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論(paradox)通常是指從邏輯(常理)上無法判斷正確與否的一種似是而非的言論。悖論刺激了人們探討與追究的求知慾,往往吸引許多業餘愛好者與思想家的關注。解決悖論「困惑」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思維(探討與追究)往往帶來更新(renew)或創新(creative)的觀點。
老詞新解
老詞新解()
自圓其說
自圓其說()
河馬科(Hippopotamidae)為偶蹄目·鯨反芻類·鯨河馬形亞目(Whippomorpha)演化支的一科,與鯨豚類互為姊妹群,現僅存 2屬 2種,即河馬與倭河馬,都產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目前發現最早的河馬科化石是肯亞河馬屬(Kenyapotamus),生活在 16’000’000~8’000’000年前的中新世。
河馬屬(Hippopotamus)棲息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熱帶草原地區的池沼區域的一種大型植食性、半水生哺乳動物。河馬外形似豬,平均體型(雄性平均體重約 1.5公噸,雌性約 1.3公噸)僅次於大象(Elephantidae|2屬 3種)、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2亞種)和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2種)。河馬屬物種目前僅存河馬(Hippopotamus amphibius)一種。
倭河馬(Choeropsis liberiensis)為河馬科·倭河馬屬(Choeropsis)的僅存物種,棲息於西非的熱帶雨林與沼澤中,主要分佈於賴比瑞亞,也有部分物種分佈於獅子山、幾內亞以及象牙海岸。
倭河馬(Choeropsis liberiensis)成年倭河馬肩高約 75~100公分,體長約 150~175公分,體重約 180~275公斤,相當於某些羚羊(英語:antelope)大小,如:藍牛羚(Boselaphus tragocamelus)。人工飼育環境下的壽命可達 42~55年。
更新日期:
鯨豚類(Cetacea)是偶蹄目的一個演化支·鯨下目(Cetacea)。鯨豚類物種體態似魚、外觀裸露的水生哺乳動物,現存約 90種。
鯨(Whales)是鯨豚類部份生物的通稱,鯨是用肺呼吸的海洋哺乳動物,又稱:鯨魚;通常體型大者稱:鯨(Whales),小者稱:豚(Dolphins)。
鯨豚類約於 34’000’000年前就分化成鬚鯨小目(Mysticeti)和齒鯨小目(Odontoceti)兩個小目。
†古鯨小目(Archaeoceti)是古代鯨魚,又稱:原鯨小目,涵蓋:現代鯨魚的祖先。原鯨小目擁有後肢,不像今日的鯨類。最早的古鯨可能完全在陸地上活動。
鬚鯨小目(Mysticeti)是現生鯨豚類(Cetacea)的兩大演化支之一,口內無齒,上頜有簾幕般的角質(horny)鯨鬚(baleen),濾食成群的小型動物,主要為磷蝦…等甲殼類,兼食小魚和貝類(如:腹足綱、雙殼綱),食物直接吞入腹中,不加以咀嚼。頭頂偏後處有一對噴氣鼻孔。通常喜歡棲息於高緯度的低溫海域,但雌性在冬春季節會遷徙到赤道附近分娩,在此過程中可數月不進食,以其肥厚的脂肪(脂質)儲備為能量來源。
鬚鯨小目涵蓋 5個現存科與 9個已滅絕科。
齒鯨小目(Odontoceti)多數種類口中長有細密而銳利的圓錐狀同型齒,用以捕食魚類和烏賊…等,具備單個噴氣鼻孔。齒鯨現存約 75種,如:抹香鯨、喙鯨、淡水豚、海豚、鼠海豚、獨角鯨、小頭鼠海豚(目前僅剩約 30頭)、白鱀豚(已在 21世紀初滅絕)…等。一些齒鯨有高度發達的大腦,被人類訓練用於雜技表演。
齒鯨小目涵蓋 8個現存科與 16個已滅絕科。
海豚科(Delphinidae)為齒鯨小目·海豚總科(Delphinoidea)的一科,涵蓋:16屬。海豚科物種可以創造雜技,模仿人鼓掌的動作與黑猩猩一樣聰明的動物,許多雜技表演常有海豚表演。
河馬(Hippopotamus amphibius)為鯨反芻類·反芻亞目(Ruminantia)與鯨類互為姊妹群,現僅存 2屬 2種,即河馬與倭河馬,都產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目前發現最早的河馬科化石是肯亞河馬屬(Kenyapotamus),生活在 16’000’000~8’000’000年前的中新世。
更新日期:
火山(volcano)是行星·地表中的岩漿庫(magma reservoir)具有高溫岩漿(magma)及其有關的碎屑、氣體自行星的地殼(岩石圈、軟流圈)噴出而形成。火山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質結構,如:埃特納火山,與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地區的火山。火山可以分為死火山、休眠火山(睡火山)和活火山、泥火山。
