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calendar)是以日為基礎單位計算時間(time)的方法。一日以內的時間計算為計時。
·†·)中國古代曆法時間單位:
元.紀.蔀.章.歲.月.旬.日.辰.更.點.刻
中國傳統曆法
中國傳統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合曆;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中國傳統陰陽合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 102部曆法,此等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有些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影響。
陰陽合曆
陰陽合曆(Peasant calendar)為陰曆(依月亮的月相周期安排的曆法)與節氣(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的註解曆法)合併的一種曆法,俗稱:農民曆,相傳為黃帝(西元前 2698年,或約西元前 2700年~約西元前 2000年)時代或者夏朝(約西元前 2070年~約西元前 1600年)所創制,又稱:黃曆、夏曆。以農民曆為例大小月分別為 30日和 29日,平均每月為 29.53日,與月亮運行周期一致(參見:朔望月);平年約 354日,閏年約 384日,每 19年平均為 365.247日,與地球繞日運行周期一致(參見:回歸年)。
◎ 十九年七閏之規律,藉此表示每個人在自己十九歲倍數之生日,有機會公曆生日與出生的農民曆(黃曆、夏曆)顯示日期相同。19個回歸年(又稱:一章)的時間長度和235個朔望月(又稱:太陰月)幾乎相同。
陰曆
陰曆(Lunar calendar)是依據月亮繞地球運行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曆法,又稱:朔望月。朔望月的週期大約 29.530588,通常以大月 30日、小月 29日計一個月。陰曆在天文學中與陽曆對應,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又稱:太陰曆。
- 伊斯蘭曆是一種純粹陰曆,是目前伊斯蘭教國家通用的曆法,又稱:回曆(拉丁語:Anno Hegirae,意即:遷徙了多少年)。
- 中國古代曆法都根據月亮盈虧週期推算,是基於黑夜中的月亮特別容易觀察,月亮盈虧一目了然。古代農業·經濟,春天播種、秋冬收藏,配合日晷更能反映農業週期,而以農曆表達。由於近代天文技術成熟,人們觀察到農曆與日晷在西洋曆法之間的關聯,在天文學中認為農曆實際上就是一種陰陽曆。不僅臺灣民間習用的農曆,世界上所有華人區以及朝鮮、韓國、越南與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均有使用的農曆。
陽曆
陽曆(Solar Calendar|太陽曆),起源於 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依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如同地球上所呈現出太陽直射點的週期性變化,所制定的曆法。
•)回歸陽曆就是依太陽對地球直射點週期性的變化;以 2’000年(2千紀,或稱第 2個千年)時計為 365.2421897天(或 365天 5小時 48分 45.19秒),定為一個回歸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回歸陽曆」。
•)恆星陽曆是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觀察天體上各恆星變化,會發現太陽與黃道帶星群存在一個週期變化,依此太陽在黃道帶位置的週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為 365.256363004天(或計 365天 6小時 9分 9.76秒),定為一個恆星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恆星陽曆」。
公曆
- 公曆(Gregorian calendar)是當前國際通用的曆法,是陽曆(Solar Calendar)的一種,又稱:格里曆(拉丁語:Calendarium Gregorianum,英語:Gregorian calendar)。一年被分為 12個月,每個月 28~31日。
- 陽曆(Solar Calendar)是依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現出太陽直射點的週期性變化,所制定的曆法。陽曆涵蓋:回歸陽曆與恆星陽曆。
- 回歸陽曆依據太陽直射點位置的週期性變化為一個回歸年(約 365.2421897天),所制定的曆法,如:
- 恆星陽曆為依據太陽在黃道帶位置的週期性變化為一個恆星年(約 365.256363004天),所制定的曆法,如:
- 印度曆(Hindu calendar)。
- 孟加拉曆(Bengali calendar)。
- 馬來亞曆(Malayalam calendar)。
- 泰米爾曆(Tamil calendar)。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採納埃及托勒密王朝·亞歷山大港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 45年 1月 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的曆法。參考羅馬曆的沿革。
•)儒略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 365.25日,採用一年設 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 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
•)由於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後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改良,變為格里曆,即沿用至今的公曆。
格里曆
格里曆(拉丁語:Calendarium Gregorianum,又譯:國瑞曆、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葛瑞格里曆、格列高曆,也稱:基督曆)。
格里曆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1510年~1576年)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亦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曆法。教宗額我略十三世(1502/01/07~1585/04/10)於 1582年頒行。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長度為 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 365.242199074日,即每 3’300年誤差一日,也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 365.24237日,即每 8’000年誤差一日。
•)公元 525年,基督教神學家·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470~544)建議將耶穌生年定為 紀元元年,以取代當時羅馬教廷(大希律王生於前 74年,卒於公元前 4年)所採用的「戴克里先曆」,後來的歷史學家發現他的計算有誤,耶穌並非出生於公元 1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公元前 7年至前 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靠。
格里曆月名由來:
- Januarius(一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門神雅努斯(拉丁語:ianvs〔ˈjaːnʊs〕)。
- Februarius(二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的齋月(februus)。
- Martius(三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神瑪爾斯(拉丁語:mars)。
- Aprilis( 四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 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
- Maius( 五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土地女神邁亞,或來自拉丁語詞 maiores(意為「較年長者」)。
- Junius(六月)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女神朱諾,或來自拉丁語詞 iuniores(意為「較年輕者」)。
- Julius(七月)古羅馬曆只有 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Quintilis是「第五」的意思,由於凱撒(拉丁語:Gaius Iulius Caesar,譯:儒略·凱撒|前 100/07/12~ 前44/03/15)是這月出生的,經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凱撒的名字「儒略」。
- Augustus(八月)原名:Sextilis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後來屋大維是死於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
- September( 九月)拉丁語「第七」的意思。
- October(十月)拉丁語「第八」的意思。
- Novembris(十一月)拉丁語「第九」的意思。
- December(十二月)拉丁語「第十」的意思。
公元
公元(公曆紀元,英語:Common Era,縮寫:C.E.),又稱西元。
公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源自歐洲西方基督教信仰為主的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紀年。
聯合國採用公元(B.C.E. 和 C.E.)而非西元(B.C. 和 A.D.)。「B.C.E.」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前」,「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公元」,而「C.E.」也被一些人認為是「Christian Era」(基督紀年)的縮寫;「B.C.」是「Before Christ」(基督前)的首字母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前」;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在主之年)的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