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景觀是一個區域內諸多可見的要素所構成。涵蓋:自然要素,包括地形、水體(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動態要素,包括土地覆蓋(如:土生植被);人文要素,包括土地利用(如:建築物…等);瞬時要素(如:光照和天氣條件)。
【main】
國家公園是一種為保留自然生態而劃定的區域,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義,通常由政府所擁有,目的是保護某地區不受人類發展和污染的傷害。國家公園列表涵蓋全世界將近 100個國家和地區,截至 2017年底,全世界已建立 5’625個符合國家公園類型的保護地。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是中華民國政府為了保護國家特有的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依《國家公園法》所公告劃定之區域設置「國家公園」;合於上述條件但資源豐度或面積規模較小者,設置「國家自然公園」。
自 1984年第一個成立的墾丁國家公園以來,至 2021年已設有 9座國家公園、1座國家自然公園。其主管機關均為內政部營建署。
◎ 台灣生態極富多樣性,除了面積較大的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之外,也發展很多自然生態保護區、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國家森林遊樂區、國家步道系統…等。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於 1982年,是台灣在戰後時期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隸屬內政部營建署,設有管理處,為台灣享譽國內外的熱門觀光勝地之一。墾丁國家公園全境位於台灣本島南端的恆春半島,範圍包括屏東縣·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部分陸域及周邊海域,舊名「墾丁寮」,改制為「墾丁里」;墾丁國家公園是以村里名稱「墾丁」命名。現在稱呼「墾丁」亦常泛指整個恆春半島地區。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東面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陸地範圍西邊包括龜山向南至紅柴之台地崖與海濱地帶,南部包括龍鑾潭南面之貓鼻頭、南灣、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鵝鑾鼻、東沿太平洋岸經佳樂水,北至南仁山區。海域範圍包括南灣海域及龜山經貓鼻頭、鵝鑾鼻北至南仁灣間,距海岸一公里內的海域。
大武山(北大武山、南大武山)附近區域則於 1988年 1月 13日成立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琉球嶼則劃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玉山國家公園於 1985年 4月 6日公告計畫,1985年 4月 10日成立管理處,是中華民國第二座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1937~1945),總面積103’121.4公頃,涵蓋台灣本島行政區域包括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以及花蓮縣,為台灣陸域面積最大之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園區位居台灣本島中央地帶,地理位置獨特,奇峰兀立,雄偉壯麗,為台灣高山少數仍保存原始風貌之地區,有台灣第一高峰,海拔 3’952公尺之玉山主峰,主峰鄰近地區崇山峻嶺,溪谷深邃,天然植被隨海拔之變化而異,由亞熱帶、溫帶以至寒帶林相次變化,野生動物遍布,並具有清朝所建歷史遺跡八通關古道;全區蘊藏許多珍貴之生態資源及人文史蹟。
玉山國家公園東起馬利加南山、喀西帕南山、玉里山主稜線,南沿新康山、三叉山後沿中央山脈至塔關山、關山,西自梅山村西側溪谷順楠溪林道西側稜線至鹿林山、同富山,北沿東埔村1 鄰北側溪谷至郡大山稜線,再順哈伊拉漏溪至馬利加南山北峰;計畫範圍內包括玉山群峰、秀姑巒山、大水窟山、塔芬山、雲峰、關山及南橫公路梅山至埡口段。