地溫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是與地球內部深度增加相關的每單位深度的溫度升高變化率。
地溫梯度的平均值大約是 25 ºC/km。海溝及隱沒帶的地溫梯度可以低至 5 ºC/km~10ºC/km,而中洋脊及火山弧的地溫梯度可以達到約 30ºC/km~50 ºC/km。
死火山(extinct volcano)是近代已沒有噴發跡象,僅呈現火山遺蹟的火山。許多死火山區域僅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蹟也形成綠化帶。如:中國山西大同火山群、香港·糧船灣超級火山、日本的愛鷹山與非洲東部的吉力馬札羅山…等。
•)沒有地下岩漿活動的火山,才被稱為:死火山?
§ 世界各地的 8座死火山
https://youtu.be/zP4kP2gtMYg (2022/08/17)
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 或potentially active volcano)是「沒有岩漿噴發,但火山口有冒煙,目前處於休眠狀態的火山,又稱:睡火山。
日本的富士山及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過去曾被列作休火山的代表,前地質學家都把它們列作活火山。
§ 600年來首次噴發的休眠火山
https://youtu.be/5s9EcOsDvLM (2025/08/04)
活火山(volcano)是仍然活躍的火山。活火山除了噴發之外,其它活動的也造成噴發氣體、地震…等,都可能作為活火山的判定水準。有可能是活火山的火山,如:大屯山、富士山…等。
火山噴發被分為 2類:岩漿噴發與蒸汽爆炸。
§ 夏威夷島上的基拉韋亞火山
https://youtu.be/6JEuiaxb8ts (2025/07/12)
著名的活火山:
泥火山(mud volcano)是指多種在地下液體或氣體噴發後,遺留下來的物質以泥漿的形式呈現,由於噴發物往往夾帶著水或其它沉積物而累積成為一個圓錐形的泥尖頂。泥火山可區分為:陸上泥火山(on land mud volcano)及海底泥火山(submarine mud volcano)。
地熱將地下水加熱變成水蒸氣,水蒸氣帶著泥漿噴出地表,形成泥火山,如: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冰島和印尼的一些泥火山成因則與水蒸氣有關。
§ 冬季造訪冰島北邊的泥火山口:Hverfjall Crater
https://youtu.be/Lc1cVN0cgyg (2021/12/08)
§ 臺灣的泥火山
https://youtu.be/sKCMcKCt_gE (2025/07/04)
火山口(crater)是火山(volcano)活動時地下高溫物質噴到地面的出口,通常位於火山錐(volcanic cone)頂部或側面,在火山噴發(volcanic eruption)停止後,由於地下通道中的熔岩(lava)冷凝收縮,令火山口形成環形凹陷的區域。;火山口內有陡峭的內壁,在平面上常呈橢圓形或圓形,直徑從數十米到數公里不等。不再噴發活動的火山口,常因積蓄雨水或雪水而形成火山口湖(Crater Lake);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後,火山口也有可能形成盆地(basin)地形。
§ 地表的 15個最大火山口
https://youtu.be/zzcG8VLEzvk (2925/07/27)
破火山口(caldera)是由於火山錐(volcanic cone)或一群火山錐頂部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撐崩塌形成一種比較特殊的火山口如同一口大鍋子,又稱:火山臼、陷落火山口。猛烈的噴發除了形成破火山口外,促使火山的高度大大降低,若破火山口累積降水或有其他水源流入,則可能會形成火山口湖(Crater Lake),又稱:火口湖。
§馬尼拉海溝可能爆裂的破火山口
https://youtu.be/gc3_5dmESGA (2025/06/18)
§ 衛星偵測到加州中央谷地底的 California’s long valley caldera
https://youtu.be/wTX8CTkjpuE (2025/08/08)
§ 美國加州塱原的破火山口
https://youtu.be/EuSazDWVGBA (2024/12/11)
火山臼(破火山口)可分為三類:
•)聖托里尼火山口位於愛琴海上的聖托里尼(Santorini)島環是米諾斯火山爆發(估計是公元前 1610±14年)產生破火山口構成的,距離希臘大陸東南約 200公里。
火山口湖(crater lake)是火山(volcano)在噴發(火山作用的一種)之後,火山口(crater)積水而形成湖泊(lake)的一種現象,又稱:火口湖。
§ 在火山口湖能作些什麼活動?
