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處理(Data Processing,縮寫:DP)是將「收集和操作的數據項目產生有意義的輸出。」,也可以是儲存於資料庫進行管制與處理。
數據處理可能涉及的過程:
- 驗證(Authentication) – 確保提供的數據是相關、正確,並且輸入的數據與數據來源一致。
- 排序(Sorting algorithm) – 依某類順序作數據存儲,以不同的集合方式排列於數據庫。
- 匯總(Kintone) – 從具體數據庫中,依需求提取要點數據。
- 聚合(Polymerization) – 資料庫的多塊數據凝聚、整合。
- 分析(Analysis) – 針對數據的收集、屬性、組織、解釋和表達。
- 分類(Taxonomy) – 將數據按數據的特徵付以識別碼(identifier)成為各種類別。
- 報告(Reports) – 列出期待數據(訊息)、摘要數據或演算結果的輸出。
四大支柱理論
證明論
證明論(mathematical proof thery)根據邏輯系統的公理和推理規則構造,透過數學運算證明來簡化分析,採用歸納式的定義來表達資料結構。
模型論
模型論(model theory)以數學集合論的論述角度,對數學概念表現(representation)的研究,也是對於數學系統基礎的「模型」的研究。當這些被研究對象之間的 運算或者關係乃至於一組公理被定義時,試圖相應證明,或該如何證明…等。
公理化集合論
公理化集合論(Zermelo-Fraenkel Set Theory)是集合論透過建立一階邏輯的嚴謹重整,以解決樸素集合論中出現的悖論。
•)集合論的公理(ZFC)是一套不涵蓋具爭議性的選擇公理(如:「ZF」Zermelo-Fraenkel集合論)。
遞歸論
遞歸論起源於可計算函數和圖靈度的研究。它的領域延伸至一般性的可計算性和可定義性的研究,又稱:可計算性理論(computability theory)。計算機科學家研究次遞歸層次、可行的計算和公用於可計算性理論研究的形式語言。
演算法的先驅
演算法(英語:algorithm),在數學(算學)和電腦科學之中,指一個被定義好的、電腦可施行其指示的有限步驟或次序,常用於計算、資料處理和自動推理。簡言之,演算法是有效方法的一種,擁有一系列定義清晰的指令,並可於有限的時間及空間內清楚的表述出來。
- 大衛·希爾伯特(德語:David Hilbert,1862/01/23~1943/02/14|德國·數學家)最早提出的問題可判定性,初步定型了「解決演算法的不完整概念」;也提出了希爾伯特空間的理論,是泛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的基礎之一(如:希爾伯特的 23個問題);同時也熱忱地支持康托(德語: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1845/03/03~1918/01/06)的集合論(set theory)與超限數(transfinite cardinal number/transfinite ordinal number)的研究。大衛·希爾伯特也是證明論、數理邏輯(mathematical logic)、區分數學與元數學(metamathematics)之差別的奠基人之一。
- 什麼是演算法
https://youtu.be/JkEPYNPJGzQ (2020/05/20) - 軟體工程師用不到的必修課
https://youtu.be/GsxLEEgyvoA (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