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珠〗
拳節、腕節、肘節、肩節、脊節、腰節、胯節、膝節、踝節、
關節(拉丁語:Articulatio)於解剖學指的是 2塊或 2塊以上的骨(骨骼)之間能活動的連接。在解剖學上有不動關節、活動關節和微動關節 3種。
- 不動關節(synarthrosis):藉助透明軟骨構成連接的胸骨、由纖維軟骨板緊密連接的椎間盤、縫隙連接的顱骨、斜索(obligue cord)組成的尺骨與橈骨之間的連接或是一種纖維性的釘狀關節(莖狀突在顳骨處、牙在牙槽處)…等。
- 活動關節(diarthrosis):連接處有滑液。球窩關節(肩關節,髖關節)、橢球關節(寰椎和顱骨之間的關節)、鞍狀關節(大拇指與掌骨的連接)、樞紐關節(肘關節)、車軸關節尺骨、橈骨之間的關節)、平面關節(椎間關節)、雙髁狀/鉸鏈關節(膝關節)…等。
- 微動關節(Amphiarthrosis):骨與骨之間以軟骨組織呈列縫狀的空隙直接相連結、活動範圍侷限的恥骨聯合(Symphysis Pubis)、椎間盤。
【main】
拳節
拳節(拳,英語:Fist)又稱拳頭,是人體的手指彎曲、緊握時的狀態。
腕節
腕節(腕,英語:Wrist)又稱手腕,是人體的手掌與手臂連接的地方,在做運動前最好先運動手腕,因為手腕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肘節
肘節(肘,英語:elbow)是人體的手臂連接上臂與前臂的鉸鏈關節處。肘關節附近的區域有 3塊骨頭與肘關節相連:上臂的肱骨、前臂的尺骨和橈骨。
肩節
肩節(肩,英語:shoulder)又稱肩膀,是人體的軀幹和上肢的交接點,與其相對的部位是臀。肩主要有三塊骨──鎖骨、肩胛骨與肱骨組成。
脊節
脊節(脊,notarium 或 os dorsale)又稱背心骨,是人體肩膀與脊椎癒合的結構有助於軀幹支撐頭部與四肢產生的壓力。
腰節
腰節(腰,英語:waist)是人體·腹部的一部份,在肋骨以下, 臀部 以上,是軀幹·骨架最細的部位。腰後的凹陷處又稱腰窩,是傳說中的維納斯之眼。
胯節
胯節(胯,英語:crotch)是人體的軀幹和下肢接合之處,骨盆的底部,包括鼠蹊部及生殖器。
膝節
膝節(膝,英語:knee)又稱膝蓋,是人體的大腿、小腿之間的連接部位。膝的內部組成結構為半月板以及 4條韌帶。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呈「新月狀」墊於接連處的纖維軟骨組織。半月板的作用是緩衝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股骨與脛骨的直接摩擦。
踝節
踝節(踝,英語:ankle)又稱踝關節,是人體的足部與腿相連的部位,包含 7塊跗骨加上足部的跖骨和小腿的骨骼。
九曲珠
「九曲珠」的稱謂是源於《祖庭事苑》,這個典故稱:「孔子困於陳的時候,得到一顆九曲珠,卻因為珠孔非常細小,而且內部像迷宮一樣曲折,孔子用手拿線無法穿過,有兩位桑間女子教孔子用蜜塗在線上,利用螞蟻搬蜜的特性,將細線穿過九曲珠。」
「九曲珠」乃喻人體之拳節、腕節、肘節、肩節、脊節、腰節、胯節、膝節、踝節。楊澄甫(1883年~1936年)曰:「九曲珠即一個珠內有九曲彎也,人身譬如珠,四體百骸無不彎也。能行氣四肢無一處不到,行氣九曲珠功成矣。」有云:「太極拳入化境界,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
王宗岳稱《陰符槍譜》序文於乾隆 55年(1790年)前後所著,當時王宗岳住在河南省的洛陽(陳家溝所在地)與陳家溝第 14代陳長興(1771年~1853年)同一時代。在陳家溝的拳法是陳奏廷(陳王廷)在太極宮結義,授與李信(李岩)兄弟的陳家溝世代相傳的《拳術頭套十三式拳》。」
楊澄甫宗師在《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文中注釋:「行氣如九曲節者,乃所有之關節均須順遂圓滑如珠,行氣九節之中,即所謂節節貫串之功也,決無微料稜角玫不便之處,是為至要也。」
太極拳的名稱在明末的蔣發(明代·萬曆年間武術家,河南·溫縣人)已經開始使用。太極拳起初並不叫「太極拳」,而是被稱作「十三勢」, 太極拳名稱的由來被公認始於王宗岳的《太極拳論》。
- 打通「九曲節點」消除疲勞
https://youtu.be/DusCiQ4vyR4 (2016/11/21) - 謝慶良教授談『脊椎肩頸僵硬 保健法』
https://youtu.be/L4yOGKbAOKw (201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