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類: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細菌界,過去曾經和古菌一起被歸類在原核生物界,但已知古菌更接近真核生物,故原核生物界已被棄用。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 5×1030個。細菌是非常古老的生物,大約出現於 37億年前。真核生物細胞中的兩種細胞器:粒線體和葉綠體,通常被認為是來源於內共生細菌。微生物無處不在,只要是有生命的地方,都會有微生物的存在。它們存在於人類呼吸的空氣中,喝的水中,吃的食物中。細菌可以被氣流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人體是大量細菌的棲息地;可以在皮膚表面、腸道、口腔、鼻子和其他身體部位找到。
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長度只有 0.2µm(微米),因此大多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而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長度約 0.2~0.6mm(毫米),是一種叫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的細菌。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於這些特徵,細菌屬於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為:古細菌,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係而另闢的類別。古細菌與真細菌在生活環境、營養方式以及遺傳上有所不同。為了區別,本類生物(細菌)也被稱為:真細菌(Eubacteria)。
§ 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見的細菌:納米比亞嗜硫珠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DlAxRIkYI&t=85s (2012/12/03)
細菌的結構
細菌是結構十分簡單的原核生物,沒有任何有膜的細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但是有細胞壁。根據細胞壁的組成成分,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來源於丹麥細菌學家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他發明了革蘭氏染色鑑別法。
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多糖形成的莢膜,形成了一層遮蓋物或包膜。莢膜可以幫助細菌在乾旱季節處於休眠狀態,並能儲存食物和處理廢物。
細菌結構:真細菌的細胞結構獨特,與古菌和真核生物細胞結構有很大不同。
§ 細菌的構造之一
https://youtu.be/rletF0k9McQ (2015/02/02)
§ 細菌的構造之二
https://youtu.be/TENVB9v0FFU (2015/02/03)
§ 細菌的形狀
https://youtu.be/XUA3Q4pJMhI (2015/02/02)
細菌的形狀
細菌幾乎都可以被歸入球菌、桿菌與螺旋菌或弧菌。細菌形態分類:桿菌是棒狀;球菌是球形(例如鏈球菌或葡萄球菌);螺旋菌是螺旋形;還有一類,弧菌,是逗號形。
細菌之分門別類
細菌根據細胞壁的組成成分,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來源於丹麥細菌學家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他發明了革蘭氏染色,用來鑑別細菌細胞壁生物化學性質的一種方法。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多糖形成的莢膜,形成了一層遮蓋物或包膜。莢膜可以幫助細菌在乾旱季節處於休眠狀態,並能儲存食物和處理廢物。
- 革蘭氏陽性菌(無外膜):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結構較爲簡單,強度較高,由數十層交疊的肽聚糖構成。肽聚糖中含有能增強細胞壁韌性的磷壁酸。在肽聚糖層與細胞膜之間,有一層週質空間。週質空間是胞外酶的聚集場所。部分細菌的週質空間中含有能夠破壞抗生素的酶(如:青黴素酶)。 - 革蘭氏陰性菌(有外膜):
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較爲複雜,但強度較低。從外到內依次爲細菌外膜、肽聚糖層、週質空間。細菌外膜是一層特殊的脂質雙分子層。其靠內的脂質層爲磷脂,而靠外的脂質層則由含有類脂A(內毒素)的脂多醣鋪成。在外膜上,有一類孔道蛋白,允許物質非特異性地通過細菌外膜。革蘭氏陰性菌的肽聚糖層較薄,一般只含有寥寥數層肽聚糖。 - 未分群:酸桿菌門 (Acidobacteria)、綠彎菌門 (Chloroflexi)、產金菌門 (Chrysiogenetes)、藍藻門 (Cyanobacteria)、脫鐵桿菌門 (Deferribacteres)、網團菌門 (Dictyoglomi)、熱脫硫桿菌門 (Thermodesulfobacteria)、熱袍菌門 (Thermotogae)、
細菌的功能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養及異養,其中異養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
細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如: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
- 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釀的製作、部分抗生素的製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
- 細菌在生物科技領域中,也被廣泛運用。
噬菌體
噬菌體(英語:bacteriophage|phage)是一種感染細菌和古細菌的病毒,其特點為專以細菌為宿主。人們熟知的噬菌體是以大腸桿菌為寄主的 T2噬菌體。
§ 噬菌體以溶解「標地細菌」為宿主,進行複製,又稱:裂解。
https://youtu.be/P95WX9kU-SQ (2020/02/29)
- 暴裂型噬菌體(lytic phage):感染細菌後,藉細菌製造其蛋白質與核酸,當複製完成後,就會直接將細菌裂解。
- 潛溶性噬菌體(temperate phage):會將遺傳物質嵌入細菌體內,與細菌染色體保留著複製;用以選擇要走向 lytic cycle 或 lysogenic cycle。如:綠膿桿菌噬菌體。
原噬菌體
原噬菌體(英語:prophage)為一種原病毒·基因,可被插入或是聚集在環狀病毒·DNA染色體中,或是以染色體外的質體形式存在。這是一種潛在的病毒型態,在細菌中病毒以此種形態存在,但不會瓦解細菌細胞。
當細菌染色體中的原噬菌體被激活之後,病毒透過「Lytic Cycle」開始複製。在此裂解循環中,病毒霸佔了細胞的生殖位。細胞內會富含病毒,直到細胞裂解或是細胞會一次在胞吞作用時釋出新的病毒。從被感染至細胞裂解的中間過程,稱為:潛伏期。有裂解循環的病毒,稱作:virulent virus(劇毒病毒)。
※ 原噬菌體通常會轉譯出一種物質使自身保持潛伏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