳臺東廳花蓮港廳澎湖廳
參考明鄭臺灣建制1655~)、臺灣明鄭時期行政區劃1661~)、臺灣清治時期行政區劃1684~等。
大正版臺灣堡圖 1920年(日·大正 9年)臺灣日治時期將臺灣行政區劃大改革,將原有的十二廳改制為五州二廳,州/廳下設市/郡/支廳,郡/支廳下設街/庄/區/蕃地,同時廢除沿用自清朝時期的堡/里/鄉/澚,將所屬的舊制街/庄改制為大字」,其下的自然村(土名)則稱為小字」。
翌年又將原本臺灣地名常用字「藔」、「仔」改為「寮」、「子」,並更改部分地名。於 1921年(日·大正 10年)將 1904年之版本(明治版)為底稿,僅將異動地名及行政區界以紅字標示,發行實施,又稱「紅字版」。


top】【main

臺灣日治時期

戰事關於鴉片國家公園臺灣堡圖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 1895年至 1945年間由日本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日本統治時期,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top】【main

戰事


top】【main

關於鴉片

)馬關條約訂定後,日本領有臺灣的第 6年,也就是明治 34年(1901),臺灣西半部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宗教力量降筆會運動,利用「扶鸞」來戒除鴉片煙癮的運動。所謂「降筆會」就是史上因鴉片而興起的民族運動,也就是本土化戒癮運動。降筆會運動造成台灣吸食鴉片者明顯減少,這一年鴉片專賣收入,總督府原預算列有 428萬圓,實際收入則僅有 280萬圓,確實可見降筆會給予財政當局甚大打擊。因此日本政府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九月出手鎮壓降筆會運動,迫使降筆會運動轉而地下化。直至 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爆發,日本政府才開始認真地處理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問題。,直至 1944年才取消專賣,隔年因珍珠港事敗,而撤離臺灣!

降筆會事件臺灣總督府鴉片政策
https://youtu.be/mLo3RFhr-XA?t=3431 (2017/05/19)
)鴉片究竟何時才在臺灣徹底消失
https://youtu.be/-0-4qFRBjGI (2014/10/01)

§ 扶鸞:開始於 1898年的飛鸞降筆會爲主的祈禱法,是在祭壇上置放砂土,二位道士面對面站立,各自以右手握住一木製之筆,在砂土書寫文字。而鴉片煙癮者則坐在神前燒香、燒金紙,讀經者則讀經。祭拜後,將香灰混於供奉神前之水中,由癮者服用。在砂上文字是由道士隨意書寫,人民認是神意,文字若非道士則不能解讀。
尿液驗毒法杜聰明(1893/08/25~1986/02/25)於 1930年獨創應用的鴉片癮治療法包括減量弁毒療法(漸禁斷療法)及尿液驗毒法。


top】【main

國家公園

日治時代的國家公園於 1937年 12月 27日公布規劃案,正式核定下述三座公立公園,面積共 46萬公頃,約占全島面積 13%:

  1. 大屯國立公園:面積 8’265公畝,包括現在的台北以北大屯山區、陽明山、觀音山、北投等地區;為台北州區內。
  2. 次高太魯閣(雪山太魯閣)國立公園:面積272’590公畝。包括花蓮、太魯閣、雪山、小雪山、合歡山、大霸尖山、霧社、能高山等地區;分屬花蓮港廳、新竹州、台中州、台北州區內。
  3. 新高阿里山(玉山阿里山)國立公園:面積185’980公畝,包括玉山、阿里山、秀姑巒等地區;分屬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台東州區內。

國家公園〗【top】【main

臺美關係史

臺美關係史全稱:臺灣與美國關係史,是指臺灣信史以來至今與美利堅合眾國雙方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隨著中華民國政府在 1949年遷至臺灣後,實際上與其外交關係幾乎重疊。

