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mold、mould、mildew)不是分類學名詞,是「菌絲體發達、不產生大型肉質子實體的絲狀真菌(filamentous fungus)」的俗稱。
黴菌的菌絲(hypha)呈長管、分枝狀,無橫隔壁,具多個細胞核,並會聚成菌絲體(mycelium)。黴菌常用孢子的顏色來稱呼,如:黑黴菌、紅黴菌或青黴菌。黴菌的繁殖方式包括: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和特別方式。
- 人類所發現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研發出的抗生素-即為盤尼西林,就是由青黴菌所製造。
- 有些黴菌也被刻意培殖來用於食物的生產,例如:藍起司是歐洲人經由發酵後再加入青黴菌所製成的;醬油、豆瓣醬、豆豉和味噌等需要米麴菌發酵;紅糟、豆腐乳和紅露酒等則是由紅麴菌所發酵製造;發酵臭豆腐的臭滷水也含有多種菌種。
真菌界擁有 8個亞界與 3種生態:
黑黴菌
黑黴菌(Meliolales|小煤炭菌目)為真菌界·子囊菌門·盤菌亞門·糞殼菌綱(14目)·小煤炭菌目(Meliolales)·小煤炭菌科(Meliolaceae|唯一科)·小煤炭菌屬(Meliola|小煤炱屬)的一種真菌,如:山茶生小煤炱…等數百種。
青黴菌
青黴菌屬(Penicillium)為真菌界·子囊菌門·盤菌亞門·散囊菌綱·散囊菌目·毛刷囊菌科已紀錄 9屬中的一屬。青黴屬(Penicillium)物種呈筆狀的筆狀體(penicillus)構造,尖端上帶有孢子。青黴菌的孢子肉眼可見的顏色為藍綠色,也有白色或者綠色,如:產黃青黴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義大利青黴(Penicillium italicum)…等數百種。冬季和春季是青黴菌的生長巔峰期。
弗萊明(Sir Alexander Fleming|1881/08/06~1955/03/11)於 1928年在實驗室中發現特異青黴菌(Penicillium Notatum)具有殺菌作用。
1938年由牛津大學領導團隊提煉出青黴素(penicillin),從而改變了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生死搏鬥的歷史。青黴素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生素(antibiotic)。
·†·)對於青黴素過敏的個體,使用紅黴素(erythromycin)通常屬於安全的。
紅麴菌
紅麴菌(Monascus purpureus)為真菌界·子囊菌門·盤菌亞門·散囊菌綱·散囊菌目·紅麴科·紅麴菌屬(Monascus)的一種紅色黴菌,中國古稱:丹麴。丹麴是一種將紅麴菌接種在蒸熟的大米上,經發酵加工的米,可用於發酵、防腐、食物上色…等功能,又稱:紅麴米。紅麴米是一種天然的食品添加劑,可用來製作紅麴酒和紅糟。
紅麴菌適當生長的溫度為 25℃~40℃,生長最快速、色素最多的溫度為 35℃~37℃。桔黴素(Citrinin)是紅麴菌產生真菌毒素,於 1995年被法國Dr. Blanc證實可引起實驗動物的腎臟腫大、尿量增多,腎小管擴張和上皮細胞變性壞死等症狀。不過桔黴素的生成與否、含量有關為紅麴菌種、培養條件、精製工藝…等因素。
黃麴黴
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為真菌界·子囊菌門·盤菌亞門·散囊菌綱·散囊菌目·麯菌科·麴黴屬(Aspergillus)的一種腐生真菌。在自然環境中,人類常見的麴黴病約有 15%由黃麴黴引起,有時候也會引起角膜、耳與鼻、眼框的感染。
米麴菌
米麴菌(Aspergillus oryzae)為真菌界·子囊菌門·盤菌亞門·散囊菌綱·散囊菌目·麯菌科·麴黴屬(Aspergillus)的一種帶有菌絲(hypha)的真菌與黴菌,又稱:米麴霉、麴黴菌或麯黴菌;日文:麹菌。日本將米麴菌認定為日本的「國菌」。
目前認為米麴菌應屬於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的一個亞群。 米麴菌經常被用來發酵·大豆用來製作醬油、味噌與甜麵醬。米麴菌也被用於糖化(saccharify)稻米、馬鈴薯、麥…等糧食用來發酵以製作米醋(rice vinegars)與酒類,如:黃酒、日本酒(清酒、泡盛與燒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