陽明山國家公園為 1985年 9月 1日公告計畫,1985年 9月 16日成立管理處的國家公園,是中華民國設置的第三個國家公園,由內政部營建署管轄,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成立之大屯國立公園(1937~1945)。陽明山國家公園位於臺北都會區近郊,行政區域 包括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新北市·萬里區、金山區、石門區、三芝區、淡水區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彙區域,轄內面積經過三次通盤檢討,至 2013年涵蓋面積為 11’338公頃。
陽明山原名草山(臺羅:Tsháu-suann),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這一帶的山區,而非單指某座山峰。清治時期,官府憂慮賊寇可匿於林中竊取硫磺,故定期放火燒山,因此整個山區只能長出五節芒這類的芒草,變成「草山」。
陽明山國家公園以大屯火山群為主的火山地型景觀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主要特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劃有下列遊憩區:小油坑遊憩區、冷水坑地區、大屯遊憩區、二子坪遊憩區、擎天崗遊憩區、草山行館、陽明書屋、中山樓、林語堂故居、龍鳳谷硫磺谷遊憩區;以及需申請方可進入之三個生態保護區: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夢幻湖生態保護區與磺嘴山生態保護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太魯閣語:Rngayan qmita kana klwaan Truku)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為國家級風景區,於 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的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37~1945),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是台灣八景之一。此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合歡國際暗空公園的暗空保護主要由觀星社群為首提出倡議,2019年合歡山成為亞洲第三座的暗空公園,同時星空旅遊與天文教育也逐漸形成風潮。由於臺灣除了少數離島與山區外,城鄉光害日趨嚴重;在東亞,普遍的過勞與「過亮」高度相關。是以經過兩年多與IDA的交流與各方籌備,臺灣暗空協會於 2020年底成立,成為 IDA亞洲的分會之一。
合歡國際暗空公園主要為台 14甲線高海拔沿線兩側各 500公尺,分析歷來的觀星活動,園區外有清境、梅峰與翠峰3個聚集點,而園內則以鳶峰、昆陽、武嶺、松雪樓一帶為主要活動區,觀星活動應儘量集中有支援設施的特定地點,並以園外的清境,翠峰作為園內觀星活動的支援。
¶ 臺灣·南投縣·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合歡山,於 2019年獲得認定為暗空公園
https://youtu.be/YhYkORxWieI (2020/09/11)
¶ 合歡山星空縮時攝影
https://youtu.be/Oh9z170ZAnU (2018/06/25)
¶ 合歡山之美
https://youtu.be/HvYW-CJNYFI (2021/08/17)
雪霸國家公園於 1991年 3月 1日公告計畫、1992年7月1日成立管理處,是臺灣第五座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可溯至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以雪山和大霸尖山的「雪」、「霸」兩字命名,這兩座山也是該公園主要的保護目標。
雪霸國家公園區域內高山林立,峻秀壯觀,並有稀有的台灣寬尾鳳蝶,及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是臺灣登山路線最多、最複雜的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涵蓋範圍從北邊的樂山到邊吉岩山之稜線為界,至南邊的宇羅尾山和大甲溪中游,總面積達 76’850公頃,橫跨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等 3縣市。
