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太陽系中由內層往外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 149’597’890.7公里(1個天文單位),是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目前(西元 2020年)約有 7’660’000’000人口。
◎ 地球質量約為 5.97×1024公斤,半徑約 6’371公里,是太陽系中密度最高的星球。
- 十億年前的地球
https://youtu.be/BwqswICmZrs (2022/07/01) - 始新世(56’000’000年前~34’000’000年前)的地球
https://youtu.be/p0WJzfrR4jU (2022/07/29) - 賽先生科普:地球為何懸浮在宇宙之中?
https://youtu.be/h_VFBMxJVf4 (2021/04/17)
地表景觀
自然現象是自然環境所呈現的樣貌;就是地球的某地理區域之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以自然的狀態呈現,這個環境涵蓋了這個區域所有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自然環境可分為下列主要組成部分:
#)完整的生態單位,是指沒有受到人為大規模干擾下自我運作的自然系統,包括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岩石,大氣,和在其範圍內發生的自然現象。
§ 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普遍的自然資源和物理現象,如:空氣,水和氣候,以及能源,輻射,電荷和磁性。
「自然環境」是「建成環境」的對比,建成環境包括區域和組件受人類的強烈影響。一個地理區域所呈現的樣貌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
§ 觀賞地球上極少見的 5個自然現象
(冰雹雨、冰塊海嘯、鳥群覺醒、神秘地裂、餅狀冰)
https://youtu.be/Fy0dAffMXN0(2019/08/08)
【top】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點隨地球自轉產生的軌跡中周長最長的圓周線,長 40’075.02公里。赤道將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赤道為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 0°。赤道的 78.7%被海洋覆蓋,餘下的21.3%為陸地。赤道與兩條極圈(北極圈和南極圈)及兩條回歸線(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組成地球表面五條重要的緯線,而赤道也是唯一最大的一個大圓。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稱為天球赤道。
§ 認識經緯度
https://youtu.be/FfPbbo3LFjs (2019/09/11)
【top】
極地
極地位於地球的兩極附近的地區(緯度66.5°以上)。北極和南極為其中心地;北極的北冰洋和南極的南極大陸皆被大量的冰層包圍。
#)在北極地區擁有領土的國家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丹麥(格陵蘭島)、挪威和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生活的人口和它們所屬的國家都不太相同,而生活在北極地區不同部分的人口更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文化。
#)南極沒有人類的獨特文化,但卻有著複雜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南極地區的沿海地區。南極沿海的上升流為當地的磷蝦提供大量的養份,而磷蝦則為當地的動物提供食物,如:企鵝和藍鯨。
§ 食物鏈最底層的南極磷蝦
https://youtu.be/M3PnssjbTyQ (2020/09/17)
§ 南極和北極
https://youtu.be/jSSIeOlIqu0 (2019/08/28)
§ 北極凍原
https://youtu.be/eH6YjL2CAMg (2019/04/08)
【top】
森林
森林是一個高密度樹木的區域(或歷史上,森林是一個為狩獵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表面(或30%的佔總土地面積[1])。森林覆蓋著全球面積的9.4%,全球陸地面積的30%(在工業化前約佔全球面積的15.6%,全球陸地面積的50%),森林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調節水文湍流和鞏固土壤起著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 森林的療癒功能
https://youtu.be/0mM7TkMjdE8 (2020/03/29)
§ 台灣杉人工林的故事
https://youtu.be/Z38XwYSXUsQ (2018/06/11)
【top】
地表
地表(the earth’s surface|地面)是指地球表面,涵蓋:陸地(含河流、湖泊)與海洋(汪洋、大海、海峽),總面積約 510’000’000平方公里;未被淹沒在海洋下的區域為陸地,總面積約 149’000’000平方公里,佔地表總面積約 29%。海洋覆蓋了地球約 71%的表面積(361’000’000平方公里)
§ 地球表面積
https://youtu.be/9llnlHpUitI (2017/04/12)
地幔
地幔(land letter)是地球的地函,涵蓋上部地函、過渡帶及下部地函,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和地殼以莫氏不連續面為界,和地核間則以核函邊界為界。厚度約 2’900公里。地函含石榴子石、輝石、橄欖石及其他類型的岩石,占地球體積的 83%,總質量的 68%。化學成分主要是含鐵、鎂的矽酸鹽,平均密度是 3.3~5.5g/cm3。
•)地函(land letter)是行星體內部結構的一層,其下以核為界,上以地殼為界,又稱:地幔。地函由岩石或冰組成,通常是行星體中最大、質量最高的一層。
地核
地核(core)為地球的中心(center of earth)自軟流圈下界起,離地表深度約 2’900公里,可能是由鐵和鎳組成;厚度約 3’478km,密度高,平均約 12克/立方公分;溫度約 4’400~6’000℃。
地核可區分為外核(outer core)與內核(inner core)。外核(outer core)的上界位於地表深度約 2’900~5’100km,密度約 10~12克/立方厘米。由地震波(Seismic Wave)的傳送得知外核是融熔;內核自地表深度 5’100km至地心,僅占地球體積的 1%,極有可能是固態鐵,密度約 13克/立方厘米。
地心
地心(center of earthinner)為地核的中心,自地心(地球半徑約 6’371公里)至地表深度 5’100~6’378km 稱之。由地震波(Seismic Wave)的傳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地球內核僅占地球體積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