  • 中美斷交
    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雙邊關係自 1913年至 1979年,兩國一直有官方外交關係。當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1913/01/09~1994/04/22)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於 1978 12月,美國總統 吉米·卡特(1924/10/01~)宣布自 1979 1月將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爰此激發了國內青年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觸發臺灣青年學子不再高唱「西洋歌曲」,轉向「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同時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被稱為「民歌運動」。

top】【main

聯合國大會第 2758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為 1971年 10月 25日在第 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表決並通過的,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由於 1970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與蘇聯對抗,決定與當時與蘇聯交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往。
1971年,當時身為最高領導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1893/12/26~1976/09/09/字潤之,湖南·湘潭人氏)知悉美國意向後,開始與美國政府進行「桌球外交」,雙方關係迅速升溫;於是美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讓步,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代表權,此時支持中華民國的陣線立即崩潰。
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將此決議案稱做「排我納匪案」,現今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稱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將此事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重返聯合國」


top】【main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全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或南京政府,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1925年 3月孫中山逝世後,於 7月 1日將原中華革命黨改組而成,通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 1948年 5月 20日。


top】【main

視覺詩

具象詩寶塔詩圖象詩
文字畫

視覺詩的類型可有三種類型:具象詩(圖案有形詩),特別指一九五零和一九六零年代的圖案有形詩運動,自由地安排語言的元素,不一定是線性的句子結構,可由空間、圖畫和字形特徵以及字間感受,解讀作品意義。寶塔詩,是由字數長短不等的中文詩句組成,上尖底寬,形如寶塔。寶塔詩與西式具象詩類似,有如排列更規則化的具象詩。圖象詩,二十世紀初期的視覺詩類型,作品中字母、字彙、句子在頁面上排列成形狀或影像,通常與字義相關。

main

文字畫

透過了解古代甲骨文之美,引申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借助文字習寫,以欣賞大自然界生物活動字句作為表達「中華文字之美」的基本觀念。我想,漢字亦可作如此創作予以表達,與其稱作『視覺詩』倒不如稱之為『文字畫』。
¶ 緣起於『文字畫/視覺詩』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cdr/interart/futurism.htm
近年上海人竺仁岑,她藉巧手以毛筆創建的文字圖畫,幾個字組成一個名詞,而這個名詞卻呈現出相符的圖案,更值得搞「文創設計者」一看!
¶ 關於竺仁岑
https://www.itsfun.com.tw/竺仁岑/wiki-8736035-8068705
¶ 竺仁岑的創作(2015年)
http://youtu.be/Yiry-6zDios


top】【main

飲品

飲料beverage)是供人類飲用的液體,除了解渴的基本功能外,飲料在人類文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常見的飲料類型包括牛奶咖啡手搖飲等。水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是喝常溫的;在中國文化中通常是喝溫熱的。牛奶也被視為飲料之一,水和牛奶在歷史上一直是基本飲料。當人體脫水時,就會感到口渴,口渴由下視丘調節。下視丘能響應身體電解質水平的細微變化,以及血液循環量的變化;完全不喝水會導致死亡。
◎ 英文單字:beverage為飲品的統稱,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種飲料都能稱呼,是一種很籠統的英文說法,同時也是標準的用法。飲料的英文單字:drinks,除了可以表示一般的飲料之外,通常也可以是帶有酒精成份的飲料,如:啤酒、調酒、雞尾酒等,都可以直接用 drink來表示。因此喝帶有酒精成份的飲料,採用 drink會比較貼切一點。


main

飲用水

飲用水(英文:drinking water)是指適用於飲用或烹飪的,通常不含任何添加物、無色透明、依食品標準製造、可直接飲用。成人每天至少需要補充水分 1’200毫升(mL)左右。煮開的水在容器(如:水壺)中長期保存放置 5天~6天後,細菌作用可能產生亞硝酸鹽含量上升。維生素 C可以抵擋亞硝酸鹽反應。自動反覆煮滾水的熱壺設備,由於水的蒸發會增加水的亞硝酸鹽含量。


