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名稱的由來、
- 臺灣史前定義、
- 臺灣史前的王國、
- 臺灣史前時期、
-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 明鄭時期、
- 臺灣清治時期:
張秉鵬、蔡騫、斯卡羅、西仔反、臺灣堡圖、 - 臺灣日治時期:
戰事、關於鴉片、國家公園、臺灣堡圖、 - 臺美關係史:
聯合國大會第 2758號決議、 - 國民政府:、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最早可上溯至 1582年 7月兩位西班牙·神父與一位葡萄牙·耶穌會人士因大風擱淺臺灣 75天時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臺灣的信史則大約從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統治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
在 17世紀時,臺灣中部曾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並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 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及數百艘戰艦圍攻荷臺首府熱蘭遮城,使荷蘭在 1662年 2月 1日簽約投降,臺灣進入明鄭時期,在此期間漢人大量移民臺灣。1683年,明鄭降清將領施琅率清軍攻臺,鄭克塽投降,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 陳耀昌(1949~),臺灣著名的血液疾病專家,於 1983年完成台灣第一例的骨髓移植治療。
◎ 陳耀昌談臺灣的「島嶼 DNA」
https://youtu.be/8vX7IStdaG8 (2016/10/23)
近代研究台灣的歷史學者:
- 黃光國(1945/01/06~),出生於日治時代的臺灣,出身臺北望族,父於滿州國擔任溥儀的御醫。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科會卓越計劃主持人及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自台大心理學系退休後擔任榮譽教授,並擔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
- 張炎憲(1947/03/10~2014/10/03),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著名台灣史學者,2000年到 2008年間任國史館館長,曾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歷史學會會長…等職,2013年 6月 7日接任台灣社社長,於該職任內因心肌梗塞病逝。
- 楊渡(1958~)本名楊炤濃,出生於臺灣·臺中縣·烏日鄉(今臺中市烏日區),早期創辦《春風》詩刊,後轉任記者,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兼任講師、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曾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現為自由作家。曾獲得時報文學獎,並出版多本文學著作。
臺灣名稱的由來
「臺灣」名稱來自於南臺灣原住民族·西拉雅族的台窩灣社(Tayouan),此名稱位置即現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一帶;一說為源自於大武壠族的台窩灣社(Taiouwang),屬於大武壠頭社的附屬部落之一。荷蘭人來臺時便隨此名稱呼,並音寫成 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Taiyouhan,漢人又依台語音譯轉寫漢字為「大員(Tāi-uân)」、「大苑(Tāi-uán)」、「臺員(Tâi-uân)」、「大灣(Tāi-uân)」或「臺窩灣(Tâi-o-uân)」…等名稱,最後在清治時期定名為「臺灣(Tâi-uân)」直到現在。
§ 於 1582年葡萄牙船隻在台船難,是首次登陸台灣的西方國家。
https://youtu.be/XH867tfxLHU (2020/12/06)
臺灣史前定義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荷蘭人為建立能與中國明朝(西元 1368~1644年)、日本貿易的據點的荷蘭統治時期(西元 1624~1662年)為參考點。當時的荷蘭人為傳教目的而導入羅馬拼音作為當時平地原住民的語言書寫工具。這個語言書寫工具被稱為新港文書。
依據考古,距今 30ˊ000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較晚的新石器時代則有南島語族的考古遺跡。事實上,臺灣因地處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分布區域的最北端,亦可能的發源地之一。
