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骨:、
- 鳥趾與涉禽的蹼、
- 呼吸系統、
- 消化系統、
- 生殖系統、
- 代謝系統、
- 生理特徵:
骨骼、羽毛、喙、心臟、蠟膜、距、尾脂腺、嗉囊、卵、孵卵斑、 - 行為特徵:
覓食、唾餘、瞬膜、飛翔、遷徙、築巢、求偶、孵化、育雛、
鳥類適應飛翔生活,擁有許多特化的解剖特徵,如:鳥類全無牙齒、骨骼中空且高度癒合、胸骨特別發達、體表被羽、呼吸系統是微氣管不是肺泡、具有嗉囊及砂囊、消化系統明顯短於哺乳動物、生殖和排泄系統、氮的代謝不同於哺乳動物;特殊結構:羽毛、喙、蠟膜、孵卵斑、距、尾脂腺、嗉囊。

羽毛
羽毛在鳥類的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保護皮膚的功能;羽毛的顏色和斑紋具有保護色作用。羽毛是鳥類完成飛行的重要結構;有些部位的羽毛有觸覺功能。羽毛在發生學上與爬行動物的鱗片來源相同,構造上卻與哺乳動物的毛髮截然不同;換句話說鳥類的羽毛特徵是具有分枝。鳥類的羽毛分正羽、副羽和絨羽。
羽毛的出現是鳥類適應高空飛翔寒冷環境所必須的,並透過換羽更替。在親緣關係接近的鳥之間有類似的換羽規律。換羽可以使羽毛長年保持完好,並能應對羽毛的損傷更替。
羽毛結構

https://youtu.be/51r2-ZToc64(2020/09/20)
羽毛著生部位

- 正羽(Remiges)長而堅硬附在翅膀後緣的一種發翔羽(Flight feather),又稱:飛羽、撥風羽,與大多數其他表層羽毛不同,正羽是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韌帶牢固地連接在翅膀的骨頭上,形成數個小型的圓形突起。
- 尾羽(Rectrices)是附於尾巴上的羽毛即為尾羽,著生於尾綜骨上,利用韌帶相連接,與鄰近的 6小塊尾椎及肌肉系統配合,可使其可自由張合、側傾、上下擺動。主要功能是作為方向舵使用,並輔助停棲、走跳及飛行時的平衡。
- 覆羽(Tectrices|covert feather)並非發翔羽的一種,在正羽的基部會有數層名為覆羽的羽毛所保護。通常位於飛羽(正羽)及尾羽的上方和下方,會有一層覆羽且其大小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 小翼羽(Alula)是附於拇指(thumb)骨上的小片羽毛,通常會有3枚。小翼羽的功能類似於飛機上的襟翼(擾流板),使翅膀能夠實現更高的攻角,從而產生升力而不造成 失速,有助於穩定氣流及慢速飛行。
正羽

正羽編號

胸骨

§ 艾氏解剖:胸腔骨骼
https://youtu.be/ktHGYvTrVuk (2022/08/29)
胸骨(Sternum)是胸廓前方一塊長形扁平,領帶狀骨骼,有肋(rib has ribs & costal cartilages)相接 。胸骨分三部分:胸骨柄 (Manubrium sterni)、胸骨體 (Corpus sterni)、劍突 (Processus xiphoideus)。鳥類的胸骨皆很發達,平胸目(古顎類 )除外。胸骨發達可增加肌肉附著面積,特別有利於飛行。
鳥胸骨類(Ornithothoraces)是一個擁有反鳥亞綱和今鳥亞綱的鳥類分支,又稱:鳥胸類。最早已知的鳥胸骨類是 140’000’000年前中國的原羽鳥,是伊比利亞鳥或中國鳥及所有現存鳥類的共同祖先。
·¡·)鳥胸骨類的喙突很長, 胸骨很大,改良了的肩膀關節盂,半剛硬的背部胸籃。鳥胸骨類的胸部高度進化,具有特強的飛行能力。
骨骼

