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日期:

(light)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稱為可見光,對於可見光的知覺稱為視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electromagnetic spectrum)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 400700奈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
‡)可見光是頻率在 400 THz(760 nm)~790 THz (380 nm)之間的電磁輻射,可以被人類眼睛偵測感知。

  • 有些資料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所不同,較窄的是介於 420680nm,較寬的是介於 380800nm
  • 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堇紫紅外光X
  • 太陽能英語Solar energy),是指來自太陽輻射出的被不斷發展、運用的一系列能量。於地球上層大氣傳入來自太陽的能量稱之為日照(太陽輻射),日照讓地球接收了 174 petawattsPW)的能量;其中約有 30%的太陽能被反射回太空,其餘的 70%太陽能則被雲層、海洋和陸地吸收。在地球表面的太陽能光譜大多分布在一小部分近紫外線,全部可見光,和近紅外線的光譜範圍。
  •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是不能隨意製造或毀滅的,因此光子會在化學反應(例如:核融合核分裂等)中伴同釋放的能量,同時產生「光」。

光既是可以見的一種高頻電磁波,也是一種由稱為光子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可以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依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於物體慣性和它自身能量關係的研究,稱之為質能等價

基於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有些術語的質量是指靜止質量(靜質量m0 )。
E
 = mc²(即質能守恆,亦稱為質能轉換公式、質能方程)是一種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是物理學中代表光速常數。質量單指靜止質量,因為總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概念。若指代靜止質量,則公式應改寫為 E0 = mc² 

◎ 我的理解,關於: E0 = mc² 
假設:光的加速度必須  光速

否則,跑在前頭的光子,會被隨後者追撞而銷毀。
光速必定是恒速,所以在未被反射、折射、吸收之前,所看見的光是「均勻、不間斷的」。依此推論,光的加速度應該「恆等於」光速。


現象〗【main

可見光

可見光Visible light)是人類看見電磁波,其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 360~400 nm 與 760~830nm,這個電磁波譜又稱為可見光譜Visible spectrum),其頻率範圍在 830~750THz 與 395~360THz。這個範圍因人而異,部分人群甚至可以看到 310nm的紫外光或是 1’100nm的近紅外光


top】【main

藍光

哈佛醫學院提供以下項目作為藍光對策:

  1. 晚上使用偏紅色的燈;
  2. 就寢前 3小時內不要使用過亮的螢幕;
  3. 當暴露在夜間藍光下時,盡量使用抗藍光或濾藍光產品,以減少藍光的影響;
  4. 未實驗證實,藍光可以有效改善大腦的各種功能,如:注意力反射精神的穩定、睡眠改善,因此白天應適當採取藍光

‡)藍光的醫療用途:
許多研究表示,在 400~450nm範圍內的藍光,作為濕疹牛皮癬的局部治療是有效的。據稱有助於抑制免疫反應
最近的研究還表明,暴露在 414nm的 LED光線下,可以改善面部痤瘡。在臨床皮膚病的治療中,越來越多使用紅光及藍光的組合。飛利浦…等製造商,目前正在開發藍色可見光譜發射裝置及技術,應用於皮膚病治療。


top】【main

高能可見光

高能可見光HEVhigh-energy visible light)為堇紫光,具高頻率、高能量,在可見光譜中為 380500奈米(nm)。雖然缺乏直接科學證據,不過 HEV常被認為是黃斑部褪化AMD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的原因之一。

黃斑部褪化視網膜·黃斑結構的衰老性改變,黃斑變性會出現視力模糊或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症狀。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出現。部分病患會隨時間有階段性的惡化,可能影響單眼或雙眼。縱使此類褪化未造成完全的失明,但是中央視野視力障礙的褪化,可能會使患者在臉部辨識、閱讀或其他日常活動產生困難(如:駕駛載具);患者有可能出現視錯覺幻覺的一種),但是不表示患者有精神病
眼科醫生會進行放大瞳孔檢查眼底作初部檢查,醫生亦可能會建議患者接受眼底螢光造影及光學同步眼底掃描作進一步檢查,判斷是哪一種黃斑點病變及病情。


top】【main

極光

極光Aurora)是一種電漿體現象,主要發生在具有磁場的行星上的高緯度區域,而在地球上的極光帶即是經度上距離地磁極 10°20°,緯度寬約的區域。當磁暴發生時,在較低的緯度也會出現極光。地球上的極光是由於來自磁層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並與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在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北極光,南半球觀察到的極光稱南極光,經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南北緯度 67度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一年之中有超過 200天的極光現象,因此被稱為「北極光首都」。
§ 極光小鎮·挪威·特羅姆瑟(Tromsø)
https://youtu.be/xHvhJSyocaQ 2020/08/01


top】【main

曙暮光

曙暮光twilight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後,太陽處在地平線以下陽光·散射天空漫射)在大氣層低層地表產生的日光sunlight),又稱:晨昏蒙影。 曙暮光是微光時分,特指太陽將出現或剛沒入地平線之際,光線因部份散射顯得繽紛,照亮我們的星球(地球)。

