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蝶亞科

眼蝶亞科Satyrinae)是鱗翅目·蛺蝶科的一個亞科,涵蓋:9,超過 250 2’500多個物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除了南極洲以外各大陸都有出現。眼蝶亞科的幼蟲主要以棕櫚單子葉植物寄主。眼蝶亞科的成蟲飛行能力較弱,常在林蔭間出沒,翅膀常有大眼斑。常見的物種:閃蝶大翅環蝶(貓頭鷹蝶)及環蝶
眼蝶亞科涵蓋:

  1. 鋸眼蝶族Elymniini)、
  2. 幘眼蝶族Zetherini)、
  3. 環蝶族Amathusiini)、
  4. 大翅環蝶族Brassolini)、
  5. 閃蝶族Morphini)、
  6. 暮眼蝶族Melanitini)、
  7. 絡眼蝶族Dirini)、
  8. 晶眼蝶族Haeterini)、
  9. 眼蝶族Satyrini):
    長紋黛眼蝶

topmain

眼蝶族

眼蝶族有 13亞族:

長紋黛眼蝶

§ 長紋黛眼蝶
https://youtu.be/3ZvYpklothQ (2020/07/06)

長紋黛眼蝶Lethe europa)是蛺蝶科·眼蝶亞科·眼蝶族·黛眼蝶亞族·黛眼蝶屬Lethe)的一種,也是黛眼蝶屬的模式種,又稱:玉帶蔭蝶、白帶蔭蝶、竹木蝶、白條蔭蝶。長紋黛眼蝶的幼蟲以竹亞科植物等為食,一年多世代。
§ 波紋黛眼蝶(波紋玉帶蔭蝶)
https://youtu.be/OvhG4zI82_w (2017/11/07)
§ 波紋黛眼蝶
https://youtu.be/rlKjnranX3Y (2016/06/27)
§ 白帶黛眼蝶
https://youtu.be/SP16-K3ivp4 (2011/07/28)

黛眼蝶亞族(學名:Lethina)涵蓋:黛眼蝶屬Lethe|110餘種)、淡眼蝶屬Aphysoneura|2種)、串珠眼蝶屬Enodia|3種)、蔭眼蝶屬Neope|19種)、寧眼蝶屬Ninguta|8亞種)、紫眼蝶屬Ptychandra|6種)、紗眼蝶屬Satyrodes|2種)、麗眼蝶屬Mandarinia|3亞種等,8屬。


topmain

蛺蝶科

蛺蝶科演化支

蛺蝶科Nymphalidae)為鱗翅目·鳳蝶總科的一個科,最具多樣性,已被分類為 12個亞科、38個、542個,約 6’000個已被描述的物種,物種遍布世界各地,許多分類至今仍存有爭議。臺灣已知 58 158種。
蛺蝶科涵蓋許多著名的物種,如:帝王斑蝶金斑蝶虎斑蝶小紅蛺蝶北美眼蛺蝶銀紋紅袖蝶艾地堇蛺蝶大藍閃蝶,在臺灣有記錄的約 130種;香港 88種。各類陸上環境都有種類適合棲息,熱帶地區的物種多樣性最高,於溫帶寒帶地區也有許多獨特的類群棲息。


