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信仰:
- 飲食:
食物、食用香料、食品添加劑、菜餚、 - 教育:
宣教與行醫、芝山巖惠濟宮、淡水女學堂、義務教育、兒童文學、 - 消遣:
遊戲與運動、樂器、棋類、書法、詩詞歌賦、繪畫、其它(園藝、盆景、流蘇、插花、走讀…等)、 - 藝術:
語文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工藝、繪畫、 - 記憶:
二十四節氣、古代禮節、古早記憶、民間信仰活動、 - 旅遊:
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
風俗(Custom)又稱:民風、習俗,是指在地區社會文化中長期形成之風尚、禮節、習慣以及禁忌…等;,民間的風俗又稱:民間習俗。
風俗涵蓋的範圍很廣,囊括食、衣、住、行、娛樂、社交、戀愛、性愛、生育、婚嫁、喪葬、宗教、歲時及藝術…等。
習俗也可以是指在一個地區的社會文化中長期形成習慣之風尚、禮節、習慣以及禁忌…等。
〖中華古典文化〗〖中國歷史〗〖臺灣住民〗〖曆法〗【main】
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folklore belief)是根植於民間延續至今的傳統民俗,如:有關於神明、鬼魂、祖先、聖賢及天地自然、社會器物的信仰和崇拜,又稱: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
•)民俗(Folklore)是一個風俗於特定族群所呈現的文化,包括了該族群文化、次文化與該族群的共同傳統。民俗包括口傳傳承,如:敘事、諺語、笑話…等;傳統民間風俗,如:祭祀、節慶、民族舞蹈、成年禮、婚禮與喪事…等儀式;也包括這些風俗、儀式所使用的文物,甚至於該族群特有的手工玩具…等。民俗涵蓋了這些傳統、風俗、文物從一個地區流傳到另一個地區,或是從一代傳承到下一代的歷程,透過口傳或是示範,不在正式的學校環境下教授的傳遞方式。有關民俗的學術研究稱為民俗學。
春節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即以傳統曆法計算之華夏新年,是中國與華人地區及世界各地漢族社會過的傳統新年,又稱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頭上亦稱為過新年、過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首。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
元宵節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夜、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燈節,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為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烏忌日(오기일),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格里曆1月15日)。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
清明節
清明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
寒食節
寒食節是有關於紀念祖先的節日。民間傳奇稱,晉文公把寒食節的翌日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節氣·清明的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的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更講究,將清明節前一天訂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有些地區在上巳(舊曆三月初三)有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稱上巳為小清明、古清明。
端午節
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是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古時中國亦稱惡月惡日(因夏至節氣瘟疫流行而得名),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瘟神降臨,或是惡鬼邪魔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人們會在這天貼神符,以避邪驅魔。
各個傳說中,以屈原投江/划龍船·投粽子最為廣傳。
我想:時下不只長輩,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懂得感受過端午節的氛圍!