鴿子骨骼(鳥類的典型):
1. 顱骨 2. 頸椎 3. 叉骨
4. 鳥喙骨 5. 肋骨鉤狀突 6. 龍骨突
7. 髕骨 8. 跗跖骨 9. 腳趾骨
10. 脛骨 (脛跗骨) 11. 腓骨 (脛跗骨) 12. 股骨
13. 坐骨 (髖) 14. 恥骨 (髖) 15. 髂骨 (髖)
16. 尾椎 17. 尾綜骨 18. 綜薦骨
19. 肩胛骨 20. 腰椎 21. 肱骨
22. 尺骨 23. 橈骨 24. 腕骨
25. 掌骨 26. 指骨 27. 小翼羽
骨骼中空且高度癒合:鳥類骨骼第一特徵是硬且輕,主因密骨質較厚而呈中空,可有效減輕體重。鳥類的頸椎數量較其餘陸生動物為多,而胸椎以下骨骼癒合程度極高,如其脊椎相互癒合成若干塊聯合椎骨,不似哺乳動物·椎骨間可以在一定限度內自由活動。骨骼的高度癒合有利於提高鳥類的骨強度及維持飛行姿勢,減低骨骼自重,是適應飛翔生活的特徵。
鳥類的腳趾和跗跖骨上會有鱗(Scales|Scutell),甚至某些鳥類在踝關節上也有鱗(如:網狀鱗|Reticulate scales)。這些鱗和喙、爪、距…等,皆由角蛋白(Keratin)構成。除了翠鳥和啄木鳥之外,其它鳥的鱗並不明顯。鳥的鱗被認為與爬行類動物及哺乳類動物的鱗甲是同源器官。
鳥趾

·¡·)後趾(hind toe)又稱:(hallux toe)
掌骨(metacarpals)
鳥類的趾型

·¡·)步足:外、中、內三趾在前的不等趾足,後趾較小,如:麻雀。
·¡·)鷹足:四趾均強而有力,具銳利長而彎曲的爪,尤其中、後趾,如:鷲鷹。
鳥類後肢分為腿(脛骨)、腳(跗蹠)、趾,以支持體重及行走之用。趾通常 4趾,第 5趾大部份退化,惟雉科表類尚保留第 5趾。〖鳥類的常識〗不等趾型涵蓋:鴿形目、雀形目的步足與隼形目、鷹形目的鷹足。
※ 步足:外、中、內三趾在前的不等趾足,後趾較小,如:麻雀。
※ 鷹足:四趾均強而有力,具銳利長而彎曲的爪,尤其中、後趾,如:鷲鷹。
- 不等趾型:三趾(2、3、4)向前,一趾(1)向後,如:鳴禽和雀形目還有一些猛禽具有這種趾型。不等趾型為常態足為最常見的鳥類趾型,
- 併趾型:三趾(2、3、4)向前、基部併合,一趾(1)向後,如:翠鳥和佛法僧目具有這種趾型。併趾型與不等趾型相似。
- 對趾型:兩趾(2、3)向前,兩趾(1、4)向後,如:鸚鵡、大斑啄木鳥、啄木鳥、杜鵑、鴟鴞科(貓頭鷹)以及部分的雨燕、台灣特有種五色鳥,通常具有這種趾型。
- 異趾型:兩趾(3、4)向前,兩趾(1、2)向後,如:咬鵑科的鳥獨特具有這種趾型。
- 前趾型:四趾(2、3、4、1)皆向前方。如:雨燕科的鳥獨特具有這種趾型。
- 轉趾足:外側趾(2)可以向後轉動外側趾。如:白頭鼠鳥。

https://youtu.be/0ZI7peTDGwg (2018/01/10)
§ 具有不等趾的五種合法飼養的猛禽
https://youtu.be/AzzNeEJRdyo (2019/08/03)
§ 具有併趾的藍胸佛法僧
https://youtu.be/8hZVelyHZJQ (2016/06/18)
§ 具有對趾的圭拉鵑
https://youtu.be/Y03jFaY2qpY (2019/10/02)

https://youtu.be/AL95FRPAxBQ (2021/07/12)
§ 具有前趾的婆羅洲雨燕吐涎築巢
https://youtu.be/ngPs3kINUXE (2017/01/04)
§ 具有前趾的普通樓燕(Apus apus)覓食
https://youtu.be/avDy0PHhbC0 (2020/05/07)
§ 具有轉趾的白頭鼠鳥(Coliidae)
https://youtu.be/doPZLTggF74 (2020/11/10)
§ 具有全蹼的鰹鳥求偶舞
https://youtu.be/lcPHFQP9GN0 (2018/02/15)
游禽與涉禽的蹼

