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鶥科

畫眉台灣畫眉
金翼白眉台灣棕噪鶥白喉噪鶥黑喉噪鶥

雀形目·噪鶥科鳥類多屬中小型鳥類,主要吃昆蟲,有些屬的噪鶥科鳥類也吃漿果,噪鶥科鳥類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畫眉科鳥類很多已列入噪鶥科或其他科。
噪鶥科有 16屬 135種;噪鶥科·噪鶥屬的鳥類約 60種、噪鶥科·鶇鶥屬已知有 29種…等。


main

畫眉

¶ 畫眉叫聲 https://youtu.be/ory7u3oib8o (2015/08/03)

畫眉是雀形目·噪鶥科·噪鶥屬鳥類為中國著名的傳統籠鳥,備受養鳥者的推崇。來自中國畫眉鳥的眼睛周圍具有獨特白色眉羽標記。畫眉體長約 22公分,平均體重約 63克。


top】【main

臺灣畫眉

¶ 台灣畫眉叫聲 https://youtu.be/I3xqq2b02qo (2011/01/29)
https://youtu.be/l45gK0OsqWU (2011/03/10)

臺灣畫眉又稱花眉仔雀形目·噪鶥科鳥類,是台灣特有種,曾被認為是畫眉(Leucodioptron canorum)的亞種。基於粒線體細胞色素b基因的研究,臺灣畫眉與中國畫眉在大約 一百五十萬年前演化已分開為兩個物種。
臺灣畫眉體長約 24公分略長於中國畫眉,全身棕褐色沒有畫眉的白色眉紋,聲悅耳,悠長多變,由於中國畫眉曾在 20世紀 80年代大量輸入臺灣,與棲息地破壞使臺灣畫眉數目減少,被國際鳥盟評為近危狀態。

台灣畫眉鳥生活史:
¶ 成對 https://youtu.be/5kOT4Zo_MZY (2011/03/10)
¶ 誕生 https://youtu.be/_1sEPYg_y6U (2013/10/07)
¶ 育雛 https://youtu.be/jXATO02bKkY (2013/10/07)
¶ 成長 https://youtu.be/v0Z4L3zBfZE (2013/10/07)
¶ 離巢 https://youtu.be/4D3MivstzzI  (2013/10/07)


top】【main

金翼白眉

§ 不怕人的「高山的麻雀」
https://youtu.be/d–XLvlxIAM (2018/03/29)

§ 金翼白眉Trochalopteron morrisonianum)是噪鶥科·圓翅噪鶥屬的一種,體長 2628公分,又稱:玉山噪鶥或臺灣噪眉臺灣話稱:四眉),僅分佈於臺灣,喜棲於中高海拔山區容易被食物引誘與人接近,也常被人戲稱:「高山的麻雀」或「憨鳥」。金翼白眉特徵在於暗棕色的臉頰有顯眼的白色眉線及顎線,翼和尾羽為藍灰與金黃色;體羽大致呈棕褐色,佈滿模糊鱗狀斑,腹灰褐色,無斑,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金翼白眉體型稍大,只適合短距離滑翔,動作靈敏,常被賞鳥人暱稱「高山老鼠」。不懼人,容易被食物引誘與人接近,故也常被人戲稱「高山的麻雀」或「憨鳥」。
§ 金翼白眉又稱:玉山噪鶥、臺灣噪眉
https://youtu.be/QM4J0x7A2AQ 2019/08/22
§ 金翼白眉的春天
https://youtu.be/sS0mMz_R5LM 2020/05/31
§ 常三五成群在路旁草地覓食的臺灣特有野鳥
https://youtu.be/TRIPjHkpBQU 2021/03/29


top】【main

台灣棕噪鶥

¶ 棕噪鶥叫聲 https://youtu.be/EhN0xR0AA_I (2019/09/20)

台灣棕噪鶥又名竹鳥、棕噪鶥,不普遍留鳥。主要棲息於山區樹林中,喜鳴唱,不善飛行。棕噪鶥常小群出現,喜棲濃密樹梢、草叢間。常出現於海拔分布於 800~2300公尺的闊葉林、混合林。主要食物為昆蟲、種子、果實。
¶ 棕噪鶥叫聲 
https://youtu.be/EhN0xR0AA_I (2019/09/20)
¶ 大雪山·棕噪鶥
https://youtu.be/bad6ZSNrLoY (2020/03/27)


top】【main

白喉噪鶥

白喉噪鶥又名白喉笑鶇,體長 28公分為台灣特有種鳥類是稀有的留鳥;雄鳥與雌鳥羽色相近。¶ 台灣白喉噪眉/白喉笑鶇
¶ 台灣白喉噪眉
https://youtu.be/nphvptLli5c (2019/09/16)

