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organism)指任何以「單一實體」運作的有機生命系統,或在自然界中具有生命能表現生命現象(代謝、生長、發育、感應、運動、生殖)的個體,又稱:生物體(living organism)、有機體、機體。在生物學(biology)和生態學(德語:Ökologie)中,地球上約有 8’700’000物種(±1’300’000),其中 6’500’000物種在陸地上,2’200’000物種則生活在水中。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繁殖、適應。生物分為三個域:細菌、古菌、以及真核生物,還有似乎無新陳代謝及遺傳的病毒與內共生細菌…等。其中最具挑戰自然生態循環的是人類,人類是動物的一種。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其他動物(肉、卵和奶)一直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動物的皮和毛則被用來取暖。某些動物被馴化為家禽、家畜或寵物。除此之外,牠們也是人類文化(如神話和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一般討論用語,所稱的動物是不包含人類。
•)10種可愛但會殺人的動物https://youtu.be/LtvTcJ3FP14 (2019/04/24)
•)7種聰明到令人震驚的動物https://youtu.be/ext_LjHTGr0 (2020/04/12)
•)人類消失一萬年之後
https://youtu.be/EW77R_D-XCw (2019/12/11)
分類階元
分類階元(taxonomic rank)根據物種間演化關係的親疏,為生物學上進行生物分類時確定生物共性範圍的上下等級、大小門類,簡稱:階元。
「分類階元」系統化地將物種分門別類的層級體系(hierarchy)將生物領域「域(domain)」從高到低分類,依次採用 7個基本且必要的階元:
界(kingdom)、門(phylum/division)、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
學術界還常在這些主要階元之間設置「次要階元」,加上前綴(prefix)於階元以資分辨。每個階元的學名通常以拉丁文表述。最基層的兩個階元(屬、種)需要被明示以二名法或三名法(亞屬、亞種)之外,其它階元是不被明示的。
- 次要階元,如「目」的次要階元:
總目(super-order)、亞目(sub-order)、下目(infra-order)…等。 - 也有非正式分類階元:
支(clade)、族(tribe)…等。 - 參考更完備的分類:
階元的全部分類。
生物種群分類
- 被子植物APG III分類法(2009年10月正式在林奈學會植物學報發表;於 2016年被 APG IV 取代);
- 阿瑟·約翰·克朗奎斯特(Arthur John Cronquist,1919/03/19~1992/03/22);
- 亞美因·塔赫塔江(俄語:Армен Леонович Тахтаджян,1910/06/10~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