top】【main

牛乳

牛乳(milk)是最古老的天然飲品之一。牛乳是乳汁,又稱:牛奶。牛乳在不同國家分有不同的等級,目前最普遍的是全脂、高鈣低脂及脫脂牛乳…等,3種。
美國將牛乳按照脂肪含量分為 5類,分別是接近無脂(skim)、半低脂(1/2 percent low fat)、低脂(1 percent low fat)、減脂(2 percent reduced fat)與全脂(whole)。一杯 500毫升(mL)的純牛乳,熱量在 300大卡左右。牛乳的主要成分乳清蛋白酪蛋白、β-乳球蛋白、γ-乳白蛋白…等。
牛乳適合需控制飲食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肥胖人士及消化能力較弱或腹瀉的嬰兒飲用。
由於牛乳中富含乳糖,乳糖是一種雙醣,需要生物體中分泌的乳糖來分解。大部分成年人長大以後可能失去分解乳糖的人體功能。

◎ 常見的牛奶製品:鮮奶油起司優格淡奶煉奶奶油奶粉…等。


世界牛奶日〗【top】【main

風味茶

§ 學會自製 5種風味茶
https://youtu.be/ggsNyUFnkUc (2020/01/20)

19世紀初隨著冰塊製作商業化,冰茶開始風行,如今更有採用乳品、水果、果汁、果糖、香草或碳酸飲料調製出特殊口味的「風味茶」。

調製風味茶飲的四種基礎材料:

  • 基底base):風味茶的基本要素,如:綠茶、烏龍茶、紅茶、包種茶、珠茶、花草茶(洋甘菊茶、扶桑花茶、玄米綠茶、聖誕茶、薰衣草茶、香茅茶)等;
  • 液態水liquid):風味茶的口感,如:果汁、乳製品、氣泡水、冰塊等;
  • 糖漿syrup):風味茶的味道,如:水果糖漿(莓果糖漿、柚子酵素、五味子酵素)、草本糖漿(薰衣草糖漿、迷迭香糖漿、玫瑰糖漿)、香料糖漿(香草糖漿、生薑糖漿、榛果糖漿)等;
  • 裝飾garnish):風味茶的視覺效果,如:水果(柑橘類、莓果類、木瓜、頻果、芒果、香蕉等)、香草(薄荷、香茅、玫瑰花瓣、麝香草、迷迭香)、粉末(巧克力粉、薑黃粉、餅乾粉)等。

調製風味茶飲使用的工具:

  1. 準備:計量匙、計量杯、量酒器、水果刀、削皮器、刨絲刀、冰淇淋杓、鉆板等;
  2. 泡茶:茶壺、濾茶器等;
  3. 製作:搗棒、奶泡器、調理缽、調理機、牛奶壺、雪克杯、拉花杯等;
  4. 品嚐:酒匙、香檳杯、不倒翁杯、高飛球杯、雙層杯等。

top】【main

其它飲料

其它


top】【main

古柯茶

古柯茶mate de coca)是用古柯樹葉片製成的一種草本茶。可使用古柯茶包或葉片熱水沖泡而成。這種飲料最常販售於安第斯山一帶,如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尤其是秘魯。古柯茶葉的顏色偏綠黃色,味道微苦,聞起來有綠茶的芳香甜味。


top】【main

瑪黛茶

瑪黛茶yerba mate drink)是利用巴拉圭冬青的乾燥葉子浸泡在開水作成的一種傳統草本茶,盛行於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巴西南美洲各地,現在歐美、中東及亞洲各國亦越來越受到關注。古柯茶mate de coca)和瑪黛茶yerba mate drink)雖然一樣有「mate」的名稱,但是它們幾乎沒有共同之處。


top】【main

臺灣的住民

考古學的臺灣原住民臺灣南島語言原住民族群
平埔族群臺灣客家族群閩南民系
臺灣未識別民族

臺灣本島在 17世紀中葉以前,臺灣原住民族一直居於主體地位;隨著漢族不斷從中國本土·移入墾殖、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臺灣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等多次政權遞轉。最近一次遞轉為 1945 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自 1949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 臺灣人類的源起
https://youtu.be/P9BmoqoByHQ 2019/11/04
§ 陳耀昌(1949~)談臺灣的「島嶼 DNA」
https://youtu.be/8vX7IStdaG8 (2016/10/23)

