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

§ 中醫基礎理論 
https://youtu.be/XukGZqB-RQw2019/05/08
§ 中醫養生所論述的十二正經與八脈

經絡meridian)在中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TCM)認為是人體中聯絡臟腑、溝通肢體(軀幹四肢)與運行氣血的通路;氣行脈外、血行脈內。經絡主幹者為經脈十二經脈),分支者為絡脈奇經八脈)。
十四經穴分佈於十四經脈,為歸屬於十二經脈腧穴再加上任脈督脈的腧穴,。
人的活力基礎源於大氣之氧六大營養素,匯集於精髓而蓄勢,有賴「氣血」輸送於「臟腑」藏於「精髓」以維護生機。倘若氣血衰退、精虧髓亡則大勢已去。經絡與臟腑的功能相聯繫以利精髓的產生,記載詳見於《內經》和《難經》。

中華古典文化 ››中醫學 ››經絡循行圖


十二正經與八脈十二經絡養息十二時辰養身法
暖身與收功〗〖人體〗【main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手三陰經(心包)、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膀胱)、足三陰經()的總稱。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又稱:正經。


top】【main

正經的循環順序

 正經有十二條,又稱「十二經脈」涵蓋:手三陰經(心包)、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膀胱)、足三陰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氣血運行的主要血氣(血行脈中、氣行脈外)猶如江河之水。

正經的循環順序,如下順序所示,周而復始,如環無端。

  1. 手太陰(肺經
  2. 手陽明(大腸經 
  3. 足陽明(胃經
  4. 足太陰(脾經
  5. 手少陰(心經 
  6. 手太陽(小腸經
  7. 足太陽(膀胱經
  8. 足少陰(腎經
  9. 手厥陰(心包經
  10. 手少陽(三焦經 
  11. 足少陽(膽經
  12. 足厥陰(肝經

top】【main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統率、聯絡、調節十二經脈的功能,猶如湖泊,將江河之水的十二經脈之氣,灌溉、蓄積加以調節,使人體氣血佈輸灌流組織,使機能更加旺盛、有效率,又稱:「八脈

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


top】【main

任脈

任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上行於陰部,經腹,向上經關元…等穴,到咽喉,上行環繞口唇,經面部,進入目眶下,計二十四穴,為「手、足三陰脈之海」。
•)任脈起於小腹會陰曲骨 中極 關元 石門 氣海 陰交 神闕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闕 鳩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宮 華蓋 璇璣 天突 廉泉 承漿 進入目眶下。

任脈計二十四穴:

  1. 會陰截石位,男子,當肛門與陰囊之間,女子,當肛門與陰唇聯合之間;
  2. 曲骨仰臥,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下 5寸,當恥骨聯合上緣凹陷處;
  3. 中極臍下 4寸,當腹正中線上取;
  4. 關元仰臥,臍下 3寸,當腹正中線上;
  5. 石門仰臥,臍下 2寸,當腹正中線上;
  6. 氣海仰臥,臍下 1.5寸,當腹正中線上;
  7. 陰交仰臥,臍下 1寸,當腹正中線上;
  8. 神闕仰臥,在臍窩正中;
  9. 水分仰臥,臍中點上 1寸,腹正中線上;
  10. 下脘仰臥,臍中點上 2寸,腹正中線上;
  11. 建里仰臥,臍中點上 3寸,腹正中線上;
  12. 中脘仰臥,臍中點上 4寸,腹正中線上;
  13. 上脘仰臥,臍中點上 5寸,腹正中線上;
  14. 巨闕仰臥,臍中點上 6寸,腹正中線上;
  15. 鳩尾仰臥,臍中點上 7寸,腹正中線上;
  16. 中庭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五肋間隙,當胸骨體和劍突連接處;
  17. 膻中仰臥,在胸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
  18. 玉堂仰臥,在胸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隙;
  19. 紫宮仰臥,在胸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隙;
  20. 華蓋仰臥,在胸正中線上,平第一肋間隙;
  21. 璇璣仰臥,在胸骨正中線上,當胸骨柄中點;
  22. 天突在胸骨上窩正中,平齊鎖骨上緣(陰維、任脈之會);
  23. 廉泉微仰頭,在結喉上方,當舌骨的下緣凹陷處(陰維、任脈之會);
  24. 承漿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足陽明、任脈之會)。

top】【main

督脈

督脈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共 28腧穴

督脈計二十八穴:

  1. 長強伏臥,在尾骨端與肛門之間(督脈、足太陽、少陰之會);
  2. 腰俞仰臥或側臥,在骶管裂口處、當臀縱紋頭上;
  3. 腰陽關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4. 命門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5. 懸樞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6. 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7. 中樞在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8. 筋縮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9. 至陽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肩胛骨下角相平;
  10. 靈台在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1. 神道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2. 身柱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3. 陶道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4. 大椎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15. 啞門在後髮際正中,入髮際 0.5寸凹陷中(督脈、陽維之會);
  16. 風府頭微前傾,後髮際正中直上 1寸,兩側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督脈、足太陽、陽維之會);
  17. 腦戶在風府穴直上強間 1.5寸,約當枕骨粗隆上緣;
  18. 強間在腦戶上 1.5寸,當風府與百會之中點;
  19. 後頂在強間穴直上 1.5寸;
  20. 百會在後髮際正中直上 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正中線上;
  21. 前頂在百會前 1.5寸,當頭正中線上;
  22. 囟會在前髮際上 2,當頭正中線上;
  23. 上星在前髮際正中直上 1寸;
  24. 神庭在髮際正中直上 0.5寸取;
  25. 素髎在鼻尖正中;
  26. 水溝在人中溝正中線,上 1/3折點處(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27. 兌端在上唇端,人中溝下端與口唇連接處;
  28. 齦交在上唇內,上唇繫帶連接處(任脈、督脈、足陽明之會)。

top】【mai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