於此之前的史前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這段史前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有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使用於西元 1624年之後),還有幾個著名的臺灣史前代表文化,有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約 20’000~2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約 7’000年~4’7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圓山文化(約 3’300年~2’500年前)和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約 1’800~500年前)。
註:新港文書約源於 1624年,至 1818年逐漸流失迄今 ……
§ 平埔先民的簽約文字
https://youtu.be/pZ-0csbx-lo?t=2101 (2016/03/21)
臺灣史前的王國
臺灣本島,曾經有個:大肚王國(不可考~西元 1732年,很可能與隋書中的流求國有所相關),荷蘭人稱米達赫王國(Kingdom of Middag)。為一個在臺灣中部由臺灣原住民的拍瀑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建立的跨部落聯盟。以荷蘭人的觀點來說,「米達赫(Middag)」是當時荷蘭當局的員工大衛·萊特定義的一個擁有特殊政治地位的郡省;米達赫王國鼎盛時期的領域範圍南端到鹿港,北方到桃園以南之地區。
荷蘭人統治臺灣之前,原住民部落,除了大肚王國及瑯嶠、瑪家…`等排灣族部落以外,社內少有絕對的統治者。當時臺灣原住民族係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而有一群約定成俗的長老,或是精於作戰、狩獵的人物,作為村社對外交涉的代表。
§ 駱芬美談傳說中的大肚王國(被誤解的臺灣史)
https://youtu.be/auGtvbuZCOU(2016/05/19)
§ 十七世紀荷蘭人手繪平埔族追鹿,寫下「我是福爾摩沙人」。荷蘭首任駐臺牧師干治士(1627~1637年在臺)對當時臺灣先住民描述道:「總的來說,福爾摩沙人都很友善、忠實和善良。」。
臺灣史前時期
於 1543年,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峽時,有個船員偶然遙望,發現一個青蔥翠綠的海島,禁不住喊出「Ilha Formosa|葡萄牙語:美麗島」,就這樣,這個「福爾摩沙|Formosa」,就成了西方世界對臺灣這個島嶼的稱呼。然而,葡萄牙人雖是最早抵達東亞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臺灣之間僅止於用鴉片與銀元交換臺灣原住民的物品,並不打算進一步殖民。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 1624年荷蘭人殖民(共構殖民)臺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地原住民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著名文化代表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遺址和十三行遺址。
#)參閱台灣歷史年表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西班牙統治時期於臺灣為西元 1626至 1642年間,西班牙帝國於北台灣歷時 16年的殖民統治。行政上屬於新西班牙總督轄區·菲律賓都督府。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西班牙人卻沒有完全佔領台灣,反而讓荷蘭共和國奪得先機。直到 1626年,為了突破荷蘭人對馬尼拉的貿易封鎖,才出兵雞籠,並逐步征服北台灣。可是西班牙人無力驅逐荷蘭人,也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駐軍的花費,反而要靠馬尼拉補助北台灣的經營。當馬尼拉經濟衰退以後,西班牙人就縮減駐軍,給了荷蘭人可乘之機。終於在 1642年荷蘭人攻陷雞籠,結束西班牙人於北台灣的統治。
§ 西班牙殖民台灣
https://youtu.be/24p-6Lb9VAo (2018/12/11)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為 1624至 1662年間,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與聯合東印度公司於南臺灣歷時 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 1622年荷蘭人建馬公·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日本史書稱為雞籠國。
§ 荷蘭殖民台灣
https://youtu.be/BVWRy4W0Dvw (2018/12/11)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 1662年至 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於南臺灣所建立之明鄭政權統治時期。明鄭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 21年。
†) 鄭荷之戰·荷蘭降書:統治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於公元 1662年 2月 1日 簽署「鄭荷之戰荷蘭降書」,向鄭成功的軍隊投降。