蛺蝶科圖集〗〖臺灣蛺蝶科圖鑑〗〖蛺蝶科圖鑑main

蛺蝶的亞科

  1. 閃蛺蝶亞科 Apaturinae):(20屬)
  2. 苾蛺蝶亞科 Biblidinae
    1. 苾蛺蝶族 Biblidini:(10屬) 
    2. 黑蛺蝶族 Epicaliini:(7屬) 
    3. 蛤蟆蛺蝶族 Ageroniini:(4屬) 
    4. 蔭蛺蝶族 Epiphilini:(8屬) 
    5. 權蛺蝶族 Eubagini:(1屬) 
    6. 圖蛺蝶族 Callicorini:(9屬)
  3. 絹蛺蝶亞科 Calinaginae):(1屬) 
  4. 螯蛺蝶亞科 Charaxinae 
    1. 螯蛺蝶族 Charaxini:(3屬) 
    2. 安蛺蝶族 Anaeini:(10屬) 
    3. 靴蛺蝶族 Preponini:(2屬) 
    4. 草蛺蝶族 Pallini:(1屬) 
    5. 璞蛺蝶族 Prothoini:(2屬)
  5. 絲蛺蝶亞科 Cyrestinae):(3屬) 
  6. 斑蝶亞科 Danainae
    1. 綃蝶族 Ithomiini:(4+ 3+ 9+ 3+ 5+ 4+ 7+ 10屬) 
    2. 斑蝶族 Danaini:(13屬) 
    3. 澳綃蝶族 Tellervini1屬) 
  7. 釉蛺蝶亞科 Heliconiinae 毒蝶亞科1屬)
    1. 釉蛺蝶族 Heliconiini 毒蝶族):(9屬) 
    2. 珍蝶族 Acraeini):(2屬) 
    3. 彩蛺蝶族 Vagrantini):(10屬) 
    4. 豹蛺蝶族 Argynnini):(7屬)
  8. 喙蝶亞科 Libytheinae):(2屬) 
  9. 線蛺蝶亞科 Limenitidinae
    1. 麗蛺蝶族 Parthenini:(1屬) 
    2. 偽環蛺蝶族 Pseudoneptini:(1屬) 
    3. 漪蛺蝶族 Cymothoini:(4屬) 
    4. 翠蛺蝶族 Adoliadini:(23屬) 
    5. 偽珍蛺蝶族 Pseudacraeini:(1屬) 
    6. 環蛺蝶族Neptini:(6屬) 
    7. 線蛺蝶族 Limenitidini:(14屬)
  10. 蛺蝶亞科 Nymphalinae 
    1. 端突蛺蝶族 Coeini):(2屬) 
    2. 眼蛺蝶族 Junoniini):(6屬) 
    3. 枯葉蛺蝶族 Kallimini):(4屬) 
    4. 網蛺蝶族 Melitaeini):(23屬) 
    5. 蛺蝶族 Nymphalini):(13屬) 
    6. 維蛺蝶族 Victorinini):(4屬) 
    7. 地位未定:(4屬) 
  11. 秀蛺蝶亞科 Pseudergolinae):(4屬)
  12. 眼蝶亞科 Satyrinae
    1. 鋸眼蝶族 Elymniini:(4屬) 
    2. 幘眼蝶族 Zetherini:(6屬) 
    3. 環蝶族 Amathusiini:(12屬) 
    4. 大翅環蝶族 Brassolini:(1+ 14+ 2屬) 
    5. 閃蝶族 Morphini:(3屬) 
    6. 暮眼蝶族 Melanitini:(6屬) 
    7. 絡眼蝶族 Dirini:(7屬) 
    8. 晶眼蝶族 Haeterini:(5屬) 
    9. 眼蝶族 Satyrini):(22+ 2+ 3+ 46+ 8+ 4+ 1+ 6+ 9+ 62+ 3+ 14+ 19+ 2屬) 

topmain

閃蛺蝶亞科

閃蛺蝶亞科 Apatur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20屬。

  1. 閃蛺蝶屬 (Apatura):柳紫閃蛺蝶紫閃蛺蝶 、細帶閃蛺蝶 、
  2. 綠幻蛺蝶屬Apaturina):綠幻蛺蝶
  3. 茵蛺蝶屬Apaturopsis):
  4. 星紋蛺蝶屬Asterocampa):
  5. 鎧蛺蝶屬Chitoria):
  6. 窗蛺蝶屬Dilipa):
  7. 榮蛺蝶屬Doxocopa):
  8. 悠蛺蝶屬Euapatura):
  9. 耳蛺蝶屬Eulaceura):
  10. 芒蛺蝶屬Euripus):
  11. 白蛺蝶屬Helcyra):
  12. 爻蛺蝶屬Herona):
  13. 脈蛺蝶屬Hestina):
  14. Hestinalis
  15. 迷蛺蝶屬Mimathyma):
  16. 羅蛺蝶屬Rohana):
  17. 紫蛺蝶屬Sasakia):
  18. 燦蛺蝶屬Sephisa):
  19. 絨蛺蝶屬Thaleropis):
  20. 貓蛺蝶屬Timelaea):

topmain

苾蛺蝶亞科

苾蛺蝶亞科 Biblid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6個,約 340個物種,主要分佈於新熱帶界;但是黑蛺蝶族中的一些物種與圖蛺蝶族 分佈於舊大陸