¶ 烏來·白喉笑鶇吃金剛櫟 https://youtu.be/YETcsC6Px3g (2013/01/04)

top】【main

黑喉噪鶥

¶ 黑喉噪鶥叫聲 https://youtu.be/vbCT0Mfcjis (2014/03/08)
¶ 黑喉噪鶥 https://youtu.be/5vFTwVXyqv4 (2014/03/31)
¶ 黑喉噪鶥叫聲 https://youtu.be/3LcZujTMuBE (2018/06/05)

top】【main

梅花雀科

斑文鳥白腰文鳥白喉文鳥
黑頭文鳥

十姊妹文鳥胡錦鳥斑胸草雀

雀形目·梅花雀科,體長約 10~12cm,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種籽為食。梅花雀科鳥類的身體構造與習性都十分相似,但彼此間羽毛的顏色和花紋差異很大。梅花雀科鳥類喜群居具有高度的社會性,雄鳥會通過“唱情歌”向雌鳥求偶。梅花雀的短厚而尖利,所有品種的梅花雀都會建造較大用以棲息的半圓形鳥巢。大部分的梅花雀都對寒冷極為敏感,性喜溫暖,多在熱帶定居;有少數適應了較寒冷的氣候的澳大利亞南部及紐幾內亞的高地,例如:高山文鳥紅脅火尾雀紅眉火尾雀
梅花雀科中最小的物種是小綠背織雀,體長僅 8.3公分;最輕的物種是黑腰梅花雀,僅重 6克。最大的物種是禾雀,體長可達 14公分。

main

斑文鳥

¶ 斑文鳥覓食 https://youtu.be/FDGoP0_4GBw (2017/08/29)

斑文鳥體長約 11公分,比麻雀稍小。斑文鳥俗名鱗胸文鳥、魚鱗沉香算命鳥、小紡織鳥、烏合畢、烏嘴(喙)畢仔、禾嗶仔(客語)、蓽雀。斑文鳥會發出很輕柔的「啾、啾」聲音。部分斑文鳥具有聲音模仿能力,類似鸚鵡模仿人類語言之行為表現。
斑文鳥全身褐色,頭部褐色較深,嘴黑色,胸前有鱗狀斑紋。模式產地在印度的加爾各答,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
¶ 介紹斑文鳥(烏嘴嗶仔)
https://youtu.be/N1BK2u0X-OA (2019/05/07)
¶ 介紹斑文鳥
https://youtu.be/fFVdaTxE-ks (2019/11/02)
¶ ㄧ群可愛的斑文鳥幼鳥
https://youtu.be/A3XzmBNuDcY (2013/06/18)
¶ 斑文鳥築巢[縮時影片]
https://youtu.be/jRUjhLfUSBg (2016/04/14)


top】【main

白腰文鳥

白腰文鳥 https://youtu.be/o0HMvUY2SrU(2013/04/13)

白腰文鳥體長約 11公分,俗名白背文鳥、尖尾文鳥、十姐妹、白腰算命鳥,通常活動於草叢、稻田中;白腰文鳥會在榕樹、相思樹上,以草葉編織成球狀鳥巢。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斯里蘭卡,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
¶ 白腰文鳥造訪鄰居新巢
https://youtu.be/wFLShU2XZe0 (2018/07/15)
¶ 白腰文鳥築巢
https://youtu.be/VmD0uDf969M (2010/05/30)


top】【main

十姊妹

十姊妹妹生態環境 https://youtu.be/yRrwc-SL6iQ(2018/11/27)

十姊妹又名白腰文鳥,成鳥體長 10~12公分,是白腰文鳥與其它梅花雀科鳥類雜交所誕生的品種。原產於中國、日本。於 19世紀中葉傳入歐洲。現已成為重要的寵物鳥品種之一。一般壽命在 5年左右。十姊妹容易飼養,常作為胡錦鳥⋯⋯等,嬌貴品種的代孵鳥。十姊妹社會性高,在北美有『社會鳥』的別稱。
https://youtu.be/vZaoKaWg5nM (2018/11/01)


top】【main

文鳥(禾雀)