金門國家公園於 1995年 5月 25日公告計畫,1995年10月18日成立管理處,為中華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海峽西側的金門縣,分為五個區域,涵蓋:金門島中央的太武山區、西北的古寧頭區、西南的古崗區、東北的馬山區,以及烈嶼(俗稱小金門)區,總面積約為 3’720.7公頃,佔金門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英語:Dongsha Atoll National Park)成立於 2007/01/17為中華民國第七座國家公園及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隸屬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於 2007年 10月 4日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執行管理。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包含南海的東沙島與其環礁,及附近海域,總面積為 353’667.95公頃,陸域面積為 178.57公頃,剩餘部份為海域面積。園區主要為東沙島與包含前者的直徑 25公里的圓形環礁,為熱帶季風氣候,距高雄港約 450公里。目前為了生態保育,不對一般民眾開放觀光。於 2011年,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討論開放生態旅遊的可能性。
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於 2009/10/15)為中華民國第八座國家公園,也是首座都市型國家公園,2009年 12月 28日正式掛牌成立。
台江一名,源自歷史上的台江內海,多已陸化為濕地或魚塭。範圍包括臺南市安南區與七股區濱海陸域,包含四草、鹿耳門、原安順鹽田周遭、七股潟湖以及海域至澎湖縣東吉嶼。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於2014/06/08)為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自 2010年開始籌設的國家公園,於 10月 18日掛牌。「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是臺灣第九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二座海洋型國家公園。
澎湖南方四島:澎湖縣的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等四島及周邊島礁與海域。
中華民國現有國有林森林遊樂區(通稱「國家森林遊樂區」)計 22處,還有基隆市政府於暖暖區,在 2000年設置的暖東峽谷森林遊樂區。
水圳(canal & aqueduct)是利用溝渠加上人工挖掘、整理,運用於臺灣的農田灌溉,最早始於元朝,現在農村地區隨處可見。水圳有著歷史上、生態上、工程上獨特的意涵。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而導致部分圳道喪失原有的功能,但是,水圳所代表的先民智慧累積與文化意義,具有「保存歷史遺產價值」的功能。
臺灣各地的農田水利圳道可參考:臺灣圳道列表。
◎ 溝渠(canal)是一種小型至中等的用來導水的低窪地水道。溝渠可用於灌溉、給水、排水。溝渠將水從較遠的地方引來灌溉作物,從低窪地或沿公路、田野排水,或者。而壕溝是指狹長的溝渠。溝渠經常在耕地周圍看到,特別是在需要排水的地區,例如英格蘭東部和荷蘭大部的沼澤。
【main】
臺灣三大古老水圳:嘉義·道將圳、彰化·八堡圳、與新竹·隆恩圳。
草山水道系統興建於 1928年 3月,至 1932年 3月完工,為日治時期台北市第二套飲用水源工程。計有取水井、導水渠、水管、調整井、水管橋、氣曝室、發電所、貯水池等,共 14項主要設施所構成,全長超過十幾公里。部分設施迄今仍持續使用中。
草山水道系統使用的水源是位於竹子湖下方 1公里處的『第一水源滾水頭(湧泉)』及位於紗帽山南麓紗帽路第一展望台下方的『第三滾水頭』。第三滾水頭擁有「亞洲第一湧泉」美名,又稱「藍寶石泉」。藍寶石泉於 2019年開放為限時觀光景點,自 2020年起,台北市政府開放平日(非假日)限量每日 2團參觀。
§ 藍寶石湧泉
https://youtu.be/I8LS3m4YhFU (2020/01/27)
圓山貯水池興建於 1931年,為台北最早的貯水池,見證了台灣自來水事業的發展。
§ 圓山貯水池、圓山水神社
https://youtu.be/-uvS-RzzFaw (2019/11/27)
§ 圓山貯水池、圓山水神社
https://youtu.be/Qemu4UPSEl8 (日期不詳)
圓山水神社設立於 1938年,稍晚於貯水池啟用七年。由於當年建造貯水池時,工程不順,有些人殉職。水公司與員工捐款設了一座水神社,一方面祭拜神明祈求平安,另一方面撫慰亡靈。
§ 圓山水神社
https://youtu.be/dmYohmLLxz4(2019/08/05)
臺灣·屏東縣·林邊溪上游來義鄉的砂礫地質,使水下滲的速度快,因此形成河床下的伏流水,二峰圳便是運用地形、地質的特性興建「地下水庫」,不但工程費用低於地面水庫,而且集水過程中經過砂礫過濾,使得二峰圳的水質清澈。百年來,二峰圳終年提供穩定清澈的伏流水供四大部落使用。