  1. 苾蛺蝶族 Biblidini:(10屬) 
  2. 黑蛺蝶族 Epicaliini:(7屬) 
  3. 蛤蟆蛺蝶族 Ageroniini:(4屬) 
  4. 蔭蛺蝶族 Epiphilini:(8屬) 
  5. 權蛺蝶族 Eubagini:(1屬) 
  6. 圖蛺蝶族 Callicorini:(9屬)

topmain

絹蛺蝶亞科

絹蛺蝶亞科 Calinag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唯一屬:絹蛺蝶屬學名Calinaga),分佈於古北區東洋區

  • 黑絹蛺蝶 (Calinaga lhatso
  • 絹蛺蝶Calinaga buddha
  • 臘絹蛺蝶 (Calinaga cercyon
  • 大衞絹蛺蝶 (Calinaga davidis
  • 格奧絹蛺蝶 (Calinaga gautama
  • 阿波絹蛺蝶 (Calinaga aborica
  • 大絹蛺蝶 (Calinaga sudassana

topmain

螯蛺蝶亞科

螯蛺蝶亞科 Charax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5個族,400多個物種,為中至大型蝴蝶,除了南極洲外全球皆有分佈。螯蛺蝶亞科的翅膀花紋五花百門、兩面的花紋可能完全不同,有些品種的翅膀底面色澤深沉,形成保護色,使捕食者難以發現;休息時多會翅膀閉合。有些物種後翅外緣成鋸齒形。成蟲機警,飛行快速,較少訪花、會吸食糞便、屍體和腐果的汁液。雄蝶又會吸樹汁

    1. 螯蛺蝶族 Charaxini:(3屬) 
    2. 安蛺蝶族 Anaeini:(10屬) 
    3. 靴蛺蝶族 Preponini:(2屬) 
    4. 草蛺蝶族 Pallini:(1屬) 
    5. 璞蛺蝶族 Prothoini:(2屬)

topmain

絲蛺蝶亞科

絲蛺蝶亞科 Cyrest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3個屬曾經被歸入線蛺蝶亞科 


topmain

斑蝶亞科

斑蝶亞科Dana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3個族,59個屬。所有物種有毒。斑蝶亞科的幼蟲大多以夾竹桃科·蘿藦亞科植物作寄主。成蟲翅膀常有警告色斑,表示體內擁有源自寄主植物的毒性,常成為許多無毒蝴蝶物種的擬態對像,欺瞞過天敵。

    1. 綃蝶族 Ithomiini:(4+ 3+ 9+ 3+ 5+ 4+ 7+ 10屬) 
    2. 斑蝶族 Danaini:(13屬) 
    3. 澳綃蝶族 Tellervini1屬)

topmain

釉蛺蝶亞科

釉蛺蝶亞科 Heliconiinae)又稱:毒蝶亞科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4個族與 1個單獨屬:鋸蛺蝶屬 (Cethosia)。

    1. 釉蛺蝶族 Heliconiini 毒蝶族):(9屬) 
    2. 珍蝶族 Acraeini):(2屬) 
    3. 彩蛺蝶族 Vagrantini):(10屬) 
    4. 豹蛺蝶族 Argynnini):(7屬)

topmain

喙蝶亞科

喙蝶亞科 Libythe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2個屬,曾被獨立分類為喙蝶科Libytheidae),臺灣稱之為:天狗蝶、長鬚蝶。
喙蝶亞科物種的唇鬚又厚又長,伸出在頭的前方,彷彿鳥類。喙蝶亞科為中型蝴蝶、壽命長,翅膀以啡色土黃色為主、飛行迅速。雌蝶前足正常;雄蝶前足退化,沒有步行能力。
喙蝶亞科有
2屬:
喙蝶屬東方喙蝶 (Libythea celtis)、 琦喙蝶模里西斯特有種、已滅絕)
美喙蝶屬:美喙蝶 (Libythea bachmanii


topmain

線蛺蝶亞科

線蛺蝶亞科 Limenitid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7個族。線蛺蝶亞科的物種繁多,有些飛行極快速、也有些喜愛滑翔飛行。線蛺蝶亞科物種花紋粗大跨越前後翅,有些品種翅膀底面色澤深沉,形成保護色躲避天敵。 

