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folk-rhyme)又稱地方歌謠,簡稱:民歌、民謠、民樂…等,可以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

民歌就是一種民間音樂,人們隨口吟誦哼唱小曲,也是一種鄉村音樂可以的口頭傳唱、樂器獨奏也適於演唱歌曲臺灣音樂涵蓋:原住民系統客家系統河洛系統台灣民謠,也有 1970年代中期,在臺灣出現的一種音樂風格流行於校園的校園民歌。中國各地亦有勞動人民集體創作、口頭傳唱,流傳於民間富有韻文的吟誦,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稱為:中國民歌有些是中國傳統歌謠。中國民歌的形式非常豐富,不同地區各地民歌各有特色。

許常惠(1929/09/06~2001/01/01)先生曾在 1978年具體提出對「民歌」的嚴謹定義:

  • 民歌不是個人,是大眾一起創造的。
  • 民歌因不同的地方與時間,而其演唱方式與歌詞會有改變。
  • 它的傳授方式是口頭的。
  • 它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考驗。

表演藝術〗〖歌手〗【main

校園民歌

陶曉清馬兆駿

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雙邊關係自 1913年至 1979年,兩國一直有官方外交關係。當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於 1978 12月,美國總統 吉米·卡特宣布自 1979 1月將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爰此激發了國內青年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觸發臺灣青年學子不再高唱「西洋歌曲」,轉向「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同時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被稱為「民歌運動」。
§ 灣聲樂團廣播金鐘獎陶曉清李哲藝老師有心將「臺灣的聲音」推向全世界,以管弦樂團·的演奏方式,將臺灣的音樂推向國際舞台
https://youtu.be/RIQ-WEdifK4
2019/05/20

校園民歌發展出來的流行音樂風格。起初在各類型的學生活動中產生,風格各異、背景不同。在藝文界的參與以及電器業者和大眾傳播媒體的推廣下,以「校園民歌」的名稱被社會大眾熟悉並引發後續的創作風潮。
校園民歌為臺灣流行音樂產業在 1980~1990年代起飛,奠定了基礎,造就不少華語流行音樂的要角。
§ 精選校園民歌100首(5:33’17”
https://youtu.be/sDrKUOgvYWY 2020/03/16


top】【main

陶曉清

陶曉清1946/01/27~)為臺灣資深廣播人,作家 亮軒(本名馬國光)之妻,音樂人 馬世芳之母。陶曉清走過人生起伏,引領 19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
§ 哈遠儀1979/05/29~)訪談陶曉清
https://youtu.be/2hxG0gzpkjg 2018/08/14


top】【main

馬兆駿

馬兆駿1959/05/062007/02/23)於台灣民歌時期(1977年)出道,也是許多知名歌手的製作人,曾經劉文正黃鶯鶯等知名歌手製作專輯。馬兆駿創作上千首歌曲,如:《我要的不多》、《散場電影》、《那年我們十九歲》、《微風往事》、《木棉道》、《寬容》、《會有那麼一天》、《心雨》、《告別夕陽》、《好好把握》(《暖流》)、《愛像什麼》、《風中的早晨》、《奶粉與便當等,首首膾炙人口、深入人心。
§ 馬兆駿於服兵役時期(1979年)的創作:「風中的早晨」
https://youtu.be/yYMlNtjK-kk 2015/07/04


top】【mai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