¶ 文鳥叫聲 https://youtu.be/qTk5yvZUBY0 (2018/04/02)

文鳥又名禾雀爪哇文鳥黑芙蓉白芙蓉銀芙蓉淺黃褐芙蓉爪哇雀,體長13至14公分,棲息於平原地帶,主要食物為禾本科植物的種籽文鳥原生於印尼爪哇峇里島地區,是知名的觀賞鳥類。毛色以純白色為大宗,俗稱白文鳥,其餘尚有黑文、錦文、紅文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亞洲衣索比亞
儘管文鳥在全世界被養殖作為寵鳥,但文鳥在原生地的野生族群因環境的人為限制而極需保護。
¶ 文鳥育雛 https://youtu.be/OmNzg0a2bng (2013)


top】【main

胡錦鳥

¶ 胡錦鳥 https://youtu.be/cW9xAlrkazk (2019/08/27)

胡錦鳥俗稱七彩文鳥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為了紀念已故的妻子伊莉莎白而命名為:古爾德雀格爾丹雀(Gouldian finch)。胡錦鳥澳洲特有種


top】【main

斑胸草雀

¶ 斑胸草雀介紹 https://youtu.be/WqeGMYxgfwY (2020/03/03)

斑胸草雀又稱珍珠鳥(錦華鳥),體身長10~11cm,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種籽為食。 斑胸草雀與其他梅花雀科鳥類同樣有高度的社會性,雄鳥會通過「唱情歌」向雌鳥求偶。
¶ 斑胸草雀介紹 https://youtu.be/Ao9ZyWB1qtk (2019/03/15)

¶ 搞笑的珍珠鳥 https://youtu.be/p9sS43fP_pw (2019/09/10)

top】【main

鶺鴒科

黃鶺鴒灰鶺鴒白鶺鴒
樹鷚田鷚大花鷚);

雀形目·鶺鴒科鳥類又名,體形纖細、體長約 16~20公分,,全球共 5屬 62種,分佈在中國有 3屬 20種。台語對鶺鴒統稱:牛屎鳥仔。鶺鴒棲息於山區與平原的溪谷、湖泊及附近的草地,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
鶺鴒常出現於水邊的灘地、樹木、電線桿和屋頂等突出物上;鶺鴒也在地面奔走捕食蟲,偶爾也會飛捕。
鶺鴒尾巴經常不斷上下擺動,飛行路徑呈波浪狀並發出鳴聲。

注音:鶺(ㄐㄧˊ); 鴒(ㄌㄧㄥˊ);(ㄑㄧㄢ); 鷚(ㄌㄧㄡˋ )


臺灣鶺鴒科鳥類圖鑑〗【main

黃鶺鴒

§ 黃鶺鴒叫聲 
https://youtu.be/5mmJTbrE7T8(2012/03/19)

黃鶺鴒身體纖細,體長 17公分,體羽帶褐色或橄欖色,為普遍冬候鳥及過境鳥;在空中一上一下地非直線飛行,行走時尾巴會不斷上下擺動。黃鶺鴒繁殖期在 3~7月。


top】【main

灰鶺鴒

§ 屏東灰鶺鴒叫聲
https://youtu.be/tZpB_boCNd (2017/12/21)
§ 灰鶺鴒捕食
https://youtu.be/1qPCqBhWAkE (2020/01/24)
§ 灰鶺鴒美姿
https://youtu.be/43k8YCav_mg (2019/12/11)
§ 東港的東方灰鶺鴒
https://youtu.be/NpVyfNiNlsg (2019/10/30)

灰鶺鴒體長約 18公分,為台灣規律而普遍的冬候鳥,每年 8月起就出現抵台度冬的個體,直到翌年 5 月離開。灰鶺鴒的上背灰色,飛行時白色翼斑和黃色的腰顯現,且尾較長;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鶺鴒繁殖期在 3~7月,築巢於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


top】【main

白鶺鴒

自然系圖鑑:白鶺鴒
¶ 白鶺鴒叫聲 https://youtu.be/6PIBXGmxmSM (2014/11/16)

白鶺鴒體長 19公分,喜好生活於海拔 2‘100公尺以下的水域附近,也常在開闊的田野、道路、屋頂、溝渠、河床、河堤、池邊及校園操場活動,在台灣繁殖期為 3~6月。


top】【main

大花鷚

¶ 大花鷚理羽 https://youtu.be/D9H1bhkyec0 (2012/10/30)