    1. 麗蛺蝶族 Parthenini:(1屬) 
    2. 偽環蛺蝶族 Pseudoneptini:(1屬) 
    3. 漪蛺蝶族 Cymothoini:(4屬) 
    4. 翠蛺蝶族Adoliadini:(23屬) 
    5. 偽珍蛺蝶族 (Pseudacraeini:(1屬) 
    6. 環蛺蝶族 Neptini:(6屬) 
    7. 線蛺蝶族 Limenitidini:(14屬)

topmain

蛺蝶亞科

蛺蝶亞科 Nymphalinae 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6個族與 4個地位未定的屬。

    1. 端突蛺蝶族 Coeini):(2屬) 
    2. 眼蛺蝶族 Junoniini):(6屬) 
    3. 枯葉蛺蝶族 Kallimini):(4屬) 
    4. 網蛺蝶族 Melitaeini):(23屬) 
    5. 蛺蝶族 Nymphalini):(13屬) 
    6. 維蛺蝶族 Victorinini):(4屬) 
    7. 地位未定:(4屬)

topmain

秀蛺蝶亞科

秀蛺蝶亞科 Pseudergolinae 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4個屬。


topmain

眼蝶亞科

眼蝶亞科 Satyrinae鱗翅目·鳳蝶總科·蛺蝶科的一個演化支,擁有 9個族,超過 250和 2’500多個物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眼蝶亞科的幼蟲主要以棕櫚子…等單子葉植物寄主;成蟲飛行能力較弱,常在林蔭間出沒,翅膀常有大眼斑。常見的物種:閃蝶大翅環蝶(貓頭鷹蝶)、長紋黛眼蝶環蝶…等物種。

    1. 鋸眼蝶族 Elymniini:(4屬) 
    2. 幘眼蝶族 Zetherini:(6屬) 
    3. 環蝶族 Amathusiini:(12屬) 
    4. 大翅環蝶族 Brassolini:(1+ 14+ 2屬) 
    5. 閃蝶族 Morphini:(3屬) 
    6. 暮眼蝶族 Melanitini:(6屬) 
    7. 絡眼蝶族 Dirini:(7屬) 
    8. 晶眼蝶族 Haeterini:(5屬) 
    9. 眼蝶族 Satyrini):(22+ 2+ 3+ 46+ 8+ 4+ 1+ 6+ 9+ 62+ 3+ 14+ 19+ 2屬)

topmain

十足目

角眼沙蟹字紋弓蟹

角眼沙蟹雙扇股窗蟹圓球股窗蟹無齒螳臂蟹紅螯螳臂蟹字紋弓蟹直額絨螯蟹狹額絨螯蟹中華絨螯蟹衛氏毛帶蟹短趾和尚蟹

十足目Decapoda)是節肢動物門·多甲總綱軟甲綱)的一個目,又稱:十腳目。體分頭胸部腹部。胸肢有 8對,前 3對形成顎足幫助進食,後 5對(共 10足)變成步足。大多十足目物種都具有一對放大形似鉗子的前腿,被稱為螯足。十足目物種據估計擁有 2’700個屬,15’000個種,其中 3’300個種是以化石形態出現的。十足目中多數為食腐動物。其中抱卵亞目涵蓋各種類、寄居蟹類、類;多數可供食用,是經濟意義最大的一類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門〗【main

角眼沙蟹

§ 萬里·角眼沙蟹疾行 
https://youtu.be/p_Qbbk-ZVZ4 (2018/11/18)
§ 角眼沙蟹挖洞 
https://youtu.be/IbqpJ7AZE2A (2018/05/05)

角眼沙蟹沙蟹科·沙蟹屬的動物,多見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區近高潮線的無植被沙灘上。角眼沙蟹又名鬼蟹、幽靈蟹、屎蟹、沙馬仔(台語)、海沙龍,移動速度快如鬼魅一閃即逝,是沙蟹中跑的最快的的物種。角眼沙蟹身長可達 17公分,也是沙蟹中體型最大的物種。角眼沙蟹眼睛頂端具有角狀突起 ,公蟹特別明顯,可前後偵測就像千里眼般,為最大特徵;背甲方形,呈深褐色略泛紫色,後部有暗棕褐色斑。角眼沙蟹的螯足左右不等大,最外節呈白色。角眼沙蟹會將挖出的沙團攜離洞口 30公分以上呈扇形輻射狀散置、或就近洞口堆積成沙丘。
§ 香山溼地·角眼沙蟹挖洞 
https://youtu.be/Q5z9KNhuoxo (2019/06/09)
§ 香山溼地·角眼沙蟹疾行 
https://youtu.be/6si_gmZfN14 (2016/11/02)
§ 中華沙蟹 
https://youtu.be/3dbAuEQXbUI (2011/08/05)


