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綱

兩棲類為兩棲綱學名Amphibia)動物的通稱,是生物分類學上的分類單元,又名兩棲動物也稱兩生動物。兩棲類的生物為變溫卵生、營水陸兩棲的肉食性四足類·脊椎動物(部份類群四足退化)。
兩棲動物的特徵為表皮裸露、無鱗甲、毛羽…等覆蓋,皮膚透過分泌粘液以保持身體濕潤;四足有趾而無爪。兩棲動物所產的卵缺乏卵殼保濕,因此需產在水中;幼體出生後必須在水中生活,用呼吸,成年後可在陸地上生活,用和皮膚呼吸,主要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
現存的兩棲動物均屬於滑體亞綱,多數體型較小,包括青蛙蟾蜍(蛤蟆)、蠑螈大鯢(娃娃魚)等,共計約 8’000種,已描述 7’000餘種,在脊椎動物中仍屬大類,物種多樣性僅次於輻鰭魚類和羊膜動物。


main

布氏樹蛙

布氏樹蛙體長約 5~7公分,上唇邊緣為白色,俗稱白頷樹蛙,布氏樹蛙的身體背面為紅褐色、褐色或淺褐色,有 2~4條深褐色縱帶,間雜一些斑點,腹側、鼠鼷部及後肢股部具有黑白相間成網狀花紋,好像穿了一雙網紋絲襪,所以暱稱為「台灣最性感的蛙類」。
布氏樹蛙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及果園,喜歡利用池塘、蓄水池、水溝等靜水域繁殖。布氏樹蛙產黃色泡沫型卵塊,常常好幾個卵塊聚成一大團高掛在樹上,每個卵塊內有 400~500顆白色的卵粒。卵塊經常被蒼蠅產卵寄生並長蛆,無法發育成蝌蚪。蝌蚪為大型褐色,尾鰭高而薄,吻端上方有一顆白色斑點。 
布氏樹蛙與入侵物種斑腿樹蛙(又稱為斑腿泛樹蛙、大頭樹蛙、大頭泛樹蛙等。模式標本來自香港。)外形相似。
¶ 台灣常見的蛙類 https://youtu.be/SHJVdH8-0h4 (2017/09/13)
¶ 遇見滿園青蛙 https://youtu.be/Pem9MwXU0CA (2005/03/28 )


top】【main

斑腿樹蛙

斑腿樹蛙於 2006年首次在彰化田尾被發現!
https://youtu.be/r5qdQ5IYzg8(2017/11/24)

布氏樹蛙與另一種斑腿樹蛙(又稱為斑腿泛樹蛙、大頭樹蛙、大頭泛樹蛙等。模式標本來自香港。)外形相似,唯大腿紋路不同。

top】【main

蟾蜍科

海蟾蜍

蟾蜍科學名Bufonidae)是多種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了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南極洲以外)的蛙類,大部份陸棲性。
蟾蜍眼睛後方有耳下腺,可分泌蟾蜍毒素。皮膚粗糙。頭部有骨質棱脊。無齒。頭部骨質化、水平瞳孔。未成年的雄性蟾蜍睪丸前方有畢德氏器,是退化的卵巢,成年後消失。

常見的蟾蜍科的屬:巴爾胎生蟾蜍屬澗蟾屬蟾蜍屬漠蟾屬扁蟾屬頭棱蟾屬棱頂蟾屬胎生蟾屬賴比瑞亞胎生蟾蜍屬小蟾屬花蟾屬等。


top】【main

海蟾蜍

¶ 有毒的海蟾蜍簡介
https://youtu.be/rI8IiLqIEV0 (2010/06/02)
¶ 餵食初生海蟾蜍
https://youtu.be/AzI4wshpWjw (2017/06/16)

海蟾蜍學名Bufo marinus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Bufonidae· 蟾蜍屬一種熱帶地區陸生的蟾蜍, 原先是用來清除甘蔗上的害蟲,被稱為:甘蔗蟾蜍、蔗蟾蜍或蔗蟾;因體型很大,又稱:美洲巨蟾蜍。
海蟾蜍
身體粗壯、虹膜直縫呈銀灰色腮腺前有兩個球、鼻孔與眼睛之間沒有起脊,四肢短,雌蛙明顯比雄蛙長,一般可生長至 15公分長或更大(在瑞典曾發現一隻海蟾蜍重達 2.65公斤,身長 38公分,完全伸展可達 54公分,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成體皮膚粗糙具有疣粒,體色由棕褐色、棕色、暗棕色,到暗綠色或黑色皆有。
海蟾蜍原產於中美洲南美洲後來被引入澳洲,廣泛的分佈在澳洲大陸的東海岸和北部地區。牠們的繁殖能力很強,一次就可以產達幾千顆。海蟾蜍通常棲息於亞熱帶接近淡水的森林,待在乾燥的陸地,在附近任何有淺水的地方進行生殖,估計可活 1040年。
海蟾蜍有毒腺(通常蝌蚪對於大部份動物也是有具有劇毒的)被引入到多個國家來控制害蟲,不過由於沒有天敵反而成為了害蟲及入侵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巴西的野生海蟾蜍(Cane Toads
https://youtu.be/SWa5O-dWUl0 2013/05/16
海蟾蜍叫聲
https://youtu.be/ajdbUjU_Aco n.a.


top】【mai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