大花鷚烏蘇里亞種)體長約 18公分,為不普遍的冬候鳥,冬天於沿岸地帶可見。雌、雄鳥羽色相同、喙暗赤褐色、腳黃褐色,後爪長而彎曲。大花鷚棲息時,很少鳴叫、常單獨出現。大花鷚以鳴唱展示飛行,飛行路線呈不明顯波浪狀。布萊氏鷚大花鷚相似,體長約 17公分,布萊氏鷚後爪較短且比較彎曲。
§ 沙崙農場的大花鷚(又稱:田鷚
https://youtu.be/kd4IV7gxHx8 (2019/12/24)


top】【main

樹鷚

§ 樹鷚介紹
https://youtu.be/5Krnpcaqtno (2020/03/26)
§ 樹鷚叫聲
https://youtu.be/RKo38W2I-_A (2014/12/07)

樹鷚體態短胖,體長約 15~17公分,為普遍冬候鳥,10月至翌年 5月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開闊的草地及山坡。樹鷚上體為橄欖色,頭頂和頸部羽毛有黑色羽幹紋;黃白色喉部,胸、腹部具有深色縱紋;尾羽最外側一對大部分為白色,中央兩枚為暗褐色,其餘為暗褐而邊緣帶有橄欖色。樹鷚多見於雜木林、針葉林、闊葉林、灌木叢及其附近的草地,也見於田野。樹鷚行走及棲息時,尾部常規律的上下擺動,以小群在地面步行覓食;遇干擾則飛到附近樹上,在樹枝上走幾步觀望,再飛到不受干擾處繼續覓食昆蟲及草籽。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陝西南部。
§ 花蓮縣的樹鷚
https://youtu.be/95UKU_GDjCs (2014/12/28)


top】【main

田鷚

§ 草原上奔馳的田鷚
https://youtu.be/T59XZ8rVe24 (2011/01/26)

田鷚身體纖長,體長約 16~19公分。田鷚背部羽毛呈淡褐色,有深色斑紋。腹部的顏色較淡,胸部亦有斑紋。眼睛上有淡色的斑紋,顴骨及鬚斑紋則較深色。田鷚的尾巴很長,有白色的尾羽,經常上下搖擺。田鷚的喙較長及呈褐色,腳部亦很長,呈粉紅褐色。部分學者將田鷚再細分為兩類,澳洲的田鷚及紐西蘭的田鷚。
田鷚生活在開放的地方,如草原、農地、路邊、乾涸的河床、沙堆及林地。牠們吃陸地上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如甲蟲蜘蛛昆蟲幼蟲。牠們亦會吃種籽
§ 田鷚 (理氏鷚) 生活在空間開放的地方⋯⋯
https://youtu.be/rLlVuV3YClE (2019/01/28)

大花鷚Anthus richardi)又稱:田鷚。大花鷚體重約 32.17克,翼展約 92公釐,嘴峰長約 18公釐,喙寬度約 4公釐,喙厚度約 4.3公釐,跗蹠長約 29.2公釐,尾長約 71.6公釐。大花鷚是候鳥,其棲息在開放的草原環境中,食性為肉食性,主要食物來源是陸生無脊椎動物。

稻禾鷚(東方田鷚)、大花鷚(理氏鷚)、新西蘭鷚,在臺灣都稱之為:田鷚


top】【main

畫眉科

山頭紅嘈雜藪鳥(藪鳥科)

大彎嘴鶥台灣斑胸鉤嘴鶥)、鏽臉鉤嘴鶥
小彎嘴畫眉台灣棕頸鉤嘴鶥)

藪(ㄙㄡˇ)、鶥(ㄇㄟˊ)

雀形目·畫眉科鳥類為中小型鳴禽。喙細直而側扁,先端有不同程度的下彎,上喙尖多具缺刻;鼻孔被羽或鬚毛覆蓋;翅短圓;尾長,呈橢圓或楔形;多在灌木叢基部或地面活動,不善長距離飛翔。腿長,腳趾強健;善於鳴囀效鳴


main

山頭紅

§ 紅頭穗鶥
https://youtu.be/Liu-r8-XaYM (2019/07/23)