top】【main

字紋弓蟹

字紋弓蟹Varuna litterata)為弓蟹科物種,體型遠小於毛蟹(Hairy-fisted crab|mitten crab),螯足缺失絨毛,不在毛蟹之列。字紋弓蟹一般生活於河口半鹹水地區、又可到離河口不遠的淡水中,有時爬在海邊漂浮的木材上。


top】【main


 

N∫E∫C 〖首頁〗

新聞動態 黃曆曆法民間信仰節氣
漢語字典語言翻譯器


探索廣泛生態意涵育溫馨

認知永續環境傳承求自由

融入堅持文化營造方平等



探索更多:〖地球〗〖月亮〗〖宇宙


top

發現電子

由於約瑟夫·湯姆森(英語:Sir Joseph John Thomson1856/12/181940/08/30,簡稱:J.J.Thomson建議電子為組成物質的基礎粒子,並且做實驗確切證實這個論述;湯姆森被公認為電子的發現者。電子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基礎粒子


閃電main

電荷守恆定律

1752年:電荷守恆定律Law of charge conservation)是一種關於電荷守恆定律。基礎原則:電荷不能獨自生成與湮滅。假設帶正電粒子接觸到帶負電粒子,兩個粒子帶有電量相同,則因為這接觸動作,兩個粒子會變為中性。在粒子物理學裏,電荷守恆意味著,在那些生成帶電粒子的基本粒子反應裏,雖然會有帶正電粒子或帶負電粒子生成,在反應前與反應後,總電荷量不會改變。多數跡象顯示宇宙的電荷量為零,即正電荷量與負電荷量相同。

緣起:班傑明·富蘭克林(英語:Benjamin Franklin1706/01/171790/04/17 FRSFRSE,出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美國博學家開國元勛之一。於 1752年,富蘭克林因發明避雷針聞名於世。(其它發明:雙目眼鏡、富蘭克林壁爐玻璃琴等)。


top】【main

庫侖定律

1785年:庫倫定律Coulomb’s law)在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的交互作用力。此交互作用力與兩電荷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且與兩電荷電量的乘積成正比,作用力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同號電荷相斥,異號電荷相吸。

緣起:查爾斯·庫侖(法語: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17361806)出生於法國·昂古萊姆的一位法國物理學家軍事工程師土力學奠基人。於 1785年發現的物理學定律;庫侖證明兩帶電體間有交互作用力,且其定量關係可以方程式表示。庫侖定律是電學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定量規律。於 1773年,庫侖提出的電荷定律為「磁作用力」提供了巨大的研究平台。隨後奧斯特1777/08/141851/03/09)、法拉第1791/09/221867/08/25)相繼發現了「電磁基本交互作用力」的關係。


top】【main

伏打電池

1800年:伏打電池Voltaic cell)以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化學能轉為電能電化電池,屬於一種原電池primary cell)又稱:伽伐尼電池Galvanic cell)。典型的伽伐尼電池可由兩種不同的金屬與一種電解質組成,也可由兩個半電池間以鹽橋或多孔物相連而成。

緣起:路易吉·伽伐尼義大利文Luigi Aloisio Galvani1737/09/091798/12/04)在 1780年發現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觸電火花時會顫動,於 1799年公布其實驗成果。亞歷山德羅·伏打義大利語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1745/02/181827/03/05)出生在義大利·科莫1800年,由於伏打不同意伽伐尼所提出的電的產生原理,伏打發明了「第一顆電池:伏打堆」,也就是最初的電池。伏打堆Voltaic pile)可以產生穩定的電流。整個 19世紀的世界電力工業都是以「伏打堆(又稱:伏打電堆、駿硯堆)」相關的電池供電(例如鋅銅電池格羅夫電池);直到 1870年代發電機問世。
註)格羅夫電池為威廉·格羅夫(Willian Grove)爵士於 1839年發明的一種燃料電池。現在燃料電池的氫氣具易燃與極強的揮發性,儲存難度極高、成本昂貴,向來僅被用於太空任務或偏遠地區的發電所需。
§ 1960
年代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太空任務當中,以氫燃料電池為探測器、人造衛星和太空艙提供電力。


