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物種:海蜷、寶螺科、鳳螺科、芋螺科、
淡水物種:川蜷、尖尾螺、囊螺、椎實螺、釘螺、田螺、福壽螺、蘋果螺、
陸生物種:非洲大蝸牛、蛞蝓、
腹足綱(Gastropoda)是軟體動物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涵蓋:蝸牛、海螺和蛞蝓,約 65’000~80’000個物種,僅次於昆蟲綱的第二大綱。
- 生活在海水中的海螺或海蛞蝓,約 30’000種,如:寶螺科、鳳螺科以及擁有劇毒的芋螺科…等,
- 生活在淡水中的螺類,約約 5’000種,如:田螺或稱螺螄、尖尾螺、囊螺、椎實螺、福壽螺、釘螺、蘋果螺…等,
- 生活在陸地上的蝸牛和蛞蝓,約 30’000種。
腹足綱生物可以適應非常多樣的生存環境,從花園、森林、沙漠到山區,從溝渠、河流到湖泊,從河口、泥灘、布滿岩石的潮間帶、沙底的潮下帶到深海,還有些營寄生。
腹足綱分類表 「1997年」是腹足綱物種曾經採用過的分類準則,由旁得(Winston_Ponder)與林德伯格(David_R._Lindberg)於 1997年發表,採用的是舊的林奈分類法, 主要依據的是外殼、形態特徵,而不採用 DNA和 RNA分析數據。
◎ 新進腹足類(學名:Caenogastropoda;caeno-,意思就是「新近」)是腹足綱之下的一個生物分類學·演化支。新進腹足類由原來的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和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組成,包含了腹足綱約 60%的物種,例如:骨螺科、玉螺科…等科的物種。涵蓋很大數量海生·腹足綱的種群,也包括少量在淡水及陸地生活的物種。
◎ 依據 2017年出版的布歇特等人的腹足類分類,新進腹足類物種大致分為以下四大分支
- 主扭舌目(Architaenioglossa)
- 玉黍螺形目(Littorinimorpha)
- 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 吸螺目(Sorbeoconcha Ponder & Lindberg, 1997)
吸螺目
吸螺目(Sorbeoconcha)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新生腹足亞綱之下的一個目級分類學演化支,主要由有鰓及口蓋的海螺組成:
- 蟹守螺總科(Cerithioidea):短溝蜷科(Semisulcospiridae)、
- 鐘形蟹守螺總科(Campaniloidea)、
- 翼舌類(Ptenoglossa|非正式群組)、
- 新腹足類(Neogastropoda|不分級)、
- 已滅絕的 3個科未歸類到總科:
◎ 吸螺類成為了新進腹足類之下的一個亞目,都被歸類為「新進腹足類之下地位未定」單元。 新腹足目變成了與吸螺類同級。
海蜷
海蜷為海洋·軟體動物·腹足綱(Gastropoda)·吸螺目(Sorbeoconcha)·海蜷螺科(Batillariidae|灘棲螺科)·海蜷屬(Batillaria|灘棲螺屬)下的一個種,體型細小、棲息於鹽鹼灘或泥灘,常於春季海藻盛發之時聚居爭食。
◎ 海蜷屬舊屬匯螺科,今獨立出來成為海蜷螺科(Batillariidae|灘棲螺科)。
◎ 海蜷屬物種:瘦海蜷(Batillaria attramentaria)、多型海蜷(Batillaria multiformis|多形灘棲螺)、黑瘤海蜷(Batillaria sordida|錐形灘棲螺)、燒酒海蜷(Batillaria zonalis|縱帶灘棲螺)…等 10種。
¶ 燒酒螺到底有幾種? 聽聽邱郁文老師說
https://youtu.be/-CrY4Ssj7bo?t=178 (2018/10/01)
燒酒海蜷
燒酒海蜷(學名:Batillaria zonalis)為吸螺目·海蜷螺科·海蜷屬下的一個種。
鐵間海蜷
鐵間海蜷(學名:Batillaria cumingii|瘦海蜷)為海生·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吸螺目·海蜷科·海蜷屬的一種,又名紅酒螺、細海蜷或日本泥螺。
網目海蜷
網目海蜷(學名:Cerithidea rhizophorarum)為吸螺目·海蜷螺科·栓海蜷屬下的一個種。
桑葚蟹守螺
桑葚蟹守螺(學名:Clypeomorus chemnitziana),為新進腹足類·中腹足目·蟹守螺科(Clypeomorus)的一種。主要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越南、台灣,常棲於礁石海岸的潮間帶和淺海中。
川蜷
川蜷學名放逸短溝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為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吸螺目(Sorbeoconcha)·蟹守螺總科·短溝蜷科(Semisulcospiridae)·短溝蜷屬(Semisulcospira)下的一個種,又稱川蜷螺、海螄、大釘螺螄。川蜷多生活於山嶽丘陵地帶的水底布滿卵石、岩石以及或為沙底的山溪中。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為陸棲蝸牛,俗名褐雲瑪瑙螺、菜螺、露螺,成體殼長約 7~8公分,最大可超過 20公分。夜行性,喜好潮濕的陸地環境,主要棲息於農作物繁茂陰暗潮濕的環境以及腐殖質土壤,以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為食。非洲大蝸牛於夏天或乾旱時,會躲在陰涼處,並在殼口上生成一層白膜,將螺肉縮入殼內以防脫水,只留一個小孔呼吸。非洲大蝸牛約 4個月就能長為成體,壽命約 5~6年亦可達 10年;非洲大蝸牛一年產卵 5~6次,每次約100個卵。
於 1932~1933(臺灣日治時期)由臺北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因素擅自從新加坡將非洲大蝸牛引入臺灣。但因為缺乏計畫且繁殖力強,導致臺灣全境均可發現其蹤跡,被視為入侵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的入侵物種專家小組(ISSG)列為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
◎ 非洲大蝸牛總科(Achatinoidea),又稱:瑪瑙螺超科,涵蓋:非洲大蝸牛科(Achatinidae)、菲呂雜螺科(Ferussaciidae)…等。
¶ 非洲大蝸牛進食
https://youtu.be/6iy_cHpYoGA (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