山紅頭又名紅頭穗鶥雀形目·畫眉科 的一種鳥類,體長約 11公分,為普通留鳥,屬於台灣特有亞種;全身羽色大致呈褐色,頭頂呈鮮明的紅褐色,背面暗褐色,喙暗褐色,雌、雄羽色相近。平均體重約為11.1克。棲息地包括溫帶森林、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分布於香港不丹寮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度緬甸台灣尼泊爾山紅頭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山紅頭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大吉嶺
§ 山紅頭 (紅頭穗鶥)
https://youtu.be/vvO7oy2hHLA (2020/05/22)


top】【main

鏽臉鉤嘴鶥

§ 鏽臉鉤嘴鶥
https://youtu.be/JYA_wJWZGGQ (2020/03/27)

鏽臉鉤嘴鶥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體長約 2226公分,又名銹臉鉤嘴鶥,是畫眉科·鉤嘴鶥屬鳥類。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鏽臉鉤嘴鶥的胸部具濃密的黑色點斑或縱紋,棲息地包括溫帶森林和溫帶疏灌叢,常見于山地或丘陵耕地近旁的灌叢、樹叢以及草叢間。鏽臉鉤嘴鶥已知有 6個亞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鏽臉鉤嘴鶥,又名銹臉鉤嘴鶥,是畫眉科鳥類。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
§ 鏽臉鉤嘴鶥叫聲
https://youtu.be/RsCLzOO6tgc (2020/06/26)
§ 鏽臉鉤嘴鶥不一樣的叫聲
https://youtu.be/JYA_wJWZGGQ (2020/03/27)
§ 鏽臉鉤嘴鶥棲息
https://youtu.be/NnPcuuoBgBI (2017/02/27)


top】【main

大彎嘴鶥

§ 大彎嘴叫聲
https://youtu.be/o4-IgVwN2TY (2016/05/06)
§ 大彎嘴叫聲
https://youtu.be/Rdxq1r6kBSI (2016/04/23)

臺灣斑胸鉤嘴鶥』通稱『大彎嘴』為畫眉科·鉤嘴鶥屬,體長約 24公分,又名大彎嘴鶥、彎嘴畫眉、鏽臉鉤嘴鶥。『大彎嘴』與『華南斑胸鈎嘴鶥』極為相似,前胸具黑色點斑連成的縱紋,虹膜淡黃白色,喙粉褐色,腳角質褐色。
大彎嘴鶥曾一度被稱為『鏽臉鉤嘴鶥台灣亞種』目前多數觀點認為『鏽臉鉤嘴鶥台灣亞種』就是『臺灣斑胸鉤嘴鶥』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台灣本島,多見於山地闊葉林中,常躲藏於濃密的灌木叢間發出連續十數次「瓦—呼、瓦—呼」宏亮而圓潤的叫聲;雌雄的鳴叫聲音不同,每年 3~6月繁殖期,常可聽呼應鳴聲彷彿對唱。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山地。
§ 大彎嘴(鏽臉鉤嘴鶥台灣亞種
https://teia.tw/zh-hant/natural-valley/species/14565
§ 大彎嘴
https://youtu.be/2WKsaWyxiJA (2019/09/19)


top】【main

§ 大彎嘴〔臺灣紋胸鉤嘴鶥〕
https://youtu.be/bJAJkjkWIZw (2019/03/17)
§ 不丹的斑胸鉤嘴鶥
https://youtu.be/GN1Ff51p90s (2014/08/19)

小彎嘴鶥

§ 小彎嘴畫眉叫聲
https://youtu.be/VsuWoIXE6Fo (2018/11/18)
§ 愛玩水的小彎嘴畫眉
https://youtu.be/ZbtdkjL7HxA(2019/10/11)

棕頸鉤嘴鶥畫眉科·鉤嘴鶥屬,體長約 20公分,又名小彎嘴畫眉、小彎嘴鶥。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無危。棕頸鉤嘴鶥的平均體重約為31.6克。棲息地包括溫帶森林、溫帶疏灌叢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棕頸鉤嘴鶥已知有 7個亞種,棕頸鉤嘴鶥台灣亞種是台灣的特有物種,現已獨立為台灣棕頸鉤嘴鶥台灣小彎嘴)。分布於台灣本島,多棲息於分布於溫帶森林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台灣小彎嘴有明顯的長眉線又名竹腳花眉、小彎嘴、小彎嘴鶥或小彎嘴畫眉。
§ 趣味小彎嘴鶥
https://youtu.be/5055BM1GUWc (2016/05/12)
§ 小彎嘴鶥育雛
https://youtu.be/ofdBDhhusSc (2016/07/12)
§ 小彎嘴鶥離巢
https://youtu.be/t4LUC1B4yHQ (2009/11/23)