top】【main

安培環路定律

1826年:安培環路定律(英語:Ampère’s circuital law)為法國·安培於 1826年提出的一條靜磁學基本定律,表明:在真空載流導線所載有的穩恆電流,與磁感應強度沿著環繞導線的任意閉合迴路(環路,closed loop)的路徑積分,兩者之間的關係。

緣起:安德烈馬里·安培(法語:André-Marie AmpèreFRS1775/01/201836/06/10)是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古典電磁學的創始人之一。自從 1820 9月,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後,安培開始著手建立描述關係的物理理論與數學方程式。於 1826年為了進行定量研究,安培設計了一個檢流計,可透過指針的偏轉,檢測電流的方向並測量電流的大小。


top】【main

歐姆定律

1827年:歐姆定律Ohm’s law)說明電導體兩端的電壓 (亦可標記為 )與通過電導體的電流成正比例。凡是遵守歐姆定律的元件或電路都稱為「歐姆元件」或「歐姆電路」或「歐姆式導體」。歐姆的著作眾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1827年發表的《Die galvanische Kette, mathematisch bearbeitet(直流電路的數學研究)》,這部著作極大地影響了電流理論、應用與發展;書中首次提出的電學定律被命名為「歐姆定律」。

緣起:格奧爾格·歐姆(德語:Georg Simon Ohm1789/03/161854/07/06)是德國物理學家,歐姆發現了電阻電流電壓的正比關係,即著名的歐姆定律;他還證明了導體的電阻與其長度成正比,與其橫截面積和傳導係數成反比;以及在穩定電流的情況下,電荷不僅在導體的表面上,而且在導體的整個截面上運動。


top】【main

電磁感應

1831年:電磁感應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說明導體放在磁通量變化的場域,會產生電動勢。此電動勢稱為感應電動勢或感生電動勢,若將此導體閉合成一迴路,則該電動勢會驅使電子流動,形成感應電流。一般被認定為在 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人是英國·物理學家麥可·法拉第

緣起:麥可·法拉第(英語:Michael Faraday1791/09/221867/08/25)一位優秀的實驗家,能夠用清楚、簡單的語言傳達思想。詹姆斯·馬克士威(英語: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05)的《論物理力線》論文於 爰於 1861年發表,綜合了法拉第與其它學者的研究,於 1864年寫下了馬克士威方程式Maxwell’s equations),成為現代電磁理論的基石。在國際單位制裏,電容的單位採用法拉以感謝麥可·法拉第的貢獻。


top】【main

克希荷夫電路定律

1845年:克希荷夫電路定律Kirchhoff Circuit Laws)為克希荷夫電流定律與克希荷夫電壓定律。這 2個定律涉及了電荷的守恆電位保守性1845年,古斯塔夫·克希荷夫首先提出克希荷夫電路定律。現在,這定律被廣泛地應用於電機工程學
§
克希荷夫電流定律又稱為克希荷夫第一定律:所有進入某節點的電流的總和等於所有離開這節點的電流的總和;或假設進入某節點的電流為正值,離開這節點的電流為負值,則所有涉及這節點的電流的代數和等於零。
§
克希荷夫電壓定律又稱為克希荷夫第二定律:沿著閉合迴路所有元件兩端的電位差(電壓)的代數和等於零;或沿著閉合迴路的所有電動勢的代數和等於所有電壓降的代數和。

緣起:古斯塔夫·克希荷夫(德語: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03/121887/10/17德國物理學家。在電路、光譜學的基本原理(兩個領域中各有根據其名字命名的克希荷夫定律)有重要貢獻。1847年發表的兩個電路定律(克希荷夫電路定律)發展了歐姆定律,對電路理論有重大作用;1862年創造了熱力學的「黑體」一詞。


top】【main

戴維寧定理

1883年:戴維寧定理Thevenin’s theorem法國·科學家·L·C·戴維寧 1883年提出的一個電學定理;又稱:等效電壓源定律。由於早在 1853年,亥姆霍茲(德語: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08/311894/09/08)也提出過此定理,又稱:亥姆霍茲戴維寧定理。
戴維寧定理:一個含有獨立電壓源或獨立電流源電阻的線性網絡」兩端,在電學上,可以用一個獨立電壓源與一個電阻二端構成串聯網絡組合,成為等效電路。除了直流源之外,在單頻交流系統中,此定理不僅適用於電阻,也適用於廣義的阻抗電路。

