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

分子molecule)是能保持物質特有化學性質,且能獨立存在的最小電中性·粒子。分子一般由兩個或更多原子atom)通過共價鍵covalent bond)形成,但亦有學者認為由一個原子組成的惰性氣體Noble gas),也是分子,稱為「單原子分子」。


發現電子〗【main

灰階顯示對應電子於 1s原子軌域機率密度函數的積分強度。
原子核僅為示意,質子以粉紅色、中子以紫色表示。
(對於更複雜的原子核則非如此)

元素週期表

化學元素(英語:chemical element)是一百多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不能直接用化學方法分解,也是基本的金屬非金屬純物質,簡稱:元素(英語:element)。常見元素有 等。


top】【main

元素週期表的排列展現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趨勢
週期表的橫行被稱作週期,縱列則被稱作

同位素

同位素(英語:Isotope)是指同一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核種,又稱:同位素核種(英語:Isotopic nuclides)。同一種元素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的質子數目(即原子序數),但中子數目不同,故質量數不同。由於這些核種屬於同一種化學元素,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佔有同一個位置,因此得名。 目前已知的大多數同位素原子核皆不穩定,具有放射性,會自發性地放出游離輻射並衰變成其他核種,稱為放射性同位素,如:氚、-14-40-60-131等。

  • 氫原子在大自然中,是豐度最高的同位素,稱為:氫,氫-1 ,或氕(ㄆㄧㄝ)。氫原子不含任何中子;別的氫同位素含有一個或多個中子。這條目主要描述「氫-1 」。

    元素的三種天然同位素
    1. 具有 0中子 1H
    2. 具有1個中子的 2D
    3. 具有2個中子的 3T )氫元素的三種天然同位素

top】【main

原子

原子atom)是構成化學元素的普通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也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及元素·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

  • 一粒正原子包含有一粒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
  • 反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反電子電洞)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反原子的原子核中的反質子antiproton)帶負電,從而使反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
  • 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原子就是電中性,稱為中性原子(neutral atom)。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種元素;
  • 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種同位素

原子實際上擁有很多不同的次原子粒子:電子質子中子-1原子和帶一粒正電荷的氫正離子例外,前者沒有中子,後者沒有電子。在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中,質子和中子都由名叫夸克基本粒子構成。夸克費米子(擁有夸克與輕子)的一種,也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基本組分之一。另一基本組份稱輕子,電子就是輕子的一種。

·¡·)費米子可以是基本粒子,如:電子,或是複合粒子,如:質子中子


top】【main

電子

氫原子的波耳模型,展示了一粒電子在兩條固定軌域之間躍遷並釋放出一粒特定頻率的光子。

電子(英語:electron)是一種帶有負電次原子粒子,通常標記為  。由電子與中子neutron)、質子proton)所組成的原子atom),是物質的基本單位。相對於中子和質子所組成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電子的質量顯得極小。質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 1’836倍。

電子帶有1/2自旋,是一種費米子,根據包立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電子都不能處於同樣的量子態。電子的反粒子是正子,其質量、自旋、帶電量大小都與電子相同,但是電量正負性與電子相反。電子與正子會因碰撞而互相湮滅,並在這過程中,生成一對以上的光子。


top】【main

離子

離子(英語:ion)是指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電子而形成的帶電荷粒子。得失電子的過程稱為電離,電離過程的能量變化可以用電離能來衡量。形成穩定陰離子是放熱反應exothermic reaction),這部分釋放的能量就稱為電子親和能electron affinity)。電子親和能越大,原子/分子的得電子就越容易。離子也是構成化學結構的基本粒子,在元素周期表上,VII族原子的電子親合能最大,而惰性氣體的電子親合能最小。

元素週期表是依原子序數核外電子組態情況和化學性質的相似性來排列化學元素的表格。週期表的橫行被稱作週期,縱列則被稱作

  • 陰離子(英文:anion negative ion)是指中性的原子分子獲得電子而產生帶負電荷的微觀帶電粒子,不稱為:「負離子」。
  • 陽離子(英文:cation positive ion)是指中性的原子或者分子失去電子,而產生的帶正電荷的微觀帶電粒子,不稱為:「正離子」。

常見的離子〗〖中和反應
top】【main

酸鹼值

酸鹼值

氫離子濃度指數拉丁文pondus hydrogenii)又稱:pH、酸鹼值,是溶液氫離子·活度的一種標度,也是衡量溶液氫正離子)、氫氧根離子)程度的最普遍標準。概念在1909年由丹麥·生物化學家·瑟倫·索倫森(丹麥語:Søren Peder Lauritz Sørensen1868/01/09~1939/02/12)提出。

·¡·)在 25°C,pH=7的水溶液為中性(如:純),水在 25°C自然電離出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的乘積(水的離子積常數,Kw)始終是 1×10⁻¹⁴,且兩種離子的濃度都是 1×10⁻⁷M。pH小於 7即 H⁺濃度大於 OH⁻濃度,溶液酸性強,而 pH大於 7則 H⁺濃度小於 OH⁻濃度,溶液鹼性強。是故 pH愈小,溶液愈酸;pH愈大,溶液也就愈鹼。


top】【main

粒子

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內容

粒子(英語:particle,舊稱:corpuscule)是指占有微小格局的物體,可以被賦予若干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如:體積、密度或質量等。

  • 固體粒子之間的距離很小,且呈規則排列。粒子在確定位置上不停振動,所以固體具有穩固性,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 液體粒子之間的距離比固體的略大,呈不規則的排列,粒子做振動的同時做短距離的自由移動。所以液體具有流動性,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一定形狀。
  • 氣體粒子之間的距離很大,呈不規則排列。粒子可以在空間到處自由活動。

粒子也可以用來創建更大物體的科學模型,這取決於它們聚集的程度,如:在人群中移動的人類或運動的天體。


top】【ma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