陳耀昌(1949~),臺灣著名的血液疾病專家,於 1983年完成台灣第一例的骨髓移植治療。
陳第(1541/04/10~1617/04/28),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明朝·儒生、音韻學家、藏書家。陳第貢獻致力於音韻學探討,指出字音會隨著時地差異,糾正自宋朝·朱熹以來錯誤的叶音觀念。曾隨名將沈有容至台灣,著有《東番記》一書,被視為研究台灣原住民的重要文獻之一。 

臺灣的地質臺灣的歷史臺灣的文化民俗語言

main

考古學的臺灣原住民

於 2013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將左鎮人樣本送檢,經放射性碳定年法檢驗後,推翻了「左鎮人是臺灣最早的人骨化石是距今 20’000~30’000年」的看法。
左鎮人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智人種),其年代測定距今約 3000年。目前認為具有直立人特徵的澎湖原人(生存年代距今約 450’000~190’000年前的更新世中期)才是臺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至於大坌坑文化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該文化的分布地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和附近島嶼一帶。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距今約 7’000~5’000年。
:考古學者運用人骨鑑定新技術(放射性碳定年法)大翻案,突破重重迷霧,追尋可靠證據,再度定位了台灣最早的先民,他們不是「左鎮人」,那麼到底是誰?
§ https://youtu.be/THK5rgzaO8o (2017/01/08)


臺灣南島語言〗【top】【main

原住民族群

§ 臺灣原住民族簡介
https://youtu.be/AfLQ-567jG0 (2016/10/31)
§ 原住民分佈區域
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原住民各族特色
原住民歌曲原住民舞蹈原住民習俗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的英文應該翻譯為「indigene」或「aborigine」頗具爭議性。因為 aboriginal 是指原始居住的人,他們昔時未受外來文明影響或該部落完全不接受任何當時外來文明的東西;臺灣的原住民(約 520’000人,占人口數的 2%),都已漢化或西化,應以「indigenous」來稱之較正確。
註 ㄧ:aborigine 指原始居民或土著民族。
註 二:indigene 指原住民或土生土長的當地人。
§ 臺灣原住民:移動的史書
https://youtu.be/AteZVc7HR94 (2018/04/19)
§ 臺灣原住民:祖靈我族
https://youtu.be/AfLQ-567jG0 (2017)
§ 台灣之美
https://youtu.be/kloT23mAHrg (2018/01/24)
濃縮的 3分鐘精華短片,取材自齊柏林導演所拍攝的『看見台灣』
臺灣原住民(於 2014年之前)共 14族,於 2014/06/26,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 通過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 15族、第 16族。(現在台灣原住民族已有 16族)
§ 16族禮讚
https://youtu.be/dB3N23ve0Ps (2016/03/07)
§ 原住民的歌舞簡介
https://youtu.be/D66OrLs-toQ (2013/11/04)
§ 原住民圖騰
https://youtu.be/gwDxa3p-woE (2014/07/01)


top】【main

原住民族各族特色

  1. 排灣族
    https://youtu.be/aI1dCMjVw2I (2014/09/15)
  2. 阿美族
  3. 毛利人與阿美族文化交流
    https://youtu.be/P30aIpAvdK0 (2019/08/03)
  4. 布農族
    https://youtu.be/sleObTNJkag (2012/08/19)
  5. 山中月影
    https://youtu.be/BMidIL1WqXQ (2016/01/16)
  6. 泰雅族
  7. 最後通電的部落
    https://youtu.be/GwGyhEXdGIw(2020/03/28)

top】【main

原住民歌曲


top】【main

原住民舞蹈


top】【main

原住民習俗

原住民習俗
原住民作物

§ 花蓮·卓溪鄉·布農山村:布農族的農耕與飲食文化
https://youtu.be/V4dV–tfKOY (2019/11/28)


top】【main

平埔族群

§ 臺灣的原住民
https://youtu.be/AteZVc7HR94 (2018/04/19)