緣起:萊昂·夏爾·戴維南Léon Charles Thévenin1857/03/301926/09/21),又稱:L·C·戴維寧,早年為法國的電信工程師。1882年成為巴黎高等電信學校的講師,引發對電路測量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在研究了基爾霍夫電路定律以及歐姆定律後,於 1883年發現了著名的戴維南定理,方便用於分析與計算更為複雜電路的電流。


top】【main

無線電波

1888年:無線電波Radio waves)是一種電磁波,其波長電磁波譜中比紅外線長。無線電波的頻率 300GHz 3kHz之間,又稱:無線電、射頻;也有將任何 1 GHz 3GHz以上的電波定義為微波

緣起:1867年,蘇格蘭數學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05)在數學理論上首次預測了無線電波。麥克斯韋的數學理論,可預測耦合的電場磁場能作為「電磁波」穿過空間,稱為麥克斯韋方程組1887 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因里希·赫茲 (Heinrich Hertz1857/02/221894/01/01 ) 在他的實驗室中通過實驗產生無線電波證明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真實性,表現出與光相同的波特性:駐波折射衍射偏振。義大利發明家古列爾莫·馬可尼義大利語Guglielmo Giovanni Maria Marconi1874/04/251937/07/20)在 18941895 年間開發了第一台實用的無線電發射器和接收器。馬可尼因此獲得了 19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無線電通信在 1900 年左右開始應用於商業用途。


top】【main

發現電子

1897年:發現電子(discovery of electron
約瑟夫·湯姆森1897年重做赫茲(Heinrich Hertz1857/02/221894/01/01 )在 1883年的實驗。湯姆森使用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管和更強的電場,他觀察出陰極射線的偏轉,湯姆森表明,陰極射線由以前未知的帶負電粒子(現稱為電子)組成,並且計算出這種粒子必須比原子小得多,並計算出組成陰極射線的粒子的電荷質量比

緣起: 約瑟夫·湯姆森(英語:Sir Joseph John Thomson1856/12/181940/08/30,簡稱:J.J.Thomson)是英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主
湯姆森發現了電子並測定了其質荷比,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次原子粒子


top】【main

葉下珠科

  1. 喜光花族
  2. 五月茶族
  3. 秋楓族
  4. 土蜜樹族
  5. 葉下珠族
    葉下珠餘甘子

葉下珠科Phyllanthaceae)又稱葉蘿藦科為金虎尾目的一個科,涵蓋 56屬約 1’725種,分布在全世界的熱帶地區。葉下珠科植物喬木,也有灌木草本
葉下珠科涵蓋:喜光花族(Amanoeae)、五月茶族(Antidesmeae)、秋楓族(Bischofieae)、土蜜樹族(Bridelieae)、Hymenocardieae 族、Martretieae 族、Wielandieae 族、葉下珠族(Phyllantheae 8族。


〖曾為大戟科的亞科:葉下珠亞科Phyllanthoideae)〗main

喜光花族

喜光花族(Amanoeae


top】【main

五月茶族

五月茶族(Antidesmeae


top】【main

秋楓族

秋楓(茄苳)、

秋楓族(Bischofieae


top】【main

秋楓

秋楓Bischofia javanica)為金虎尾目·葉下珠科Phyllanthaceae)·五月茶亞科·重陽木屬Bischofia,同 MicroelusStylodiscus的常綠或半落葉大喬木又稱:萬年青樹(雲南元謀)、赤木(日本山東安徽懷寧)、秋風子(江蘇)、木樑木(廣西蒼梧)、加當(南京