top】【main

卷尾科

大卷尾小卷尾灰卷尾

雀形目·卷尾科的鳥是一類中等體型的雀類,體羽多灰色或黑色,有些種類的外側尾羽向外向上彎曲,因而得名。卷尾原文意為「叉尾」。

top】【main

大卷尾

大卷尾又名黑卷尾,俗名吃杯茶鐵煉甲籬雞鐵燕子黑黎雞。在台灣俗稱烏鶖烏秋,體長約 29公分。大卷尾以昆蟲為主食,蜻蜓、煌蟲、金龜、虻、蠅等均為其食物。繁殖期於5~8月,營巢於林緣的高樹或電線桿上,以芒草穗,禾草纖維等築成堅實的碗形巢。 烏秋地域性很強,會為了保護鳥巢或雛鳥可能攻擊經過附近的人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 自然系圖鑑
http://naturesys.com/bird/species/bird-048-00001/

¶ 大卷尾叫聲
https://youtu.be/gUPkVo8bLdE (2011/10/23)
¶ 烏秋與農民 https://youtu.be/ubSFGcYtk44(2012/01/09)

卷尾科鳥類: http://naturesys.com/bird/family/Dicruridae (自然系圖鑑)

top】【main

小卷尾

小卷尾又名古銅色卷尾,俗名姬烏秋,古銅色卷尾的模式產地在孟加拉達卡。小卷尾的台灣亞種又名山烏秋,體長約 25公分,分布於台灣海拔 10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區。山烏秋的模式產地在台灣山區。

¶ 小卷尾叫聲
https://youtu.be/oieT-HrOIyA(2016/06/19)
¶ 小卷尾育雛
https://youtu.be/jVZGu8RU3ms (2019/04/24)


top】【main

灰卷尾


top】【main

椋鳥科

灰頭椋鳥灰背椋鳥黑領椋鳥
灰椋鳥輝椋鳥(亞洲輝椋鳥)、
粉紅椋鳥斑椋鳥星椋鳥
了哥(九官鳥)、

雀形目·椋鳥科(Sturnidae椋:ㄌㄧㄤˊ)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科。椋鳥科約有 31屬 115種,是一種小~中型的雀類,大多為地棲性雜食動物,叫聲變化多端椋鳥科的鳥英文名字叫做「Starling」,是從拉丁文「Sturnidae」翻譯而來的。椋鳥科的鳥可模仿環境的聲音,八哥了哥(九官鳥)即是典型例子。


main

灰頭椋鳥

灰頭椋鳥又名栗尾椋鳥,體長 17~22公分,灰頭椋鳥為籠中逸鳥,啄基部藍色、前端黃色。灰頭椋鳥的頭、胸及腹部灰白色,兩翅及背部灰色,尾羽尖端為栗色。
臺灣外來鳥種監測網
灰頭椋鳥於 1998年首次在臺灣野外有紀錄,目前對於其入侵後造成的危害不明。

栗尾椋鳥常成對或小群出現在開擴林地。
https://youtu.be/Uf2WLYyKzCA (2020/02/14)

栗尾椋鳥(灰頭椋鳥):模式產地在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
https://youtu.be/q-tLdV1HGM4 (2012/12/03)

top】【main

灰背椋鳥

灰背椋鳥又名噪林鳥、白肩椋鳥,體長 19公分,為北椋鳥屬鳥類灰背椋鳥的喙、腳為灰藍色,腰、尾上覆羽略帶褐色,虹膜淡藍色、瞳黑色。雄鳥的翼黑色有白斑大而明顯,身體鼠灰色,覆羽白色;雌鳥背部略顯褐色,覆羽白斑稍小些;亞成鳥似雌鳥而無白斑。灰背椋鳥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四川貴州雲南廣西湖南福建廣東海南等地,主要棲息於空曠地樹上以及營巢於天然樹洞、牆洞或裂縫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灰背椋鳥又名噪林鳥、白肩椋鳥。
https://youtu.be/4NFLIXUvCmo (2012/02/19)

