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設計、智能障礙、智力三元理論、情緒商數、
學習、記憶、認知、決策、
智能(英語: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執行能力,又稱:智力。智慧能力涵蓋:表達意念(語文和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如:理解、決策)的能力、抽象思維(計劃、推理)的能力…等。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1943/07/11~)在 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在《心智的架構》(Frames of Mind)這本書裡提出,人類的智能應涵蓋:
- 邏輯 (logical):
- 語言·文字(linguistic):
- 空間(spatial):
- 音樂(musical):
- 肢體運作(kinesthetic):
- 內省(intra-personal):
- 人際(inter-personal):
- 探索自然(naturalist):
•)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1946/03/07~)與幾位研究者,更揭露了情緒智商(Emotion Quotient,簡稱:EQ/情商)的概念並聲稱它與傳統熟知的智商(intelligenzquotient)同等重要。智商通常是透過智力測驗獲得的指數,經常被用作確定個人的智力的指標。比率智商(ratio IQ scores)為心智年齡與生理年齡的比數,智商變化或許和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直接相關,更與生活環境有關。智商的高低和生活環境的飲食缺乏碘可能造成兒童智商下降約 12點,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在消除缺碘和缺微量元素的環境後,明顯發現民眾智商急劇增加。
•)近年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1949/12/08~)提出「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涵蓋:元成分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經驗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和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依據信息加工理論推演三個核心觀念:後設成分、表現成分、知識獲取成分。
智能設計
智能設計(英語:intelligent design,簡稱:ID)是針對神的存在的一種宗教性邏輯論證。支持者認為智慧設計是一個「關於生命起源的科學理論」,不過被主流科學界視為偽科學。
理論支持者宣稱:「如同自然選擇一般,發展進程無方向性,必然具有『某種超自然的智慧設計了宇宙和生物的某些特徵』。」依此解釋,教育工作者、哲學家和科學界已證明智慧設計論是創造論的一種形式;但是這個假設仍然沒一樣是能證驗,也缺乏正確的經驗證據支持。
智能障礙
智能障礙(英語:Intellectual disability,縮寫: ID)又稱: 智能發展遲緩、智障、弱智(general learning disability、mentally retarded,縮寫:MR)是指在一般的金錢管理、閱讀識字、計算、日常生活…等需要使用智力思考的行為,在資質、能力表現較多數人遲緩的一種行為表現。
智力三元理論
智力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為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1949/12/08~)提出,是採用訊息處理理論的觀點來研究智力。史坦伯格將智力以 3個維度探討,涵蓋:分析智力(後設成分)、經驗智力(表現成分)以及實用智力(知識獲取成分)。
- 後設成分(meta components)為進行問題解決、決策的認知工作,又稱:元成分。後設成分與我們要做什麼的大腦認知歷程有關連。元成分智力的形式常常以中世紀的創造生物何蒙庫魯茲(Homunculus|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師所創造出的人工生命)做為比喻,意旨我們透過這個部分的認知成分去掌控我們的行動;
- 表現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s)是實際上執行大腦所輸出的指令的歷程,透過這個成分,我們得以執行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如:從長期記憶中提取資訊運用在工作記憶上,用之掌控我們的行動;
- 知識獲取成分(knowledge-aquisition components)用以獲取新資訊的成分,從選擇性注意接受訊息,在將接收的訊息做出認知處理(如:分類、合併、刪冗…)。
記憶
-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一種記憶容量有限的認知系統,被用以暫時保存關於當下任務的一些暫時信息的能力,是一組激活的神經元彼此會保持同步互相激活。工作記憶涵蓋:語音循環、視覺空間寫生板和中央執行系統;
- 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可能是人類獨有的,能與過去的特定 時間、地點 、連結的情感,以及其他相關聯的知識連繫起來,回憶特定事件的細節的能力,海馬體具有關鍵作用。許多有海馬體損傷的人會表現出失憶症,無法獲得新的長期情節記憶能力。長期記憶可分為兩種:內隱記憶與陳述性記憶(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
- 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是一種對於一般知識的事實與概念的了解,透過語言、文字、數字、演算法等抽象性的了解來形成記憶,如:外顯記憶或陳述性記憶。語意記憶為一種學習事實和關係的能力,可能通過改變神經元聯結,主要儲存在大腦皮質中;
- 工具學習(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根據獎懲來改變行為的能力,是操作制約(英語:operant conditioning)的一種以腦區網絡為中心的實現能力。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08/31~1949/08/09)是操作制約的第一位研究者,以貓試圖逃出他所設計的迷箱(puzzle box)的行為畫出了知名動物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
- 動作學習(practice & learning)相關腦區包括前運動區、基底核,特別重要的是小腦,它的包含了許多關於運動參數的微小調節。
情緒商數
情緒商數(英語:Emotional Intelligence、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全稱:情緒智慧商數,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簡稱:情商,縮寫:EI、EQ)。情緒商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1958/02/21~)於 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有人質疑情商是否是一種智力能力的擴展表現。
•)情商跟智商不一樣!情商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通常情緒商數可以透過指導而有所改善。
§ EQ高的人具有 10個常見的特點:
https://youtu.be/c6JD58Qh4ik (2020/01/06)
•)哈佛大學教授:高EQ者的12個能力
哈佛大學客座教授高曼(Daniel Goleman)花了 25年研究高情緒智商這個主題,論述無數。經年累月後,他發現,情緒智商其實有 4個領域。每個領域下,有 12個核心能力。
認知
認知(cognition)是透過思想、經驗和感官獲得知識和理解的心理·行為或過程,也是決斷(judgment)的一種。
認知是現有知識的體現,涵蓋:知覺、注意力、知識的形成、記憶和工作記憶、判斷和評價、推理和計算、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和決策(decision-making)、理解和語言的產生。透過「既有認知過程」經常會發現新的認知。
決策
決策(decision making)是一種認知(cognition)過程(如:計算機科學中談論的處理器|processor);經過這個過程(process)之後,可以在多種「選擇方案(solutions)」中,推出一種行動(action|如:根據個人信念或是綜合各項因素的推理,決定的動作,也可以是一種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