凱達格蘭文化館

平埔族群(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之前稱之平埔族,是對台灣原住民族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對應的另一稱呼為高山族。平埔族群往昔在荷蘭西班牙統治時稱為「土著」;清領時期,則大多稱為化番、熟番。自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平埔族後代大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獲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臺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埔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賽夏族邵族也曾一度被歸為平埔族群,可見「平埔族」、「熟番」、「化番」及「生番」等…分類,皆為外來政權依統治方便,未依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所做的分類,造成當代的平埔正名平埔正名運動。於 2006年 7月 6日「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正式運作,並召開首次委員會議,開啟平埔族正名運動,較具有成果的是西拉雅族,西拉雅族在台南市為市定原住民族。
自 1931年起,學者對於平埔族群的分類,有新的不同看法。主要依臺灣南島語言再細分成「北臺灣南島語族」、「中臺灣南島語族」、「南臺灣南島語族」以及「東臺灣南島語族」,涵蓋多個語群。
#)參考:南島語系語言分類系譜


top】【main

凱達格蘭文化館

平埔族群的平埔一詞代表「平原地區」之意。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群(如左圖各族)大多已經漢化,而以「平埔族群」一詞稱呼。因此原住民族群分類的重點放在「高山族群」上;以前賽夏族邵族也曾一度被歸為平埔族群。
§ 平埔族第一次大遷徙
https://youtu.be/5FMzT1LrXv8 (2014/08/03)3’52”
§ 平埔先民
https://youtu.be/pZ-0csbx-lo (2016/03/21)48’00”

凱達格蘭人是平埔族群的一支,為臺北地區早期的平地原住民,也是 400多年前已經居住於台灣北部地區的原住民之一,北投曾是凱達格蘭人的族地。
凱達格蘭文化館成立於北投,自有其深遠的歷史涵義。凱達格蘭文化館位於捷運站新北投附近,主體為地下 2層、地上 10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是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教育研習及文化藝術中心。
§ 拜訪凱達格蘭文化館
https://youtu.be/KcCr0YDevKw (2020/03/13)1’00”


top】【main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原為瑪家山地文化村,處於三地門、瑪家、霧台⋯⋯等, 3個原住民鄉對外交通之樞紐地帶,距屏東市僅 24公里,交通便利,附近均為排灣、魯凱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文化特有氣息。園區地處海拔 145公尺至 220公尺之間,地形崎嶇頗具自然景觀俊美與變化。目前歸屬於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管轄。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簡介
https://youtu.be/RMtksFTyjeQ (2016/02/15)


top】【main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 282號,於 1994年 6月 9日開幕,為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除了積極從事台灣原住民族文物蒐藏保存之外,博物館藉由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促進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推廣,館內的常設展及特展也忠實地呈現了台灣原住民族的豐富的物質文化。此外,為尊重原住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詮釋權,館內每年舉辦一次「與部落結合」特展,採取與單一族群部落合作的方式,共同規劃特展內容,彰顯獨特族群的主體性,提供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的場域,使博物館成為多元文化的發聲管道及論壇。〖閱讀更多關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設施介紹
https://youtu.be/4pSSaKH8D2g (2018/01/13)
§ 關於 SOAS 的故事
https://youtu.be/m5Fjtx55F9s (2013/08/12)


top】【main

臺灣客家族群

臺灣客家族群渡臺時間相當早,德國史學家 Riess研究荷蘭史料時發現,荷蘭人與臺灣原住民溝通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故此,尹章義教授(1944/05/04~)認為客家人與閩南人幾乎是同時抵達臺灣,甚至可能更早。臺灣客家人,是指父系為客家民系臺灣人,為臺灣第二大族群。早期臺灣客家人的母語為臺灣客家話歷經明鄭時期清治時期通行於臺灣的客家地區(集中於桃竹苗以及南臺灣·六堆地區及花東縱谷)。
客家民系
,俗稱「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簡稱「Hakka」(客家話:客家,白話字Hak-kâ),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客家族群之稱源於清朝初年當時廣東四邑地區以地主自居的四邑族群,將有外地籍貫的本地居民冠予「客家」之稱,而有土籍、客籍的區別。