灰背椋鳥雄鳥的翼黑色有白斑大而明顯,身體鼠灰色。

top】【main

黑領椋鳥

黑領椋鳥又名『烏領椋鳥』體長 26~30公分,常見於壩區、村鎮田邊、糞坑、草地等郊外的開闊低地,並營巢於大樹的枝杈間。

烏領椋鳥在香港市區的大型公園頗常見。
https://youtu.be/hvoEacomlGQ(2019/10/07)


top】【main

灰椋鳥

¶ 草坪上的灰椋鳥
https://youtu.be/NODdx58GRAQ (2017/04/28)

灰椋鳥體長約 25公分,多見於開闊平原地帶和淺山開闊地,覓食的時候常在地面奔走。灰椋鳥全身深灰褐色,頭部黑色、頜部具白羽大小不一,白羽有時可以覆蓋超過頜部;腰部白羽在覓食時會被遮住,但飛行時卻很明顯。成群覓食時,會不斷發出喋喋不休的高亢叫聲。灰椋鳥又名杜麗雀、高粱頭、假畫眉、竹雀、管蓮子、哈拉雀。
¶ 灰椋鳥覓食
https://youtu.be/NPB12JrL59o (2011/02/10)
¶ 灰椋鳥
https://youtu.be/NQSUzN1Gqy4 (2016/03/10)
¶ 灰椋鳥戲水
https://youtu.be/wbkTbTyukUw (2017/02/08)

灰椋鳥喜結成大群活動,有時會以遮天閉日之勢從一棵樹迅速移動到另一棵樹。
¶ 淺灘邊的灰椋鳥
https://youtu.be/sf0nDPG2ug4(2014/10/06)


top】【main

輝椋鳥

輝椋鳥又名亞洲輝椋鳥,體長 17~20公分,棲息於海拔 700公尺以下森林、農耕地、城鎮。輝椋鳥以果實為食,亦食用花蜜或昆蟲。輝椋鳥為高度社會化的鳥種,成群覓食、繁殖及棲息。
輝椋鳥特寫
https://youtu.be/arWzZ60F7sc (2020/06/19)
輝椋鳥喜愛鴿子陪伴
https://youtu.be/xoBac-c8fDE(2019/12/17)

外來入侵鳥
¶ 輝椋鳥
https://youtu.be/xoBac-c8fDE(2019/12/17)
¶ 長尾輝椋鳥
https://youtu.be/OeYV6IpyE88(2014/09/09)


top】【main

粉紅椋鳥

粉紅椋鳥俗名『鐵甲兵』,體長 22公分,羽毛具有特異性粉色及黑色的椋鳥。繁殖雄鳥亮黑,背、胸及兩脅粉紅。雌鳥圖紋相似但較黯淡。以蝗蟲為主要食物,成鳥每天能捕捉300~400隻蝗蟲,進食數量 120~170隻。


top】【main

斑椋鳥

斑椋鳥椋鳥科斑椋鳥屬的鳥類體長約 24公分,分佈於尼泊爾、印度、泰國、老撾、緬甸、蘇門答臘島、爪哇島以及中國大陸雲南等地,多生活於高大的大青樹上或村寨附近的喬木上或田邊以及營巢於高樹上。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斑椋鳥體長約 24公分的椋鳥。班椋鳥的虹膜灰色;眼周裸露皮膚橘黃;喙黃色,基部紅色;腳黃色。班椋鳥的及上體部黑色(亞成鳥褐色),頭頂、頭側、翼斑、腰及腹部白色。 

蝗科中最兇猛的品種『沙漠蝗蟲』,從非洲飛過紅海進入歐洲亞洲,已到達中國邊境
¶ 椋鳥治蝗蟲(伊犁)
https://youtu.be/fz99RkGOo64 (2020/02/16)
¶ 保育的『椋鳥』和『珍珠雞』,可以控制蝗災
https://youtu.be/f22InZ3sF1o (2020/02/18)


top】【main

星椋鳥

丹麥奇觀!
椋鳥starling)是從歐洲南部遷徙到北歐的候鳥,每年 3月~4月中旬白天在草地尋找食物,晚上棲息在蘆葦之中。
https://youtu.be/YLoQLNA8FIU (2016/11/5)


top】【main

八哥屬

§ 八哥為何稱為八哥
https://youtu.be/WzxM6MGqmH8 (2024/04/26)