†) 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成立於 1602年 3月 20日,1799年解散。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世界上第一間證券交易所也在阿姆斯特丹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創立。
†)歷經解散 223年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於 2023年 1月 18日選擇在 1624年登陸台灣的臺南市重新設立。
臺灣清治時期
臺灣清治時期又稱為清領時期、清據時期,是指臺灣由清朝統治的歷史時期,自 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攻滅南明勢力東寧王國起,歷經雍正(1678年 12月 13日~1735年 10月 8日)、乾隆(1711年 9月 25日~1799年 2月 7日)、同治(1856年 4月 27日~1875年 1月 12日)至 1895年 4月清朝與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為止,共計 212年。
「臺灣清治時期」是臺灣歷史上統治持續時間最長、且唯一超過百年的時期。
張秉鵬
張秉鵬(1767~1834)出生於清乾隆中葉,家境貧窮,由於父母相繼逝世僅依靠兄長張秉宇維持家計;不料哥哥壯年因病早逝,嫂嫂隨即帶著幼侄改嫁。張秉鵬遂流落於泉州真武廟附近,某日有日遇見了一位相士,細觀張秉鵬面相與手相之後,認知被稱為「泡官」的張秉鵬命宮「有財無庫」,遂將女兒許配。張秉鵬眼見當時多數同鄉都出海討生活,又在相士岳父的指點之下,遂隻身前往北台灣謀生。當時欲往臺灣(北台灣「北頂」)辦貨的商團的行主,將辦貨任務交由張秉鵬帶領;然而,正當船隊將駛入滬尾港口時,卻遭遇橫行於中國東南海的同安籍海賊蔡牽(1761~1809)的襲擊與掠奪。當時巧逢大龍峒·大道公廟落成、大道公神像開光點眼之日,自祖廟白礁慈濟宮(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進香歸返的神像,從滬尾準備入港,居民紛紛前往禮佛;沿途燒香、放鞭炮,蔡牽卻誤以為這是在歡迎自己,大喜,遂下令所有海賊不准殺害住民,張秉鵬滿載貨物的船隊與他的船員這才躲過一劫。從此掛著蔡牽授予的黃色「免劫令旗」,北頂船隊再也不受海賊的侵襲,張秉鵬因此而發跡。隨後張秉鵬脫離原本的商行,創立了獨自經營的「張德寶商號」。
蔡騫
蔡牽(1761年—1809年),臺羅: Tshuà Khian, 一作蔡騫,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的海賊領袖、福建泉州同安出身的閩南人,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後來於滬尾(今臺灣臺北市淡水區)建立政權,年號光明,號:鎮海威武王,並持有「光明正大」玉璽,建國之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清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
斯卡羅
斯卡羅(排灣語:Seqalu),又稱斯卡羅酋邦或斯卡羅王國,在清朝文書中稱作瑯嶠下十八番社,是一個曾經存在於臺灣本島屏東·瑯嶠地區(恆春一帶)的酋邦。該酋邦由南遷的知本社·卑南族所形成的貴族群體與占琅嶠人口多數的排灣族建立。其統治疆域大致屬現臺東縣·太麻里、金崙、大鳥及屏東縣·滿州一帶。十七世紀,荷蘭方面稱其統治者被稱為「瑯嶠君主」。
西元 1867年 3月,美國船難者誤闖斯卡羅領土,遭逮捕處決,即羅發號事件。隨後美國海軍遠征福爾摩沙,與排灣族展開戰鬥,美軍敗逃、遠征失敗。最後由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親自與大頭目·卓杞篤交涉,雙方最終達成協議。
在 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僅有北方三社(牡丹社、高士佛社、射不力社)對抗日軍,當時的大頭目潘文杰協助日軍安撫番社,牡丹事件後 1875年清廷在恆春半島建立恆春縣,斯卡羅還幫助清廷建造恆春縣城,雙方外交關係穩固。
- 龍鑾潭畔的斯卡羅族大社
https://youtu.be/0BRkrpVSFEA (2018/10/25) - 琅喬.卑南道
https://youtu.be/fTooUQjvCEs (2018/10/25) - 走讀傀儡花:斯卡羅的歷史
https://youtu.be/0EhKNRz8KsA (2020/03/13)
◎ 李仙得(法語:Charles W. Le Gendre,或譯李讓禮、李善得|1830/08/26~1899/09/01),法裔美國人,曾參與南北戰爭,官拜准將,後擔任外交官,曾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
羅發號事件(或稱:羅妹號事件|1867年 3月~1869年 2月)之後,曾來台灣與排灣族領袖卓杞篤交涉,簽定南岬之盟;八瑤灣事件之後,李仙得曾擔任日本外務省顧問,協助日軍出兵台灣。
◎ 公視旗艦史詩:斯卡羅電視劇
https://youtu.be/DiyAGZM1uVk (2021/08/14)
斯卡羅電視劇於 2020年 1月正式殺青。
非洲諺語: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
◎ 讓我們聽聽高金素怎麼批判《斯卡羅電視劇》罔顧史實!