茄苳(英文:Autummn Maple Tree Red CedarToog tree)為臺灣原生種廣泛分佈於海拔 1’500公尺以下山野。茄苳的莖皮赤褐色粗糙,常有瘤狀突起或層狀剝落。茄苳的三出複葉、互生具葉柄;小葉表面平滑、小波折狀、鋸齒緣,前端圓鈍,有尖狀突出,具葉柄;新葉紅色,有早落的托葉。 茄苳雌雄異株;茄苳的花、腋生、花小呈淡黃綠色,無花瓣;茄苳的花呈圓錐花序,叢生於枝條的末端,花期 13月。茄苳的果期 8~翌年 3月(果實青綠色,熟果褐色成串有如葡萄串)。 熟果可醃漬味甘甜,種籽含油量 30~54%可供食用。茄苳的葉曬乾可代茶葉;新鮮葉片塞入雞肚烹調為「風味加冬雞」。米字長盾椿象的寄主是茄苳,常於茄苳的果期現蹤。茄苳、楓香、樟樹、榕樹樹齡高常有百年老樹可見,為臺灣低海拔「四大天王」。

§ 茄苳(加冬)民間傳說 
https://youtu.be/fUlJxkRUYX8 (2017/02/24)
§ 茄苳又稱「重陽木」
https://freshair.epa.gov.tw/tree.asp?tree_name=%ADX%D0%A4&tree_id=24


top】【main

土蜜樹族

彩葉山漆莖

土蜜樹族(Bridelieae)是葉下珠科下的一個族,涵蓋:


top】【main

彩葉山漆莖

§ 彩葉山漆莖
https://youtu.be/qL6EDjmubl4 (2017/06/28)
§ 完整照顧彩葉山漆莖
https://youtu.be/b9kXB2eB7O0 (2020/09/30)

彩葉山漆莖Breynia Disticha)為金虎尾目·葉下珠科·土蜜樹族·黑面神屬(舊稱:大戟科·山漆莖屬)的一種常綠灌木,又稱五彩龍、觀葉九芎仔、甜豆木;株高 1~3公尺,枝條柔軟,分枝多,嫩枝紫紅色漸轉為綠色。彩葉山漆莖的單葉二列狀互生,橢圓形近倒卵形、全緣、葉端鈍,葉面光滑,葉長 3~5公分、葉寬 1~3公分,葉片具 5~8對側脈呈羽狀;新葉粉紅色,而漸帶有乳斑,老葉則轉為綠色。彩葉山漆莖雌雄同株的花小、無花瓣,顏色鮮紅至暗紅色。漿果圓球狀。彩葉山漆莖原產於熱帶之太平洋群島,於 1901年被引進臺灣種植。 彩葉山漆莖的外型酷似九芎,常被誤認為與九芎同類。臺灣常見有兩個品種,一是新葉白色會轉紅的彩葉山漆莖(五彩龍),一是葉片較小、新葉白色的白雪山漆莖(白雪樹)。
§ Breynia Disticha
https://youtu.be/WbEbughR8pI (2020/08/23)
§ 彩葉山漆莖(Rosy Snow Bush)
https://youtu.be/XKiVYgW576U (2017/06/26)
§ 白雪山漆莖(Snow Bush)
https://youtu.be/W9wjwgS4Cds (2020/02/6)


top】【main

葉下珠族

葉下珠餘甘子

葉下珠屬Phyllanthus)是金虎尾目·葉下珠科·葉下珠族(Phyllantheae)下的一個屬,有草本灌木喬木植物,又稱:油柑屬(Phyllanthus)。葉下珠屬已知約 800種,分布於熱帶溫帶地區。葉下珠屬常見的物種:


top】【main

葉下珠

 


top】【main

餘甘子

§ 印度醋栗(Indian gooseberry)簡介 
https://youtu.be/wIZrUUYszUk (2021/11/21)

餘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為葉下珠科·葉下珠屬(約 800種)的一種,雌雄同株、株高約 13公尺,原產於中國南方,又稱:印度醋栗,中國貴州、雲南稱之為:牛甘子、滇橄欖。
餘甘子的羽狀複葉近對生,果實可食,先苦後甘。餘甘子的花黃色、單性、花小簇生於葉腋,花期:
46月。餘甘子的核果圓球形,徑約 1.5公分,初果黃綠色;外果皮肉質、淺綠色;熟果呈赤紅色;內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淡褐色;果期:79月。
§ 印度醋栗(Indian gooseberry
https://youtu.be/Gn4jVbyO5Bs 2014/08/12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