客家話〗【top】【main

客家話臺灣話臺灣語言的腔調

閩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之為「河老(Hô-ló)」或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閩民系的分支之一。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臺灣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 50’000’000人。
一般定義的閩南人指的是發源於中國福建南部地區以及臺灣地區使用閩台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閩南族群也涵蓋: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龍巖話的使用者。東南亞國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閩南民系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臺灣話〗【top】【main

古琴

古琴為彈撥樂器,擁有三千多年歷史是中國古樂精髓,於 1820年代為了與西方樂器(鋼琴)有所區別重新命名。古人造琴的式樣是依據個人的審美觀、攜帶性對琴身輪廓略微變異。基本分為三類:
1)聖人造琴,如仲尼式、神農式、伏羲式等;
2)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等;
3)帝王造琴,如襄王琴、潞王琴等。

「鈞天雅奏」:一直是「仲尼式古琴」的稱呼。在臺灣,古老的廟宇戲台的匾額也是「鈞天雅奏」或「和聲鳴盛」;唯獨大陸的廖河戲台上的匾額撰寫的是「大雅元音」,卻也是雅俗共賞,又不失大氣磅礴。
¶ 古琴式樣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z5yv6g.html
¶ 廖河戲台的「大雅元音」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BB%96%E6%B2%B3%E6%88%8F%E5%8F%B0


main

¶ 中國古典音樂
https://youtu.be/_OjKTS9GeQw (2020/01/04)

仲尼式古琴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現存琴曲 3360多首,琴譜 130多部,琴歌300首。
經常在古裝或古代情節的電影電視節目中,古琴是較常出現的配樂演奏樂器之一,例如《秦頌》(李祥霆演奏)、山水情》(龔一演奏)]以及《赤壁》(趙家珍演奏)均有古琴名家參與配樂。
¶ 欣賞「太古遺音」,以仲尼式古琴演奏「梅花三弄」
https://youtu.be/IM9owHmgdnY (2015/01/03)


top】【main

四大名琴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說。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號鐘」、春秋時期楚莊王的「繞樑」、西漢司馬相如的「綠綺」和東漢末年蔡邕的「焦尾。但這些琴並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存世的名琴多來自唐朝之後,如唐朝的「九霄環佩」、「大聖遺音」、「枯木龍吟」、「春雷」…等。

宋朝也是琴文化發展的最重要的時代之一,現存的兩宋古琴佳器較多。宋徽宗御製的「松石間意」在 2010年以 1.3664億元拍賣,成爲當時拍賣價格最高的古琴、世界最貴樂器之一


top】【main

揚琴

揚琴Dulcimer)是弦鳴樂器(擊弦樂器)的一種,具有 144條弦、音箱以木製成,呈扁平梯形,以雙手持「琴竹」擊弦發聲,兼具打擊樂器及弦樂器之特色,在國樂團裡被編制為「擊弦樂器」。揚琴又稱:洋琴、打琴、蝴蝶琴、蝙蝠琴、扇面琴等;現代音樂界幾乎統一稱作「揚琴」。
揚琴源於中亞地區的波斯,稱作:「桑圖爾」,之後流傳到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是一種經過變體的東亞民族樂器。中國揚琴被認為是明朝時經海路傳進中國,在國樂團裡還是編制為「彈撥樂器」。朝鮮揚琴則是在 18世紀由中國人傳入朝鮮半島。
§ 揚琴獨奏:林冲夜奔,演奏者:何鋇家
https://youtu.be/Bpe-1MV0JOs 2010/12/23
§ 揚琴獨奏:一剪梅,演奏者:羅正楎
https://youtu.be/it0TAy4tb2o 2020/06/29
§ 劉憲雯訪問李庭耀談揚琴 
https://youtu.be/cHHGFe36fUY  2012/12/17
§ 揚琴協奏曲《狂想曲》:王丹紅創作
https://youtu.be/b1Nsto7uQdU 2014/05/01
§ 揚琴作品:剪羊毛
https://youtu.be/ShDUopVlNJQ 2021/06/05
§ 2013世界揚琴會員大合奏
https://youtu.be/b_CZQ63QwBo 2014/04/17

