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meals)為人們選定時間進食(吃進食物:用餐、吃飯)。用餐地點通常在家、飯館、食堂或任何的地方。準備膳食的工具稱作:廚具,常見的有鍋、爐、烤箱…等。
前菜
前菜是主食前的一道食物,在上主菜(主食)之前食用,具打發時間與開胃的作用。不同地區的前菜也有不同的傳統。
開胃菜
開胃菜(英語:appetizers、starter、hors d’oeuvre、nibble、entrée|意大利語:antipasto|法語:amuse-bouche),又稱:開味小菜(relish),通常是主菜上菜前食用或連同主菜一起食用。種類為小點心、烘焙食品、或其他酸性菜餚的開味小菜,其目的是為了刺激味蕾,以達到增加食慾。西方餐點的開味小菜通常為蔬菜,如:生菜、醃黃瓜。東方餐點則種類較為繁雜,常見的有醃製蔬菜,如:酸菜、泡菜,小吃(如:花生、魚乾…等)。
餐前酒
餐前酒(英語:aperitif 發音:/əˈpɛritiːf/|法語:apéritif,)通常作為餐前飲用的酒精飲料,以刺激食慾,又稱:開胃酒。餐前酒通常選用威末酒、香檳、菲諾雪利酒、阿曼提拉多雪利酒,或其他類型的雪利酒,也有選用無氣泡、清淡的白葡萄酒。「apéritif」也可以指開胃菜,如:蘇打餅、奶酪、醬肉拼盤(Pâté)或橄欖…等。
下酒小吃
下酒小吃,一般指喝酒時食用的小菜或小吃,古稱:酒餚(華語:jiǔyáo)、餚(保留在現代日語:しゅこう)、按酒(保留在現代韓語),又稱:佐酒小吃。下酒菜通常是指熟食之意,很少被當主食。下酒菜一般用來調節喝酒時的口感。東亞常見的下酒小吃有涼菜、肉食、肉乾、堅果或花生…等。西方常使用糕點、起司、火腿…等。
主食
主食(main course)是指傳統上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也是人類維繫生命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
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澱粉)的主要攝入源,通常以澱粉為主要成分的稻米、小麥、玉米…等穀物,以及馬鈴薯、甘薯…等塊莖類食物當作主食。一般來說,主食中多含有碳水化合物。
什錦飯
什錦飯(英語:Jambalaya)源自於西班牙大鍋飯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克里奧爾語區域的稱呼。什錦飯是一種用白飯、蝦仁、牡蠣、火腿或雞肉烹煮而成,再拌以調味料和香料所烹飪的食物。
副食
副食(英語:Non-staple food)指主食以外的食物,又稱:副食品。副食因不同地區飲食文化針對「主食」的具體定義而有所差異;也是營養學的一個分類。
一般而言,米、小麥、玉米、馬鈴薯…等澱粉含量較多,以提供食用者能量為主要目的食物視為主食,其餘的肉類、蔬菜、水果、乳類…等食物則視為副食品。
育嬰指南通常將副食品定義為嬰兒除了人奶和奶粉以外的「離乳食品」、斷奶前副食品,如:白粥…等流質、泥狀、糊狀食物甚至軟軟的固體食物;因此副食品也稱為嬰兒食品(baby foods)。
肉排
肉排是將肉處理成片狀以油煎或燒烤方式烹調的料理,使用陸地動物的肉類,如:牛排、豬排、羊排、雞排…等,或使用水產魚類的肉製成的魚排,如:鱈魚之類。肉排可以加入醬汁調理。漢堡排是經過絞碎做成的肉排。
餐後
餐後嗜睡(英語:postprandial somnolence)是指用餐後出現昏睡或是疲倦的正常情形,又稱:食物昏迷(英語:food coma)或飯氣攻心。
餐後酒
餐後酒(英語:digestif /diːʒɛˈstiːf/)是餐後飲用的酒精飲料,用來幫助消化食物。若在餐後先喝咖啡再喝餐後酒,則稱之為 pousse-café。餐後飲用的蒸餾酒如:希臘茴香酒烏佐酒、龍舌蘭酒、威士忌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傳統風味烈酒阿夸維特。苦味的餐後酒通常含有草藥成份具腸胃通氣功用,被認為有助於消化。有些加強葡萄酒也作為餐後酒,如:雪利酒、威末酒、波特酒和馬德拉酒。
飲品
飲品(beverage)常被稱為飲料(drinks),最常見的類型,如:飲用水、牛乳、茶、咖啡、手搖飲…等。
甜點
甜點(dessert)是西餐正餐膳食的最後一道甜品,通常西方人在餐後食用的甜味食物。可以是水果拼盤、小蛋糕、餡餅、布丁或者冰淇淋…等。
中式甜點通常稱:糕點。糕點是麵粉或米粉、糖、鹽、油脂、蛋、乳品…等為主要原料,調配各種輔料,如:調味料、餡料初製成型,再經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製成糖果糕點的一種。糕點品種多樣,如:蛋糕、酥餅、月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