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Fishes)為動物界·脊索動物亞門·非羊膜動物的ㄧ類物種,涵蓋: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高綱…等,詳見:魚類分類表。魚類也涵蓋許多已經絕種的物種。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約瑟夫·納爾遜於 1994年統計,全球當時已知魚類約有 28‘000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 32’100種。臺灣魚類有 3’276種;臺灣經濟性魚種有 499種。
魚類絕大部份屬於變溫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極少數魚類如:大白鯊、鮪魚、月魚…等,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較高溫度。魚類共通的特徵是有鰓的水生動物,缺乏四肢及肢末端的指,且皮膚表層含有細毛。
在科學的分類法中,例如:人類、恐龍…等,在系統發生學上的確是屬於硬骨魚的一部分,嚴格上把陸地脊椎動物稱:「魚」,並無科學上的瑕疵。
〖魚類分類表〗、〖臺灣魚類名錄〗〖世界魚類資料庫〗
【main】
魚鱗
魚鱗(fish scales)是魚類大多數有頜下門物種的身上皮膚長出來的小硬片,為一種具保護性質的鱗片(scales)。
魚鰭
魚鰭(fin)是魚類的附肢,是大部份魚類在運動時用來產生推力的器官,位於不同部位的魚鰭具有不同的作用。魚鰭可以產生六自由度(Six degrees of freedom)的活動。
- 背鰭(dorsal fin)位於魚類背部,一條魚最多可擁有 3個背鰭,背鰭在魚類翻滾時,具保護作用,並協助急速轉向和急停;
- 脂鰭(adipose fin)位於背鰭與尾鰭間,只有脂肪而沒有鰭條支持,不具幫助游泳功能,只見於一些比較古老的魚類,如:鮭形目(Salmoniformes|如:大西洋鮭)、鯰形目(Siluriformes|如:黑鮰)、脂鯉目(Characiformes|如:本氏魮脂鯉)…等魚類;
- 尾鰭(caudal fin)位於魚類尾柄處用來產生推進力;
- 臀鰭(anal fin)位於魚體肛門前端的腹部,在遊動時具穩定身體的作用;
- 腹鰭(ventral fin)成對位於胸鰭之後、魚體前側下端,和四足類的後肢(hind limb)是同源的。腹鰭的作用是幫助魚類上升、下降、急速轉彎和迅速停止;
- 胸鰭(pectoral fin)成對位於魚體兩側,通常就在鰓蓋之後,和四足類(tetrapod)的前肢(fore limb)是同源;
- 小鰭(accessory fin|附鰭)位於尾鰭之前的尾柄隆起骨(由一些盾板組成)與背鰭或臀鰭之後,是很小的鰭(如:金槍魚和秋刀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