https://youtu.be/F1cSZylLkLM (2021/08/19)
◎ 斯卡羅電視劇前導拍攝幕後花絮
https://youtu.be/2zP-TlO0Chg (2020)
西仔反
西仔反戰役,是指 1884年 8月 5日~1885年 6月 13日中法戰爭(清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包括淡水之役、基隆之役、澎湖之役。
§ 駱芬美老師談 1884~1885的清法戰爭:西仔反
https://youtu.be/SLXHUCtnkXQ (2020/03/23)
- 淡水之役,又稱滬尾之役、滬尾登陸戰,是中法戰爭的一部分,於 1884年 10月發生在大清帝國·福建省·臺灣道·臺北府·淡水縣(今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一次戰鬥。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目的是占領淡水炮台,並清除港內水雷;由於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時被清軍及臺灣鄉勇(孫開華)擊退,未完成戰鬥目的。法軍則增兵至 1800人攻向基隆,自 10月 23日起對淡水河出海口實行海上封鎖。
§ 滬尾之役訪問紀錄片
https://youtu.be/EtYFP2kYHfA (2019/10/25)
§ 1884年的「滬尾之役」
https://youtu.be/-z2Id4RlVWI (2020/11/22)
§ 孫開華(約1840~1893),字賡堂,中國湖南慈利岩泊渡人。湘軍將領,曾官福建提督,幫辦臺灣軍務。各節重點: - 基隆之役於 1884年 11月中旬至 1885年 3月上旬,涵蓋:暖暖之役、齒型高地攻防戰、竹堡戰役、第一次月眉山戰役、第二次月眉山戰役。兩軍各自放棄陣地,清軍掩護湘軍主力撤退至基隆河南岸的暖暖、五堵,劉銘傳和聶士成則親率 400人馳援六堵;而法軍因彈藥用盡,加上當晚大雨不停,溪水暴漲,僅追至基隆河北岸,戰事告一段落。
- 澎湖之役起於 1885年 3月 29日(光緒 11年 2月 13日)止於屬於中法戰爭一部分,也是臺灣戰區(西仔反)其中一役。法國將領孤拔(1827/06/26~1885/06/11)率領遠東艦隊砲轟澎湖廳媽宮澳(今馬公港)、金龜頭、蛇頭、四角仔嶼…等砲台,撥派另一兵團登陸嵵裡澳佔據紗帽山揭起戰爭序幕;3月 31日(光緒 2月 15日),清軍副將陳得勝、澎湖水師協·副將·周善初、候補同知關鎮岳…等接連兵敗,最後周善初北遁至大赤崁(今白沙鄉·赤崁村)搜船逃亡,此後法軍順利攻佔媽宮港、控制澎湖本島全境,以擊退清軍獲勝告終。
臺灣堡圖
臺灣堡圖是 1904年(日·明治 37年)完成的臺灣地形圖,比例尺為 2萬分之 1。繪製範圍涵蓋原住民主要居住地(蕃地)以外的平原、丘陵地帶,共計 466張地圖(內含 1張一覽圖)。臺灣堡圖依據臺灣總督府自 1898年(日·明治 31年)進行土地調查的成果,整理清治時期末期劉銘傳推動土地清丈所釐定的堡里鄉澳~街庄社鄉二層架構所繪製。於臺灣日治時期成立 5州2廳(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台東廳、花蓮港廳)後進入穩定期。
臺北都會區涵蓋:臺北市 12區、新北市 28區、基隆市 7區,前身為臺北州、臺北廳涵蓋:台北市、新北市…等,於臺灣清治時期稱:芝蘭一堡、芝蘭二堡、芝蘭三堡…等。昔時有諸多稱呼,如:臺北廳(1901年~1909年)、臺北廳(1909年~1920年)、台北市堡里…等。
- 芝蘭一堡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芝蘭一堡西邊為芝蘭二堡,東北邊為金包里堡,東邊為石碇堡,南邊為大加蚋堡,西南邊為興直堡。管轄 21個街庄,包括今臺北市的內湖區全部,士林區絕大部分地區,北投區南端洲尾庄,以及中山區北部大直庄。
- 芝蘭二堡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芝蘭二堡西邊為八里坌堡,北邊為芝蘭三堡、金包里堡,東邊為芝蘭一堡,南邊為興直堡。管轄 12個庄,包括今臺北市的北投區絕大部分,士林區西端一小塊地區,以及新北市蘆洲區。
- 芝蘭三堡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芝蘭三堡的西邊及北邊瀕臨台灣海峽,東邊為金包里堡,南邊為芝蘭二堡,西南邊為八里坌堡。管轄 32個街庄,包括今新北市的淡水區、三芝區全部,以及石門區西部。
※ 臺灣堡里列表,列舉 1920年(日大正九年)「地方制度改正」前夕,將原有的各廳的堡、里、鄉、澚名稱及其所管轄的街、庄、社、鄉數目彙整。當時的堡里行政區劃分,涵蓋 12廳:宜蘭廳、臺北廳、桃園廳、新竹廳、臺中廳、南投廳、嘉義廳、臺南廳、阿緱廳、臺東廳、花蓮港廳、澎湖廳。
參考:明鄭臺灣建制(1655~)、臺灣明鄭時期行政區劃(1661~)、臺灣清治時期行政區劃(1684~)…等。
