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鶺鴒、灰鶺鴒、白鶺鴒;
樹鷚、田鷚(大花鷚);
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又名雃,體形纖細、體長約 16~20公分,,全球共 5屬 62種,分佈在中國有 3屬 20種。台語對鶺鴒統稱:牛屎鳥仔。鶺鴒棲息於山區與平原的溪谷、湖泊及附近的草地,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
鶺鴒常出現於水邊的灘地、樹木、電線桿和屋頂等突出物上;鶺鴒也在地面奔走捕食蟲,偶爾也會飛捕。
鶺鴒尾巴經常不斷上下擺動,飛行路徑呈波浪狀並發出鳴聲。
注音:鶺(ㄐㄧˊ); 鴒(ㄌㄧㄥˊ);雃(ㄑㄧㄢ); 鷚(ㄌㄧㄡˋ )
〖臺灣鶺鴒科鳥類圖鑑〗【main】
黃鶺鴒
黃鶺鴒身體纖細,體長 17公分,體羽帶褐色或橄欖色,為普遍冬候鳥及過境鳥;在空中一上一下地非直線飛行,行走時尾巴會不斷上下擺動。黃鶺鴒繁殖期在 3~7月。
【top】【main】
灰鶺鴒
灰鶺鴒體長約 18公分,為台灣規律而普遍的冬候鳥,每年 8月起就出現抵台度冬的個體,直到翌年 5 月離開。灰鶺鴒的上背灰色,飛行時白色翼斑和黃色的腰顯現,且尾較長;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鶺鴒繁殖期在 3~7月,築巢於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
【top】【main】
白鶺鴒
白鶺鴒體長 19公分,喜好生活於海拔 2‘100公尺以下的水域附近,也常在開闊的田野、道路、屋頂、溝渠、河床、河堤、池邊及校園操場活動,在台灣繁殖期為 3~6月。
【top】【main】
大花鷚
大花鷚(烏蘇里亞種)體長約 18公分,為不普遍的冬候鳥,冬天於沿岸地帶可見。雌、雄鳥羽色相同、喙暗赤褐色、腳黃褐色,後爪長而彎曲。大花鷚棲息時,很少鳴叫、常單獨出現。大花鷚以鳴唱展示飛行,飛行路線呈不明顯波浪狀。布萊氏鷚與大花鷚相似,體長約 17公分,布萊氏鷚後爪較短且比較彎曲。
§ 沙崙農場的大花鷚(又稱:田鷚)
https://youtu.be/kd4IV7gxHx8 (2019/12/24)
【top】【main】
樹鷚
樹鷚體態短胖,體長約 15~17公分,為普遍冬候鳥,10月至翌年 5月出現在平地至中海拔開闊的草地及山坡。樹鷚上體為橄欖色,頭頂和頸部羽毛有黑色羽幹紋;黃白色喉部,胸、腹部具有深色縱紋;尾羽最外側一對大部分為白色,中央兩枚為暗褐色,其餘為暗褐而邊緣帶有橄欖色。樹鷚多見於雜木林、針葉林、闊葉林、灌木叢及其附近的草地,也見於田野。樹鷚行走及棲息時,尾部常規律的上下擺動,以小群在地面步行覓食;遇干擾則飛到附近樹上,在樹枝上走幾步觀望,再飛到不受干擾處繼續覓食昆蟲及草籽。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陝西南部。
§ 花蓮縣的樹鷚
https://youtu.be/95UKU_GDjCs (2014/12/28)
【top】【main】
田鷚
田鷚身體纖長,體長約 16~19公分。田鷚背部羽毛呈淡褐色,有深色斑紋。腹部的顏色較淡,胸部亦有斑紋。眼睛上有淡色的斑紋,顴骨及鬚斑紋則較深色。田鷚的尾巴很長,有白色的尾羽,經常上下搖擺。田鷚的喙較長及呈褐色,腳部亦很長,呈粉紅褐色。部分學者將田鷚再細分為兩類,澳洲的田鷚及紐西蘭的田鷚。
田鷚生活在開放的地方,如草原、農地、路邊、乾涸的河床、沙堆及林地。牠們吃陸地上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如甲蟲、蜘蛛及昆蟲幼蟲。牠們亦會吃草的種籽。
§ 田鷚 (理氏鷚) 生活在空間開放的地方⋯⋯
https://youtu.be/rLlVuV3YClE (2019/01/28)
大花鷚(Anthus richardi)又稱:田鷚。大花鷚體重約 32.17克,翼展約 92公釐,嘴峰長約 18公釐,喙寬度約 4公釐,喙厚度約 4.3公釐,跗蹠長約 29.2公釐,尾長約 71.6公釐。大花鷚是候鳥,其棲息在開放的草原環境中,食性為肉食性,主要食物來源是陸生無脊椎動物。
稻禾鷚(東方田鷚)、大花鷚(理氏鷚)、新西蘭鷚,在臺灣都稱之為:田鷚
【top】【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