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時期(英語:Ice Age),又稱:大冰期、冰川期、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氣和地表長期低溫導致極地和山地冰蓋大幅擴展甚至覆蓋整個大陸的時期,冰河時期涵蓋許多冰期(glaciations)與間冰期(interglacials)。
地球形成以來,冰河時期至少出現過 5次。冰河時期中,溫度下降,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環境,許多生物因此面臨滅亡或被迫遷移,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物種,才能倖存下來。
鑑於格陵蘭和南、北極大範圍冰蓋的存在,當今的地球仍處在始於 2’600’000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紀冰河時期的一次間冰期中;目前尚無跡象顯示地球正在走出這次冰河時期。「冰河時期」的區分如下:
- 雪球時期、
- 冰河時期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 地質年代、
- 顯生宙時代、
雪球時期
雪球地球(英語:Snowball Earth),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元古宙·新元古代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冰河期,以至於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凍結,僅僅在厚達兩公里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雪球地球」的區分如下:
- 拉伸紀(約 1’000’000’000~850’000’000年前);
- 成冰紀(約 850’000’000~780’000’000年前);
- 凱噶斯冰期(約 780’000’000~730’000’000年前);
- 斯圖爾特冰期(約 730’000’000~668’000’000年前);
- 馬林諾冰期(約 668’000’000~628’000’000年前);
- 埃迪卡拉紀(約 628’000’000~579’000’000年前);
- 噶斯奇厄斯冰期(約 579’000’000~340’000’000年前)…
成冰紀
成冰紀(Cryogenian,符號:NP2)是地質時代中的一個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 720±0百萬年(Ma),結束於 635 Ma,又稱:南華紀。
成冰紀期間出現雪球地球事件,為生物低潮。整個成冰紀,地球處於冰河時期,被稱為「成冰紀冰河時期」。
斯圖爾特冰期
斯圖爾特冰期是成冰紀的一次或多次冰期,當時全球都在反覆經歷大規模的冰川作用。斯圖爾特冰期的長度很不確定,大約位於 717至 643 Ma。Dr. Stern…等則認為這一時期在 715’000’000~680’000’000年前。
冰河時期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冰河時期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 地球軌道的變化:所謂的米蘭科維奇循環,和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有關係;
- 黃赤交角:地球的地磁偏角發生變化;
- 太陽輸出能量的變動:如太陽活動周期性的變動;
- 地球大氣成分變化:大氣中溫室氣體比例的變化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最,如:雪球地球;
- 地月系統的軌道動力學:
- 地球板塊運動:板塊運動造成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相對位置的變動,影響風、洋流、氣流…等,造成地球能量的改變;
- 大隕石的撞擊:造成大氣層中的塵埃增加,或引發火山大規模的爆發;
- 火山爆發的影響:尤其是超級火山的噴發;
- 造山運動:造成大量的新鮮岩石露出地表參與風化,這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而逐漸降低大氣層溫室氣體的規模;
- 宇宙射線:到達地球的宇宙射線可以影響大氣雲層的生成,從而影響氣候。當地球在穿越銀河系的旋臂時,宇宙射線的增加會導致更多雲層的產生,從而引起全球氣溫降低。
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英語:geological age)為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通常在地質學、考古學中使用。地質年代學與地層學使用的計時單位如下:
「地質年代」的區分如下:
- 冥古宙:c.4’600’000’000~c.3’850’000’000年前(隱生代→盆地群代→酒海紀→雨海代);
- 太古宙:3’800’000’000~2’800’000’000年前(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
- 元古宙:2’500’000’000~630’000’000(+5’000’000/-30‘000’000)年前(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 顯生宙:541’000’000 ± 1’000’000年前至今(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顯生宙時代
顯生宙時代約 5’000’000’000年前至今。顯生宙·新生代·第四紀時代為 2’580’000年前至今。
顯生宙(英語:Phanerozoic)是 541’000’000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又稱:顯生元、顯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