為防範林邊溪下游已開發之耕地受洪水威脅,臺灣總督府於林邊溪築大石堤,於大正 10年(1921年)5月開工,至大正 12年(1923年)5月完工使用。當時為配合屏東平原的開發,著手建造「二峰圳集水廊道」,除了防止每逢雨季林邊溪氾濫成災,也可以避免乾旱的枯水期人畜之飲水匱乏的窘境。由於河床地層遍布礫石的地質,使水下滲的速度快,因此形成河床下的伏流水。二峰圳便是運用地形、地質的特性興建「地下水庫」,不僅工程費用低於地面水庫,而且集水過程中經過砂礫過濾,使得二峰圳的水質格外清澈。
※ 二峰圳為當時任職於屏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的鳥居信平規劃,以當時台糖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之雅號「山本二峰」,而命名為二峰圳。
§ 凌空視界·台灣美景:介紹來義鄉·二峰圳
https://youtu.be/E2PLPw0zi6Q (2021/04/22)
降水是指在大氣層中冷凝的水汽以不同方式下降到地球表面的氣候現象。大氣層中的水汽幾乎全部集中於對流層中,溫度越高,大氣層可以容納的水汽含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一定溫度條件下,當空氣不可容納更多的水汽時,稱為飽和空氣。若大氣層的水汽和溫度相匹配時,不會出現水汽凝結現象;若大氣層的空氣達到過飽和狀態時,多餘的水汽使溫度下降,形成過飽和空氣,同時發生水汽凝結。
過飽和空氣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空氣的上升運動,造成氣溫下降,形成過飽和水汽;加上吸濕性較強的凝結核的作用,水汽凝結成雲,來自雲中的雲滴、冰晶(凝結核)體積太小,不能克服空氣的阻力(上升氣流的力量);或者雲外不斷有水汽輸入雲中,使雲滴持續增大,導致上升氣流無法頂住雲滴、冰晶的重量,開始從雲中降落下來,形成雨、雪、雹…等天氣。
【main】
梅雨是指中國大陸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東部、江淮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與韓國南部…等地區,於每年春、夏交際時,冷、熱空氣交鋒造成的鋒面雨。
梅雨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梅雨時序依地區而略有不同,中國長江地區約 6月初至 6月下旬、臺灣約在 5月中旬至 6月中旬。此時正逢江南·梅子成熟期,故以梅雨稱之;由於持續長期下雨,導致衣物、食品…等容易發霉,又稱「霉雨」。梅雨季節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高氣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臺灣在國民政府遷台之前並無「梅雨」一詞。在臺灣雖然每年此「鋒面雨」來得較中國大陸早,也與臺灣的「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不過每年這期間,在台灣的雨量(降水特性)卻與長江梅雨、日本梅雨都相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其他同緯度非長江流域的華南、華北地區,雖然位於梅雨鋒面帶,卻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
水系是指海洋、河流、湖泊等構成的水網系統,多依照江河、湖泊的支流和源流逐級形成的網狀結構劃分。臺灣的河流大致可分為太平洋水系及台灣海峽水系。
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排水設施、環境營造及生態棲地保育工程,期能有效發揮「水環境」優質功能性及安全性之下,兼顧尊重生物之生存權,維護與創造生物生活史的多樣性需求,於排水整治環境營造同時,利用植生方式營造具區域排水集水區棲地生態之機能。
※ 臺灣河川復育網(本網站於 2015年基於系統整合之便建立,目前由水利署接手管理)
http://trrn.wra.gov.tw/Default.aspx
中央管河川是依據中華民國·經濟部水利署《河川管理辦法》由中央政府管轄之河川(水系),由經濟部水利署所屬之各河川局管理。依據民國 98年(2009年)4月 8日的公告,共有中央管河川 24水系,另有跨省市河川 2水系(淡水河、磺溪);由於跨省市河川中的淡水河與各中央管河川規模相當,在經濟部水利署的介紹資料中往往並列而未加以區分。
縣市管河川是依據中華民國·經濟部水利署《河川管理辦法》所公告之各縣市政府管轄之水系,涵蓋:宜蘭縣縣管河川、新北市市管河川、桃園市市管河川、新竹縣縣管河川、苗栗縣縣管河川、臺中市市管河川、雲林縣縣管河川、屏東縣縣管河川、臺東縣縣管河川、花蓮縣縣管河川。各個河川長度參考:台灣河流長度列表。
