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的種類〗
棲地·保育(Habitat Conservation)基於自然或人為因素致使棲地變化,使得物種的分佈、遷徙、數量、有效族群大小、近交衰退造成稀有物種或瀕危物種的最小存活族群,致使這些原生動植物群落遭受滅絕威脅。近世紀人們開始意識到必須維持與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進而努力展開物種棲地維持或恢復的相關行動。
棲地是指包涵多個物種·種群(涵蓋:動物、植物…等,各類生物)棲息的地方,用以成長、繁衍的自然環境,又稱:生境、棲息地。棲地不只是一物種的棲息地,而是指很多物種的聚集,住在同一地方共用一個棲息地。生態學家會把很多物種共用的棲息地稱為群落生境。影響棲地的樣貌的主要因素為降雨量以及經緯度,而離赤道愈近、降雨量愈多及氣候愈溫暖的棲地[,物種的種類通常較其它地區來得豐富;相對的,離赤道愈遠、降雨量愈少及氣候愈寒冷的棲地,物種的種類通常較像其他較溫暖、降雨量多及赤道近的地區還要稀少。當然,有不同的棲地就會有不同的物種。棲地有陸域棲地與水域棲地。
棲地的種類
雨林
- 熱帶雨林是一個潮濕及物種多樣性極高的地方,優勢種為淺根性的闊葉木,一年四季幾乎天天下雨,年降雨量超過兩千毫米;雖然熱帶雨林只佔世界百分之七的面積(美洲、西非及東南亞共八十個國家),但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動植物都生長在熱帶雨林裡;
- 溫帶雨林特別喜歡生長在乾爽的地方(紐西蘭、大洋洲南部、日本及英國)。
雨林有垂直分層的現象,較高層稱為喬木層,有時高達 40公尺以上;猛禽經常在喬木層上方巡視,下方則形成天蓬,連陽光都穿不過,喬木層有著大量的昆蟲及樹棲性哺乳動物棲息著,牠們常用聲音溝通,且很少觸及地面;下方則是灌木層,貓科動物都在灌木層覓食。
熱帶季風林
熱帶季風林又稱落葉季風林,與雨林有些不同,熱帶季風林有明顯的乾旱季節,乾旱季節時很少降雨或不降雨,這時,喬木、灌木都會落葉,且樹木不像雨林長的那麼高大,熱帶季風林下層可感受到陽光,因而生長良好,雨季時,所有植物都會開花(開花植物)。
城市
都市(城市)棲地中,人類及人類的活動為主導力量,例如:食物鏈上層,是由人類飼養的貓狗,這些主導城市動物的組成,即使個體數目多物種少,也能支配整的生態系統;另外,那些通常都以撿食人類所剩的食物維生,與繁殖力與適應力好的動物,例:鼠類、麻雀、蟑螂及其他昆蟲…等,便能適應城市生活;而適應力低的動物則無法在城市中生存。而在城市生活的動物常常發生交通意外(路殺),但仍不會影響他們整體的數量或族群。
沙漠以及半沙漠
沙漠以及半沙漠的氣候相當炎熱乾燥,面積是地球的三分之一,一整年都很少降雨(沙漠的年平均降雨量都在 250毫米以下,而半沙漠則在 250~500毫米之間),最炎熱的沙漠位在赤道南北 15~40緯度之間,白天時,動物必須克服高溫,晚上又必須忍受嚴寒,因此許多動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例如:食植動物在夜晚覓食,因為此時植物含水量最高;駱駝則在背上的峰儲水;鴕鳥會快速奔跑,衝過沙漠地區尋找食物和水;駱駝、鴕鳥、鴯鶓的毛可以抵擋熱氣,當然,牠們身上也有裸露的部位,以散發多餘的熱氣。
羅布泊野駱駝自然保護區
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橫跨吐魯番市、哈密市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積達 61’200平方公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規劃面積最大的乾旱荒漠類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野雙峰駝…等珍稀動物、植物及荒漠生態系統。於 20世紀初期,位于西南部的羅布泊濕地完全消失以後,敦煌西湖就成爲甘肅、新疆、青海三省區交界處野生動物的避難所。
§ 駱駝與人類
https://youtu.be/gAi0ds82qBs (2021/03/21)
§ 安南壩野駱駝自然保護區的野生駱駝生活照片
https://youtu.be/aMgzIMDFt0Y (2012/06/07)
§ 甘肅敦煌戈壁沙漠再次發現 3平方公里的淡水湖
https://youtu.be/BgH62EXFp_U (2020/04/04)
高山以及高原
高山以及高原因為與平地隔離,所以物種的種類與生活方式大有不同,高山分有層次為:低海拔、中海拔與高海拔。海拔每升高 100公尺溫度就下降 0.6ºC,這種變化使得有些位於熱帶的高山也會下雪,例如非洲的肯亞山與吉力馬札羅山,一年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覆蓋著雪;而高山所生存的動物通常是較靈活山羊、雪豹…等。
凍原
凍原又稱凍土層或苔原,占全球陸地面積的 25%,是環境最惡劣、物種種類最少的地方,凍原位於北緯 55度以北的區域,各項物資都十分稀少,一年四季幾乎都見不到陽光,只有短暫的夏季 24小時都可以見到陽光;凍原生存在的動物都有厚厚的毛皮,例如:犛牛、麝牛、美洲野牛…等。
闊葉林