§ https://youtu.be/57pxmgqso8Q (2021/06/11)
- 粽子傳說
https://youtu.be/eFaZGifrr8c (2020/06/24)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之外,還有些傳統習俗:
① 戴香包:濃郁芳香,還有防蚊驅蟲的效果;
② 插艾:艾草、菖蒲,綁在一起,可以掛在門口,袪除瘴癘之氣;也可水煮後,用來擦澡。
完璧歸趙
發生於屈原投江的前一年(西元前 279年),秦·昭襄王計劃攻打楚國,派人約趙·惠文王至澠池相會,聲稱希望與趙國共棄前嫌。趙·惠文王原本不想前去,但在藺相如和廉頗提出「不去就會示弱於秦國」之說,惠文王下決定攜藺相如赴會,以廉頗帶兵護衛。秦王屢次羞辱趙王,但被藺相如巧妙化解。
歸國後,惠文王認為藺相如功勞更大,拜他為上卿,位居廉頗之上。然而廉頗卻看不起他,認為自己帶兵護衛趙王功勳卓著,而藺相如只是一個伶牙利齒出眾的卑賤之人,對此頗為不平。
藺相如得知後便竭力避免與廉頗見面,他的手下都想離他而去,他說自己並非畏懼廉頗,只是若與廉頗鬧翻的話,秦國可能會趁虛而入;為了顧及趙國社稷,自己才故意迴避廉頗。廉頗得知後頗為愧疚,便前去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此後,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 屈原投江另一章
https://youtu.be/AGpYx4gHSuk (2020/04/22)
伍子胥
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懸艾葉/菖蒲⋯⋯等,通常來說都和龍有關,也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如果從時間和史籍上考證,源自吳越族傳說,首推紀念伍子胥(~西元前 484年)之說。最直接的記載是東漢曹娥碑上的記載的當地鄉民五月紀念伍子胥的活動:「漢安二年五月 時迎伍君 逆濤而上 為水所淹⋯⋯」,以及據吳越春秋中的第五章,夫差內傳所記述:「伍子胥是被夫差賜屬鏤之劍自殺後,用鴟夷之器(一種革制酒器)裹了軀體投入江中」,這與粽子的形象特別符合。伍子胥在吳越之地也被視為濤神。
屈原
屈原(約前 343年~約前 278年6月6日)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稱,任三閭大夫,常與楚懷王商議國事,主張楚國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多次反對楚懷王與秦國交好的舉動。
秦昭王在武關扣留楚懷王之後,繼續輔佐楚頃襄王。楚頃襄王六年(前 293年)楚頃襄王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斥責楚頃襄王和子蘭,楚頃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屈原因此被驅除出郢都,被流放於更偏遠的江南地區,歷時十八年。然而,正是因為流放,使得屈原廣泛地接觸了底層的人民群眾,也接觸了豐富生動的楚國民間文化,留下了千古絕唱《離騷》。
話說:楚·頃襄王 21年(前 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破了楚國都郢都,楚·頃襄王被迫遷都。屈原雖日夜思念郢都,卻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國而十分痛苦和悲傷,因而行至長江邊,作《懷沙》一賦。懷抱一石,投入汨羅江而死。後世端午節吃粽子即是為紀念屈原。
中元節
中元節是一個漢族傳統節日,本來為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後來道教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而成為道教節日,又稱地官誕,是指三官大帝的地官大帝誕辰,日期為夏曆·七月十五。道教在此日素饌普渡,祈請為亡靈赦罪。
中元節和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節,崇祀三官大帝天官、地官和水官,自然信仰源自於中國上古時代,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覲禮篇》記「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中秋節
中秋節是漢字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約在公曆的 9月~10月初。按照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在中國古代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鼎盛,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冬至