臺灣共有 92條水系屬於縣市管河川,新北市市管河川涵蓋 19水系。
淡水河流域發源於雪山山脈北端標高 3’529公尺的品田山,由大漢溪、新店溪與基隆河三條支流,涵蓋:新竹縣、宜蘭縣、桃園市、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等 6區域,共同匯集而成後於淡水區·油車口附近流入臺灣海峽;幹流(大漢溪與下游)長度 158.70公里,流域面積達 2’726平方公里,佔全臺灣面積的 7.6%,為臺灣第三大河川、北部第一大河川。
大漢溪為淡水河的主流,其最遠源流名為塔克金溪(泰崗溪),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境內,先向東北後轉西北流,與另一支流薩克亞金溪(白石溪)會合後,改稱馬里闊丸溪(玉峰溪);
再往北轉東流至桃園市復興區境內,與另一支流三光溪會合後,開始稱為大漢溪;
隨後往北流入石門水庫,經鳶山堰後納三峽河,成為板新水廠的供水來源,流到江子翠(港仔嘴)匯流新店溪,合稱:淡水河。
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為都市的母親河(淡水河)做點事
https://csr.cw.com.tw/special/20 (2020/04/22)
真正紅樹林植物、半紅樹林植物、紅樹林伴生植物、臺灣的紅樹林、臺灣的濕地、
紅樹林(Mangrove),由一群水生的木本植物組成,全世界紅樹林樹種共有 24科 30屬 83種。由於紅樹科植物體內含大量單寧,當單寧在空氣中氧化,附著於枝幹呈紅褐色,因而稱作「紅樹林」。國際紅樹林組織(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ngrove Ecosystem)依紅樹林的生育型分為:真正紅樹林植物、半紅樹林植物、紅樹林伴生植物…等, 3類。
◎ 紅樹林生長的環境,大致需具備的五個條件:熱帶型的溫度、細粒沖積扇、海浪(潮汐)的作用力要小、海水、寬廣的潮間帶。
◎ 紅樹林國家公園(法語:Parc marin des Mangroves)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公園,位於剛果東南部,成立於 1992年,面積 768平方公里,被載入《拉姆薩公約》,是國際重要濕地。
真正紅樹林植物(True mangroves)為木本植物,只出現在河口潮間帶,具有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出之氣生根及胎生現象…等,以紅樹科(Rhizophoraceae)的 18種植物為代表,全世界約有 60種。「真紅樹」有胎生現象、特殊的呼吸根,並且能夠適應淡、鹹水(半淡鹹水)交會的環境。紅樹林生長的環境,大致需具備下列五個條件:熱帶型的溫度、細粒沖積扇、海浪(潮汐)的作用力要小、海水、寬廣的潮間帶。
◎ 真正紅樹林植物約有 5科 9屬 34種:
紅樹科、爵床科、使君子科(海欖雌科:馬鞭草科、海茄冬科)、棕櫚科、千屈菜科。
半紅樹林植物(Minor mangroves)可以在潮間帶及陸地生長的生態系之植物,涵蓋許多海岸植物,例如:黃槿、海檬果…等。
紅樹林伴生植物(Mangrove associates)伴隨「真正紅樹林植物」生長的草本、蔓藤及灌木,通常生長在紅樹林的邊緣地帶。常見的伴生植物,例如:馬鞍藤、冬青菊、苦林盤…等。
臺灣的紅樹林原有 6種,現存 4種;主要分佈在西部各沿海河口附近。臺灣的紅樹林分佈在臺灣北部的淡水河紅樹林濕地、挖子尾濕地、關渡濕地、中部的香山濕地、南部的芳苑大城潮間帶…等。
水筆仔(紅樹科)又稱:秋茄樹 (Kandelia obovata):數量多,耐寒性較高。
紅海欖(紅樹科)又稱:茄藤 (Rhizophora stylosa Griffith):數量不多,只分佈於四草(台南)一帶之潟湖。
海茄苳(馬鞭草科)又稱:海欖雌 (Avicennia marina)主要分佈於臺灣中南部。
§ 介紹各種海茄苳
https://youtu.be/pBBEYv1dxWQ (2020/06/19)
欖李(使君子科)又稱:灘疤樹(Lumnitzera racemosa):數量不多,只分佈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四草潟湖。
§ 介紹欖李
https://youtu.be/6UACut7Rah8 (2020/06/24)
紅茄苳(紅樹科)(Rhizophora mucronata):原分佈於高雄市的潟湖,在臺灣已滅絕。
細蕊紅樹(Ceriops tagal)又稱:角果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細蕊紅樹(紅樹科)原分佈於高雄市的潟湖,在臺灣已滅絕。細蕊紅樹的樹皮含單寧達 30%,為鞣革(先鞣製再製革)工業原料,亦可用於魚網染色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