揚琴有「德西馬」(Dulcimer)、「欽巴龍」(Cimbalom)、「哈克布列特」(Hackbrett)及「薩泰里」(Epigonion等多種變體。


top】【main

琵琶

琵琶Pipa)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的一種,已經有 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出現在秦朝(前 221年~前 207年)。「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在唐朝618/06/18907/05/12)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又稱:琉特琴)、烏德琴等,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它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琉球琵琶
§ 琵琶獨奏:十面埋伏,演奏者:劉德海
https://youtu.be/jGq2KK9Xihw 2020/04/11
§ 十大琵琶名曲鑑賞
https://youtu.be/Mmvo3OZ6xjU 2021/10/07


top】【main

古箏

古箏Koto)又稱箏、秦箏,中國撥弦樂器,有 2’500年以上的歷史。古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二十五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 古箏演奏:十面埋伏,街頭演奏
https://youtu.be/7L2NvNDhybU 2020/02/01
§ 古箏音樂會:十面埋伏,演出者: 鄒勵娟、莫偉樑、錢璟、姚欣
https://youtu.be/0r322wLNM50 2015/12/08


top】【main

道之根源

胡適(1891/12/17~1962/02/24)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通常探討哲學的實質是在於問題本身過程的審查;在實質上探討過程中,必須去回答的探討命題方能謂之「哲學」。

道家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列子莊子為代表,是九流十家之一,也是中國·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主張「順其自然」以「道」為本,自然無為,認為要用到「人為」法律時,大道已經廢棄了,屆時社會上已喪失道德仁義,因此不主張要用「法律」治人;法家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頑劣,要用權威與法條以治天下。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多有牴觸,但到了法家的韓非子時,卻利用道家《道德經》的章句,闡發法家思想。


main

關於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可能是在文字發明以前、巫覡(··)自稱受自天神的圖畫,從最初寶玉或奇石上的紋路或圖象,聖人(伏羲氏、大禹等人)能從中理解天意,後來才演變為有文字註解、在簡牘或帛上的的圖書,但在具體形式與意義,後世則眾說紛紜。其中有好古,也有疑古的說法。有人認為可能是「易經」的根源、中華文化的重要資產;也有人認為「神話出現在信史之前、文獻不足採信」而加以排斥。
目前考証,在宋朝之前,太極與河圖洛書的記述只有文字,一直到「道家一代宗師:陳摶」才提出了太極、河圖、洛書的圖案。
陳摶(公元 871~989年)首創「龍圖易」融合了漢朝至唐朝的九宮學說以及五行生成數的理論,提出圖像,名之為龍圖。之後北宋的劉牧又將陳摶的龍圖區分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
南宋時蔡元定(公元 1135年~1198年)則將它改變過來,反將九宮圖稱之為「洛書」(九宮數),而五行生成圖稱之為「河圖」(生成數)。
··)巫覡是指能運用超自然力的人,現通稱巫。說文解字:「能齋肅事神明者,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男性稱為覡,或稱巫師。女性稱為巫,或稱女巫。
§ 龍馬負圖(河圖洛書 曾仕強1935/10/202018/11/11https://youtu.be/Vdc6MyjQU34 2021/12/26


top】【main

• 天書秘境(上) https://youtu.be/X93T7GPMsaY (2018/05/05)
• 天書秘境(下) https://youtu.be/1CXQPhrMSHo (2018/05/05)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