八哥屬
Acridotheres)是雀形目·椋鳥科的一個屬,廣泛分佈於亞洲熱帶地區;模式種:家八哥


top】【main

白尾八哥

¶ 爪哇八哥(白尾八哥)理毛
https://youtu.be/9CGChacJ6FM (2017/05/26)

爪哇八哥Javan Myna)體長約 22公分,為椋鳥科·八哥屬的一種鳥類,又名白尾八哥,為八哥科八哥屬下的一個種。原產於東南亞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在台灣的爪哇八哥為外來入侵種生物,據推測是人為引進飼養所造成。爪哇八哥性情非常兇悍,常常成群覓食,吃東西時不准其他鳥類靠近,除了穀物、昆蟲、小型爬蟲動物外,對於台灣的原種幼鳥、小型鳥,如麻雀,會直接攻擊捕食,對於未孵化的鳥蛋也不放過;爪哇八哥繁衍非常快速,使台灣原生種八哥的生存受到威脅。爪哇八哥不懼鳳頭蒼鷹,在台灣沒有天敵!造成台灣生態的嚴重浩劫。


top】【main

家八哥

¶ 家八哥
https://youtu.be/W2m5-5c13Jg (2020/07/28)

家八哥Common Myna)體長約 24~26公分,為椋鳥科·八哥屬的一種鳥類,原產於中亞、南亞和中國,後來引入美洲、非洲等世界其他地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與中東。家八哥被翻譯成「蚱蜢獵人」反映出家八哥吃蟲的習慣;牠被引入許多太平洋島嶼,用來控制農作區的害蟲,但家八哥更喜歡吃農作物。在澳洲,牠們會和其它種類競爭產卵的所在,又會殺害小鳥,破壞鳥蛋,以及驅逐小型哺乳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2004年)。
家八哥頭、頸黑色具微藍色光澤,背羽灰褐色,飛羽黑褐色、基部白色具顯著的白色翅斑,尾羽黑色具微藍色光澤、端斑白色。眼周裸皮、嘴和腳為橙黃色。家八哥主要棲息于海拔 1500公尺以下的低山丘陵的開闊地區、農田、草地、果園和村寨附近。家八哥喜成群活動,有時也和斑椋鳥灰椋鳥混群。
¶ 家八哥
https://youtu.be/f1Y_VO2aK3s (2015/08/16)


top】【main

八哥

¶ 金門野生八哥叫聲
https://youtu.be/idDgHzVos-I (2012/06/10)

八哥Starling)是椋鳥科·八哥屬的一種鳥類,體長約 25公分,又名有鸚鵒、寒皋、鴝鵒、鸜鵒、蒼鵒、駕鴒、加令、中國鳳頭八哥、鳳頭八哥、沉香色八哥、了哥,古時稱秦吉了。八哥生活在草原和山區的樹林中,善於鳴叫,也會模仿其他鳥的叫聲,經過訓練,還能模仿人類說話。
八哥體羽黑色,喙、足均為鮮黃色,粗看起來頗似烏鴉大嘴烏鴉體長約 50公分)。
八哥喜營巢於中國傳統建築屋檐下或樹洞中,或利用喜鵲黑領椋鳥的棄巢,繁殖季節為 4月~7月。八哥始終無法實現人工飼養條件下的繁殖,在臺灣野外被補獵為寵物鳥的影響,2008年起被改列為珍貴稀有保護鳥類。在 2015年的碩士論文中推測,環境的高草棲地減少可能是造成近年原生八哥數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與受外來種白尾八哥家八哥……等的影響較小。
¶ 屏東縣的本土八哥
https://youtu.be/opyh-Sp5Rpk (2016/05/31)


top】【main

九官鳥

¶ 超會說話的九官鳥
https://youtu.be/k5S4h1Hcp8g (2010/03/13)

九官鳥Hill Myna)為椋鳥科·鷯哥屬的一種鳥類,又名了哥或鷯哥,專長是模仿其它動物的聲音,也是最善於學習人類語言的動物。了哥棲息在常綠闊葉林的邊緣,活躍在田野林間,卻少見於密林之中,常與八哥椋鳥……等,合群在果樹上覓食。
¶ The talking Mynah Bird
https://youtu.be/GpfF1xUqbOE (2016/10/31)
¶ 野外的「了哥」
https://youtu.be/tNKww6mVkaU (2011/02/07)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