冬至,臺灣古稱「冬節」(閩南語:Tang-Tseh/Tang-Tsueh ,客家話:Dung24 Jied2,閩東馬祖話:tøyŋ ʒai[14],閩東福州話:tøyk1 tsaik7)。民間首重祭祖,分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媽,與各地宗親祖厝、宗廟所舉行的隆重莊嚴的三獻禮,稱為「祭祖祠」或「進祖」。禮成後則設宴款待,臺灣稱為「食祖」、金門稱為「食頭」、澎湖稱為「食冬」。冬節時,主婦會在清早便開始「浮圓仔」、「炊菜包」,拜完神佛後,便開始祭拜祖先。祭畢後,全家團圓著,食用冬節圓、菜包,寓意添一歲。祭拜神佛準備全副牲禮(號稱謝平安)、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醴、米飯、十二碗、五味碗、四果、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等。
除夕
除夕是農曆新年前一天被賦予意義,自東漢起記載較多。「除」猶「易」也,以新易舊曰:除。中國古代除了有歷史文獻記載之外,在民間亦有關於除夕的民間故事。上古時期有個魔獸名曰「夕」,每年臘月三十便擾亂村莊。當時農民向灶王請求向上天求見玉帝袪除「夕」,玉帝立即派「年」前來驅魔獸。因此正月初一也就為「年」。這是一個新春的開始,這事件期間又稱:「春節」。
五福
五福源自十三經之一的《尚書·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明清以來(1368年~),五福一般說法已趨向:「名、利、壽、健、善終」;意為:「功名、富有、長壽、厚德、善終」。
§ 什麽是五福臨門
https://youtu.be/EkYcroD9yjg (2023/01/21)
•)感謝 Solomon提示,書經(尚書)所謂:「長壽、富有、康寧、修好德、善終」,於 18世紀末期出現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雛形之後,發展至今(西元 2024年)已逐漸趨向:不夭折、錢夠用、身心健康、不走偏門、走的別太痛苦。
安寧緩和醫療
臨終關懷又稱:「善終服務」、「安寧緩和醫療」、「姑息療法」,通常是針對癌症末期患者使用的治療方法,由於物理治療對末期患者逐漸失去效果,可能使他們飽受更多的痛苦,因此提倡以安寧緩和醫療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令患者能夠以更安詳和有尊嚴的姿態離開人世。
安寧緩和醫療於 1967年由英國醫師西西里·桑德斯開始推廣,治療方法包括以口服和注射藥物來減輕痛苦,並在社會、心理和靈性上提供治療護理。這種治療方法理論上不會延長病患的瀕死期,目的只為提升患者在臨終前的生活品質。通常由心理輔導師、社工和志願者提供所需要的護理,除了減輕患者的痛苦外,同時亦能減緩家屬的心理創傷及負擔。
- 長期臥床的照顧者或家人應多鼓勵臥床的長者每天都要做關節運動,讓長者維持最大的關節活動度,以預防關節攣縮、肌肉組織缺乏彈性、四肢末端血液循環不良等情況。
- 臺灣殯葬資訊網提供的殯葬知識:29歲以下過世稱之得年,30~59歲稱之享年,60~89歲則稱之享壽,90~99歲稱之享耆壽,100以上稱之享嵩壽。
抱佛恩
一切眾生本是佛,怎能捨棄?只是眾生迷失了!佛/菩薩在等待,什麼時候機緣成熟,佛/菩薩就示現;沒成熟的時候,暗中幫助眾生成熟;機緣成熟一定被接引,幫助眾生醒悟。「佛/菩薩怎樣幫助我,我就該怎樣幫助別人」,這叫報恩。
少慾知足 靜默養道:抱佛恩網
〖般若文海 · 虛雲老和尚 · 廣欽老和尚 · 印光大師〗
§ 臨終與臨終關懷注意事項(摘錄自回歸蓮花的故鄉)
https://book.bfnn.org/books/0495.htm
往生咒(Rebirth to Pureland Mantra),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四甘露咒、往生淨土神咒、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是佛教淨土宗的重要咒語。「往生咒」是與「阿彌陀佛」有關的二十多個咒語中,為最早出現的咒語。由於「往生」二字易使人誤以為此咒只與往生有關,只能讓念誦者或所祈求的特定對象「得生淨土」,而忽略了另一重要意義,即「拔一切業障根本」,也就是消除業障的現世利益部份。
§ 往生咒
https://youtu.be/ZK_VGmXrOis (2018/11/17)
§【金鐘影片】小白鶴報恩
https://youtu.be/5SZLqAZQdhQ (2017/10/25)
§【日本童话】鹤女報恩
https://youtu.be/gQSFKGF7CX0 (2019/12/22)
臨終祝禱
病人敷油聖事(臨終祝禱)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一些新教教會的聖事。病人敷油聖事依據的主要聖經經文:「你們中間有患病的嗎?他該請教會的長老們來;他們該為他祈禱,因主的名給他敷油:出於信德的祈禱,必救那病人,主必使他起來;並且如果他犯了罪,也必得蒙赦免。」(雅各伯書5章14,15節)
敷油聖事給予病人屬靈的幫助和安慰,並完好的屬靈健康,包括因為病重信徒的罪得赦免。天主教會基督徒認為,有的時候聖事會帶來奇蹟治癒。
病人敷油聖事的舊稱臨終聖事或終敷聖事由 12世紀末起在西方天主教會使用,直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1962/10/11~1965/09/14)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