https://youtu.be/R2PYo84nNHU (2023/05/14)
熔岩湖(lava lake)含有大量熔岩(lava)的湖,已經全部或部分凝結成固體的岩漿,通常由火山口(crater)可觀察到出氣口、玄武岩(basalt)或廣泛的沉積物。
地球上僅有的少量長期存在的熔岩湖:
瀑布(waterfall)為河流或溪水經過河床(river bed)縱斷面的顯著陡坡或懸崖(cliff)處時,成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傾瀉而下的水流景象。
這三個瀑布都是跨國界瀑布,無論從寬度、面積、流量都遠超其它瀑布。
世界排名第四的跨國瀑布是中國與越南交界的德天瀑布。
伊瓜蘇瀑布(葡萄牙語:Cataratas do Iguaçu,西班牙語:Cataratas del Iguazú)位於巴西·巴拉那州和阿根廷邊界上的伊瓜蘇河(葡萄牙語:Rio Iguaçu,西班牙語:Río Iguazú)從巴西高原輝綠岩懸崖上落入巴拉那峽谷形成的瀑布,為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的一部分。
伊瓜蘇瀑布是一組瀑布群,由 275股大小瀑布或急流組成,總寬度 2.7公里,比尼亞加拉瀑布寬 4倍,落差由平均 60公尺至最高 82公尺。
伊瓜蘇瀑布平均流量約 1’750立方公尺/秒,雨季時瀑布最大流量可達 12’750立方公尺/秒。
維多利亞瀑布(Victoria Falls)位於非洲·贊比西河中游,尚比亞與辛巴威的國界上,寬約 1.7公里,高約 108公尺,又稱:莫西奧圖尼亞瀑布(尚比亞湯加語:Mosi-oa-Tunya),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旅遊點之一。
維多利亞瀑布也是尚比亞的莫西奧圖尼亞國家公園和辛巴威的維多利亞瀑布國家公園的一部分。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多利亞瀑布和這兩個國家公園列入世界遺產的名錄。
尼亞加拉瀑布(英語:Niagara Falls|雷神之水)由位於北美洲·五大湖區的尼加拉河上三座瀑布的總稱,又稱:尼加拉瀑布。三座瀑布按規模從大到小分別為馬蹄瀑布、美國瀑布、布里達爾維爾瀑布。
尼加拉大瀑布以美麗的景色,巨大的水力發電能力和極具挑戰性的環境保護工程而聞名於世,平均流量為 2’407立方公尺/秒。
德天瀑布(越南語:Thác Đức Thiên)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碩龍鎮·德天村與越南邊境處的板約瀑布(越南語:Thác Bản Giốc)相連。德天瀑布是世界第四大、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
板約瀑布距河內 400公里,水位落差約 40公尺,被視為「越南最雄偉和最美的瀑布」,被列入越南國家級名勝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