- 滿蹼足:外、中、內趾間有蹼膜相連、後趾較小,如::潛鳥。
- 凹蹼足:外、中、內趾間有凹型蹼膜相連、後趾較小,如:燕鷗。
- 全蹼足:外、中、內、後趾間均有蹼膜相連者,如:鸕鶿、白腹鰹鳥。
- 瓣足:外、中、內趾各有葉狀瓣,後趾較小而高,如:紅頸瓣蹼鷸、小鸊鷉。

https://youtu.be/9dmQXLMnIPI (2020/07/07)
§ 各種潛鳥叫聲
https://youtu.be/EFpU22rTqPc (2019/09/01)

https://youtu.be/e6-Rj0hVGYo (2016/07/01)
§ Water Birds in Winter with Identification
https://youtu.be/6_bs9ekCQ4A (2012/01/29)

https://youtu.be/550yQwCLmnM (2019/11/27)
§ 黑衣俠客鸕鶿的夜棲地
https://youtu.be/L75zUP4Xj64 (2021/04/07)

https://youtu.be/i5E0RVbdt_g (2021/06/28)
§ 具有瓣足的鸊鷉屬(The Grebes)
https://youtu.be/ZbRrxw-H6xA (2010/09/01)
呼吸系統

紅隼的呼吸系統:
1、頸氣囊;2、鎖骨氣囊;3、胸前氣囊;4、胸後氣囊;5、腹氣囊(5’盆帶骨氣囊);6、肺;7、氣管。

肺部的深色方塊(如圖所示)表明在呼吸時分別阻斷氣流的位置。
1、前氣囊(分別位於鎖骨、頸以及胸前部);
2、肺;
3、後氣囊(分別位於腹部和胸後部)。
鳥類的呼吸系統與眾不同,其進行氣體交換的基本單元不是肺泡而是微氣管,而且具有分布於全身各處骨骼內的氣囊,吸氣時空氣經微氣管從體外進入氣囊,進行第一次氣體交換,呼氣時氣體經微氣管從氣囊排出體外,進行第二次氣體交換,因此鳥類每呼吸一次,氣體交換兩次,氣體交換效率明顯高於哺乳動物。另外氣囊的存在也進一步增加鳥類的浮力及減緩飛行壓力變化對身體的衝擊。
消化系統

鳥類的消化系統明顯短於哺乳動物,這也是造成鳥類頻繁排遺的一個原因,但較短的消化系統有助於減輕鳥類的體重。
嗉囊(crop)是食道中段或後段特化形成的薄壁器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作為食物在消化前的儲存場所,嗉囊的機能:儲存食物、消化食物與分泌嗉囊乳。鳥類嗉囊的下方有叉骨支撐,外形的差異很大。嗉囊在食穀、食魚的鳥中較發達,在食蟲、食肉的鳥中較小。有些鳥如:鴿子,嗉囊為雙側囊;某些鳥沒有嗉囊,如:企鵝。
砂囊(gizzard)是一種特殊的胃,它有著厚實的肌肉壁,可利用碎石塊、沙礫來磨碎食物,又稱:腱或胗。
代謝系統
鳥類的氮代謝不同於哺乳動物,為了有效減輕重量,含氮物質最後轉變為毒性較低的尿酸,較哺乳動物排放的尿素相比,不需大量水份稀釋,故鳥類缺乏液態的尿液。
生殖系統
鳥類無論雄、雌鳥的生殖系統僅在繁殖季節膨大並產生功能,非繁殖季節其生殖系統便會萎縮,解剖時也很難發現。
鳥類以不溶於水的尿酸為主要代謝物,這些特徵可以有效地減輕鳥類自身體重。
鳥類的生理特徵
鳥類的行為特徵
覓食
覓食(foraging)是野生動物尋找食物的行為,同時為影響其生存概率和生殖成就的重要因素。而最優覓食理論(optimal foraging theory)為行為生態學中為了理解動物適應環境的重要模型。鳥類覓食依 16類鳥喙型態,有:食蟲、食穀、食松子、食蜜、食果、食魚、食肉、食腐與雜食…等。
瞬膜