※ 大正版臺灣堡圖是 1920年(日·大正 9年)臺灣日治時期將臺灣行政區劃大改革,將原有的十二廳改制為五州二廳,州/廳下設市/郡/支廳,郡/支廳下設街/庄/區/蕃地,同時廢除沿用自清朝時期的堡/里/鄉/澚,將所屬的舊制街/庄改制為「大字」,其下的自然村(土名)則稱為「小字」。
※ 翌年又將原本臺灣地名常用字「藔」、「仔」改為「寮」、「子」,並更改部分地名。於 1921年(日·大正 10年)將 1904年之版本(明治版)為底稿,僅將異動地名及行政區界以紅字標示,發行實施,又稱「紅字版」。
臺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 1895年至 1945年間由日本(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日本統治時期,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 辛勞的農村生活
https://youtu.be/a6UcjqPgdqQ (2021/Jan) - 農村結婚與搬戲
https://youtu.be/uspZwxVNyBE (2021/Jan) - 阿里山登山鐵道及林業開發
https://youtu.be/2q2iiEg4fCQ (2021/03/21) - 府城台南風光
https://youtu.be/o8ffiKmG7JE (2021/Apr) - 台北市與大稻埕市貌-1930
https://youtu.be/VJ_GpRSHg4k (2021/Apr)
https://youtu.be/mL7TjPCCD-g (2020/07/21) - 全台各地巡迴
https://youtu.be/G4H-lQJLBo0 (2021/May) - 日治時期南部地區民宅建築
https://youtu.be/khMcYSscqds (2019/09/08) - 日治時期之城市發展
https://youtu.be/DtVJpj98kMM - 北投溫泉
https://youtu.be/Qe-KAnLg5qM (2016/06/09) - 日治時期之臺灣廟會遊行
https://youtu.be/7qClzhfEqR8 - 二次世界戰爭下的台灣
https://youtu.be/Hy2SQf3h6eI (2020/Aug)
戰事
- 徐宗懋(1958/10/02~)談日據台灣太魯閣事件 (1913~1914)
https://youtu.be/mMRDRGw3xyU(2020/08/21) - 把臺灣人當奴才的後藤新平 (1857/07/24~1929/04/13)
https://youtu.be/dyvGwcnqyV8(2020/09/15) - 大明慈悲國事件
https://youtu.be/SBCC39aR3Wg(2020/09/22)
關於鴉片
-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又稱:中英戰爭(英語:The Anglo-Chinese War)。
-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咸豐六年至十年)又稱:英法聯軍之役、亞羅號事件戰爭(1856年10月8日~)。
- 甲午戰爭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發生於黃海海戰的中日豐島海戰(公元 1894年 7月 25日|光緒二十年)為爆發起點,最終以簽訂的馬關條約(1895/04/17)收尾。自此臺灣進入日治時期。
此戰對東亞外交格局影響深遠,朝鮮半島正式擺脫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藩屬國地位,以中國為中心的冊封體制在此時解體;但朝鮮並沒有獲得真正的獨立,朝鮮政府自此慢慢地淪為日本的傀儡;而臺灣島則被割讓給日本,進入日治時期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 - 1896年日本的「臺灣總督府」設立了「製藥所」開始製造鴉片煙膏,隔年實施鴉片專賣,繼續殘害臺灣 約 170’000人民(富紳)。
•)馬關條約訂定後,日本領有臺灣的第 6年,也就是明治 34年(1901),臺灣西半部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宗教力量降筆會運動,利用「扶鸞」來戒除鴉片煙癮的運動。所謂「降筆會」就是史上因鴉片而興起的民族運動,也就是本土化戒癮運動。降筆會運動造成台灣吸食鴉片者明顯減少,這一年鴉片專賣收入,總督府原預算列有 428萬圓,實際收入則僅有 280萬圓,確實可見降筆會給予財政當局甚大打擊。因此日本政府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九月出手鎮壓降筆會運動,迫使降筆會運動轉而地下化。直至 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爆發,日本政府才開始認真地處理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問題。,直至 1944年才取消專賣,隔年因珍珠港事敗,而撤離臺灣!