闊葉林分布在緯度 25~50度之間,在東亞、西歐與北美洲東部等,有寒冬的地區優勢種為闊葉樹,並且在冬天時樹葉會落光,四季分明,當地的動物通常會以冬眠或遷移的方式來度過寒冬,春天醒來或歸來,並且進行求偶;而在四季變化較不明顯的地區,如:紐西蘭、南美洲、大洋洲東部…等,冬天較溫暖,優勢種則以常青樹,動物不需要冬眠或遷移來避冬,求偶期也來的較早、時間較長。
洞穴
洞穴內食物十分少,但某些洞穴的土壤含有大量的鹽分,可使許多動物不遠千里而來這裡吸收這些具有營養的鹽巴;雖然接近洞口的地方有些光線,但是到了離洞口較遠的地方,可說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之處。
通常生活於洞穴中動物是眼盲的(如:墨西哥盲螈),因為在黑暗中不需要眼睛;另外這也是一些飛行生物的家園(例如:燕子、蝙蝠…等)。
開闊性棲地
開闊性棲地顧名思義就是指寬廣、一望無際的棲地,例如:大草原,通常位於森林與沙漠之間,降雨量十分稀少,約在 500~750毫米之間,使得樹木無法快速生長,使大型動物無法藏身而善於奔馳,不過,草原地卻是大型貓科動物跟蹤獵物的好地方。
兩極地區
兩極地區事實上就是凍原,不過在南極的少數地區卻附合了沙漠的定義,雖然,這兩個地區是最荒涼的地方,但有許多動物生存在這裡,此外,北極有世界上最富饒的海洋,也就是北極海,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漁場,而這兩個區域的沿海地區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鳥類來繁殖;在當地的無脊椎動物與魚類有一種天然抗凍劑,陸上的動物則用毛皮與脂肪來禦寒。
海洋
海洋占全球總面積的將近 70%,海洋的動物分有遠洋性(在整個水域游動)以及底棲性(僅限於海底生存),遠洋性動物種類較多,有海洋哺乳類動物、魚類以及微小的浮游生物等,均為遠洋性動物,而底棲性動物則多數是無脊椎動物(如:甲殼剛動物、海星、陽隧足、海膽、龍蝦、貝類以及海螯蝦…等)。
珊瑚礁
珊瑚礁顧名思義就是由大片珊瑚所聚集的群體,珊瑚礁是海洋動物的匯集地區,只要有它的地方,就一定有生命的存在,而珊瑚礁之所以能有如此豐富的生態,是因為珊瑚礁的結構提供了海洋生物的居處、埋伏地點以及避難所,事實上,珊瑚本身就是像隆頭鸚哥魚這類魚的食物。此種棲地主要生活於北回歸線至南回歸線之間、攝氏 21~29度的水域間,而最大的珊瑚礁:堡礁(如十分著名的澳洲大堡礁),則分布於平行海岸線及面積較大的潟湖旁。
海岸地形棲地
海岸地形棲地幾乎囊括所有靠海的棲地(海灘、海崖及沙丘…等陸地型態);海岸棲地也涵蓋淺海水域,此棲地主要特色是有強勁的風、洶湧的浪及含有鹽分的霧。生活於海岸地形的住民大多以附著於岩石上的無脊椎動物為生,以免被過強的海浪沖入海中;有些海岸也是海鳥、海豹、海狗、海獅及海龜…等動物棲息、交配、產卵及生子的地點,這些地區通常會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
溼地
溼地現今只占地球 6%的面積,卻是地球的腎臟,溼地可減緩洪水在流入各水域前過濾出許多「水域污染」物質;溼地的特點就是底部全都是泥地,這是因為這種棲地長期受於水浸泡。而此種環境囊括了鹽水、淡水以及乾燥的陸地等區域(如沼澤、泥沼、河口三角洲以及紅樹林濕地…等);溼地有分季節性溼地以及永久性濕地,分布於世界上的河川、溪流、湖泊…等水域附近。
爰至二十世紀末,人們才真正了解溼地是擁有豐富自然生態,並非是鳥不生蛋的荒地,而是許多物種的棲地,因此在世界各國有許多溼地都受到法律保護。
§ 熟悉一下什麼是濕地;溼地擁有的生態系!
https://youtu.be/1WrGVmu93l8 (2012/09/19)
紅樹林
紅樹林目前只存在於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的出海口、河流三角洲…等地,主要功能是穩定海岸線。生活於該區的植物是以耐鹽度較一般植物高的喬木及灌木(如:紅笳苳、水筆仔),植物根系相互纏繞有助於保護植被及固定住沉積物,造就成為一個生物的天堂,其中也包括了微不足道的微生物分解者和能適應淡水的海洋生物(如:牛鯊、鼬鯊),無脊椎動物則在樹木攝取養分及避風,魚類也在這兒繁衍後代。
湖泊以及池塘
湖泊以及池塘的生物可分為三大類:生活於水面的浮游生物(涵蓋:輪蟲在內小型無脊椎動物…等)、游動於整個水域的自由生物(如:常見的淡水魚、大型無脊椎動物…等)以及在整個湖泊或池塘生態中數量最多的底棲生物(如: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等)。湖泊的沿岸的樹林也時常會有動物棲息。世界各地將近 5’000’000個湖泊以及為數更多的池塘。
河川以及溪流
河川以及溪流的溶氧量、混濁度及營養量(優養),關係著其生物種類、數量。只要溶氧量、混濁度及營養量愈趨於穩定,生物的數量就愈多;而某些河川或溪流,在特定季節或時間會有河水水位變化…等情形,雖然生活於其地的動物都能夠適應,但其數量依然沒有較條件穩定的河川來得多。而河川中,最常見的動物莫過於淡水魚類,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淡水魚住在河川裡。陸地的植被可優化動物的生存環境與保護河川、溪流的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