https://youtu.be/e-5xPpBxihI?t=303
(2019/05/19)
部分魚類和兩棲類及其它的脊椎動物長有眼瞼。眼瞼俗稱眼皮位於眼眶與眼球之間,能上下閉合遮蔽眼球,是保護眼球的主要器官。無尾兩棲類、爬蟲類、鳥類除有上眼瞼和下眼瞼外,還有一層透明的眼瞼,稱為「瞬膜」,也稱為「第三眼瞼」。
哺乳動物的瞬膜已經退化,但是具有發達的上下眼瞼。瞬膜,是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和鳥類,左右移動,用來遮住角膜,藉以濕潤眼球的半透明的眼瞼。哺乳動物的瞬膜多已退化,或僅存痕跡。人類退化的瞬膜僅殘存在眼內角,為不能活動的半月皺襞。
§ 貓的瞬膜
https://youtu.be/soK4Nsrk2Ic
(2011/03/04)
§ 鳳頭蒼鷹的瞬膜
https://youtu.be/kNnkLnBSBdA
(2017/05/08)
§ 鱷魚的瞬膜
https://youtu.be/33ozaR7jq-4
(2019/05/08)
飛翔
飛翔起源一直存在兩種常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早期鳥類是從地面起飛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它們是通過從樹上或崖壁上落下來起飛的。同時許多人認為飛翔只是一類以特定角度拍動翅膀的學習體悟。
遷徙
遷徙是鳥類隨著季節變化、方向確定,有規律和長距離的遷居活動;也有些是依海拔高度遷居活動。這類有遷居活動(遷徙行為)的鳥類稱為候鳥;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逗留及繁殖的稱為留鳥。遷徙是鳥類生命周期中風險最高的行為,受到體能、天敵…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鳥類遷徙的途徑是鳥類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經過的區域,決定鳥類遷徙途徑的因素包括地表的地形、植被類型、天氣、鳥類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等。依據繫放(或無線電追蹤)研究顯示,大型鳥類的遷徙途徑是東西走向,分為寬面遷徙和窄面遷徙兩類。遷徙的影響因素:氣候、溫度、日照時間、食物與鳥類生理因素。
築巢
築巢(nest)
- 織布鳥築巢
https://youtu.be/QBxgVRQcb54 (2016/07/31) - 斑鳩最敷衍的築巢
https://youtu.be/gHyC8IdNrDw (2023/03/13) - 白玄鷗(Gygis alba)不築巢! https://youtu.be/Ov75ilRS1LQ (2022/10/08)
求偶
求偶(courtship)是動物為了吸引配偶而達到交配目的所產生的行為。以鳥類為例,野鴿的求偶方式是公鴿會將其喉嚨脹大、尾羽張開,使體型變得龐大。以碩大的體型在母鴿旁轉圈、搖晃頭部來展現自我,即使母鴿沒有反應,公鴿還是會棄而不捨地跟在旁邊展示情意。築巢也是一種求偶方式,雄性的黃胸織布鳥向雌黃胸織布鳥求偶前,會建造數個半完成的巢,並且在鳥巢上拍打翅膀和發出叫聲。一旦兩者配對成功,雄鳥才會將剩下的巢建構完整。
孵化
孵化(incubation)是指產卵(會生蛋)的動物,利用自己的體溫使蛋的受精胚胎發育直到幼雛破殼而出的過程。現代最常見的孵化動物絕大部份是鳥類。
育雛
育雛(brooding),南投林區管理處為了復育臺灣的山雀科鳥類,於 1989年在奧萬大開始架設鳥巢箱,吸引青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前往育雛。
- 冠羽畫眉–育雛
https://youtu.be/slhb4nLJz_Q (2022/06/26) - 五色鳥育雛全紀錄
https://youtu.be/lvNIJwlCeA0 (2022/03/27) - 瓜田裡的小雲雀育雛
https://youtu.be/LJL93I1YeOA (2019/10/02) - 鵂鶹育雛全集
https://youtu.be/ZhS3zCjarbs (2019/11/18) - 白玄鷗(Gygis alba)育雛
https://youtu.be/BNc11twqXoY (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