•)降筆會事件與臺灣總督府鴉片政策
https://youtu.be/mLo3RFhr-XA?t=3431 (2017/05/19)
•)鴉片究竟何時才在臺灣徹底消失
https://youtu.be/-0-4qFRBjGI (2014/10/01)
§ 扶鸞:開始於 1898年的飛鸞降筆會爲主的祈禱法,是在祭壇上置放砂土,二位道士面對面站立,各自以右手握住一木製之筆,在砂土書寫文字。而鴉片煙癮者則坐在神前燒香、燒金紙,讀經者則讀經。祭拜後,將香灰混於供奉神前之水中,由癮者服用。在砂上文字是由道士隨意書寫,人民認是神意,文字若非道士則不能解讀。
•)尿液驗毒法:杜聰明(1893/08/25~1986/02/25)於 1930年獨創應用的鴉片癮治療法包括減量弁毒療法(漸禁斷療法)及尿液驗毒法。
國家公園
日治時代的國家公園於 1937年 12月 27日公布規劃案,正式核定下述三座公立公園,面積共 46萬公頃,約占全島面積 13%:
- 大屯國立公園:面積 8’265公畝,包括現在的台北以北大屯山區、陽明山、觀音山、北投等地區;為台北州區內。
- 次高太魯閣(雪山太魯閣)國立公園:面積272’590公畝。包括花蓮、太魯閣、雪山、小雪山、合歡山、大霸尖山、霧社、能高山等地區;分屬花蓮港廳、新竹州、台中州、台北州區內。
- 新高阿里山(玉山阿里山)國立公園:面積185’980公畝,包括玉山、阿里山、秀姑巒等地區;分屬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台東州區內。
臺美關係史
臺美關係史全稱:臺灣與美國關係史,是指臺灣有信史以來至今與美利堅合眾國雙方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隨著中華民國政府在 1949年遷至臺灣後,實際上與其外交關係幾乎重疊。
- 中美斷交
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雙邊關係自 1913年至 1979年,兩國一直有官方外交關係。當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1913/01/09~1994/04/22)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於 1978年 12月,美國總統 吉米·卡特(1924/10/01~)宣布自 1979年 1月將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爰此激發了國內青年人面對自我文化覺醒,觸發臺灣青年學子不再高唱「西洋歌曲」,轉向「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想法,同時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被稱為「民歌運動」。
聯合國大會第 2758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為 1971年 10月 25日在第 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表決並通過的,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由於 1970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與蘇聯對抗,決定與當時與蘇聯交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往。
1971年,當時身為最高領導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1893/12/26~1976/09/09/字潤之,湖南·湘潭人氏)知悉美國意向後,開始與美國政府進行「桌球外交」,雙方關係迅速升溫;於是美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讓步,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代表權,此時支持中華民國的陣線立即崩潰。
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將此決議案稱做「排我納匪案」,現今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稱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將此事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重返聯合國」。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全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或南京政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1925年 3月孫中山逝世後,於 7月 1日將原中華革命黨改組而成,通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 1948年 5月 20日。
- 1995年代的台北
https://youtu.be/wIkP3MAIujw (2018) - 成功嶺大專集訓班 1986年暑訓紀實
https://youtu.be/jtBEto6z6tU (2021/May) - 六十年代的臺灣印象
https://youtu.be/ok5qC4lQfNI (2018/08/20) - 五十年代的台灣(I)
https://youtu.be/LKI-8pquCQg (2018/11/24) - 五十年代的台灣(II)
https://youtu.be/fuzN2xYwPq4 (2019/11/01) - 1950年代的台灣
https://youtu.be/35Wro_Hds8M - 1940年代的台灣街景
https://youtu.be/WaZkZ1GWMkU (2018) - 1930年代的台灣
https://youtu.be/-pK2kZvVc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