  • 晨曦(Dawn):第一縷光出現在日出之際
  • 暮靄(Dusk):黃昏之際最後一縷光,消失在日沈之際,又稱:夕靄暮嵐。

top】【main

拉曼光譜

拉曼光譜Raman spectroscopy)這個名稱通常是指「使用不被樣品吸收的雷射波長的拉曼旋光」。拉曼光譜學用來研究晶格分子振動模式、旋轉模式和在一系統裡的其它低頻模式的一種分光技術。
拉曼效應Raman effect)的理解可藉著很多種的拉曼光譜分析,如:拉慢光譜學表面增強拉曼效應共振拉曼光譜學拉曼冷卻受激拉曼光譜技術、偏極拉曼光譜、針尖增強拉曼效應等。


top】【main

地球

探索〖北極星〗〖恆星〗〖太陽〗〖月球〗〖地球〗〖流星


地球太陽系中由內層往外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 149’597’890.7公里(1個天文單位),是宇宙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天體,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目前(西元 2020年)約有 7’660’000’000人口。
地球質量約為 5.97×1024公斤,半徑約 6’371公里,是太陽系中密度最高的星球。



生態】【環境】【文化】【main

地表景觀

自然現象是自然環境所呈現的樣貌;就是地球的某地理區域之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自然的狀態呈現,這個環境涵蓋了這個區域所有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然環境可分為下列主要組成部分:
#)完整的生態單位,是指沒有受到人為大規模干擾下自我運作的自然系統,包括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岩石大氣,和在其範圍內發生的自然現象。
§ 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普遍的自然資源物理現象,如:空氣氣候,以及能源輻射電荷性。
「自然環境」是「建成環境」的對比,建成環境包括區域和組件受人類的強烈影響。一個地理區域所呈現的樣貌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
§ 觀賞地球上極少見的 5個自然現象
(冰雹雨、冰塊海嘯、鳥群覺醒、神秘地裂、餅狀冰)
https://youtu.be/Fy0dAffMXN0(2019/08/08)


top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長 40’075.02公里。赤道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為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 0°。赤道的 78.7%被海洋覆蓋,餘下的21.3%為陸地。赤道與兩條極圈(北極圈和南極圈)及兩條回歸線(北回歸線南回歸線)組成地球表面五條重要的緯線,而赤道也是唯一最大的一個大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稱為天球赤道
§ 認識經緯度
https://youtu.be/FfPbbo3LFjs (2019/09/11)


top

極地

極地位於地球的兩極附近的地區(緯度66.5°以上)。北極南極為其中心地;北極的北冰洋和南極的南極大陸皆被大量的冰層包圍。
#)在北極地區擁有領土的國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丹麥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生活的人口和它們所屬的國家都不太相同,而生活在北極地區不同部分的人口更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文化。
#)南極沒有人類的獨特文化,但卻有著複雜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南極地區的沿海地區。南極沿海的上升流為當地的磷蝦提供大量的養份,而磷蝦則為當地的動物提供食物,如:企鵝藍鯨
§ 食物鏈最底層的南極磷蝦
https://youtu.be/M3PnssjbTyQ (2020/09/17)
§ 南極和北極
https://youtu.be/jSSIeOlIqu0 (2019/08/28)
§ 北極凍原
https://youtu.be/eH6YjL2CAMg
2019/04/08


top

森林

森林是一個高密度樹木的區域(或歷史上,森林是一個為狩獵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表面(或30%的佔總土地面積[1])。森林覆蓋著全球面積的9.4%,全球陸地面積的30%(在工業化前約佔全球面積的15.6%,全球陸地面積的50%),森林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調節水文湍流和鞏固土壤起著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 森林的療癒功能
https://youtu.be/0mM7TkMjdE8 (2020/03/29)
§ 台灣杉人工林的故事
https://youtu.be/Z38XwYSXUsQ (2018/06/11)


top

地表

地表the earth’s surface|地面)是指地球表面,涵蓋:陸地(含河流、湖泊)與海洋汪洋大海海峽),總面積約 510’000’000平方公里;未被淹沒在海洋下的區域為陸地,總面積約 149’000’000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約 29%。海洋覆蓋了地球約 71%的表面積(361’000’000平方公里)
§
地球表面積
https://youtu.be/9llnlHpUitI
2017/04/12


top】【main

地幔

地幔land letter)是地球的地函,涵蓋上部地函過渡帶下部地函,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和地殼以莫氏不連續面為界,和地核間則以核函邊界為界。厚度約 2’900公里。地函含石榴子石輝石橄欖石及其他類型的岩石,占地球體積的 83%,總質量的 68%。化學成分主要是含矽酸鹽,平均密度是 3.35.5g/cm3
•)地函land letter)是行星體內部結構的一層,其下以為界,上以地殼為界,又稱:地幔。地函由岩石組成,通常是行星體中最大、質量最高的一層。


top】【main

地核

地核core)為地球中心(center of earth)自軟流圈下界起,離地表深度約 2’900公里,可能是由組成;厚度約 3’478km密度高,平均約 12/立方公分;溫度 4’4006’000℃
地核可區分為外核outer core)與內核inner core)。外核outer core)的上界位於地表深度約 2’900~5’100km密度約 1012/立方厘米。地震波(Seismic Wave)的傳送得知外核是融熔;內核自地表深度 5’100km至地心,僅占地球體積的 1%,極有可能是固態鐵,密度約 13/立方厘米。


top】【main

地心

地心(center of earthinner)為地核的中心,自地心(地球半徑約  6’371公里)至地表深度 5’100~6’378km 稱之。地震波(Seismic Wave)的傳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地球內核僅占地球體積的1%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